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024-06-03 14:49:00李升亿
湘潮 2024年4期
关键词:任弼时共产国际教程

李升亿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下简称《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斯大林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义》成书之际,任弼时已接替王稼祥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他组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翻译了《主义》一书。在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仍能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主义》的成书与意义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联共(布)在苏联党内的领导权逐渐巩固,但在理论领域还存在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基于此,斯大林重点开展了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思想运动。1938年9月开始,斯大林将自己写的长篇论文发表在《真理报》上,形成了《主义》一文,清除了哲学领域德波林学派的影响。与此几乎同时,10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出版。《教程》是一部党史著作,而在叙述1908年至1912年间的党史时(即第四章),其中第二节即是《主义》一文。为什么要在党史著作中单辟一节论述哲学理论体系,《教程》中写道:“为了评价列宁这本书(指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我党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为了了解列宁在反对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各色各样的修正主义分子和蜕化变节分子时捍卫了多么巨大的理论财富,必须哪怕是简略地介绍一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主义》曾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首先,在理论上,《主义》对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发展。米丁曾表示:马克思和列宁都曾有写作一本书阐释其哲学理论体系的心愿,但由于情势都未完成,“写出一本关于马列主义党的哲学之系统解释,这个任务,由斯大林实现了”。斯大林在《主义》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法、哲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部分,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其次,在国际影响上,《主义》被翻译为各国文字,主要以单行本、《教程》的一部分、《列宁主义问题》的一部分三种形态广泛传播。其中,单行本仅第一版就发行300万册,从1938年至1949年11月,单行本先后再版234次,被译成66种文字,总发行量在3570万册以上。

最后,《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尤其产生了重要影响。1941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论,以《联共党史》为学习的中心,多看反对主观主义的言论。”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向干部们推荐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教程》等五本书,“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1979年,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举办的斯大林哲学思想讨论会上,有学者曾这样评价《主义》:“总的说来,它在马列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一本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简要地、系统地和通俗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它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许多人是通过它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对它的积极作用不能抹煞,对它的缺点和不足不应夸大。”尽管以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理解来看,《主义》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对于当时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而言,翻译《主义》、开展延安整风,进而统一全党的思想、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任弼时赴苏与《主义》的翻译

任弼时一生曾四次赴苏联,第三次是1938年3月至1940年3月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时,是他四次旅莫中最忙碌的一次。1937年冬,王明从莫斯科回国,传达了斯大林有关国内抗战及国共合作的指示。由于王明长期脱离国内革命环境,以及其回国后在抗战和国共合作问题上的态度,中共领导层中形成了一种意见,认为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现时情况。因此,1938年2月27日至3月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派任弼时赴莫斯科的决定,目的是“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抗战的情况和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加强相互了解”,并“交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人材等问题”。

当时,派任弼时赴苏并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可能基于几方面考虑:一是任弼时早年赴苏留学,与刘少奇、罗亦农、萧劲光等同为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第一批学员,是“中国的革命青年在革命后的俄罗斯去求学的最早一批当中的一个”;二是任弼时精通俄文,师哲回忆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期间不但努力学习革命理论,“而且把俄文也学得很好”,回国后还曾在上海大学专门教授俄文;三是任弼时在领导红二方面军长征中坚定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体现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坚定政治原则,站在正确的政治路线一边;四是抗战以来任弼时主要负责八路军政治工作,与朱德、彭德怀赴山西抗战前线,并于当年写了《华北抗战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对前线情况了解充分。

任弼时抵达苏联的时间大约是1938年3月中旬或下旬。4月14日,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提交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书面报告,全面阐述了自1937年以来的八个月内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5月17日、6月11日,任弼時与王稼祥两次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对书面报告进行口头说明和补充。王稼祥来苏最初是养病,并一直表示想回国工作,驻共产国际代表一职只能暂代一时,不能久留。因此任弼时抵苏后不久,1938年6月王稼祥即提出回国工作的要求,由任弼时留下接替他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7月初,季米特洛夫在王稼祥离苏前同其进行了关于支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谈话,任弼时也参加了。1938年9月,王稼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传达季米特洛夫的报告时,开篇即强调:“我的报告是根据弼时在国际的报告,在国际的讨论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任弼时向共产国际提交的报告,对共产国际了解中国形势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亲历者师哲曾评价:“实际上不仅扭转了王明在共产国际时的那些不正确的方针路线,也扭转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态度,由原来的命令式变成了商量。这期间共产国际处理有关中国的事务……一律以弼时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意见为依据。”

任弼时正式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后不久,《主义》和《教程》即出版,随后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全党上下掀起学习热潮。任弼时当即组织工作人员翻译《教程》,其中《主义》一章由任弼时翻译。据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回忆:“当时,任弼时同志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中懂俄文的同志组织起来,一章一章地翻译《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其中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任弼时同志亲自翻译的。”《主义》是《教程》中理论性最强的一节,其中不仅引用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话语,还涉及许多概念的译法,以及对原理的剖析。显然,深受湖湘文化“敢为人先”影响的任弼时主动承担起了最难的一部分内容。在全书翻译完毕后,任弼时抱病校对了全部《教程》,足足花了三个多月的工夫。

译校完后,任弼时经过邓发,将1万册译本从新疆寄到延安。1939年3月,任弼时电告中共中央,说明寄出1万册《教程》,后又电函询问发行情况、学习措施和对该书的评论,对译本在国内的情况十分关注。任弼时表示:“发行和学习此书是提高党的思想水平的一个转折点和强大杠杆,是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深入最广大群众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手段。”8月18日,中共中央复电称,联共(布)党史的苏联版本寄来前,在中国已经把该书从俄文译成中文。该书已分两卷出版。苏联版本的书寄到延安时,第二卷已经印了5000册。苏联版本的3000册运到重庆,不久就全部售完。寄到延安的1万册,主要分配给华北和西北各地区,一部分留给延安各机关。

按理说,任弼时身处莫斯科,翻译来的《主义》《教程》是官方路径,但巧合的是,延安在任弼时寄1万本译本之前就已翻译并发行了《教程》。这一版本是博古翻译的。自《主义》在《真理报》刊载后,长于理论工作的博古意识到该文的意义“实为研究新哲学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博古译本出版发行时间为1939年1月,首次在重庆中国出版社发行。由于中苏长期的革命交往、相近的时代语境等因素,斯大林著作相较于马恩文本更易翻译,任译本和博译本之间的差异也并不大。

任弼时翻译《主义》对新时代的几点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特别是回顾任弼时翻译《主义》及《主义》在中国的流通影响,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努力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共产党人的理论素养。1938年,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任弼时和博古同为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都是党内工作的“多面手”,尽管革命事务工作繁忙,两人仍都抽出时间来翻译了《主义》一文,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对全党的理论学习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今天,全体中国共产党员更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研究经典文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做到理论武装、理论强党。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翻译《主义》后,任弼时还密切关注其发挥的现实作用,并电函中央询问各地对该书的反应,十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表明任弼时深刻领会了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延安整风后,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知行合一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只有把道理弄懂和行动持久自觉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知古鉴今、开創未来。任弼时同志英年早逝,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许多战友在缅怀他时,都提到了他翻译《主义》的这一革命功绩。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更应当铭记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发展史中的重要贡献。2024年,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故事,运用好党史基本内容这一新时代资政育人的重要资源,是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要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加能感悟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努力做到知古鉴今、开创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任弼时共产国际教程
善于正确解决复杂重大问题的任弼时
任弼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任弼时:一条“幸福渠”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挽碧制作教程
意林(2018年15期)2018-08-31 04:33:20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
高效渲染教程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2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30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