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凌妍 ,吴禹池 ,林启展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症状,或肾小球滤过率< 60 mL/(min·1.73 m2)[1]。CKD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发生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2]。中国成年人CKD患病率约10.8%,老年CKD 患病率高达32%~37%[3]。资料显示,我国CKD患者约1.2亿,已成为CKD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4]。近年来,中医药辨证论治CKD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5]。
张琪,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躬身临床70余载,尤擅治疗肾病。张老认为,CKD以脾肾亏虚为本,临证主张调补脾肾,常以清心莲子饮、瓜蒌瞿麦丸和参芪地黄汤等古方化裁治疗,效验均丰。林启展,岭南名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年名中医,国医大师张琪岭南地区首批学术继承人,临床常运用张老经验方治疗CKD,每有佳效。本人随林师学习,现浅述林师应用张琪经验方治疗CKD经验,附验案2则。
CKD 属中医学“水肿”“血尿”“尿浊”“癃闭”“虚劳”范畴。《医宗必读·虚劳》言:“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脾肾亏虚,则百病丛生。张老认为,CKD临床表现各异但病机相同,脾肾阴阳失调、湿浊瘀毒内生是CKD的病理基础[6],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为其主要病机特点。脾主运化,肾司开阖,脾肾虚损则气化不行,人体水液代谢功能障碍,湿浊毒邪内蕴,耗伤人体气血阴阳。肾病多病程日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多耗伤正气[7]。
林师认为,CKD以“湿热”弥漫三焦者多,初起邪气侵袭人体,应以清热解毒利咽之法散上焦之邪;中期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障碍,气机升降失常,久病及肾,肾之阴阳失衡,此时当以健脾补肾益气之法复中焦之运;后期湿热邪气下注,水液代谢障碍,此时应以清热渗湿通利之法泄下焦之浊。
1.2.1 异病同治
张老临证精于辨证,治法多宗仲景,擅长在古方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机特点化裁经验良方。基于此,林师认为,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等不同类型的慢性肾脏疾病,若病机相同,则可运用同一方剂随证加减治疗。
1.2.2 运用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君一臣二,奇之制也”。林师治疗CKD善用角药大黄-川芎-积雪草。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延缓CKD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表达、促使尿毒素排泄有关[8];川芎能治疗各种瘀血阻滞证,不仅对CKD有一定疗效,对其导致的心脏损伤也有一定保护作用[9];积雪草治疗CKD主要药理机制包括抑制肾脏组织纤维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保护足细胞、抑制细胞凋亡等[10]。
清心莲子饮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由石莲子、黄芪、人参、茯苓、地骨皮、车前子、黄芩、麦冬、炙甘草组成,有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功[11]。原方中以石莲子易莲子清心火、利湿热、收涩止精为君药,黄芪、人参、炙甘草益气扶正,麦冬清心养阴,茯苓、车前子利湿祛浊,黄芩清心肺热,地骨皮清虚热,共治心火偏亢、气阴两虚、湿热下注之遗精淋浊、崩漏诸证。张老针对CKD气阴不足、湿热留恋病机,以清心莲子饮化裁治疗[12]。CKD病程较长,伴不同程度血尿、蛋白尿,日久耗伤阴液,致气阴两虚,故张老重用黄芪,以黄芪、党参加强益气健脾固摄之功,使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得复,蛋白尿自消。同时根据CKD湿热留恋的病机特点,张老临证常用柴胡疏泄肝胆郁热、益母草活血利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诸药相合,健脾益气养阴以固本,清热利湿解毒以除邪。张老认为,只要符合气阴不足、湿热留恋的病机特点,无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均可辨证使用。
