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威海市立医院的优化设计研究

2024-06-01 02:46林瀚陈绍禹
美与时代·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空间环境情感化设计儿童医院

林瀚 陈绍禹

摘  要:在医疗空间的设计研究中,儿童医院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当前,儿童医疗空间在设计与使用上也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以威海市立医院为例,采用PSPL调研法和访谈法,对患儿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调研,并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探索现代儿童医院设计中空间和就医流程对患儿的影响,探讨该理论应用于儿童医院设计的途径,为儿童医院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儿童医院;空间环境;就医流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一流研究生课程“环境体验设计研究”(2022YJSKC18)研究成果。

一、情感化设计理论

(一)情感化设计理论论述

情感化设计最初由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通过理解用户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以及对情感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将情感因素融入到设计中去,从而提升用户的情感满意度和情感参与度。情感化设计分为三层次,分别是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本能层停留在对色彩、声音、气味等感官层面上,关注的是外形;行为层停留在产品的功能和实现层面,包括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和使用感受等,关注的是操作;反思层的设计关注的是印象。

情感化设计最初大多运用在工业设计领域,但随着该理论在设计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多,在室内设计等专业中也逐渐产生了情感化趋势。

(二)情感化在医疗空间中的应用分析

在医疗空间内,本能层与医院内设施的材质、造型、触感、肌理,空间内的色彩、温度、湿度、声音等五感方面相关;行为层则与候诊区、就诊室等各功能空间的使用感受和导视系统、空间流线的简易性等方面相关;反思层关注医疗空间带给人的整体感受,注重提升患者的情感体验,例如空间氛围和医院的人文关怀。

情感化设计在医疗空间中的应用,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与关怀,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安全感,优化医院形象。

二、用户体验分析

(一)儿童医学中心现状

根据实地调研,从情感化设计三层次分别对儿童医学中心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

1.本能层面的空间现状

在视觉方面,医疗空间的整体配色可分为三部分:基础色、主题色和点缀色。威海儿童医学中心将暖色系作为基础色,暖色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空间氛围;在主题色上采用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原则,结合卡通的形式,营造出轻松愉悦、节奏感较强的空间氛围[1];将饱和度较高的橙色和蓝色选作点缀色应用在导视系统中,与空间中的其他色彩达到和谐统一效果的同时,增加医疗空间色彩的多样性,营造亲切温馨氛围的同时,也不失童心与趣味。

医院内部的墙面上采用墙绘的形式,采用简单、充满童趣的造型,搭配丰富的色彩,为患儿提供轻松的治疗空间增加医疗空间的趣味性,在符合儿童医疗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的整体氛围和用户体验。

在触觉方面,就诊室、活动区等空间内部的医用设施均以软包的形式替代传统的金属形式,以皮革的材质取代金属材质,减弱了设施带来的冰冷感,缓解了患儿在就医过程中紧张情绪。

2.行为层面的空间现状

在功能区方面,儿童医学中心内主要功能区为挂号区、候诊区、就诊室、输液室及其他相关配套功能区,如母婴室和儿童活动区。儿童医学中心将候诊空间分为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診,根据实地调研观察,二次候诊区有电子设备,一次候诊区没有电子设备。

在候诊区内设置了儿童活动区,儿童区内的设施以图书和电子设备为主,旨在借助儿童的游戏性和同龄社交的需求,消解医院公共空间的无聊冰冷感,增加患儿社交及活动热情,从而减轻病患儿童在就诊期间紧张、焦虑的心情[2]。在候诊区内设置了母婴室,能够满足幼儿的哺乳需求。

医学中心是独立于门诊楼之外的单独的就诊空间,因此空间体量较小并且采用集中大厅式的形式,各功能较为紧凑。因此在流线方面,有效缩短了患儿及家长的动线,使就诊流程更为紧密,缩短患者的寻诊时间。

3.反思层面的空间现状

在二次候诊区内,将部分空间与植物进行结合,以盆栽的形式为主,形成以植物为中心,等候座椅环状分布的形态。通过自然植物的干预,减轻压力,营造有利于康复和治疗的空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在医学中心内部的墙面上,挂有对儿童常见病的科普内容,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医疗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旨在提高公众对医学科学的了解和认知,帮助患儿及家属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增加家属对医疗决策的信任和参与感。

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患儿家属表示儿童医学中心空间内部的环境氛围不同于传统的医疗空间,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并且医护人员的态度和专业素养较好,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提供清晰的医疗信息和指导,帮助家属了解和参与治疗过程,足见医护人员对患儿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在儿童医学中心内有志愿者,能够对家长在挂号或就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体现出医院的人文关怀。

(二)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本论文采用隐匿式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记录候诊环节和相应场景中患儿及家属的行为状态与情绪变化,并结合儿童医学中心的现状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

隐匿式观察表明,患儿在候诊区内的行为主要分为四类:哭闹、与父母聊天、睡觉以及看电视或玩耍。由于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不同,因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尽相同。

0~1岁的婴儿主要需求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因而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家长前来就医时会携带水杯、毯子、尿不湿等生活用品。由于语言能力在这个年龄段发展尚未成熟,患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只能以哭闹表达情绪,因而候诊过程中哭闹的现象主要发生在0~1岁的患儿身上。

1~3岁幼儿运动能力逐渐增强,引发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对父母的依赖依旧存在,反映在候诊过程中的行为则是以父母为中心,试探性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

3~6岁儿童对同龄人的社交需求逐渐增强,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游戏性也逐渐显露出来,因而在病症较轻的前提下,会尝试与同龄人共同玩耍或独自玩手机。

6~12岁的儿童,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情绪比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更稳定,在候诊过程中,表现为安静等待或与父母聊天。

