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禹的传说

2024-05-31 13:35:12刘大先
长江文艺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禹北川

刘大先

在岷江河上游羌族居住的石纽地方,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生下来三天就会说话,三个月就会走路,三岁就长成了一个壮实的汉子,他就是羌族人感激不尽的大禹王。

——羌族民间故事《大禹王》

2022年6月的蜀中,溽热蒸人,清晨出门往机场赶,很快就汗流浃背。这次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厦门推介会召开,我跟随北川县代表团前往参加。下午在高崎机场落地便换了车直接奔赴泉州,傍晚赶到泉州1916创意园区的功夫动漫有限公司考察与座谈。我们准备合作一个项目,制作一部以大禹少年时期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片《少年禹传奇》,打造城市IP,进行形象提升与宣传。之前已经就相关意向彼此做了前期考察,这次主要是敲定这件事情。

出公差总是马不停蹄,跟我之前参加学术研讨会那种闲散轻松的状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功夫动漫的事情落定,第二天大家一起去位于石狮市永宁镇的黄金海岸它们公司旗下的一个咖啡艺术馆,主要是看如何结合地景打造网红景点,下午折返位于厦门翔安区的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座谈,我代表县政府和他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两件事都办得很顺利,晚上一个人到海边散步,难得的放松时刻。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当中已经以北川人自居了,想到那一片土地的厚重与轻盈、艰辛与欢欣,心情也会不由得随之起伏。

北川打造大禹故里品牌,申报大禹文化之乡,无疑是从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角度考虑的。但是,大禹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踵事增华、锦上添花地被后世涂抹了各种事迹。在邈远的年代和漫长的时光流转中,大禹作为历史的人已经被附加上太多情感与信仰寄托,成为一个传说中的神,很难具体确定他是某地之人——他属于人们的情感与精神的神圣空间。正因为大禹不属于某地,他也就属于所有的地方,所以全国各地都声称有禹迹履至之处。北川旁边的汶川也声称自己是大禹故里。

关于大禹故里的说法,北川与汶川各有自己的说法,论者往往也都能引经据典,从古籍中找到出处,只不过他们所引用的多数是文字材料。往往这样论证的学者都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执拗与自信。某次会议上,遇到一位四川省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我和他聊了一会儿,他断言大禹故里就在汶川,并说三峡那里考古出土了一块石碑上有记载;另外,古书比如《山海经》中说的昆仑就是岷山。他有一种源自兰克史学的实证主义观念,跟神话学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路子,我尽管未必认同,却也没好再说什么,毕竟他的史学方法与思路没有问题。只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大禹更多地活在神话与传说中,而不是典籍与碑刻,两者之间也并不构成对立关系。

在我看来,有两个大禹,一个在信仰与情感空间,一个在物理和历史空间,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前者可能更为重要。大禹的考订与坐实,因为缺乏坚实的材料佐证,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一个难以完成之任务,事实上,作为具体的人,禹到底出生在哪里完全不重要——作为华夏始祖之一,他已经圣化了,是人王,只能以天下为家。

这就是“过去”与“历史”的区别。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总有一种求真意识和实证意图,但“过去”是活在普通民众生活、心里和口碑之中的,包含着“历史”以及“历史”之外的神话、传说、故事。作为族群心理和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区别于事实真相与知识真实,那些“历史”之外看似无稽可考的事物,同样是一种心理的真實和实践的真实,而非子虚乌有的虚构。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1923年顾颉刚致钱玄同的信里就讨论过:“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禹,《说文》云,‘虫也,从厹,象形。厹,《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伯祥云,禹或即是龙,大禹治水的传说与水神祀龙王事恐相类)。流传到后来,就成了真的人王了。”顾颉刚认为禹是一种图腾与信仰,是层累造成的古史的组成部分,这本没有错,但他以一种科学主义的实证认为禹不存在,那实际上是混淆了“历史”与“过去”,用一种单一的理性历史观覆盖了更为多元的历史观念,在那种多元历史观中,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神话不是空穴来风,同时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历史实践。所以,鲁迅在《治水》中挖苦顾颉刚,也就不仅仅带有个人恩怨,而更多地显示出文学对于“历史”的补充与超越。

