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荣 许玉久
DOI:10.3969/j.issn.1672-1101.2024.02.001
摘 要: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成果与动态,旨在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方向。将研究文本的数量统计与内容分析相结合,可以发现覆盖多学科和领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发展动态呈现出外延化拓展、内涵式丰富、立体性深化的整体特征,研究内容则聚焦于理论渊源、逻辑体系、实践要义、价值意蕴等,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基于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诉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应着力于探求思想内蕴的世界观方法论、强化问题导向的实践设计以及扩大思想的传播广度和认同等,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SSCI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D64;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2-0001-11
收稿日期:2024-02-27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AHSKXZX2020D07);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sztsjh-2023-7-1)
作者简介:魏荣(1972-),女,安徽临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Review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Contents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y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I Rong,XU Yujiu
(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ynamics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provide practical direc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that is in harmony with nature.Combining the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research texts with content analysis,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vering multi -disciplines and fields show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ve expansion,rich connotation,and three-dimensional deepening.The research contents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logical system,practical essence,value of value,etc.reflecting obvious systematicness.Based on the practical demands of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e,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research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focus on exploring the worldview methodology in the ideas,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 -oriented design,and enlarging the width and recognition of the spread of the thoughts to help Chinese -style modern construction.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CSSCI database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拥有明确议题、完整架构和清晰主旨的系统整体,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引与实践遵循[1]。党的十八大以来,直面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政治高度,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谋划战略蓝图,并从理论域阐释了其内在机理,实践域部署了具体举措,制度域建立了法治约束,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当前,在努力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把握规律和汲取经验,因此本文拟通过全面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的脉络、结构和内容演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研究,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和参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现状的文本考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献的权威性是开展文本考据的重要条件。研究首先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检索相关文献数据以呈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整体状况。文献检索条件设定“篇名(词)”为“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发文年代”为“2013年至2022年”,“文献类型”为“论文”,其余选项为默认条件,最终得到896篇有效文献作为分析样本。然后使用CiteSpace 6.1.R6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和SATI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样本分析。
(一)研究进展特征
按年度统计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文献数量上对该主题研究的总体趋势进行可视化描述。图1显示,2013—2022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大致呈现出3个阶段的文本特征。
1.外延化拓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建设的自然载体和环境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提升。因此,有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3],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蕴含新的政治要求和政策体系设计,提出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命题,之后相关研究陆续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抓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化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的生态环境新问题新矛盾,根治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遗留的历史性环境污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4年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顶层设计的创新和治理改革的推进,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2013年至2014年,学者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谋划和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路径和形态等方面形成了系列学术成果,研究视域和阐释方向得到初步建立。
2.内涵式丰富。2015年至2018年,在前期探索研究基础上,学界进行了反思和沉淀,以诉求更具学术深度和理论厚度的阐释,因而此时间段内的相关文献数量呈现“先抑后扬”趋势,2017年更是达到研究范围内的年度最低值。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表明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更明确,战略部署更科学,决策落实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开阔了研究视野和思路。
①如,xx社科院、xx社会科学院、xx省社会科学院,xx党校、xx省委党校、中共xx省委党校等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4]。党的十九大报告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论述,阐释了如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彰显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创新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角度深入解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个“原问题”,形成了独立完整和全面系统的环境社会政治理论,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5]。新思想和新举措助推了学术研究进展,思想阐释和理论宣传开始稳定有序拓展。
3.立体性深化。2019年至今,随着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和科学实践水平的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2021年3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8]。一系列的前瞻规划,逐渐架构出现代化、系统性的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和管理框架,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改革中落地实践。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这个承诺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要求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担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责任的表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有关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具体意见,各地区和部门也就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其间,学界围绕我国涉及的生态环境制度、决议以及环境治理等新发展实践,接续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逻辑架构、落实机制、价值意蕴等内容,研究更为系统化、多元化,思想的实践性和学理性、政治性和时代性在学术研究中有机融合。
(二)文献分布情况
进一步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献的分布情况,揭示研究力量分布和核心理论议题,目的在于更好地辨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面貌,为学界延展深化研究路向和强化研究体系提供参考。
1.来源刊物与学科分布。样本文献来源共涉及233种学术刊物,为更加聚焦研究文献分布特征,重点统计了载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来源期刊(见表1)。多数刊物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生态文明研究”等相关栏目,刊发有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文献,跟踪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回应社会热点,推进思想的系统阐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在指导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科学真理力量。国内相关文献大致形成理论解读和思想宣传两个方向,研究既涉及政治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也涉及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前者侧重于理论内涵的阐释,后者则侧重于实践的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双向推进,加快了科学阐释、宣传和实践的成果贡献。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归属地和学科来源也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央到地方,在多学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不同专业学者以开阔的学术视野阐述、论证、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形成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的热潮。
