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由于古代文人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琴棋书画”传统,历来文人们将能否具备“无用”的审美素养看作是其能够彰显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准,“美育”这一话题很容易在中国引起知识界的共鸣。百年来,中国至少掀起了三次美育热潮,从民国初年蔡元培、王国维等人为代表的第一次高潮,到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后以李泽厚等人为代表的“美学热”,再到近年来国家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于美育的强调,社会各界如火如荼地参与其中。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与《画刊》杂志联合主办了“艺术刊物视角下的当代艺术教育及公共美育”论坛,邀请了四川美术学院及工作于《画刊》《美术》《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艺术当代》《Hi艺术》《中国美术报》《当代美术家》《艺术评论》《重庆美术》等刊物的媒体人参与其中,就诸多美育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期专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众所周知,学院和媒体是当前美育实践中最具受众广度的两个平台,它们处在当前美育活动的第一线,直面受众。因此,本专题我们邀请了学院和媒体两个领域的专家就此议题进行讨论,各自就当前美育活动中的实施路径进行阐述、讨论。其中有些文章是撰稿者对自己亲身实践成果的文字呈现,有些是其在工作中对业内美育活动所感受、观察、深思的产物,有些是通过回溯历史来供当下借鉴,有些则是对宏观层面进行的理论凝练。
在此基础上,也有撰稿者对当前的美育热中的一些症结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事实上,越是热潮期,越需要冷静审视行动的合理性,谨防不加思考、一拥而上的老毛病。反思往往是孕育新思的前提和基础,其目的也是为了在此基础上为我们的行动找到更好的路徑。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美育承载着多重的功能指向:一方面它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完整人格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当前现代社会日益理性化、数字化、原子化的解毒剂;此外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还应该承载着道德陶养的目的……它确实对于美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坦率地说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通过本期专题,能够为如此任重道远的美育提供些许有益的帮助。
注:尹丹,四川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