大禹的传说在北川有其口头传说的根基和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在与口头传说相关的各种地理遗迹和生活习俗之中。但人们在“历史”惯性的思维中,更乐于“有书为证”。为此,本地文史研究者与发掘者从史籍中爬梳剔抉,找到各种资料将大禹与北川关联起来。

司马迁《史记》中,有禹兴于西羌之说,但汉代的西羌之地“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也就是南面与今贵州接界,西北抵达今新疆之罗布泊、楼兰、吐鲁番,地域极为广袤。稍晚于司马迁的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 这已经将司马迁的说法缩小了范围。而彼时广柔县的辖区包括今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及都江堰市的部分地区,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块地域。扬雄生于蜀郡郫都(今成都郫都区),地近广柔,他的言之凿凿,让禹生于石纽之说后来被沿袭下来。

东汉时期,赵晔在《吴越春秋》中称:“(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赵晔是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曾经到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对四川的地方史料和羌人地区的民俗有所了解,因而肯定大禹诞生地“石纽”位于西川,和扬雄等人的看法基本一致。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巴西郡西充人(今阆中西南)谯周在《蜀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西晋史学家、巴西郡安汉人(今南充市)陈寿在《三国志》中说:“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东晋史学家、成都崇州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

在这些蜀地名家宿儒的论说中,禹生西羌的地域范围缩小了,并且被铆定在了石纽。北魏郦道元曾经到过岷山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在《水经注》中也采用了蜀人学者的说法:“(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唐代志书《元和郡县图志》言:“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禹)汶山广柔县人,生刳儿坪”,基本上算是在正史中给予了定论。

可见,随着年代越往后,地点越来越趋于具体化,具体到了石纽。除了上述诸家,后来历代典籍中关于“禹生于石纽”的记载还有很多:

西晋《帝王世纪》:“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

唐代《艺文类聚》:“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

北宋《新唐书》:“(茂州石泉县)贞观八年置,……有石纽山。”

北宋《舆地广记》:“(石泉县)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

南宋《方舆览胜》:“禹生于石纽。”

南宋《大禹庙记》:“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南宋《路史》:“(禹母)以屠副而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之所谓刳儿坪者。”

南宋徐天祜在《吴越春秋》的注解中说:“(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

明代《岣嵝碑·跋》:“石泉石纽山,禹产地也。”

明代《蜀中名胜记》:“鲧纳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于石纽。”

清代《四川通志》:“赫赫禹功,石纽发祥。”“石纽山在(石泉)县南一里。山麓有大禹庙。”

清代董诏《禹穴》诗:“神禹藏会稽,其生在石纽。”

清代《石泉县志》:“禹生于石纽村。”

大约从扬雄之后,禹生于石纽的说法基本上就被后世辗转承袭,接受了下来。问题在于,石纽在史书中也是一个状如星云般的存在。

石纽到底位于哪里?到民国年间出现了汶川和北川的分化。《汶川县志》记石纽村刳儿坪,“县南十里飞沙关岭上里许,地平衍,名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为圣母生禹处。有地址数百步,羌民称为禹王庙,又称为启圣祠云。”民国《北川县志》:“北川县古为石纽村,神禹故里也。”两种说法对远古缥缈之事斩钉截铁,不免让人生疑。从常理上来说,年深日久,岁月播迁,大禹时代的聚居地在这个地质活动频繁的山区,在四千多年间,地表形貌变化一定很大,如今是否仍适合人居都不太能确定。但是,在方志书写者和当下本地大多数人那里,这是毋庸置疑和理所当然的。

带着这种疑问,我到传说中石纽所在的禹里镇(原石泉县治城)专门走访了一下。禹里镇在北川的心脏地带,是关内最大的镇,解放初期是北川的县治所在,1952年县政府才搬到曲山。西路红军主要是三十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这里,曾在千佛山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长达73天的战役。

