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份来自龙江的“非遗礼物”

2024-06-03 01:48:13怡心
新青年 2024年5期
关键词:金漆宁古塔鱼皮

怡心

非遗文化消费在国内消费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增长空间,形成了以文化促消费、以消费彰显文化的良性互动,也让更多的非遗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黑龙江省非遗资源丰富、文创产业发展迅速。七台河市桃山区万宝湖、黑河市五大连池、大庆油立方等景区都推出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和文创产品。黑龙江省还把黑龙江非遗展示中心、大兴安岭地区版画院、绥化市绥棱县文化艺术中心、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河子文创中心等纳入旅游线路,拓展文化产品的销路,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龙江有“好物”。这个夏天,来黑龙江旅游,看看非遗产品,挑几件心仪的艺术精品当作礼物,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让我们走进龙江“非遗”的世界,一探其背后的故事。

剪纸

北方民俗剪纸是原生态的剪纸形式,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原始母系社会祭祀。最初以制作被祭祀的神像为主,颜色深黑,面貌狰狞,造型诡异,线条繁复,构图对称,用于营造幽深灵异、神秘肃穆的宗教氛围。黑龙江早期的民俗剪纸多用鱼皮、树皮、兽皮和毡皮等为材料,后逐渐以纸为主。制作技艺有剪、刻、刮、刺、撕、熏、烫、烧、套色等手法,类型作品有平面剪纸、纸编、半立体纸塑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正剪纸是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方正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概括力强,式样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细腻,趣味性强,自然大方,艺术语言更加明朗化。

曲英红是中国黑龙江省方正剪纸艺术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创作的《巨龙腾飞》《盛世莲兴》《丝路情——中国梦》等作品广受好评。

金漆镶嵌

金漆镶嵌工艺是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的重要门类,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其风格珠光宝气、雍容华贵,颇具皇家气派,带有浓厚“京味儿”,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

官府手工艺作坊如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园厂及清宫造办处的兴起,均为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金漆镶嵌从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等许多方面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的漆器制造艺术。金漆镶嵌工艺复杂,题材广泛,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有镶嵌、描金、晕金等工艺。按用途分器皿、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种类。

这一古老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产品既可日用,又可收藏,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黑龙江省夏立军、白艳萍是清官造办处第六代传人,师从北京国家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夏立军、白艳萍在继承中求发展,在传承中求创新,已培养许多漆器工艺能人。他们二位用金漆镶嵌工艺精心创作的《吉祥八宝》,广受赞誉。

糖塑

糖塑技艺,俗称“吹糖人”“捏糖人”“画糖人”,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过去糖塑手艺人常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售卖,或出現于庙会、天桥上耍把式卖艺处,也出现在春节、端午、中秋以及婚礼、祝寿等节庆活动中。糖塑主要以麦芽糖或蔗糖为原料,将糖加热,熬制成糖稀,调入红、蓝、绿等色素以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及竹棍、弹簧、面粉等辅助材料,经由手艺人一抻、二拉、三捏、四吹、五塑、六画等手法,一气呵成塑制成形。

王氏糖塑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做出立体的造型,常见的有十二生肖、二龙戏珠、金鸡报晓、福禄双全等。其还针对糖人易化易碎的特点研发出可长久保存的糖塑作品,大大提高作品的收藏价值。

人称“糖人格格”的省级非遗项目王氏糖塑技艺传承人王春晶,常年深耕在传承发展非遗技艺的一线。她的糖塑技艺精湛,塑造的糖人形神兼备、生动可爱、色彩明艳、寓意丰富,是极富人文情怀、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佳作。

年画

年画是春节最重要的喜庆元素之一,在中国千年文脉的传承中,以烟火气的表达讲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喜气洋洋、色彩鲜艳的年画就像是一个符号,标志着年的到来,是人们对传统中国年的最深刻记忆。

