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者网络视野下的乡村体育公共文化服务设计研究

2024-06-01 02:46黄曾祺
美与时代·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服务设计

摘  要:本文创新性地运用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服务设计理论结合的思路,在乡村振兴语境下对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设计进行深入讨论,并进一步搭建出“数字化+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服务系统。力图协助解决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系统中存在的公共服务共性问题,兼顾村民在日常接触体育文化服务中存在的个性问题,使得数字化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在全面可靠的规章制度约束下提供服务,形成平台、政府与公众三方的“耦合”,实现精准高效服务。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服务设计;数字化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项目(JY2022A01);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项目(MD20E024)研究成果。

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中明确了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以人为本、内生驱动的发展指导。《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2022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后盾,利用数字化科技,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拓展服务半径,并驱动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能够更好提升服务效能,体育文化的普及服务更精准,能够有效推进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网络化、运行一体化、参与便捷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设施建设为主向效能建设为主的转变[1]。其中,“数字化+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科技与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相融合的重要途径。

一、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需求与现状

“村BA”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它有别于传统的篮球赛事,该赛事规定的参赛者为当地的农村户口村民,比赛级别从村级开始,逐步晋升至市州级。“村BA”之热,折射的不仅是当下中国乡村篮球赛事的火热,还是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的真实写照。民间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仅因为村民们有充足的时间成本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还依赖于村民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

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概念是在农村社区地理范围内,公共组织为供给主体,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为满足农民(农村)公共体育文化健身需求而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物品总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知,我国乡村体育服务的研究主要围绕服务主体、政策法规、服务路径创新等维度和主题,这为研究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借鉴[2-4]。闫石供给机制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路径,指出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创造新的公共文化发展生态,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O.Lee 提出在建设大型公共数字文化项目过程中应该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引。陈德旭研究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提出要注重政策法规颁布的连续性,在乡村颁布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梳理体育组织机构权威性,确保人人享有参与体育的权利。姚磊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路径,指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多元主题协同供给,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分层供给机制,充分发挥乡村资源进行城乡融合服务治理是创新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途径。齐超研究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变迁,指出决策层网络回应力度不足、政策响应的机会主义倾向明显、政策支持层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提出应该将引进新的政策成员并细分原有的网络结构,运用新的互动行为触发新一轮的政策变迁。

这些研究关注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具备的技术属性、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创新路径探索。但是将“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服务设计”联合应用,建设数字化的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路径研究较为缺乏。乡村公共服务要扎根乡村、打破固有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创新、具有生命力的数字化乡村文体公共服务道路,涵养和厚植乡村的文体土壤。

二、行动者网络视域下的乡村文体关系模型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ANT)又被称作“转译社会学”,是由Michel Calon、Bruno Latour和John Law等学者提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行动者(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异质性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源自“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而现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则在批判前者内容基础上提出了重要原则——广义对称性原则。这是ANT最核心的理论主张,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科学知识有着同等的解释能力,并且认为行动者网络通过其特有的转译过程形成科学知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哲学层面上打破了传统科学研究中将自然和社会以及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划分,把宏观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路与方案[5]。该理论中的转译过程是ANT的核心,包括了五个环节: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由关键行动者将异质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行动者关注的对象问题化,将其中核心问题聚焦为所有核心行动者的“共同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oints of Passage, OPP);不同的行动者们基于各自的角色互相界定通過“共同强制通行点”,采用不同的策略对策赋予行动者各自相应的利益,使得行动者通过利益追求和角色定位实现“征召”进入网络;关键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互动交流,对联盟其他行动者行使权力,并吸引更多行动者加入网络。结成网络联盟后,与联盟成员共同维护网络稳定,达成“动员”;异质行动者利益的不断转译可能会影响网络的稳定性,需克服转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议”。

(二)行动者网络构建分析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不同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在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会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其发展。本文将参与到乡村文体公共服务建设的行动者分为核心行动者和主要行动者,形成了以相关政府组织、乡村的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为核心,村民为主体的结构。其中人类行动者包含了相关政府组织、乡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村民;非人类行动者则分为物质要素与概念要素两部分。