现在的禹里镇书记姓黄,比我小几岁。他先带我去“北川红军长征纪念馆”看了一下,空间有限,布展比较局促,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红军在北川一百多天这段历史。有一位叫做王志裔的老大姐义务讲解,她的爷爷就是当时的老红军。纪念馆下方是一个小广场,坐了很多忙闲活、闲聊的老太太。我还以为是传习羌语,问了一下,才知道是过来学习的。老人们意态安闲,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我们开车去几里路外禹里村石纽山的一个偏僻半山处,找到镌有阳刻篆书“石纽”二字的巨石,这是禹生于北川的关键性物证。一个中间有裂缝但基本上完整的青灰石头,目测至少有七八米高,上面依山势加盖了遮风挡雨的亭子。石头脚下立了一块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纽题刻”的碑,落款是2018年11月,已经长了苔藓。黄书记说这两个字是扬雄写的,我对此始终有点疑惑,觉得他不过是人云亦云。浙江绍兴会稽山麓大禹陵里的“石纽”碑上的字,确实即是以此处题刻拓片复制而成的。扬雄也确实是蜀人,老家在如今以豆瓣酱闻名的郫县,距此地不过一百五十公里,完全有可能到过这里。但孤证难立,这荒郊野岭石头上孤零零的两个字,既没有落款,也没有其他旁证,总不免难以全然令人信服。

黄书记说话的情形,让我想起许多年前做田野调查时,在山西绛县南樊镇一个叫做尧都村的地方,遇到的一个文化站站长。那位苍头黑脸的老伯确凿无疑地说尧帝就是他们村的,并且说有证据。于是,带我去看证据,暮色苍茫中好不容易找到一间堆放本地文物的库房。在一堆杂乱无章、真假难辨的文物中,他指着一块碑得意地说:“你看!”我一看,原来是一块道光年间地方官员立的碑,说尧出生在这个村。道光年间的碑如何证明几千年前的尧这个问题,他似乎没有想过。他的思路同我在会议上遇到的专家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即一种历史实证的逻辑,而不论这种证据的年代错置。道光年间那位地方官的见识,不会超过这位文化站站长,但我理解他们那种对于本乡本土历史与文化的自豪与信念。

用实物去证实口碑,与用文字史料去论证神话一样,从一开始方法论就走偏了,很容易被质疑。北川及汶川申报大禹故里都被人质疑过,原因就在这里。我丝毫没有怀疑,申报者们对于已经和行将远去的事物,真切地怀有隽永又绵长的情感。也正因真诚,让他们具有了一种狭隘与悲情。其实,口头传说并不需要实物去证明,它在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心灵空间中自成一体,更倾向于信仰与情感,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族群记忆建构。

四川大学的李祥林教授从人类学视角考察,认为处于中原之西的羌人世世代代对大禹故事的讲述,一方面在表达他们对上古英雄人物的崇拜,并借此神圣叙事强化自我族群的内在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未必不是在某種族群身份焦虑的驱动下,表明自身对华夏大家庭的一种认祖归宗的意念。如此一来,口口相传的大禹传说就成为羌人身份表达的族群代码。你可以怀疑羌人口中这些故事内容的历史真实性,甚至干脆就把它们看作是某种“传统的发明”,却无法质疑羌人在讲述该故事时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也无法忽视羌人口述此类说法背后共同体认同意识指向的真实性。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合适的,古往今来,民间涉及大禹的种种神话传说中,积淀着未必不真实的关于族群历史的观念。