大庆年画,经黑龙江地域文化哺育滋养,不仅题材上融入了大庆元素和现代元素,还将木板年画、擦笔年画、工笔重彩画三种技法融为一炉,独创了带红脸蛋儿的人物形象,让大庆年画拥有了个性化的表达,被列入大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晓范,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大庆年画第四代传承人,红脸蛋儿人物形象是其绘画代表符号。柳晓范的年画颜色鲜艳喜庆、人物生动传神、植物娇艳逼真、动物灵动可爱,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年画赋予了鲜活生命。

满绣

满绣起源于十四世纪初,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不断创新,既保留了女真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稚拙、纯朴的工艺风格,又吸收了中原地区鲁绣、江南地区苏绣等技艺,逐渐成为我国刺绣大家庭中的一员。满绣不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克东县的克东满绣被誉为“最正宗的满绣”,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曾专门用来绣制帝王龙锦和文武官袍。其中补绣是克东满绣特有的传统刺绣工艺,把染色布或皮革剪成各种图案,后用多色布块拼合,贴在底布上,再进行绣制。克东满绣的绣品主要为日常用物,如旗袍、镶边、枕头、幔帐、娃肚兜、荷包、褡裢、背带等。

生活在克东县的刘雅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与满绣为伴的四十余年里,从未放弃过对满绣技艺创新发展的追求,从2004年开始,刘雅梅凭借着对满绣文化的无限热爱,成立了“雅梅绣庄”,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满绣艺术作品,使满绣这一传统技艺不断焕发出迷人的时代魅力。

赫哲族鱼皮衣

“鱼皮衣”是赫哲族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服饰。历史上赫哲族有“鱼皮部”之称,其服饰均由各种鱼皮缝制而成。缝制衣袍多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鲇鱼、草根、白鱼、鲢鱼等鱼皮。其精湛的鞣制技艺堪称一绝,制作工艺繁琐,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尤文凤是同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做一件鱼皮衣,需要大约五十条鱼,每条鱼从中间分成两半,就是100张鱼皮。要将这些鱼皮鞣制得柔软,仅这一步就要20天的时间。鱼的后背和肚子颜色一黑一白,在缝的时候也要仔细对齐,这样做出来的鱼皮衣黑白分明、十分好看。”尤文凤介绍道。

不同的鱼皮,纹路是不一样的,每一件都很独特,这是赫哲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渔猎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赫哲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余人到如今的五千多人,赫哲族在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正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也让赫哲文化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宁古塔彩灯

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又称宁古塔马氏灯彩,是宁安市传承人马积瑞祖传的民间工艺。其根脉来自中原的河北、山东,传承发展了宁古塔传统彩灯技艺,是中华彩灯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独具魅力。

马积瑞的宁古塔彩灯技艺,有机融入了十二生肖、古典戏剧典型人物及当地民俗历史,取精去糟、博采众长,形成了严谨独特的制作技法,在造型、色彩、用料上都有独到之处。作品《同奏幸福歌》《西游四杰》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收藏。为将彩灯制作技艺发扬光大,马积瑞撰写了八万多字的《宁古塔马氏灯彩制作技艺》书稿,设计绘制了千余幅彩灯图样。从2018年开始,宁古塔彩灯技艺被带进宁安实验小学,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文旅融合,非遗产品开拓了新市场、扩展了新受众。龙江非遗产品丰富独特、富有美感和创意,欢迎您共赏龙江非遗产品的风物之美,也欢迎您把这一礼物带回家,把龙江的满满情意镌刻在心。

猜你喜欢
金漆宁古塔鱼皮
端午习俗乐趣多
浅谈北京故宫藏金漆类文物保护及传承
东方收藏(2022年4期)2022-05-18 16:54:19
行书杨宾《宁古塔杂诗》
关东学刊(2021年2期)2021-10-08 02:36:32
承恩寺壁画《帝后放飞图》金漆镶嵌彩绘屏风在京完成
北广人物(2020年24期)2020-06-29 07:34:29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今日文摘(2019年7期)2019-04-18 02:09:22
十二生肖
宝藏(2019年1期)2019-03-20 02:29:24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艺术评论(2017年8期)2017-10-16 08:37:08
燕京一绝,独树一帜
中华手工(2017年6期)2017-07-06 23: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