瓜蒌瞿麦丸出自《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原方由瓜蒌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组成,有清上之燥热、温下之虚寒、助气化利小便之功,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肾不化气所致口渴、水肿、尿少诸症。原方中以瓜蒌根为君药,生津润燥、补肺滋肾;茯苓健脾利湿,山药润肺益肾,附子温肾助阳,以助膀胱气化,瞿麦增强通利水道之功,性寒又可兼制附子之燥热,使助阳而不伤阴。张老常以此方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之水肿[13]。张老认为,肾病日久,脾肾两虚,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受阻,肾阳虚则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发为水肿。肾病常因外感邪气诱发,而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外邪易侵袭肺脏,化热入里,肺热则清肃无权,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更加重水肿。因此,本方最适用于CKD水肿上热下寒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久治不愈,寒热错杂之水肿,均可辨证使用。
参芪地黄汤出自《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由黄芪、人参、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组成,书中记载“大肠痈,溃后疼痛过甚,淋沥不已,则为气血大亏,须用峻补,宜参芪地黄汤”“小肠痈,溃后疼痛,淋沥不已,必见诸虚证,宜参芪地黄汤”。原方本治外科疮疡溃后气血虚损之证,以六味地黄丸去泽泻,加人参、黄芪而成。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阴益肾,加用人参、黄芪健脾益气,为脾肾气阴双补之剂。张老根据CKD迁延不愈、日久脾肾虚损的病机特点,常以参芪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证[14],配伍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芡实等补肾益精之品;若病程日久,久病入络,湿浊瘀毒内蕴,加用土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利湿化浊,桃仁、赤芍、川芎、大黄等活血化瘀解毒。
患者,男,58岁,2019年3月9日初诊。2016年8月患者体检发现尿蛋白+、尿潜血+,后多次复查尿蛋白波动于±~+,诊断为“慢性肾炎”,曾间断服用肾炎康复片,未系统治疗。2019年3月初,患者感冒后查尿蛋白++,尿潜血+++,遂来就诊,症见:精神疲倦,乏力,五心烦热,口苦,眠差,尿中夹少许泡沫,舌红,苔黄微腻,脉沉细。辨证为气阴两虚、湿热留恋证,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予清心莲子饮加减。方药: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20 g,莲子15 g,麦冬15 g,车前子20 g,地骨皮15 g,柴胡15 g,黄芩15 g,益母草20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5 g。14剂,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2019年3月25日复诊,患者精神好转,乏力减轻,咽痛,大便溏,余无不适,舌脉基本同前。查尿蛋白+,尿潜血++。于上方基础上加用山药20 g、蒲公英15 g、山豆根15 g,继服28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4月29日三诊,患者诉咽痛好转,时有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查尿蛋白±,尿潜血+,于二诊方去蒲公英、山豆根,加大黄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继服28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6月5日患者复查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诉无明显不适,守上方巩固疗效,后坚持门诊随诊,随证加减,多次复查尿常规,尿蛋白波动在-~±,至今病情稳定。
按:慢性肾炎属中医学“尿浊”“血尿”“水肿”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热、瘀血、浊毒等病理产物为标。肾病缠绵日久,外邪侵袭是致使慢性肾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多数患者在慢性肾炎治疗过程中因外感再次发病,导致病情反复加重[15]。本案中,患者感冒后,血尿和蛋白尿加重,林师认为,患者慢性肾炎患病日久,脾脏本虚,复感外邪,正气更损;气虚难以固摄,水谷精微持续下泄,加之脾虚生化乏源,损及阴精,导致气阴两虚,故见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脉沉细等气阴两虚之象;又因气虚失于运化,水湿内聚,邪热易与湿相结,缠绵不去,故见口苦、舌红、苔黄微腻等湿热之证。因此,本病病机为肾病日久,气阴亏虚,水湿不运,虚热内生,湿热留恋,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方以清心莲子饮加减。其中,黄芪、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固摄,莲子清心火、助肾阴,麦冬滋阴清热,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地骨皮清虚热,黄芩、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益母草利尿通淋,柴胡疏泄肝胆之郁热。