在中国的多民族历史传承交往与现实融合语境中,羌人将大禹同本族群联系起来,形成禹羌文化的口头传统,视大禹为先祖,奉大禹为羌族首领,强调大禹是羌族的根,实际上将自身整合到整个中华民族中去的一种话语实践行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处于西北的羌原本是相对于中原腹心地带的蛮戎,从生羌、羌夷、羌胡、蛮子等史书中常用称呼就能看出来。显然,那些指称都是从外部、客位、他者视角的叙述,而不是站在羌人内部、主位、自己的立场上。本地人讲述的大禹神话传说与故事,将禹与羌联系起来,其内在的心理正是要将自己表述为中华民族的正宗脉络之一。《史记·夏本纪》言:大禹为“黄帝之玄孙”,是中原王朝开端的奠基者,华夏人文始祖之一,代表着华夏正统。羌人认为大禹是本民族的先祖,意在拒绝来自封建时代强势话语的蛮夷指认,从而声明自己跟位于中原的主流族群一样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彼此之间有着绵延不绝的血缘与文化交流与融合。

李祥林引用过一首羌族劳动歌:

白色的云,红色的云,彩色的云,为啥相聚在蓝天上?

羌族人,汉族人,藏族人,为啥相聚在羌山上?

三种云在蓝天上相聚,是为把蓝天点缀得更美;

羌汉藏三兄弟相聚在羌山上,要为羌人修房造屋。

房内应当怎样修?房外应当怎样筑?房外应当怎样平?

羌汉藏三兄弟,围着篝火细商量。

汗水流在一起,笑声飞在一起,劲使在一起。

这首民间歌谣优美、大气而充满生活气息,放在今日看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折射的是一种羌汉藏混居地方人们之间质朴友善的合作与友爱,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微、自然而然的生动体现。

从禹里镇沿着石泉路走,进入山中小道,不到十公里就是传说中的大禹诞生地禹穴沟。这个沟相当狭长,北面有九座连绵的山峰,本地人又称之为九连山。就山势风水的角度而言,禹穴沟藏风聚气,是“九龙归位”的好去处。此地原先有个开发商打造景区,2016年曾经开业,尽管偏僻,但大禹出生地名声在外,加上景色幽绝奇丽,门票一年就能卖到五六百万,算是不错的收入。不幸的是,在2020年夏季的水灾中,景区设施和道路被冲毁了,现在正在恢复重修。

禹穴沟入口处是一座小小几间房的“禹王宫”,原来叫禹王庙,是每年民间祭祀大禹的场所。“禹王宫”或者“禹王庙”的名目,全国各地不知凡几,成都的龙泉驿、重庆的渝中、蚌埠的禹会、许昌的禹州、威海的环翠、台州的温岭、商洛的山阳、潍坊的寒亭、西安的鄠邑、运城的芮城都有,印证了禹迹遍布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人王性质。北川禹里镇的这座禹王宫新建没多少年,门口的小广场上堆放着水泥,还在修缮之前的水毁部分。

羌人祭祀大禹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在唐代设置石泉县(634年)以前,石纽山下就建有大禹庙。农历六月六一般被视为大禹的诞辰,官员会带领百姓用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牛、羊、猪三牲齐备)致祭大禹,相沿成习。1935年,原先位于石纽山前的禹庙毁于火灾,庙祭活动就转移到了相距十几公里的禹穴沟入口的禹王庙。史料中记载庙会期间,四乡来拜,人潮涌动,水灾旱年尤甚,如今亦然。官方参与到民间祭祀中,最初有实用的政治治理考量,因为当王朝政府与边地民族关系紧张时,共同的祖先祭祀可以缓和矛盾;如今则在治理调和地方、团结巩固民族关系之外,更有一层文旅宣传的经济涵义,可见仪式行为的定位和目标之位移。

今天新北川的一切都是如何与此前不同啊!假如大禹真是此地生人,距今大约四千一百多年,可能之前的四千年变化都没有晚近一百年大,而晚近一百年中,又是最近二十年的转型最为显著。

从2019年,北川承办第一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己亥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开始,这个活动已经举办到了第五届。我参加过2022年7月4日的祭祀典礼,像往年一样,主祭场设在新县城的禹王广场,禹王宫和石椅寨等地同步进行,官民同拜,喜气洋洋。本地的居民、外来的游客麇集在一起,那是一种古老的集体欢腾的复归,带有狂欢色彩,是在平常日子中难得的休养生息与恢复生机的时刻。在这种文化意涵之外,祭祀典礼作为依托,主要目的在于为海峡两岸交流、学术研讨、投资推介和特色产品展销,提供平台和渠道。