构建行动者网络的第一步是问题呈现,行动者分别提出为达到自身利益目标所需解决的问题,核心行动者找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通过的强制通行点(OPP),让网络中的各参与者形成一致性的目标,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推动网络发展。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础之上,为乡村文体公共服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具有生命力道路。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主题也面临不同问题。相关政府组织面临的问题是政府内部动力缺失、缺乏有效约束机制、难以精准收集到村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爱好及其分布;乡村的自治组织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其半官方的性质,实施决策过程中出现了自治与顶层意愿的矛盾冲突,导致其创新能力被压抑;市场组织面临的问题是与政府的合作不足;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是项目丰富度低,运动项目的参与度不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创值低下、缺乏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道路;硬件设施面临的问题是其数量和质量仍有不足、许多公共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被忽视;发展愿景面临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缺乏、目标迷茫。为了摆脱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的发展困境,相关政府组织、相关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联结了多个行动者,将“建设乡村文体公共服务”作为强制通行点(OPP),共同参与网络中,在实现乡村文体公共服务发展基础上,实现各个行动者的既定目标(如图1)。

在利益赋予阶段,作为核心行动者的村自治组织通过赋予利益稳定其他行动者,以便通过后期征召强化各个行动者的角色与行动。在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行动者网络构建中,相关的村自治组织就是网络的核心行动者,需要立足全局、统筹发展,兼顾多个行动者的利益;各个行动者需要承担起各自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征召村民方面,需要政府与村委组织不断努力,还可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提供更多便捷体育服务,让更多村民能够深入了解体育文化,最终让村民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态度转化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

动员是行动者网络构建及转译的最后阶段,动员顺利完成代表行动者网络的成功构建。动员是指在对行动者进行征召后,行动者参与到网络的系列行动,并一定程度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或障碍,同时认可核心行动者作为行动者网络的代表,由此稳定了行动者网络的稳定与运行。

(三)内生式发展动力分析

根据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可以对乡村文体公共服务内生式的发展动力要素进行简单归纳和进一步分析,其动力主要由五大要素构成,分别是党政领导因素、村民发动因素、组织推动因素、文化促动因素和情感维稳因素。五大要素的各自发力和相互作用,为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维度的推动力(如图2)。

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凭借多级政府的推动发展和各级政府之间的步调一致,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的发展才有了政策、资金、配套设施的保障。在文体公共服务的基础建设中,乡村公共服务的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确立村民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成立具有代表性和话语权的组织,在政府和群众间搭建高效沟通的桥梁,最大程度赋予和保障村民进行基础自我治理的权利。通过健全基础自主组织,能够为村民提供多种沟通渠道,还能因为组织组成多元化而更全面地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随着村民的主体意识增强,村民成为乡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不仅有村民在组织带领下主动参与村内事务,还能有老村民吸引本地年轻人返乡工作,为乡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升,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短板更要加快补齐。村民的乡土情结,主要分为土地情结和家情结。在熟悉的环境下,村民之间的耦合度和信任度都会更高,对于乡村文体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有更强的应变性。在家的情结上,村民会将乡村发展、家发展和自我发展维系一起。村民与土地间的亲缘情感,让村民更愿意主动投身于乡村的监督,以获得双方的情感维系和共同发展。随着乡村的物质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开始追求自身全面且健康发展,脱贫攻坚战后,基层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也在加紧补齐。在此大背景下,乡村体育文化兴起,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也在乡村中构建起来。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国家和社会不断完善具有福利性质的文体活动设施,丰富服务内容。一些政府部门或是组织机构已经在借助数字化服务平台,将服务内容更广泛、便捷地呈现给公众。数字化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激励政府完善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更能够激励村民对其自身接受的服务负责。数字化平台增强了行动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中多元主体协同向整体和复合治理转型,改变了传统公共服务政府“一揽子”的“独舞”服务供给模式。公共体育文化服務数字化建设将实现服务体系的重点从体育文化福利供给到满足群众体育文化权益实现再到体育文化治理实施的跨越,这有助于构建与形成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使得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效果不断接近群众预期程度,提升服务效能。

