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河:流淌在岁月里的歌

2024-06-01 00:04轩小杨
关键词:西北风辽河首歌

轩小杨

(沈阳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在辽沈大地上,人们将辽河喻为母亲河,缘于辽河流经辽宁省大部地区,滋养这片土地,尤其一个“辽”字,更让辽沈人民生发出血缘根脉之亲。在《改革开放30 年辽宁文艺成果与研究》(音乐卷)[1]所收录的优秀歌曲中,有四首以辽河为题的歌曲入选,分别是《辽河从我家门前流》(胡宏伟词,龚荣光曲,1981)、《辽河之子》(胡宏伟词,兆河曲,1982)、《沿着辽河走》(胡宏伟词,马登第曲,1989)、《大辽河》(吴善翎词,王猛曲,1996),这些歌曲表达了艺术家们对辽河作为辽沈精神文脉的感悟、体会及对于母亲河的赤子情怀,同时展现辽沈歌曲创作的独有风采。

一、黑土地上的灵与肉

歌曲《沿着辽河走》创作于1989 年,当时,在中国流行歌坛,《让世界充满爱》柔情的慢板打动了无数听众,《一无所有》的狂放不羁令人震撼惊奇,《信天游》的乡土情怀勾起人人都有的原乡情结,而这三种风格的同时出现,显示出中国本土流行歌曲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美学旨趣上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紧随“西北风”热潮,旋即刮起的“东北风”再度让万千听众着迷。《沿着辽河走》就是这样一支充满东北风情的歌曲。

从作曲技术上看,这首歌的前奏、间奏最具东北音乐特点,如,前奏的四个音re、sol、la、do 是东北二人转“胡胡腔”起始句的音调,胡胡腔是从高音re 起,向下进行再回到高音re,形成一个向下的大弧形音符走向。曲作者则将起始的re 改为低八度,形成直线上行的音符走向,这一处理,既富有东北民间音乐神韵,又与歌曲“行走”主题贴近。间奏进入快板,仍以这四个音开始,并通过高八度重复,构成了大幅度的直线上行,昂扬奋进阔步向前的审美意象呼之欲出。而用缩小节奏的手法再重复一遍,仿佛行走的脚步不断加快。当然,整首歌的曲调不乏“东北风”的点睛之笔,如间奏第7小节的一段旋律,如同唢呐奏出的欢快音调,第9、10小节不仅韵味十足,配上歌词,把东北人日常的情绪表达及语气特点展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此外,第二个间奏及第52~55 小节采用四、五度关系的正、反调之间的模进方法,同样是地道的东北音乐特征。

从词的写作上看,歌中鲜活地呈现了东北风情的社会生活画面。如“挖苣荬菜”“吹唢呐”“唱蹦蹦”等,而描述中的人物称谓同样是原汁原味的东北话,如“小丫头”“车轴汉”“关东妞”。从生活片段的精心选取到人际称谓的逼真呈现,体现出词作者对于辽沈大地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切体验与深浓情怀。如果说上述生活场景与人际交会的情境是词作者于黑土地上采撷的花朵,并由点及面地铺展成一幅东北风情长卷,引得听众生出欢愉与喜爱,而歌曲结尾处“故乡的悲欢泪都在心上流”却霎时将横向展开的画卷引向历史纵深,时空交汇处是一幕幕血与火的洗礼,是印在东北人民心灵上的血与泪。而“风吹不散的是那世代的关东魂,雪压不弯的是咱儿女的硬骨头”,将日常生活的负重、历经灾难的苦恸及其背后支撑的人格力量如聚光灯般照亮,这是东北儿女的精神写照。而“雨抽不倒的是那驾辕的老牤牛”“棒打不走的是那看家的大黄狗”,是黑土地上普通人家最为习见的场景写生,牤牛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黄狗的忠诚勇敢恪尽职守,又分明指向东北人共有的价值追求。“雨抽不倒”“棒打不走”的表达方式就是东北人的日常用语,在随情由性的口语中却显见语法的工整、用词的精到。这既是这篇词作的特点,更是东北作家、东北人的语言特点。

