单亲妈妈在探索

2024-06-03 14:03:11杨旻洁
南方人物周刊 2024年15期

杨旻洁

为什么一位单亲妈妈想要找另一位单亲妈妈搭伙同居?

我收到了许多预想内外的答案。“边上班边带娃太难了”;“找阿姨帮忙带孩子太贵”;“不用承担两个再婚家庭延伸的附带责任”;“不一定要男人,也喜欢女生”。

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单亲母亲这个群体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生存压力、养育难题、心理挫败、社会偏见,任何一个都能让她们喘不过气。或许对婚姻感到失望,或许这些重负让人产生了困于孤岛的体验,她们希望理解和帮助自己的人,最好也在孤岛上待过。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单亲妈妈“抱团取暖”的群组,因为有相同经历,即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吐露婚姻和养孩子的不顺,相互慰藉。这些交流可能印证了她们的一种说法,“女人最懂女人。”

直到采访到心理咨询师雷扬,我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这个角色的另一面。我总是很关注妈妈们同居之前的故事,似乎隐约偏向于把她们预想为“受害者”和“弱者”。搭伙同居則被视为一种“拯救”。雷扬却在无意中提醒我,她们也可以是“创造者”——“无论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危机,我都可以把一些不好的东西转化为好的。”这意味着,她们有了“成长意识”,开始思考如何自我调整以“积极地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讲,单亲妈妈们的苦难不是叙事的主体,她们本人才是。搭伙同居,既是填平心中沟壑的疗愈,也是探索新领域的冒险。这个新领域不只与解决养育难题有关,也适用于单亲妈妈之外的群体——婚姻联结之外的家庭关系何以成为可能?

我在采访中发现,同性同居,在某些运作上与婚姻/爱情类似。

一开始,人们因为某种冲动而极度渴望对方。在婚姻/爱情中,冲动或许是荷尔蒙;在单亲妈妈的情况里,这更多时候是分担育儿压力的急切“需要”。后来,决定两人是否相伴而行的,是“人本身”。“性格不合”、“磨合不畅”、“经济付出不对等”,这些能使两性关系瓦解的因素,在单亲妈妈们的实验中同样适用。

与婚姻不同的是,这种关系中的双方似乎更容易理解和共情对方。一位离异女性透露,搭子为她提供的“情绪价值”,比前夫更多。打算长期同居的薇薇、丹丹,也会面临与传统家庭类似的内外分工问题。她们能走下去的关键词则是“相互感恩”、“相互付出”、“不抱怨”。

尝试这些探索的单亲妈妈被称为“离婚搭子”。但能长久做搭子的人,往往不只是搭子。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一种基于互供利益,一种基于互供快乐。最高的友谊,则发生在两个希望对方好的、善意的、有德行的人之间。

我猜想,长久走下去的搭子更接近于第三种。在可能破灭的利益和情绪关系之外,她们都希望自己和对方能通过这种关系,变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