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出版与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公共外交

2024-06-03 14:16魏小梅白若萌
科学导报 2024年32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阿拉伯

魏小梅 白若萌

关键词:阿拉伯;公共外交;海外出版

“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建设内容,其中“民心相通”一直是热议话题;而民心相通中,文化所承载的作用日益无疑非常重要。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外交的推动。公共外交是获得公众理解、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其中海外出版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海外出版行业为视角,归纳总结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分析海外出版与中国公共外交的关系。

  一、“一带一路”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公共外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公共外交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向有关国家公众开展公共外交便有了战略意义。相较于传统外交而言,公共外交的实施对象则是受众国家的公众,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也不仅限于负责外交事务的政府外事机构,文化教育、商务民事等政府部门也被赋予了外事职责,同时也向更为多元的非政府民间主体扩散,这包括新闻媒体、社会组织、跨国企业、高等学校、智库、公众团体、个人等。公共外交开展的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中国的公共外交由政府主导,除了政府层面具体推动的公共外交事务之外,还有新闻媒体公共外交、文化交流公共外交、跨国公司公共外交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开展的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1]。

从形式上看,海外出版包括新闻媒体类刊物出版与图书出版两大类,前者属于媒体公共外交,后者则属于文化交流公共外交。虽然形式有差别,但在传播内容上都是以文化传播为主题内容。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的表现,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是以文化为手段来塑造国家形象[2]。一般说来,文化外交比公共外交的目标更加长远,文化外交更加希望对方民众能够从深层次上理解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公共外交的目标则没有那么长远,更多的是考虑向他国民众解释本国的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以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外交目的。虽然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都是由政府主导,但文化外交往往更多地带有文化色彩;而公共外交的政治色彩更加明显,会更直接地服务于短期、具体的国家利益的实现。在二战结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文化外交越来越与现代公共外交相互融合,两者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说明,在现代社会,文化与传统的政治、经济相比,其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公共外交更多要借助于文化的形式来对外推进。

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与阿拉伯国家通过各种外交途径和经济、医疗援助等方式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包括亚洲海湾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国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后,中国尤其注意在这一地区的公共外交和文化传播活动,出版业就是其中主要形式之一。

  二、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出版业

中国在中东地区通过媒体开展的公共外交稳步发展,尤其在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并行推进的新格局。在传统平面媒体中,埃及发行的《今日中国》杂志,是中国第一个在对象国使用该国语言制作和出版的综合性期刊,刊物开设“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市场、中国穆斯林、中国文化和旅游”等栏目,覆盖包括埃及、突尼斯等非洲阿拉伯国家以及部分海湾国家。

在文化交流领域,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注重搭建文化交流的各种平台,例如,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2005年)、中阿经贸论坛(2010年)、中埃文化年(2016年),都为双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孔子学院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机构。文明交流领域渠道和平台的不断扩大,提高了双方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有效性。

图书出版业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对外传播的重要和首选方式。为推动出版业的国际发展,政府为出版企业在海外的出版传播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规划和支持,涵盖了从内容翻译、出版发行到资本运营等方面。例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年)、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2011年)、边疆地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扶持计划(2013年),尤其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后,“丝路书香工程”重大工程的启动(2014年),该工程的目的便是推动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翻译和出版[3]。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近200余个出版机构的1000多个项目入选。

中国进行阿拉伯语书籍出版的机构主要有五洲传播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译出版社等,尤其是五洲传播出版社,截至2020年,共计向阿拉伯国家出版了百余种阿语图书,输出了上百项图书版权,作为中国出版界代表多次举办图书发布会和文化互动活动,积极参与阿拉伯国家举办的各类国际书展,同阿拉伯出版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4]。

在图书销售方面,中国出版社克服海外出版的各种困难,大力拓宽销售渠道。比如参与阿拉伯国家举办的各種国际书展、开罗国际书展和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同时组织各种交流论坛,邀请图书作者签售、举办阅读沙龙、人物访谈等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展示了中国的良好形象。

