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奇睿
家乡的“暖”留住了我的心,家乡的“食”拴住了我的胃,一个吃货的乡愁总与美食紧紧相連。
这次不带你去大饭店,大名鼎鼎的哈尔滨红肠、齐齐哈尔烤肉、榆林镇筋饼、抚远全鱼宴……统统放到一边,只带你走街串巷,边走边尝,一边把充满烟火气的小吃塞到你手中,一边关心你最近过得咋样。来吧,以“吃”为名,奔赴一场有滋有味的小吃盛宴。
野心勃勃的烤冷面
在东北小吃界,烤冷面若称第二,那应该没谁敢称第一。烤冷面以其劲道弹牙的口感、个性化的自选方案和亲民的价格深得人们的喜爱。
关于烤冷面的起源,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一种说法是,起源自牡丹江市;一种说法是,起源自密山市。别管怎么说,反正都在黑龙江。在烤冷面问世初期,它还只是一张平平无奇的刷了酱料的冷面饼,香菜和洋葱是它唯二的“伙伴”。但随着它在餐饮界的年头儿越来越久,也学会了“招贤纳士”。如今,加蛋加香肠已是“标配烤冷面”,加辣条、土豆丝、生菜也并不鲜见。在本土发展顺利的烤冷面逐渐对海外业务展示出了野心,培根、芝士、沙拉酱也被它拉进队伍。
无论你来自哪里,当下是饿还是馋,东北小吃烤冷面始终在楼下的小吃摊等你。
万物皆可的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红彤彤、亮晶晶,主要客户是小朋友和女孩子,是大家眼中的“小零食”,其实它可是从南宋就出道的老牌美食。冰糖葫芦最早在南方出道,它一路北上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称呼,济南人叫它“酸蘸儿”,天津人叫它“糖墩儿”,但是让它声名鹊起的北方却始终叫它的大名——冰糖葫芦。在东北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气温里,冰糖葫芦的糖衣更脆,水果也呈现沙冰口感,这寒冷的天气似乎让冰糖葫芦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如今,冰糖葫芦的原材料早已不止山楂、蜜枣、大秋果,葡萄、草莓、凤梨也都不算新鲜,冰糖小龙虾、冰糖螃蟹、冰糖辣条开始抢占游客镜头的C位,真应了那句“万物皆可冰糖葫芦”。当然,如果让我推荐一款心头好,我选马迭尔冰糖葫芦的中央大街限定款——蓝莓山楂冰糖葫芦,将饱满的山楂中间挖空,放上一颗圆圆的蓝莓,一口下去,先是冰糖的脆,紧接着是冰山楂的绵密,最里层是冰蓝莓的爽口。不得不说在冰糖葫芦界,山楂和蓝莓这对CP可以说是满分,据说网友还给这对CP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叫“大红大紫”,就冲这个名字,怎么也要来上一串。
慷慨热情的烤地瓜
上一个冰雪季,烤地瓜已经配上了勺子。送勺子是对南方朋友的热情,却不是烤地瓜的正确打开方式 。吃烤地瓜一定要用手捧着,热乎乎的烤地瓜在左右手来回腾挪,一边用嘴吹气,一边剥开被烤得有些焦黑的外皮,露出的金黄瓜瓤散发着诱人香甜,热气飘飘袅袅,咬一口软糯,令人口舌生津,瞬间心满意足。
烤地瓜是最慷慨的美食,不用花太多心思,不用额外加料,原汁炭烤,它就愿意献出自己全部的甜蜜。随着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早已经告别“粮不够,红薯凑”的时代,但面对金黄色、软绵绵、热腾腾的烤地瓜仍然没人可以拒绝,只能任由薯香在齿间游走。
烤地瓜在东北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美食符号,展示着东北独特的人情味,承载着心灵与情感的共鸣。每一个炭烤地瓜摊后面,都藏着一些温暖的故事和一群热爱生活的东北人。
独当一面的烤苞米
仅靠一个单品撑起一个摊位,在东北小吃界,这样“能打”的实力派除了烤地瓜还有烤玉米,在当地通常叫它烤苞米。
每到玉米收获的季节,常能在街头巷尾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小小的摊位,人群中间升起炊烟。穿过人群问一句“老板,给我来一穗”!老板的一句“行,排队吧”就算是领到了号码牌。
老板手法娴熟,将玉米苞叶一层一层剥掉,但不完全剥净,带着几层苞叶的玉米被送进炉膛,在炉火热烈地围攻下,苞叶的清香与玉米粒胚乳的甘香里应外合,差不多烤熟的时候剥去苞叶再烤几分钟,就得到一穗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烤苞米。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季节限定单品”这么受人追捧,那大概是因为它早晨还在玉米地里,傍晚就出现在了你餐桌上,主打一个新鲜。夏季特供、纯天然、当日现摘、明档制作、回味甘甜,单出哪一个词在餐饮界都算得上“王炸”,何况还是个“组合牌”。