岭南地区多湿热,因地制宜,酌加砂仁、薏苡仁、滑石、泽泻等清热利湿之品;咽痛明显者,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牛蒡子、山豆根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肾阴亏虚者,合用二至丸,以女贞子、旱莲草补肾滋阴,患者血尿、腰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患者,女,56岁,2019年5月17日初诊。因“反复尿浊6年余,恶心、乏力1周”就诊,患者2013年在当地医院查尿蛋白+,后多次复查波动至+~++,诊断为“慢性肾炎”,曾于当地诊所服用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2018年3月初体检发现血肌酐升高(185 μmol/L),予尿毒清、百令胶囊等中成药。近1 周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等不适,遂来就诊,查血肌酐262 μmol/L,尿蛋白++,尿潜血+,血红蛋白105 g/L,诊断为“慢性肾脏病期4期”。症见:面色少华,疲倦乏力,时有恶心,腹胀,便溏,纳差,夜尿频,舌淡黯,苔白,脉细弱。辨证为脾肾两虚、瘀血内停证,治以补益脾肾、活血化瘀,予参芪地黄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党参20 g,熟地黄20 g,山药20 g,山萸肉20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薏苡仁20 g,菟丝子20 g,枸杞子20 g,桃仁15 g,赤芍15 g,丹参15 g,甘草5 g。28剂,水煎服,日1剂。
2018年6月12日二诊,患者乏力减轻,仍有恶心,眠差,大便偏干,舌淡,苔黄,脉沉。查血肌酐243 μmol/L,尿蛋白+,尿潜血+。在上方基础上加用大黄10 g、益母草20 g、酸枣仁30 g。28剂,煎服法同前。
2018年7月18日三诊,患者诉双膝仍有少许乏力,腰痛,大便2~3次/d,舌脉大致同前。查血肌酐196 μmol/L,尿蛋白±,于二诊方药中,加杜仲20 g、牛大力20 g,28剂,煎服法同前,症状明显改善。此后规律门诊复诊,多次随证加减,目前仍在治疗中,血肌酐稳定在200 μmo/L以下。
按: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学“水肿”“关格”“腰痛”“虚劳”范畴。此病由多种CKD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其演变过程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密切相关,其中脾肾虚损、浊毒瘀血内阻为基本病机。脾虚失于运化,水湿内停,肾虚气化不利,浊气不得泄,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浊毒内蕴,阻滞血络为患,而出现纳差、呕恶、腹胀便溏、少寐、舌淡黯等临床表现。本案辨为脾肾两虚、瘀血内停证,治以补益脾肾、活血化瘀,予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林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总属本虚标实,治当扶正驱邪。首先要重视补益脾肾,脾肾功能恢复,则气血生化有源,升清降浊复常。临证重用黄芪、党参补气健脾,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山萸肉等补肾益精。驱邪则以解毒利湿泄浊为主,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湿浊偏重者,以薏苡仁、车前子、土茯苓、萆薢、绵茵陈等清热利湿化浊;瘀血较重者,配伍桃仁、赤芍、川芎、三七、大黄、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林师善用大黄,一取大黄泻下之功,保持大便通畅,使体内浊毒从大便而祛;二则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的活性成分能从抑制氮质代谢产物蓄积、抑制肾脏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抑制肾小球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纠正脂质代谢异常、改善体内微炎症状态、清除自由基等方面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16]。大黄苦寒泻下伤脾,常配伍温药使用,临床用量视具体情况调整,大便秘结不通者增至20 g,脾阳虚便溏者减少大黄用量。
CKD病程长,病机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但总以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为主要病机特点。林师在临床中运用张老经验方,因地制宜,辨证论治,在药物用量、加减、配伍等方面形成以下经验:①重视扶益正气。临证重用黄芪(可用至30~50 g)、党参健脾益气,辅以菟丝子、枸杞子、山萸肉、淫羊藿补肾益精,既能恢复中焦运化之功,使中气得复,减少尿蛋白生成;又能固本培元,预防外邪入侵诱发CKD。②根据病邪性质、侵犯部位采取相应治法。肺、肾二脏经脉相通,如外邪从口鼻而入,循手太阴经至足少阴经侵犯肾脏而诱发肾病,当清热解毒利咽以散上焦之邪;若湿浊瘀毒困阻中焦,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当健脾补肾益气以复中焦之运,同时配伍利湿化浊、活血散瘀之品;若湿邪蓄结于肾与膀胱,影响气化功能而产生CKD,当清热渗湿通利以泄下焦之浊。③结合现代药理学知识,善用大黄、川芎、积雪草等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