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辉
“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招生107.5万人,培养毕业生74.6万人,留在家乡的比例平均为93%。”这是实施20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交出的漂亮答卷。
2004年,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乡村本土人才,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由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办学体系具体组织和实施。“‘一村一为建设能够引领我国‘三农各项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了重要支撑。”回望20年,国家开放大学农林医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李广德表示,“一村一”探索出了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大规模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成功之路。同时,也向世界提供了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20年耕耘 成果丰硕
20年来,“一村一”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促进了教育公平。初步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减免一些、地方政府补助一些、个人负担一些”的学费分担机制。初步测算,国家开放大学已通过降低收费等方式为农民大学生减免费用约1.9亿多元。国家开放大学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在2274个县级“一村一”学习中心中,中西部地区占比达到54.84%。
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2020—2021年毕业的农民大学生中,约有77%的学生当选村干部或后备干部。数十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型“村官”,积极尝试用新思维、新方式、新路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转型,引领“三农”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一村一”培养的“新农人”在基层形成了积极创业、引领示范的“领头雁”效应。如浙江分部51085名农民大学生中约65%参与创业;湖南已毕业的农民大学生中约有60%成为当地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向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2021年,“一村一”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本·伊萨·哈利法国王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奖,为全球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供给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国际范例。
20年探索 形成“新农人”培养新路径
通过“一村一”,国家开放大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教育数字化助推大规模“新农人”培养的道路,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构建“四联动”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办学新模式。依托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四级体系联动,形成办学共同体;加强政校联动,对接地方“三农”发展需求,厚植爱农情怀;推进校际联动,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家共同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开展校企联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三环节六模块”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新机制。“三环节”包括人才培养的前端准备、大规模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在线培养流程和育人成效评价等三个环节。“六模块”包括实用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课程体系、“有用易学”的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平台的运行、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测评等六个模块。
推动师资队伍和学习资源建设。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培训机制,探索建立全体系师资共享机制。同时,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构建兼职教师队伍,鼓励“一村一”学生中的优秀人才作为志愿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二是建设优质丰富、有用易学的学习资源。从资源的数量、粒度、交互性,以及资源获取的便捷度等层面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建设,为“一村一”运行提供坚实的支撑。首先,开发了170余门“合一型”课程学习包,供学生自主學习,基本满足学生在师生分离状态下的学习需求。其次,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建设“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网(目前已将该网整合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开展网上教学和服务。同时,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需要,制作近500门非学历教学资源微课程,便于学生“碎片化”学习。
国家开放大学还多措并举,通过实施“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面向1113个村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资助行动等教育帮扶项目,面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部定点帮扶县等地区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20年回首 乡村振兴再出发
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类人才。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对乡村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复合和多元。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对国家开放大学的“一村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广德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村一”需要根据新要求做出新调整。
一是努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育人理念、专业架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发力,构建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应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新要求,增强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入,培养学习者学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深耕现代农业,有效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应对学习者群体特征的新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入分析学习者的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学历背景、职业岗位、学习需求、求学动机、发展期许等新特点,构建适应大规模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支持服务相结合的新机制,服务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