2.研究机构与作者分布。在运用文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同时,为了避免机器识别的刻板和机械化,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进一步对样本文献的完成机构和作者等有关数据进行了人工二次整理,特别是矫正了作者单位不完整的情况①。
另外,由于2018年我国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如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整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因此本研究对有关单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合。
样本文献共涉及1 153位作者和743家机构,受篇幅所限,本研究主要关注文献的第一完成单位与第一作者。去除无单位信息篇目,样本文献第一完成单位共计312家,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单位达到47家,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单位有17家(见表2)。这些单位依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哲学等学科优势,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传播和咨政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对样本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去除课题组或单位署名后,第一作者共计687名,其中99名作者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34名作者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见表3)。对于发文数量需要说明的是,数据所表达的仅为基于数据库检索要求和主题限制的样本结果,不可否认每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都需要耗费作者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此外,文献的完成单位和作者所在地,呈现明显的“北京为重心”的分布样态,反映出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的突出成效。
3.关键词聚类与词频分析。关键词是学术论文主题与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热点方向。样本文献共涉及1 728个独立关键词,其中1 395个关键词仅出现1次,176个关键词出现2次。进一步整合词频在5次及以上的同类关键词(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学者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治理要求和行动实践等方面展开研究。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呈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热点及其相互关联。根据图3、图4可以发现,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0生态文明、#1习近平、#2人与自然、#3路径、#4实践逻辑、#5协调发展等聚类群展开。上述聚类群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美丽中国、新时代等议题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热点,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广范围的研究网络。
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长期工作,学者们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時代的境遇,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理政成果,广泛宣传新思想,启发新觉悟,既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发展需求相契合,更是对新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现实回应。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客观数据与文献内容综合显示,相关研究呈现原文阐释与政策解读相结合、历史考察与时代论证相耦合、理论阐发与实践咨政相融合的显著特点。学者们基于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阶段和目标,着重论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逻辑体系、实践指向、价值意蕴等重要问题,关注其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一)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渊源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精华、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等,同时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造成生态危机的批判,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普遍联系、量变质变、对立统一等唯物辩证法的论述等,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9]347,“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即一个有联系的整体”[10]351,“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11]。 人与自然是永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共同发展的依存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辩证统一性,人类应当认识生态自然的重要价值。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12],还“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作”“为劳动提供材料”[10]759,也作为“艺术的对象”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特别是在对生态自然改造利用的劳动实践中,人类更应当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13],在生产劳动中要延续自然生态的转化循环,“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积淀了朴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哲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精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郇庆治研究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汇古今,系列重要论述引用了儒家、道家、法家等理论学派的代表观点和众多形式的古代及现当代文学作品,生态文明自然观、经济观、社会观的阐述包含丰富的传统哲学文化元素,蕴含鲜明的中国化自主性表达[15]。黄晓翔和曹幸穗也认为中华历史文明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人文滋养,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16]。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治理所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探索和理论突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坚实支撑。周宏春和江晓军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认识和实践[17]:毛泽东同志关于生态建设实践,以植树造林为抓手,重视发展林业、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保护环境、节约利用等工作。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同步推进。1981年,党中央发布《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定为我国基本国策。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要求,是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王雨辰和余佳樱研究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思考和回应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的现实问题[18]。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识论与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行现实运用、经验总结与时代拓展,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拥有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征。金瑶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演进的现实路径,以及习近平同志在实践工作中的相关经验认知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重要实践逻辑[19]。魏传光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在能动实践性,即通过回应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检验理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20]。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取得的突出成就有效验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价值和实践关系,建构了一套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逻辑体系[21],解答思想体系指向的客体世界“是什么”、所期望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以及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中“应该怎么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论旨向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自然观和整体系统观,秉持“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9]228的科学认知,深刻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和原则[22],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主动汲取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借鉴中国生态哲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明确“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批判和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强调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论思想出发,“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中国治理中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紧紧抓住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与时俱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并实现创新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向是人与自然协谐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民生理念、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赢理念等凸显其核心价值观念。绿色发展观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矫正了生态至上和经济至上的单向度发展误区,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进行创造性结合[23]。