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智力”,终于“郊区”

2024-05-31 04:23胡亮
青海湖 2024年5期
关键词:姜涛西川海子

胡亮

1990年,姜涛考入清华大学医学工程专业。1994年,又考入同校中文系。1997年,他写出长诗《毕业歌》,计有十节二百二十八行。此诗成败于何种企图或风格?借来周伟驰的话,就是“巴洛克式的修辞”;借来姜涛的话,就是“对智力、想象力的双份贪婪”。修辞的滑雪,智力的冲浪,想象力的蹦极与跳伞——即便以很挑剔的视力去看,三者都已经玉成了此诗;而以更挑剔的视力去看,三者有可能玉碎了此诗。所谓成败,每在分毫。来读第一节:“宣布开始,你的独白便如一支分叉的树干/伸展、盘曲、逐渐推出了结论:/书生甲闻鸡起舞,为治愈梅毒而投笔从戎;/书生乙披星戴月赶奔延安/在中途却偶感一场小布尔乔亚的风寒。”这是写什么?论文答辩。来读第五节:“那些能够上晚自习的人是有福的/在星球凉爽的窗口下准备下一周的力学考试/‘给你一个支点,能否将一条企鹅版的彩虹撑起/而花前月下,那些合理的抚摸/已使一株椿树满面羞惭”。这是写什么?爱情自习。来读第七节:“求职途中你拜访过一位二等文官、一只博学的海鸥/所谓的前程会像一架电梯驶向高处的玩具城:/狐狸当道,小熊请客/那些静悄悄敞开在半空的单位里/新到的打字员提早穿上了鲜花堆簇的紧身阳台”。这是写什么?求职历险。可见此诗之最高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系于修辞、智力与想象力的“本身”,而非三者共同圈定的“语义单元”。周伟驰独拈出“热闹”来评此诗,那就高明得让我们分不清“褒贬”。《毕业歌》乃是一个分水岭,作者清算了理想主义的傻气、浪漫主义的神气,唤醒了沉睡在體内的奇喻小妖精。而所谓傻气与神气,就密切相关于海子。姜涛之少作塞满了“亡灵书写”,兜售了“复活信仰”,积压了“数字迷恋”,周伟驰认为,三者都缘于海子,而海子则缘于《圣经》——先来读姜涛的《平原之歌》:“三只小鸟 三个青春的主词 三个梦想的谓词”,再来读海子的《夜色》:“我有三次受难/流浪 爱情 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 王位 太阳”;姜涛的“数字迷恋”缘于海子,或两者的“数字迷恋”均缘于《启示录》,正如姜涛的“哀恸有时”(一个诗题)来自《传道书》,“×××是有福的”(一种句式)来自《福音书》。稍早于《毕业歌》的《厢白营》与《旅行手册或死亡札记》,虽在急转弯,仍然充盈着《圣经》式的“亡灵书写”和“复活信仰”,正如《毕业歌》依然残留着《福音书》式的“句式”。可见姜涛的清华大学时期,大体上就是他的“海子时期”;他毕业于清华大学,便也毕业于“海子大学”。《毕业歌》终于销毁了海子式的单纯、清澈和热烈,转而升级了西川式的博喻、反讽和庞杂。1997年,姜涛毕业后谋生于某报。1999年,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2年,他毕业后任教于该校。他在这个阶段的部分作品,似乎,可视为《毕业歌》的N次方——变本加厉,履险如夷,他已速成为一个身怀绝技的文体家。来读《三姊妹》:“从倒挂枝头的会议室到退休部长/荫凉的臂弯,三姊妹口衔钓钩/藏身有术,仿佛机关舌尖上/一个轻轻卷起的袖珍支部”。来读《机关报》:“宴罢归来,苦苦思忖分身术/早听说一根老练的舌头可以由三岔口/伸向金水桥,舔尽体制/胯下浓密的树荫”。然而诗人却认为——本为反对“俗套”,没想却自成“俗套”;本为挑战“局限”,没想却自曝“局限”。对此,他有过哪吒式的反省:“看似表达对社会生活的不满,实际是贪恋词语的享乐,这既满足了智力的骄傲,也补偿了小知识分子内心的花花公子渴念。”所谓“剔骨还父”,所谓“割肉还母”,无非便是这样的“痛法”吧?可见姜涛的北京大学时期,大体上就是他的“西川时期”;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便也毕业于“西川大学”。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眼看着,他就要得到精钢。那么,诗人意欲何为?“世界驳杂万有可以被悉数吞下,终结于也是服务于一首诗的成立。”这里的“一首诗”,相当于“数首诗”。2010年,姜涛写出短诗《海鸥》:“我站着拍照,镜头像漩涡吸入了万有/你展翅追踪,向世界吐露恶声/海水不平,山木也嶙峋/油炸食品沿曲线低空抛出/却吻合了大众口味,也包括你我/相逢瞬间各取了需要”。这首短诗,写着写着,成了一首元诗(metapoem)——它从两匹肋骨之间,长出了一根枝指,提醒我们要注意作者的阴转晴。什么阴转晴?推己及人,以物验我。比如,《教育诗》写及的“她”,比如,《家庭计划》写到的“我们”,《我的巴格达》写到的“我”和“她”,难道只是“自传”意义上的“夫妻”吗?比如,《罪中罪》写到的“小区”,《郊区作风》写到的“郊区”,难道只是“居住地”意义上的“封闭域”吗?非也!诗人说,“学会了自我收缩,把握分寸,玩弄手段,半是伪装半是心酸地把个人生活的失败,写成自嘲的诗篇”;又说,“从身边的琐碎困窘写起,最好的状况下,也能联动他人、家庭、社会,保持一点语言中的日常政治性”。诗人似乎已经深陷于“家庭”“小区”和“郊区”,其身份,就从“先知、情种、斗士或莽汉”校正为“智者”,又从“智者”校正为“杂文诗人”或“社区洞察者”。为了遥继“海子时期”和“西川时期”,周伟驰很勉强地把这个阶段称为姜涛的“面具时期”。是啊,他传不过是自传的“面具”,小区不过是郊区的“内衣”。回过头来却说——如果诗人越出“社区”,成了“游客”,他就会深陷于“沉默”。来读《周年》:“万物伸出新的援手,却不能解释/我至今迟迟不能开口的原因”。那么,诗人真能如其所愿发明出一座“远山”、一个“远景”,并从“远山”和“远景”蹇回到作为此时此地的“现场”吗?

猜你喜欢
姜涛西川海子
相见,不如怀念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登剑门关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西川诗歌节选
公职人员涉嫌合同诈骗60万元被捕
咸鱼翻身
体验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