2023年是大禹诞辰4150周年,这年的六月六是7月23日。与主祭场同时,上午9点,禹王宫也开启了祭祀活动,礼炮轰鸣,击鼓撞钟。仪式过程包括向大禹敬献花篮和羌红、恭读祭文、行礼、乐舞告祭表演、转白石祈福、取水等活动。祭品队、禹旗队、释比队、皮鼓队、唢呐队、沙朗队及水龙队等十二支队伍,共有一百二十余人。省非遗中心代表、禹里镇全体机关干部、禹里镇村(社)干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及群众八百多人参加。镇上如此,县城里可想而知,人要多好几倍。断断续续三年的疫情结束,人們的心情好转,出行也方便了,所以规模比前几年要大得多。

祭祀为表,政治经济为里,但是文化与政治经济也并非一般“文化纯粹主义者”所说的两张皮。往往有许多脱离实际生活的知识分子很容易产生文化纯粹主义的幻觉,似乎“文化”是世俗功利之外的超脱之物。然而,事实的情况是,如果文化同普通民众生活不发生关联,那注定不会具有绵长深厚的生命力。水至清则无鱼,文化自身也一定泥沙俱下、细大不捐,涵纳着生活与生命的各个方面内容。

黄书记步伐矫健,在前面带着我一路往禹穴沟里走,一路介绍。经过一个金锣亭,据说“摇亭碑动金锣响”,因为岩上有很多空洞,风吹过会发出声音。山外烈日当头,到此两山夹峙的深谷沟底,山泉跳踉而下,溪水哗哗,衬着碧草绿荫里的寂静,清凉之感沁人心脾。

山沟曲里拐弯,开阔处峡间巨石上刻有“禹穴”二字,“大径八尺,仙才无放,谨严有度”,相传是李白所书。我看那“禹穴”分明是颜体,跟绍兴会稽山那颜真卿书写的“禹穴”如出一辙。又往里走很远,还有一处已经不太分明的“禹穴”两个小字,为篆书。这两个石刻是禹穴沟得名所在,但无论是黄书记还是北川政协文史研究人员似乎都不能准确说出镌刻的时间。我也不甚了了,对于一个没有好古癖的人而言,即使弄清楚了也并没有多大意义。人们弄不清李白到底来过这里游玩没有,仅只相信他来过就够了。天宝六年,杜甫在长安送别孔巢父,赠诗有言:“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让他到禹穴给李白问个好。可见在唐朝时,禹穴之名已传播广远,是否便是这条禹穴沟就未可知了。

沟的两边分别是禹里村和禹穴村,与其他村寨并无二致,藏于深山密林中看不出任何端倪,行走在沟中如同置身于杳无人烟的荒野。一路上,甚至连一个人都没有遇到,只是有些“禹母阁”这样后建的景点,工艺低劣的雕塑显示出朴拙的可爱,通过水蚀的痕迹能够看出长久没有人维护了,倒是平添一种难得的野气。一口瀑布下的小潭处,堆积了一些光洁润滑的石头,据说原先那些石头都是红褐色,相传是大禹母亲生完孩子后,洗血污所染。现在已经看不到赭石了,它们都在2020年洪灾中被山上冲下来的泥石流掩盖了。路上还看到一处极为隐蔽的摩崖上刻有“天光一线”的行书,字体潇洒遒劲,辨识不了何人所书。这条沟相当幽深,以我们的快速行进步伐,来回还花了一个半小时,景色确实不赖,自然基础绝佳,如果闲来无事,不带任何目的的休闲游览,真是一个好去处。