其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既是对人生存源起的认知,也是对自然与社会交织互动可持续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局限,变革了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生态民生理念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在群众史观的基础上,既坚信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社会历史变革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又坚持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将人民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24],把生态环境纳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使人民在美丽环境中享受生活,彰显了人民性的思想特质和其内蕴的丰富人民美好生活的责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长期风险。追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指引中国兼顾本国和国际生态环保利益,推动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践行主体、创造主体和担纲主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探究旨向是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们能动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需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务实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方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方法创新中的运用。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导引,体现在如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传统工业化带来的污染问题,不断提升工业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在通过不断完善法律和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保的源头筛查、过程调制、损害赔付、有责必究制度建设,依靠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协同配套,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执行;体现在调动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投入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事业中;等等[25]。
(三)關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义研究
新时代着力解决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丰富的实践要义。实践性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属性。学者们开展的研究关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要求,在阐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中突出了其实践要义,包括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普惠性民生福祉、拓展绿色发展道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法治的生态保护功能、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破解生态环境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张云飞认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质,应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统一和融合[26]。同时,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表征和增强路径也多有研究[27]。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方向突破了发展和保护简单对立的思想束缚,追求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环境的现实统一,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补给式共进,由此学界围绕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策略与方法等展开了多维研究[28]。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性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着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其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增强人民的生态福祉指引着生态民生论的实践进路,正如方世南所进行的分析,人民情怀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部内容,生态环境问题上升到生态政治和生态民生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关涉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使命担当的重大社会要求[29]。
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生态系统要素综合治理等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也是重点研讨内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强调生态环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依存、影响和制约,治理过程需要以系统工程思想,把握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平衡性和规律性,协统生态环境各有机要素,探索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30]。“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要求以制度约束和法治规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有法可依、执法要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意蕴,学界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交汇点展开了融合式研究。如,吕忠梅探讨并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观念,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全新价值论与方法论指引[31]。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共赢观阐明建设清洁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全球化使全人类已经形成了共同体现实,人类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环境挑战,中国则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创造了新的合作机遇。中国是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包涵着理念倡导与实践贡献的丰富内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2]。
(四)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对中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能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33]。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样本文献主要形成以下观点:
1.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是联系实践、面向实践和改变实践的政治取向和政策推进,实质上革新并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环保范畴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为新时代切实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3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什么样—怎么做”等重大实践问题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和总体任务要求[35]。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奋力破解污染问题严重、资源环境约束、思想观念束缚等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精准施策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快经济产业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证明,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全面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卓越成效。
2.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拓展和时代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拓展到环境生产力范畴,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揭示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的内涵解构与要义重塑;它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和中国生态治理实际相结合,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革新了人类关于自然生态的认知理念,涉及对世界自然万物共生的逻辑洞见和本质理解,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化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创新;它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到生态系统整体,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调以系统工程方式在完整时空结构中对生态系统集成要素开展综合治理,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创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论;它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升华至生态价值观,提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凸显生态治理人民性的价值取向,统一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于美好生活需要和民生福祉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一般原理范围。
3.是共谋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范例和中国智慧。生态治理是世界性使命,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冲破中西方地域壁垒,坚持人与自然互依互存的价值理念,强调共享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性。其内含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建立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等,为搭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合作框架提供了崭新视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指引中国深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环境治理工作,以胸怀天下的气度为世界人民提供广受欢迎的国际生态公共产品,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筑造人类美好家园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发展新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实样例,为全球环境治理和人类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生态治理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未来趋向
