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视域下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潜力探析

2024-06-03 15:54:27曹琳
中国商论 2024年8期
关键词:制造业

摘 要:对外贸易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贸易摩擦频发、多边贸易受阻的背景下,双边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潜力巨大,为我国对外贸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挖掘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潜力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多角度分析,深入探讨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趋势。文章认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基于双方良好的贸易历史和经济基础,共同商讨、互相协作,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进一步促进中国外贸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RCEP;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国经济增长;制造业;全球经济一体化

本文索引:曹琳.<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8):-056.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4(b)--04

近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东南亚国家经济先后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2012年东盟率先提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构想。经过长达八年的谈判,中国、新西兰、日本等15个国家共同拟定,并于2020年11月15日共同签定该协议,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贸易规模最广的自由贸易区诞生。2022年1月1日随着RCEP的正式生效,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将实现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这一协定的实施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RCEP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推进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1 RCEP视域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分析

1.1 RCEP视域下中国预期收益

中日韩和东盟,作为东亚地区的主要经济力量,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和历史矛盾等因素,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地区认同[1]。然而,随着RCEP的出现,这些经济体被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共同制定更加成熟和统一的规则与政策。这不仅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了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还有助于调整和优化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在东亚地区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提升整体市场的竞争力和优势。从外部来看,RCEP的成立为我国提供了一条新的应对外部挑战的道路。面对美国等强权国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打压,我国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性合作,并构建以中国或亚洲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RCEP作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不仅为维护多边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持,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2]。通过加入RCEP,我国能够与更多周边国家建立紧密的经贸关系,共同应对外部挑战,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2 RCEP视域下东盟预期收益

内部收益方面,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不均衡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内部经贸往来和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同时加强与东亚及亚太其他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渠道。RCEP协定整合后的区域内经贸规则使得东盟从中获益,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投资等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推动域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全球和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建立更加精细、完善的分工体系。这有助于促进东盟各成员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升东盟总体的比较优势和地区竞争力。外部收益方面,RCEP为东盟带来新机遇。由于美国加入TPP等影响,东盟各国面临被迫站队选择的危机,而推动RCEP可以增强东盟的内部向心力和深化内部政治互信,提升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通过参与RCEP进程,东盟能够参与到亚太地区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开启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此外,RCEP的生效还将促进全球产业链的融合与发展,推动建立更加精细、完善的分工体系,为东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1.3 中国与东盟关于RCEP的共同目标与立场

在RCEP框架下,中国和东盟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挑战。首先,对方都希望降低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加强区域合作。其次,他们希望通过重构东亚分工体系,形成更紧密的区域价值链。此外,东盟在保持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希望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为此,双方一直在积极推动RCEP的实施,并努力完善相关规则。然而,在推动RCEP进程中,双方也面临一些立场冲突[3]。首先,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导致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此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等原因,双方之间缺乏政治互信。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化,东盟担心由于与中国经济实力的差异,可能失去合作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性。未来,中国和东盟需要在RCEP框架下深化经贸合作,克服困难和挑战。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增进政治互信,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同时,双方应加强产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区域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中国和东盟才能在RCEP框架下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1.4 RCEP视域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

RCEP的落地,对于中国和东盟而言,无疑是推动双方经贸往来的强大引擎。该协议的实施,将使得中国与东盟的企业合作区域内具有更高的便捷性、更快的时效性,从而有效提高竞争力。同时,RCEP还考虑到人员流动和服务投资市场的开放,以适应区域贸易和投资的增长。这不仅为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还为双方深化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RCEP为东盟中的经济欠发达提供大量的帮助,促使他们不断适合区域发展的脚步,为其提供更多的商机。此外,协定还为中小企业设定了广泛的合作领域,确保它们也能从RCEP中获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上互补性强,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RCEP的签署,不仅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还为双方企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并将不断推动双边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随着东盟在中国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双方的合作前景也愈发广阔。

2 RCEP视域下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的积极意义

2.1 发展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与东盟在多个领域签署了双多边协议,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并且加强了领导人之间的互访。这些举措极大深化了政治互信和沟通的基础,为双方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与东盟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目标。双方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合作共建,优化了国际分工,有效缩短了贸易物流运输距离和时间,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4]。在贸易通关方面,中国与东盟的海关部门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提高通关效率。通过简化通关手续、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等措施,双方共同打造高效便捷的贸易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的繁荣。

2.2 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2009年,中国已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成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在2009年和2020年,全球贸易都受到了“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双方在经贸领域的相互依赖性正在不断增强。由此可以看出,维护和发展区域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将是各国在未来应对全球经贸风险的重要手段。另外,本文通过对2002—2021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进口贸易。为了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保持双方牢固的贸易伙伴关系,双方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2.3 贸易关联性增强

近20年来,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和双边贸易发展均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对双边贸易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除了东盟的GDP增长和两国首都间的物理距离两个因素对双边贸易影响较小外,其他多个变量如中国驻东盟大使馆和领事馆数量、东盟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贸易自由度、中国对东盟的OFDI存量以及东盟来华旅游人次等,均显示出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正面影响。在政策、基建、贸易自由化、资金以及民心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水平越高,其对双边贸易的促进效果越明显。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互利共赢和双边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应继续加强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

3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经济因素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发展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双方在产业结构上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导致产品相似度高,出口市场重叠,经济附加值较低。这种局面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加剧双方在市场竞争中的摩擦。此外,双方未能充分利用经济结构的互补性,这限制了潜在市场的开拓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双方对区外经济体的贸易依赖程度增加,长期下去将削弱双方的经济向心力[5]。目前,边境小额贸易作为主要贸易方式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并且参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这不利于多元化贸易潜力的挖掘和商品结构的丰富及调整。然而,东盟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仍然表现良好,各国GDP总量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双方能够加强协作,在CAFTA、一带一路和RCEP的基础上削减关税、简化通关手续等,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往来,为其带来正向引导。