二、时代思潮的逐浪者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我国西北地区民间音乐风格为基调的一批创作歌曲,一度占据中国流行歌曲舞台,《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信天游》可谓家喻户晓众口皆唱。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沿着辽河走》,在其鲜明的“东北风”基调中,依稀可以捕捉到西北音乐风味,从而成就了这首歌扎根乡土、弄潮时尚的独特风貌。其中的西北音乐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旋律。“西北风”突出的风格特点是率直朴野,其旋律构成特点之一,是大量使用同音反复。通常,同音反复的旋律线只是在西方歌剧宣叙调中较为多见,那是基于西方语音特点而来,而宣叙调又多以半唱半说的形式出现,因而在谱面上往往会看到“直线条”的旋律。“西北风”歌曲的旋律便具有这个特点,如《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其旋律都是大量运用同音反复。《沿着辽河走》第3 小节散板的起句和第28 小节快板的起始等处便是运用同音反复,由此生成爽直而带着野性的风格特点。此外,纯四度加大二度甚至纯五度加大二度的旋律进行方法,是“西北风”旋律构成的最重要元素。我们知道,西方音乐的DNA是四音列,即在纯四度的两端音中间插入不同的音,如do si la sol 或la sol fa mi,调式的构成或旋律的进行,都是以这些不同的四音列为基础。而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音乐,最常见的旋律进行方法,是小三度加大二度的三音列进行,两端也是纯四度,如la do re 或sol mi re 或mi sol la 或do la sol 等,关于这一点,在20 世纪50 年代出版的李重光《音乐基本理论》一书中就有阐述。这种三音列的组合方式,使音乐具有温和、婉转、柔美的审美特点。“西北风”音乐则另辟蹊径,有意避开温和的小三度,用去掉两个中间音的纯四度加大二度的手法来展示其别具况味的美感,产生大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域音乐的独特审美体验。这首《沿着辽河走》的旋律就吸纳了这一曲风,通过随处可见的sol do re或sol la re 等音调,汇入时代浪潮,让熟悉的东北民间音调焕发出新意。

其次是商调式的运用。在中国宫、商、徵、羽四个常用调式中,商调式是北方汉族最喜用的调式,它具有两个较鲜明的特性:力与悲。

西北信天游高亢嘹亮,具有一种穿透力,仿佛岁月沉淀的沧桑,在歌声中迸发。商调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悲”。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哀乐就是商调式。这样两种不尽相同的音乐风格特征共存于一个地域的民间音乐中,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等有很大关系。西北地区处在黄河流域,一方面,黄河滋养了那里的人们,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另一方面,时而干旱时而洪涝的“黄灾”又给两岸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多艰难困苦。也就是说人们既依赖黄河,又要与它抗争,如此爱怨交织的矛盾心理铸就了这里的人们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意志品格,表现在歌声里,就促成了在“力”中有“悲”或“悲”中有“力”的风格特点。细细品味“西北风”歌曲,在其爽直而野性的情绪之中,总能感受到淡淡的忧伤。这首《沿着辽河走》第一段歌词的结束句“故乡的悲欢泪都在心上流”,正是以商调式歌咏出来,十分贴近歌词的情感意蕴。虽然融合了西北商调式风格,但这首歌结束在la 音上,可归于羽调式,亦即整首歌曲的调式,是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恰切自由地转换,这是东北音乐混合调式的特点。

最后是节奏。散节拍是西北信天游最常用的节奏,《沿着辽河走》便是以这样的散节拍开始,并且,快板4/4的记谱却是2/2的节奏感觉,这也是西北风歌曲喜用的节拍。

从词上看,将这首《沿着辽河走》与相近题材歌曲比较,也会发现许多亮点。首先是直面苦难。比如歌词中出现的“苣荬菜”,是东北人常吃的野菜,“挖苣荬菜”场景进入艺术思维展开的是乡土气息,但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则是日子过得艰辛的缩影。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我热恋的故乡》中的“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直说家乡不美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正是这样的创作观念及艺术构思,让当时的“西北风”歌曲俘获无数人心。其次是典型的呈现。《沿着辽河走》多视角地捕捉、展现地域风貌,并突破了惯常赞美家乡的创作思路,像“雨抽不倒的老牤牛”“棒打不走的看家狗”“风吹不散的关东魂”“雪压不弯的硬骨头”,不仅是生活实景再现,更透出黑土地上人们的多重遭际。如此,这首《沿着辽河走》以“东北风”独特的审美创作,在中国流行歌曲创作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辽河歌曲创作观念流变