三、数字化服务建设思路

(一)数字化服务设计分析

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核心目标是,让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融入村民生活。在该系统中,对于村民而言,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系统要为村民与政府间建立更高效的沟通渠道,还要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多体育文化资讯和体育资源的惠民服务。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要弥补政府供给不足、拓宽村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表达渠道,与市场和政府进行良性合作。对市场组织而言,可以运用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乡村体育文化资源,为乡村体育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硬件和软件资源。对于政府而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健全符合乡村体育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创新的管理体系。结合前文对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可知在为村民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够把体育文化态度内化成自发力,让服务系统形成具有内驱力的完整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数字化服务系统,为村民们科普体育文化的同时,整合当期乡村内各种热门公共文化活动,开通文化活动报名、体育场馆预约等功能。在交互体验模式下,公众通过平台操作提交文化服务需求,而平台根据用户使用时间、角色等特征回应不同内容,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初步形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数字化服务系统构建

结合前期对乡村体育公共文化服务的行动者网络分析和服务系统分析,本文探索出面向增强公共服务效能的乡村体育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构建模式(如图3、图4)。该模式的主体分别为4个人类核心行动者:政府、乡村自治组织、市场组织、乡村村民。政府通过对服务系统进行政策管理、提供资金,与市场组织协同合作,统筹管理乡村各部门组织,协调促进了各行动者的和谐运作,在服务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乡村自治组织不仅弥补了政府与市场的缺陷,还能在数字化服務系统的协助下更加便捷地获取村民的反馈信息,增进村民的体育文化福利享受,进而创新服务管理;市场组织在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加入服务系统,利用市场导向与供给侧协同发展,为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系统提供相关硬件设施,为数字化服务系统提供物资和信息资源;村民通过数字服务系统,除了能够更加便捷地体验了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还能够作为服务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系统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汇集村民在数字平台上的需求和意见表达信息,形成了服务对象需求表达机制,促进了乡村自治组织以至整个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系统供给精准对接需求,实现了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

在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系统的每个设计阶段,各个部分之间都会进行一定的转换和交流。通过网络中核心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进行利益化联结,并以签订协议等多种方式促使其参与到行动者网络中,在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系统内,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市场组织等,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参与到该网络中,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提供项目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项目分包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方式,明确了自身角色和责任及义务。

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了“场馆资源”“文化资讯”“活动申报”“意见反馈”四个模块,整合了当期辖区内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开通了文化活动报名、场馆预约、项目申报等功能。“场馆资源”模块被用于村民日常预约体育活动场馆,并且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可以有更多场馆和体育设施的提供,这样就将体育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充分地交给村民,迫使补贴单位必须重视起村民的需求,提升了文化惠民的服务效能;“文化资讯”模块被用于村民了解体育文化的服务中,村民可以在该模块内了解健身知识、观看健身视频教学等,让村民对体育健身拥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活动申报”模块负责村民及村中相关组织进行体育活动的举办申请,借助已有的体育设施聚集村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如定期举办各村体育赛事,营造村内整体体育健身氛围,满足当前村民对身体素质提升的需求;“意见反馈”模块让村民的需求和反馈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传达给组织和政府,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需求沟通搭建了数字化高效渠道,同时让政府更直观地了解群众需求,有助于更精准地提升政府对乡村公共体育文化的服务效能。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对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行动者网络进行了梳理,对内生式发展动力机制进行了归纳与深入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设计研究方法,针对该网络内核心行动者的共同核心目标“体育文化服务融入生活”,对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分析。最后根据前期研究结果,设计出了“数字化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服务系统,以期能够帮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系统服务效能。以数字化作为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驱动力,为整个服务系统提供立体化的体育文化体验服务,帮助村民获得更好的体育文化体验,有助于相关组织和政府部门更高效地管理及升级,双向提升了管理层与村民在乡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中的内驱力,最终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闫石.互联网环境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2015(22):100-101.

[2]LEE O. An action research report on the Korean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J]. Information & man-agreement,2002(4):255-260.

[3]齐超.行动者、网络结构与网络互动: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变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5):442-443.

[4]陈德旭. 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7.

[5]黄丹玥.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内生式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黄曾祺,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交互与体验设计。

猜你喜欢
服务设计
移动互联网汽车保险服务设计研究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基于汽车用户行为研究的矫正司机开车姿势穿戴设备设计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服务设计研究
浅谈服务设计理念及其发展
服务设计思维在移动互联网产品中的应用
服务设计发展综述
基于O2O模式的餐饮POS机设计策略研究
社会型学生公寓二手书籍买卖交换平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