3.2 社会因素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传播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被东盟国家广泛认同,为其成员国带来了深厚的文化亲近感。同时,东盟各国(或地区)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证明了它们对中国历史商贸往来的认可。然而,东盟国家的民族和语言构成极为多样。例如,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拥有庞大的民族群体,而在其他东盟国家,如文莱和泰国,也有众多民族共存。这种民族多样性直接影响了东盟各国的语言环境。除了各自的官方语言,如泰语和马来语,还有汉语、英语和印度语等多种语言被广泛使用。这种语言的多样性给外来企业在东盟的经营带来了挑战。在产品的生产、宣传和销售等环节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和民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文化习惯。因此,对于希望在东盟市场取得成功的公司来说,深入了解和适应这种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

3.3 技术因素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各产业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应更加重视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一体化发展。为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现有技术,中国与东盟国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探索高效的跨境电商模式,并加大对数字化贸易的技术投入[6]。在半导体产业链方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与中国在集成电路的进出口上建立了紧密的贸易联系。但双方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领域的合作仍有待加强。因此,应该积极推动双方在技术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产业互补共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数字化潜力巨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潜力,双方需要加强协作,共同探索高效的跨境电商模式。同时,应加大对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力度,提高海关通关效率,推动双方产业互补共进。

4 RCEP视域下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策略

4.1 提升班轮运输效率

一个国家的船舶数量、港口吞吐能力、航线质量以及海洋运输公司的实力,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同时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差距体现,这是因为,它们不仅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可行性和时效性,还关系到国际贸易的空间性和持续性。缅甸作为亚洲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85%以上的贸易由海运完成。除老挝外,东盟各国均属于沿海国家,这使得海洋运输在东盟内部以及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RCEP的签定,东盟与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合作的不断深入,东盟各国的海洋经济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及RCEP伙伴国的贸易合作,应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挑战和风险。此外,还应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为贸易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海上运输的协同性和高效性,应加强区域合作伙伴内部的海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這些包括新航线的开通与运行、新港口的建设、海上运输现代信息化服务建设等。此外,还应通过加强班轮企业间的投资与合作,强化沟通、提高效率。

4.2 高效利用共同便捷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陆地边界线相当长,尤其是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边界。这种地理上的邻近关系为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对外贸易条件。这种地理优势的存在,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首先,应该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来加强双方的理解与合作。同时,旅游业也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领域,通过发展跨境旅游来促进人员往来和交流。其次,基础设施的联通是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关键。应该加强陆上铁路和公路的建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此外,探索新的设施联通方式也是必要的,例如发展多式联运,促进海陆贸易的顺畅进行。最后,广西和云南作为与东盟接壤的地区,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应充分突显这些优势,强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构建。通过这些措施,广西和云南可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总之,中国与东盟的陆地接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带来了诸多优势和机遇,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共同发展。

4.3 积极探索贸易路径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达到85倍之多。这一巨大的增长为进一步推动RCEP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然,各国都期待在贸易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区域各国在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经济基础、国情文化、自然资源及发展环境均存在差异,RCEP协议充分考虑各国存在的差异,不断平衡各国的不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各国优势,强化优劣互补,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各国的发展需要。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探索新的贸易方式、寻求突破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顺应时代潮流,借助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贸易的数字化发展,打造多边合作的数字化信息中心,促进智慧型工业园区、智慧型城市的建设等。此外,还应加强在跨境电商新业态方面的务实合作,不断探索技术上的革新和突破。在巩固和发展与现有国家的贸易关系的同时,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更多国家的加入。这不仅能开拓新市场领域,还能让更多国家分享合作发展的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4 加强金融合作开放

首先,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金融合作开放也应当不断深入,以国际化货币发展为契机,推进区域合作内的双边货币结算。鉴于双方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创建一种全新的区域货币将有助于增强金融稳定性和降低交易成本。这不仅可以促进贸易和投资,还能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和区域金融市场的整合。其次,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确保金融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石。坚持稳中求进,遵从东盟国家意愿和市场主体的需求,按照“一国一策”的模式完善跨境金融要素的供给、双边金融机构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金融资源的共享、弥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金融机构和业务空,从而实现有力的支撑双边经贸合作。此外,利用中国与东盟多国接壤的优势,可以加速边境地区向RCEP成员国的金融开放[7]。“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业务”的完美,一方面可以促使更多的金融项目落地,构建并完美服务于RCEP的创新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金融投资的便利性,从而有效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最后,健全的政策体系是跨境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其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强化区域合作伙伴内的协调联动、推进各国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完善外汇市场的宏观监管体系,不断提升跨境资金风险管理水平,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从而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与东盟正式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巨大。这一潜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双边贸易的总量以及地理位置来进行评估。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不仅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加速的机会,还促使我国外贸法律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此外,这种深入的贸易关系也为双方产业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基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现有经验,对未来潜力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促进双方贸易的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我国未来的内外经贸战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的动态变化,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双边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可以为中国与东盟的未来合作制定更加明智和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李立民,夏林. 中国与东盟的互聯互通建设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J]. 当代经济, 2023, 40 (11): 104-112.

刘宇阳. 2023年1~8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简况 [J]. 中国海关, 2023(10): 82.

倪月菊,牛宇柔.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效应: 基于结构引力模型分析 [J]. 南洋问题研究, 2023(2): 40-58.

庄佩芬,张倩,黄鑫. 中国在东盟的FDI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探析[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41-49.

强欣怡. 数字化服务水平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3.

余钖. 东盟电子商务水平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3.

宋琦. 东盟国家ICT发展水平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3.

猜你喜欢
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