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欢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北长山乡党群服务中心,山东长岛 265800)
长岛又称长山列岛,根据长岛县志记载,从建国伊始就有规模化苹果种植的历史,其发源可追溯至毓璜顶东南山上的“广兴果园”,其中大黑山苹果尤为知名。大黑山岛自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加上海风的作用,果皮较厚、果肉糖分积累较多,赋予了大黑山苹果酸甜适中的独特口感。因为远离大陆规模化种植区,苹果病害较少,一直采用不套袋的生态种植模式,生产的大黑山苹果以其绿色、品质优良、耐储运和口味独特等特点多年走俏市场,供不应求,黑山北庄园艺场出产的苹果曾获得山东省农业厅授予的山东苹果品质第一名的称号。
苹果是长岛唯一成规模化种植的水果,1960年时,整个长山列岛的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3.3 hm2,占长岛可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上世纪80年代,当烟台苹果开始在栖霞等内陆地区大规模发展时,长岛苹果也搭上了快车,至1985年,长岛的苹果种植面积突破了66.7 hm2。截至目前,因长岛退耕还林等原因,苹果种植总面积14.1 hm2,全部在大黑山。
目前,大黑山岛栽培的苹果品种有红富士、金帅、烟红蜜、红将军、嘎拉等,其中红富士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占全岛苹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8.2%和82.6%,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烟台市农科院培育的脱毒烟富3号等品种,成为近10年来大黑山果业从业者的首选,也是大黑山老龄果园更新改造的首选苗木。
依托烟台农科乡村振兴产业服务队,组建了“大黑山苹果科技创新团队”,大力争取专项科研经费。依托农业农村部山东烟台苹果育种中心、山东省苹果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基地、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机构,围绕大黑山苹果产业开展苹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品质和质量安全提升等问题联合攻关研究,为大黑山苹果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增值提供技术支撑。
在栽培技术方面,除了果园生草、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果园栽培技术在大黑山岛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外,还通过欧盟“伊拉斯谟+”项目从欧洲引进苹果良种苗木和先进栽培技术。贮藏运输方面,建设小而美果品贮藏库,积极向栖霞等苹果主产区学习,加快大黑山苹果采后贮运整体联动。
除了积极通过长岛旅游渠道等进行大黑山苹果品牌推介外,还通过海岛特色采访,旅游产品营销等方式大力开展品牌商业化战略。近年来,大黑山苹果更是经常登陆各档综艺节目,在省市权威媒体和平台亮相,为打造海岛特色品牌奠定了基础。
在大黑山岛种植的苹果中红富士品种一枝独秀,占总面积的78.2%,品种和成熟期过于集中。栖霞、龙口等果园90%以上也是富士品种,不同产区品种方面没有特色,导致苹果市场竞争剧烈。近年来,红露、维纳斯黄金、甘红等早、中熟新品种在局部区域有一定面积栽植,但短时间内供应市场的主体苹果品种还是红富士。
烟台是苹果的老产区,栖霞、龙口等地大约有3.33万hm2果园树龄在30年以上,大黑山岛苹果园也不例外,有的果园存在不少30年以上树龄的苹果树,这些老树产量低、生产的苹果品质差,亟待进行大面积的更新换代。
当前大黑山岛苹果产业从业者老龄化趋势加剧,90%以上的从业者年龄在50岁以上,他们接受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60岁以上的果业从业者,因为年龄大、体力差而不愿意对现有的老龄果园进行更新改造。当前,大黑山苹果产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可持续发展动能严重不足。
从近几年的苹果果实品质测定结果看,大黑山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普遍在13%~14%左右,与西部产区的“冰糖心”苹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以上)相比,在果实含糖量和风味方面差距比较大,从而造成很多苹果消费者反映“烟台苹果好看,但不甜、风味淡”。分析原因,一是为追求提前上市销售而过早采摘,二是果园追求单果重量和产量过度使用化肥,而有机肥使用量普遍不足,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三是果园郁闭,光照较差,透光通风能力不足。
大黑山岛苹果园管理以精细化的人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用工量非常大,打药、剪枝和疏果等人工成本逐年增加,而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投入量也不断增加,使得苹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每斤苹果生产成本在1.6元左右。
目前大黑山苹果的销售主要以长山列岛岛内销售为主,占总产量的85%,缺少冷藏设施,没有气调库,果品保鲜的冷链建设滞后,尤其是运输过程中缺乏冷藏保鲜设施,中转环节过多、运输过程较粗放,保鲜技术落后,损失率高。
继续在腾讯、新浪、山东卫视等高端媒体平台上,投放大黑山苹果广告,举办大黑山苹果竞赛等评选活动,发展以大黑山苹果为主题的海岛休闲旅游等,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扶持引导渔家乐调整经营思路,发展海岛苹果游等主题经营,大力挖掘大黑山苹果的品牌价值,在岛内码头、渔家乐和超市等,建立大黑山苹果展示区,张贴大黑山苹果海报,以大黑山苹果的独特性、多样化、系列化来更好满足长岛游客需求,拓展海岛旅游市场空间,不断巩固、增加和提高长岛旅游品牌附加值。
依托国内外科研力量,尤其是依靠烟台国际苹果育种中心,发挥海岛独特的地理特点,通过芽变育种和杂交选种等方式选育特色大黑山苹果新品种,注重“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的选育方向,尤其是口味独特、耐贮性好、适于无袋栽培的的早中熟品种和黄绿色品种,实现红富士品种的局部替代,逐步压缩红富士种植面积。同时,通山东省农科院和烟台市农科院的平台购买根系发达、适于大黑山岛气候、土壤条件的抗重茬砧木,推进大黑山岛老龄果园的更新和改造。
研究大黑山苹果省力化的树型,老果园郁闭改造技术,果园喷药、锄草机械化配套和果园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逐步减少果园用工,适应大黑山苹果从业人员老龄化特点,降低大黑山苹果生产成本。
在大黑山苹果产区推广生物有机肥,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面实行果园行间生草、树盘覆盖技术,改良土壤理化环境;研究推广中微量元素肥叶面喷肥技术,提高果实品质;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增加有效光照率;严格禁止苹果早采,实施适期采收,提高果实风味。
以进城务工返乡人员、村中青年务农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果业从业者技术培训,发展和培育新型职业果业从业者,规范苹果相关专业合作社、企业。以关键技术培训为重点,完善技术服务与培训网络,通过视频授课、专家现场指导、果业从业者一点通手册等多种形式培训果业从业者,达到提高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