以辽河为题材的创作歌曲,比之于辽河之于辽沈人民的母亲河地位,创作数量及传唱开来的作品并不多。创作于1981年的《辽河从我家门前流》是屈指可数的广泛传唱的优秀作品之一。

曲作者给出的演唱提示,一是“乡土风”。这首歌采用东北民歌喜用的混合调式,以及五声音阶婉转级进、穿插小七度大跳的旋律,口语化的词曲结合等。第二个提示是“甜美地”。这首歌创作于1981 年,那是在经历十年“高、快、硬、响”的音响刺激后,整个社会开始强烈地渴望美、追求美的思潮涌动之时。在创作歌曲领域,无论是工业题材、爱情题材,抑或军旅题材歌曲,都表现出共同的审美趋向,那就是风格明丽。体现在旋律上,特征之一是精心修饰。这首《辽河从我家门前流》便是运用很多装饰音来修饰旋律。通常,人们会用“优美”来描述这类音乐的风格特点,而这首赞颂家乡河流的歌曲却以“甜美”代之。在谱面上,有两处尤其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构思,一是第23、24小节升fa的运用,在歌声中给人带来对象的细腻娇柔美态及观者的徜徉陶醉意态的甜美意象;二是歌曲速度标记为一分钟96拍,虽然4/4记谱,但演唱时用2/2的节拍律动,明显产生“慢”的感觉,也由此为“甜美”增色。

从词上看,整体意境是明丽唯美、浪漫多情,如“两岸稻谷香,一路风光秀”“钢城花争艳,油城起高楼”,既有大自然的风光美,也有城市建设的成就美。此外,对辽河的拟人描写,如“浪花多深情,向我来招手”“碧波弹琴弦,引我放歌喉”,以及拟声词的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共同赋予这首歌灵动而和美的审美特征。有趣的是,原谱歌词第二句“哗啦啦啦从我家门前流”,在流传过程中被悄然改换成“哗啦啦地从我家门前流”,虽是一字之差,但东北方言立显,乡土风味变浓。辽河是家乡的河,辽河是甜美的河,这一情感意蕴在歌声中悠然荡漾。

当融合“西北风”的“东北风”歌曲走上流行巅峰后,进入90年代,中国流行乐坛可谓群星荟萃,在回归自我、标榜个性的时代浪潮中,歌曲的题材、主题、风格愈加多元,纷繁多彩。这期间仍有辽河题材歌曲问世,《大辽河》(1996)便是其中之一。

这首《大辽河》是一首典型的适于男声演唱的新民歌,没有明确的地域特点。旋律起伏流畅,朗朗上口,音域宽阔且音区较高,映现大辽河之“大”。歌曲结构堪称亮点:在两段体结构基础上,这首歌在前后两个乐段之间,安排一个5小节段落,乐思明显变化,但似又无意成为独立乐段与前后比肩,如同一座小桥或是一行石阶,连接起两处风景,整体风光依旧,而此处风景独具。这一过渡性片段的设计,不仅完美诠释“流淌着多少历史的功过,流淌着多少美丽的传说”的循环往复一波三折,更成为这首歌整体结构设计的最大亮点。

从词上看,如《辽河从我家门前流》般明丽浪漫的风格、《沿着辽河走》般苦中有乐、爽直热辣,经历岁月的冲刷与积淀,演绎为《大辽河》的娓娓道来,化风霜雨雪为风轻云淡,在天地间大开大合地款款述说。由此成就这首歌曲与众不同的审美韵味。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辽河题材优秀歌曲的分析,清晰可见对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心捕捉与细致展现是其共同的闪光点。这几首优秀歌曲分别诞生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21 世纪以来,辽河题材歌曲却鲜有新作。而今,振兴东北的号角已然吹响,我们呼唤更多优秀辽河题材歌曲应运而生。当然,在表现时代特征、展示群体风貌的同时,辽河歌曲也可以表现个体的失落、忧伤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因为,“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而艺术,是个体生命寄予心声的最好途径。

猜你喜欢
西北风辽河首歌
辽河口
谁回错了家?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就是这首歌
倾听
一周天气预报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辽河文讯
基于ELM算法的辽河沈阳段水污染评价
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