中国出版机构探索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在阿拉伯国家开办分社,借用当地出版机构完善的渠道来组织销售。接力出版社和埃及智慧宫文化投资(出版)公司签约创办埃及分社,这是国内少儿出版社首次走出国门(2015年);北师大出版社以企业为主体,与约旦安曼文化局直属的阿克拉姆文化机构合资建立北师大出版社约旦分社(2015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与黎巴嫩数字未来公司在贝鲁特合资成立时代未来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宁夏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埃及希克迈特文传出版公司。这些举措目的就是借助阿拉伯公司成熟的本土发行销售渠道,进而全面开拓中东市场。此外,中国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方面,也与阿拉伯国家展开了数字化内容的传播合作,比如五洲出版社与埃及出版机构合作,将其“人文中国”系列书刊阿文版上线网络,类似的双方网络出版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以图书出版为代表的跨国文化交流本身具备经济和外交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中国的出版企业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公共外交职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图书出版的主题内容包括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展示中国新时代的国情国策以及中国特色治理经验和发展模式,从而引导对象国的舆论方向,为“一带一路”的推行奠定民心民意基础。

在中国政治方面,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国道路:奇迹和秘诀》,引发了埃及和海湾国家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丝路书香工程建设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国的抉择》《双赢的未来》;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人民的名义》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的海外出版在凸显中国重大主题、讲述中国发展道路、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影响力。尤其是《大国战“疫”——2020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中》,客观地讲述了中国防控疫情的真相和事实,向中东和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

在中国经济方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循环经济之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中国的产业升级》等,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巨变》《一带一路关键词》等书,向阿拉伯国家阐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新趋势,尤其受到对方国家商业和企业界的关注。

在中国文化方面,书刊的出版数量和比重更是逐步上升,此类图书大多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例如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经典》、北京教育出版社《中华文明探微书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文明交流互鉴丛书》等。

中国政府在协助出版社海外出版文化交流活动中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体现了海外出版在公共外交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书刊的海外发行对于目标国民众和社会群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许多中国高校的阿拉伯留学生正是通过阅读上述各类书刊,了解到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对中国产生好感。许多阿拉伯国家企业界人士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也由最初的不解与抵触,逐步意识到其对阿拉伯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推动。因此,海外出版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推动了双方的民心民意共通,可以说功不可没。

  三、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出版行业面临的制约与展望

作为中国公共外交有机组成部分的海外图书出版业,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国际话语权建设、中阿文明交流、人才队伍与图书内容等方面。

第一,“九一一”事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世界战略转移,西方国家逐步强化在中东地区的公共外交。强大的西方传媒在美化自身的同时,不仅对阿拉伯—伊斯兰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也形成了“挤出”效应。虽然中国在中东公共外交的过程中传播渠道日益完善,各类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但西方国家自冷战结束以来在中东公共外交的不断经营最终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国际传媒格局,这种局面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建设和努力[5]。

事实上,虽然面临许多难题,但公共外交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实力。可以观察到一些国家无论在综合国力、人口、面积方面都远逊于中国,但其公共外交依然开展得有声有色,譬如韩国、印尼、印度、以色列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公共外交采取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策略而各有特色。可以说,公共外交的成就并不必然取决于国际权力和经济实力,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合理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更加重要。

第二,从古代到今天,虽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交流一直没有中断,但毕竟双方分属不同的文明体系,宗教禁忌限制了对外输出的书籍范围,比如宗教中有关饮食、风俗、图案、人物的规范使得中国许多很有意义的图书无法对外输出,因此,在对阿拉伯国家图书翻译出版中,尤其需要注意选题内容、措辞表达、设计装帧等问题,避免因为涉及敏感问题而无法“走出去”。

第三,根據笔者在有关出版机构和高校的调研访谈,阿拉伯语专业翻译人才目前比较匮乏。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人数不足,阿拉伯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是薪资较高的外贸类企业,另一部分选择考研深造,进入出版翻译行业的数量十分有限;第二,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把握不足。如上文提及,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出版刊物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国际关系、自然环境等各种各类话题,缺乏相关学科的学习背景会影响到图书翻译的质量。知识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就要求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应尽量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

  四、结语

公共外交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对阿拉伯国家展开公共外交、增进对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理解认同,不仅是各级外交外事政府机构的职责,也是广大出版传媒机构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所在,图书以及各种刊物的翻译和海外出版不仅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范畴,也是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政府与中国的出版企业应当形成更紧密的合力,让海外出版在公共外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启正.“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先行[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1).

[2]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 外交评论,2007(6).

[3]钱风强,刘叶华.论中国图书海外推广中的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的海外推广为例[J].中国出版,2016(4).

[4]刘辰.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7.

[5]白若萌.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外交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13.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魏小梅1 ;2.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白若萌2 )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阿拉伯
欧盟在阿拉伯国家卫星导航推进历程与实践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中缅经济合作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