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大学生在视频平台反映称,此前自己在某网络租车平台一家名为“鑫盛租车”的租车行租了一辆奥迪A6,归还验车时发现车辆大灯有微小划痕,商家拒绝退还押金。在4S店称可以花费2000多元技术手段恢复的情况下,租车商坚持更换大灯,并要求其承担更换配件费、误工费、折旧费等共计68800元。该事件被网友称为租车版的“提灯定损”。
成都市武侯区住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4月12日晚发布通报称,经调解,涉事公司已退还了租车人全部押金,对调查中发现该公司未按规定办理备案从事汽车租赁服务的违法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
“提灯验车”又刷新认知
面对微小划痕,商家拒绝4S店的修理方案,坚持更换大灯,并开出天价赔偿价码,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了,或已涉嫌敲诈勒索。
此次事件中,有两点存在疑问。其一,车辆的损伤,是否真的是消费者造成的?按照消费者的讲述,提车时大灯内已经起雾,损伤疑似原先就存在;其二,4S店明确表示,2200元左右就可以完全修复,为何租车公司还要高额索赔?
在缺少明确证据证明消费者過错的前提下,租车公司对于微小划痕的处理过于严苛,难免引发租车套路的联想。
事实上,将消费者用车造成的小损伤放大,用来高额索赔,甚至租车公司在送、还车环节时趁消费者不注意,故意制造损伤,实施敲诈勒索,类似的租车套路早有先例。去年年初,“三亚租车被坑”事件就曾引发广泛关注,最终6人因涉嫌敲诈勒索被依法刑事拘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事件中的涉事租车公司,之前就被网友投诉用微小划痕损伤,克扣消费者押金,并额外索赔。多次遭到投诉的“黑历史”,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假修车、真讹钱”的质疑。
所以,到底是消费者真把车弄损伤了,索赔是修车本应付出的成本,还是打着修车的名义,借题发挥搞敲诈勒索,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深入调查,对可能存在的服务和收费不规范问题严肃处理,给当事人和社会一个交代。
网络租车平台应加强入驻商家的管理
租车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该提供便捷、安全、优质的服务。这起事件是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也是一记提醒。市场监管部门应将监管重心前置,加强对租车行业的日常监管,规范行业秩序。对于一些屡遭投诉的商家,更要重点监控,敦促商家规范、诚信经营。
此外,网络租车平台配合调查、下架涉事门店还不够。此次事件中,租车公司是通过平台引流,最后和消费者私下交易。绕过平台监管,是租车公司敢于开口索要高额赔偿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纠纷就和租车公司无关。
在日常运营中,租车平台理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和管理,确保商家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铲除不良商家靠套路牟取不法利益的生存土壤。
小损大修,漫天要价,从“提灯定损”到“提灯验车”,类似事件刷新了公众认知,也会对地方、行业形象造成损伤。正因如此,地方职能部门还得加强监管执法力度,绝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掉一锅粥,要谨防坑害消费者的个案成为潜规则。
(摘自《海峡都市报》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