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策略

2024-06-01 03:12沈丹萍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节奏感乐器节奏

沈丹萍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但由于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节奏感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品位。

一、巧用乐器敲击训练学生节奏感

音乐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乐器有很多,而小学阶段仅涉及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简单易掌握,因此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完全可以借助这些乐器进行。如敲击类乐器主要是通过运用不同的力道去击打,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击打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更多的基础音乐乐器,并善于利用这些乐器,根据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他们认识各类乐器通过弹、拉、吹、打等不同演奏方式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而了解各类乐器的特征,感受不同的声音,提升其音樂的节奏感。

例如,教学《我是小小音乐家》这首歌时,需要学生初步认识吉他、小提琴、法国号,能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乐器资料,尝试自己理解歌词。这首歌曲的曲调是欢快活泼的,歌词比较简练,富有童趣。歌曲是2/4节拍,一段体结构,全曲以弱起拍为主。首先,教师播放课件中弹奏吉他的声音,让学生听一听,并猜一猜这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学生答出“吉他”后,让他们模仿吉他的演奏姿势,利用教学工具小吉他弹一弹,感受吉他发出来的声音。接着,教师播放小提琴的演奏。小提琴属于弓弦乐器,演奏所发出的声音多为明亮柔美,与人的“嗡”的共鸣长发声接近。教师借助教学工具小提琴,为学生演奏歌曲。小提琴演奏姿势为左手拿琴、右手拉弓。演奏中,学生可以感受小提琴的音色,感受小提琴与吉他的不同。最后,教师播放圆号音乐片段,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乐器。学生可能对法国号没有过多了解,教师可多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法国号是用左手按键,右手放进喇叭里控制音的变化。通过这三种乐器的演奏比对,可以让学生感悟不同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此外,在创编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二胡、横笛、芦笙等乐器,让学生尝试把这些乐器编进所学歌曲里。

二、以语言节奏培养音乐节奏感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重要的媒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节奏特点。音乐语言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语言。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绪、态度、情感,品味音乐独特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语言节奏感的角度挖掘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有效方法。如可从语言节奏过渡到音乐节奏的把控,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每个人说话方式都不同,有的人习惯用3~5个字为一个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人则会以十几个字的长句表达语言内容。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决定了语言节奏感的多元化。因此,教师可以多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感受各自的语言节奏方式,并从语言节奏的培养迁移到音乐节奏的培养。如音乐歌曲的歌词其实就有语言节奏,教学前,教师可通过分析歌曲强化学生的语言节奏感。

例如,《老爷爷赶鹅》这首歌的歌词采用了叙事体的方式呈现整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老爷爷赶鹅进城的故事,故事情节幽默风趣、情绪活泼轻快。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词,歌词工整有节奏,简洁明了易把握。歌曲的第一段,采用5个字的句子讲述整个故事,5个字的节奏学生很容易把握。全部歌词中最长的一句也不超过5个字,这种小短句既方便学生记忆歌词,又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歌曲节奏,熟悉歌曲旋律。分析歌词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新的节奏型“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节奏类型,为接下来的正式歌曲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对歌词的节奏有了基本的了解与掌握,在演唱时才能减少出错。通过分析歌词,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景——一位老爷爷高高兴兴赶着活泼可爱的大白鹅进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二声部合唱、轮唱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学生对歌词节奏有了基本的把控,才能准确地演唱歌曲,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满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引入肢体动作培养音乐节奏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播放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时,学生会随着音乐扭动身体、摆动手脚,跟着音乐一起舞动。这是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发育阶段,一旦听到兴奋的音乐,就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肢体动作,提升肢体动作对培养学生节奏感的辅助力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可以通过拍手、跺脚、抖肩等动作锻炼学生的节奏感。

例如,《快乐的孩子爱唱歌》这首歌的歌词中有活泼的鸟儿、勤劳的蜜蜂、小小的流萤,还有快乐的孩子。教学时,教师根据歌词,让学生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蜜蜂采蜜时的模样,流萤扑闪的光亮,以及孩子们快乐唱歌的样子,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按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教师朗读一句,学生接着朗读下一句,并配乐。学生在朗读歌词时,在节奏感强的配乐下,舞动双手,跟着音乐律动。这些肢体语言的加入,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歌词,记住歌曲旋律,进而更快地把握整首歌的节奏。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音乐的强弱,如听到节奏感强的节拍时,可以通过跺脚表示,听到弱节拍时则通过击掌表示,听到休止符时用握拳表示。通过这些肢体语言的变换,能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反应能力。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音乐节拍变化内容的掌握与理解,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使其对音乐的律动感和节奏感有更深的领悟。

四、融合现实生活培养音乐节奏感

很多音乐歌曲的创作都源于生活,歌曲中也处处蕴含着生活哲理。音乐本身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感受到的艺术作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合现实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感受音乐,感知大自然的声音,感悟生活中蕴藏的自然律动和节奏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资源,播放一些与歌曲有关的生活场景、事物等,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和节奏把握的兴趣,深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例如,教学《小号手之歌》时,教师可准备教学用具VCD光盘、小号手相关的图片、钢琴、录音机等,根据学生对视觉感觉强烈的特点,给学生播放动画片,加强他们对这首歌的感受。教师先通过大屏幕的图片导入歌曲并提问:“你们想当小号手吗?小号手在演唱时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以问题为引,激发学生模仿小号手的形象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再结合教材,生动演绎歌曲。小号手的声音是嘹亮的,学生在模仿小号手的时候,应注意用跳跃的、富有弹性的、高亢的声音来演唱。如有休止符的地方“……杀,白,匪”,要引导学生用嘹亮、坚定有力的声音去唱,一定要重唱。此外,教材中有很多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模仿插图动作。在模仿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整首歌曲的理解,也加强了他们对歌曲节奏的把握。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尝试用更高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借助肢体语言、乐器、语言节奏、生活场景等加强学生的节奏感,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他们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

猜你喜欢
节奏感乐器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学乐器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乐器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YOUNG·节奏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