社会实践的创新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针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立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持续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提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水平,以学术研究去解释社会实践,并指导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要义的挖掘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一)深研思想内蕴的世界观方法论
理论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因时而进。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从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角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代表性成果,后续研究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理、哲理、道理、情理层面全景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完整内容,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更为深刻的学理阐释[36]。
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规划的发展蓝图,突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从学理上多层次分析和整体性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样态,理实融合发展核心理念,前瞻性设计实践机制,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照;从哲理上深入阐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施策略折射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指导价值,同时深刻理解其中一脉相承性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守人民至上,准确把握思想的精髓和实践要求,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和自信;从道理上进一步提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缜密逻辑结构,以及时代理论特征和实践规律,为构建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供支撑;从情理上深刻总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透视出的大国责任担当意识,推动学术话语、政治話语与群众话语的融合,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性表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涉及经济学、生态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后续要通过加强跨学科、多范式研究,促进学科间优势互补,为思想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论域和综合化阐释。如,关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优化研究等,涉及党的领导以及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类对象以及多学科专业知识,需要不同学科学者协同开展交叉研究,形成创新研究成果。
(二)强化问题导向的实践探索
理论发展的实践价值彰显于现实难题的破解。作为新时代的创新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好新长征路、创新改革实践道路的重要指引。学界关于这一思想的研究除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也大量呈现于理论报刊和实务文件中。学者们与实务部门从两条线索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是常态,前者侧重思想的学理化阐发,后者则强调其政治内涵和政策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的综合改革,纵览已有研究成果,整体来看仍然是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价值意义的论证较多,有关实践战略探索的论证偏少。因此,后续研究需紧扣思想的实践要义,以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实践导向,善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等,从谋划强国目标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三个基本维度,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注入更多思想动能。现阶段,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和突变性因素激增时期,既有实时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又有一些长期积累的遗留问题。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要紧扣如何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聚焦改革实践中的前沿问题和顽固难题,以科学方法论匹配生态治理实践,预判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提升研究自觉,为实践突破提供前瞻性理论探索和方法论指导。
(三)推进思想传播的广泛认同
理念推广是获得认同并指导实践落地生效的保障。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无论是政策解读与宣传,还是学术探究和理论释义,都是为改革创新提供思想准备。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实践,并将其统一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发挥理论转化为物质的力量,需要广泛传播思想理念,扩大思想的影响力,提高思想的认同度。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涉及政策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所以学者们开展后续研究,要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准确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念、观点和要求,畅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在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之间的转换,丰富顺应时代变更所产生的创新理论成果,完善其理论体系。其次,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锚定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准现代化强国总体战略安排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深刻性来征服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亲和性来感召人,在广泛认知的基础上提升思想理念认同度。再次,深入探索如何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引导功能,构建系统完备、制度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注重日常化的生态教育实践,引领全社会形成自觉主动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最后,积极把握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契机,创建开阔的国际交流叙事话语体系,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化传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同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1-10.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 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样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J].学术月刊,2021,53(9):5-16,48.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5] 张云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J].湖湘论坛,2019,32(4):5-14.
[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35.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99.
[15] 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9,167.
[16] 黄晓翔,曹幸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超越与实践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21(5):18-22.
[17] 周宏春,江晓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1-10.
[18] 王雨辰,余佳樱.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学习与实践,2022(10):3-9.
[19] 金瑶梅.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及创新意蕴[J].江海学刊,2020(3):5-12,254.
[20] 魏传光.历史·实践·辩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品格[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5):24-31.
[21] 赵细康,何满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22(2):5-14,286.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N].人民日报,2022-08-18(10).
[23] 燕连福,赵建斌,毛丽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建设指向和实践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9.
[24] 黄承梁,燕芳敏,刘蕊,等.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6):1-9.
[25] 王宇.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重要论述的内涵阐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151-157.
[26] 张云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创新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5):62-68.
[27] 叶琪,李建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探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1):114-125.
[28] 黄志斌,高慧林.生产力双重维度的生态化解放与发展[J].江淮论坛,2021(5):78-84.
[29] 方世南.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6):90-97.
[30] 张杨,杨洋,江平,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认知、路径及制度体系保障[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3 005-3 018.
[31] 吕忠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J].中国法学,2021(1):48-64.
[32] 白暴力,程艳敏,白瑞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世界意义[J].上海经济研究,2022(1):37-48.
[33] 刘志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3):15-24,108.
[34] 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3):15-25.
[35] 魏海生,李祥兴.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1):1-10.
[36] 尤振权,张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13—2021)的分析[J].学海,2022(5):12-20.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