软糯香甜的黏豆包
黏豆包是东北特色食品。相传黏豆包最早是祭祀祖先的供品,也是出门打猎时的食物,而到了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黏豆包则成为大军冬天里的军粮。
冬天东北的集市上,经常可以看见一袋袋用编织袋装着的黏豆包,黄灿灿的惹人喜爱。你可以把它当主食,也可以当成一道独具风味的当地小吃。
黏豆包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大黄米泡上半日,之后晾到半干,磨成面,将玉米面和黄米面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用温水和面,像做白面馒头那样进行“发酵”。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砂糖,攥成核桃大的馅团。用揉好的面将豆馅团包入其中,团成豆包状,放入铺有玉米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做法简单,但其中步骤缺一不可,少了一道工序,就不叫“地道”。
在东北,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在初冬时把过冬的黏豆包包好,蒸出鍋后放在盖帘上,置于室外冻上一晚。蒸熟冻完后的黏豆包成型不散,再吃时在锅里热透了就可以。黏豆包松软香甜,吃的时候,再配上适量绵软的白糖,咬上一口顿觉满足感爆棚。
独具特色的东北黏糊麻辣烫
最近天水的麻辣烫火了,放眼全国麻辣烫,东北麻辣烫也该占有一席之地。
东北麻辣烫是从什么时候火起来的,无从考证。这个曾名不见经传、其貌不扬,甚至略带“寒酸”的小吃一寸寸拓展自己的势力版图,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俘获人们的胃,所到之处,罕有对手。
就是这么一个说面不是面,说菜不是菜,“长相”飘忽的小吃,凭着自己包容的性格和淳厚的味道,硬生生烫出了一个美食神话。麻辣烫的锅底就是一个无限包容的舞台,不管是荤的还是素的,不管是鲜的还是膻的,在这里,龙虾与白菜挽手、地瓜和鲍鱼相拥,各种食材不分高低贵贱都会被齐刷刷地按进火热的浓汤里。经过浓汤的洗礼,南来北往的食材在麻辣烫碗中相聚,接下来就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麻油、辣椒油、蒜汁、白砂糖……再淋上厚厚的芝麻酱,东北黏糊麻辣烫的精髓就在这个厚厚的“麻酱奶盖”,麻酱甜咸度适中,包裹着面和菜,扎扎实实的,每一口都香醇。
东北人把黏糊麻辣烫做出了规模,做出了名气,大有成为麻辣烫江湖“统治者”的趋势,“尝一尝东北黏糊麻辣烫”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到东北必打卡的项目。
粗犷豪放的东北饭包
东北的小吃会用各种奇怪的特点震惊南方朋友,饭包最打动人的一定是因为分量大。南方网友说,就这样一个标准量的饭包,够自己吃上一整天。但是东北网友回复,你吃不上一整天,因为太香了,你会用最短时间一口接一口把它送进胃里。
东北饭包,如同当地人般随性,平常家里做饭包讲究家里有啥就放啥,但打底的东北大米饭和土豆必不可少。包裹米饭的大白菜叶也大有来头,必须得用东北特有的大白菜叶,翠绿清爽,甜丝丝的。酱料也非常关键,最好是东北大酱炸的鸡蛋酱,也可以是牛肉酱、菌菇酱,再配上喜欢的辅料。煎蛋、火腿丁、咸鸭蛋、蒸茄子、油焖尖椒、花生米、小葱……东北饭包的食材随性,烹饪也很狂野,所有的配料一股脑放进一个盆里,用饭勺三下五除二拌匀,大白菜叶一裹,就算大功告成。
吃东北饭包一定要用双手捧着,才足以表达对眼前美食的敬畏;又要将嘴张得大大的,才算不辜负了这人间美味。东北饭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它将美食和吃美食的人融为一体,打造出一种既虔诚又豪迈的氛围。米饭的软糯,酱料的咸香,蔬菜的清爽,花生米的香脆……众多口感在饭包中融合,既增加了美食的层次,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而自然的饮食乐趣。
龙江的美食可以说上三天三夜,这是一个值得专程为“吃”来上一趟的地方。这里,肥沃的黑土孕育出晶莹的米、饱满的大豆、鲜甜的玉米,怪不得来到这儿的人都会说上一句“生在龙江,你口福不浅。”有人因为一道小吃思念故乡,有人因为一道小吃与他乡相识,龙江以小吃的名义承诺,这里一定不会辜负每一位摩拳擦掌的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