爬高上低的山路,把我累得够呛,汗出如浆。黄书记倒是大气不喘,他是从新疆回来的退伍转业军人,矮胖壮实,看上去不太机灵的样子,说起来乡镇的规划却是头头是道。在我去调研过的所有乡镇中,他是为数不多还想到后来要给我发一些补充材料的人,在书记镇长里也算是不多见的有心人。所谓面有呆相,心眼明亮,就是指他这样的人吧。县里许多乡镇科级干部都是退伍专业军人,很多这样的能人,跟他们比较起来,我可能除了多读了几本书,人情练达等方面的能力没有一项比得上。

黄书记的规划只是在禹里镇的开发,北川县的整体规划则是要让禹羌文化发扬光大,成为地方文化品牌,这并不容易——不仅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都有大禹传说和行迹,很多地方也有同样的诉求和规划。用少年禹打造城市IP,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创意。

大禹同北川的关系,在口头传说中就是少年时代一段时间,成年后离开家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更是足迹九州,遍行天下。相传《禹贡》就是他所编纂的,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让洪水横流、不明区域的大地获得了清晰的面目。同时,又以京畿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为社会与文化建构了秩序,从而为华夏文明梳理了大一统的向心圆理念。

如果以今日的眼光看,大禹划分的“九州”大致地域包括了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的部分地方,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大禹也被认为是《山海经》的撰述者之一,更是汪洋恣肆地涵盖了宇内海外的异国殊方。以当时的技术与交通水平,大禹不太可能全部都是实地到过,我有时候想,那个行走在天下的大禹已经神格化,不再是具体的人,而是对各个地方治理水患、疏导壅塞的人们的一种隐喻性表达。他们的事迹被叠加、灌注在禹的身上,使之成为一种集体人格的象征。

“大禹治水”蕴含着一种中国精神,如果同犹太教与基督教中的洪水故事相比,更能凸显出其不屈不挠、反抗绝望的人的意志。当洪水来临之时,诺亚受到神的指示建造方舟,让家人和陆上生物栖身船上逃生。大禹却是同华夏的民众一起,立足于大地之上,齐心协力,胼手胝足,与洪水抗争。最初是禹的父亲鲧窃息壤,试图建坝拦阻,但川壅溃决,未能成功。大禹则改变了治水的思路,因势利导,凿开夔门,疏通江海,从而划定天下九州。他没有独善其身,更没有逃离,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与命运抗争,并且赢得了胜利,为后世奠定了华夏人文的版图。

大禹的这种不屈不挠、集体协作、因地制宜的意志、智慧与精神,有别于其他古老民族的表现,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之类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內核一样,充满了自强不息、逆天改命的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至今日仍然值得不断地返回与张扬。

羌族传统灯会唱词《大禹治水》中唱道:“山有树,树有根,我们来唱羌族的根。最能干的‘耶格西,是他疏通了九条河,时间用了八年整。”“耶格西”是羌人对大禹的称呼,那些投身到发展建设新北川的民众其实都是当代的“耶格西”。

因而,北川是小禹的故乡,那个出身于羌人群体中的具体的个人。他是大禹的一个分身,也可以说是层累叠加的大禹形象的有机组成元素。无数的小禹融合成了一个大禹。

无数个小禹的意义在于,他们说明了大禹的来源,一个英雄的出生、成长和经历。我参与了动漫《少年禹传奇》中小禹的人物形象设计讨论,最终确定为一个带有羌族服饰特征的少年形象。与传统中大禹的中年画像、雕塑颇为不同,这个带有活泼与灵气的少年,想要展现出的是生机、勇气和潜能。这个是县里有关部门与功夫动漫公司员工多次研讨商议的结果,包含着我们众多人对于这个古老民族内蕴着的少年活力的期望与召唤。

责任编辑  喻向午

猜你喜欢
大禹北川
大禹奖工程风采展示
2020中国·北川禹羌国际雕塑大赛启动仪式在北川举行
石材(2020年6期)2020-08-24 08:27:16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2020年1期)2020-01-18 06:03:58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2017年4期)2017-03-16 06:39:52
北川的味道(四题)
剑南文学(2016年15期)2016-08-22 03:17:06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中国水利(2015年4期)2015-02-28 15:12:22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