1.本能层面的用户分析

在患儿哭闹时,部分家属会选择抱着患儿,以观看院内电子设备或触摸院内设施的形式,增加患儿对所处空间的了解,缓解陌生空间带来的紧张情绪,也能够削弱患儿就医过程中的害怕心理。但医学中心内没有互动装置,因此患儿只能以触摸墙壁、植物的形式来增加对空间的熟悉度。

2.行为层面的用户分析

在儿童活动区内,患儿的行为状态分为两种:玩耍和休息,以玩耍为主。年龄较小的患儿选择独自玩耍或看书,而年龄稍大的患儿则会与其他患儿一起玩耍。有极少数患儿家长将患儿带入到活动区进行休息,这一行为主要发生在0~1岁的患儿身上。

患儿家属在候诊区的主要行为以观察情况(包括叫号情况和患儿情况)为主,玩手机、与患儿聊天为辅。

对于年纪较小的患儿,家属以观察患儿情况为主。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可能涉及换尿布、喝水、吃东西、睡觉等一系列行为,由于候诊厅内并未设立相应的独立空间,因此部分患儿及家属在候诊厅内吃饭、休息和换尿布。

访谈结果表明,医学中心内二次候诊普遍比一次候诊人流量多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二次候诊区有电子设备,患儿更喜欢在此等候;二是因为二次候诊区离就诊室较近,能更直观地看到当下的就诊状况。因此会出现一次候诊区有空余位置但家长们依旧在二次候诊区站立等待,导致二次候诊区人群密集,较为拥挤。

3.反思层面的用户分析

根据访谈了解到,患儿对威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抗拒情绪主要来源于疾病本身、陌生的环境、不适应的医疗过程和未知的诊疗结果。儿童医学中心在空间氛围营造中缺乏对患儿情感因素和情感需求的思考,环境比较单调,患儿缺乏安全感和对儿童医学中心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导致儿童产生抵触和恐惧的情绪。

根据上述对场地现状和用户行为的分析,针对医学中心在情感化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层次归纳(如表1)。

三、儿童医学中心优化策略

儿童医疗空间的发展趋势为“情”“理”兼容的形式,即由功能至上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3]。因此针对儿童医学中心存在的问题,依据情感化设计的本能、行为和反思三层次提出以下三方面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互动性体验

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在医疗空间内增加互动装置,以多媒体交互的方式将就医过程展现出来,患儿通过触摸、拍打、敲击等行为,使儿童参与其中,装置以色彩和灯光变化的形式与使用者产生互动。这既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心,转移注意力,又能增加患儿的信任感。

这一策略通过互动的形式,提高患儿对医疗空间和就医过程的熟悉度,有效削弱陌生空间和未知的就诊过程带来的恐惧感。这既丰富了候诊行为,满足儿童对于游戏空间的需求,有效拉近了医院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也尽可能降低安全隐患,减轻了患儿家属陪护的压力。

(二)增加“第三空间”的设立

“第三空间”指居住和工作地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更加强调社交的作用。医疗空间中的“第三空间”,可以表述为除必要就医流程以外,具有非医疗功能的场所。“第三空间”的设立依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需求的特殊性,提供适应性空间与设施。

1.休息室

针对0~2岁的婴儿,他们在候诊过程中的需求以睡觉为主,设立单独的休息室,既能避免活动区内出现玩耍与休息两种行为冲突的现象,也能够更好地满足患儿睡眠的需求。

2.活动区

针对3~6岁的幼儿,他们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活泼好动,设立满足他们爬、跑、跳游戏需要的游戏区和积木类较为安静的游戏区,以此转移患儿注意力,弱化长时间的等待带来的消极情绪。

3.室内景观群

景观具有疗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医院带给患儿的负向情绪、缓解患儿家属焦虑的心情。景观的引入是通过自然进行干预,实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凭借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表现医院对生命的关怀,潜移默化地鼓励患者对痊愈的信心[4],缓解患儿就医的紧张感,提高医疗空间的美学价值。

(三)游戏化的就医流程

将儿童医院与主题性空间结合,借助儿童游戏性的特点,将就医过程趣味化、故事化。选取“自然”作为主题,分设“丛林探险”和“海底冒险”两个故事情节,将各就医环节设置为不同的关卡,患儿作为主题故事中的主人公,以体验故事的形式就医看病。

主题性医疗空间的色彩以黄绿色和蓝色为主,前者偏暖色系,具有营造温馨、自然氛围的作用;后者具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在二者共同作用下,能够达到舒缓患儿紧张情绪的作用,在视觉上和形式上符合儿童偏好,提高空间内色彩的多样性和空间活力指数,优化患儿对医院的正向印象。这一策略将原本冰冷、刻板的就医过程赋予更多联想空间,增加患儿就诊的趣味,尽可能缩短患儿从家庭到医院的心理距离和适应过程。

四、结语

儿童医院作为与儿童相关的特殊场所,承担着维护成千上万儿童健康的任务,但目前国内关于儿童医院的研究和设计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随着情感化设计、用户体验和需求层次理论等各项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医疗空间也逐渐升级优化。本文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采用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特点的视角,以威海市立医院为例,探讨情感化设计在儿童医疗空间中的体现方式,为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颂文,杨宵垌.色彩心理学在儿童口腔医院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7):116-118.

[2]刘霞.基于“十二感官”理论的儿童医疗空间环境设计[J].建筑与文化,2022(6):252-254.

[3]張远平,王哲星.浅析我国妇女儿童医院设计未来趋势[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2(3):15-19.

[4]孙煜韩.智慧医疗模式下儿童医院门诊非诊疗空间设计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22.

作者简介:林瀚,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可持续。

通讯作者:陈绍禹,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空间环境情感化设计儿童医院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与思考
历史事件纪念馆特质空间环境塑造与情感表达研究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医院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