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否已走出反弹趋势?

2024-05-31 05:19:37向宽虎张月
财经 2024年11期
关键词:用工订单区间

向宽虎 张月

上个月,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陆续出炉,总体来说,一切向好。一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表现好于2022年和2023年同期的水平,也好于今年两会确定的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为2021年三季度以来最佳。从贸易数据来看,全国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进出口增速创六个季度以来新高。

早在春节之后,好消息已接踵而至。央视新闻2月18日的报道称,根据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2月10日至2月17日)全国电影票房为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假期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同一天文旅部给出的数据是,假期八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按可比口徑较2019年同期增长7.7%。

新华社2月22日发文“招聘求职人行早‘用工忙折射经济开局稳”,也提到一些工厂年后返工率达到90%的时间早于往年。3月1日,岭鹏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发布的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LIMP),也显示2月制造业走出颓势,进入“极乐观”区间,并维持到3月。

看上去很不错的开局是否意味着今年全年5%的增长目标能顺理成章达到?从4月最新的LIMP指数及用工数据的细节来看,我们认为,在总体乐观趋势下,仍有一些潜在的风险点需要被关注。

LIMP指数进入乐观区间

如果不考虑2023年2月用工价格低谷带来的影响,今年2月的LIMP指数达到了惊人的68.9,进入“极乐观”区间;即使用2020年至2022年三个年份的2月平均工价作为计算价格同比变化的基数,调整后的LIMP指数也处于“乐观”区间,为57.3。相较于2023年四季度,制造业景气度大幅反弹,并且“极乐观”的情况维持到了3月。4月LIMP指数有明显的回落,但仍位于“正常”区间,并且落在50上方,这意味着同比来看,今年4月的情况略好于去年。

相较于2023年10月之后LIMP指数逐月下滑的趋势,2月-3月LIMP指数的大幅回升似乎和其他数据反映的情况比较一致,都意味着经济的明显恢复。

LIMP指数的回升主要由用工价格的回升驱动。2024年2月的单日工价线几乎都位于其他年份上方,尤其是春节后的几天。并且在春节之后,单日用工价格的下降也比其他年份更加平缓。从除夕前后每天的工价水平来看,2024年春节前后的工价水平也呈现出较为积极的信号。2024年除夕之后的工价和春节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下降,甚至从初二以后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和2023年春节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2023年,春节之后的工价水平不仅比年前明显更低,还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但仍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细节,即在2019年至2023年的数据中,从三月中下旬开始,工价水平已经走出下降趋势,开始从年内的低谷回升,但到今年4月底,工价水平似乎刚刚探底。

用工数量的变化“平平无奇”?

和工价指数在2月-3月连续位于“极乐观”形成明显对比的是,LIMP用工数量分指数只在3月触及“极乐观”区间,且在4月再度落入“不乐观”区间,为43.1。这意味着在招聘数量上,今年前四个月的总体情况和去年同期相比并无明显好转。且从用工数量的历史数据来看,去年前四个月表现并不好。今年和去年一样,前四个月的进厂面试数量在2019年以来的数据中显得“平平无奇”,2019年-2021年逐年增长的趋势仍没有恢复。

工价指数和用工数量指数分化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LIMP指数的工价分指数用工数量分指数并未出现如此大程度的分化,在对制造业景气程度的判断上,二者的指向大体一致。其原因在于,在制造业的劳动供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短期用工价格和招聘数量都取决于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制造业订单决定的短期劳动需求。

然而,2022年以来,劳动供给的结构可能逐步发生了变化。首先,制造业流水线的工作对劳动者的吸引力相对下降。相对明确和稳定的收入、工厂解决住宿、无需频繁和人打交道,使得制造业流水线成为初到城市的年轻打工者比较偏好的岗位。但2022年3月以来制造业订单的低迷带来的低工价和就业困难,会破坏这些优势,使得打工者转向外卖骑手、快递员等其他行业。其次,流向长珠三角的农民工可能在逐渐减少。前一个因素,可能会导致长珠三角作为制造业集聚地的优势,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下降。而对青年农民工而言,如果主要的就业途径转向服务业,文化环境更加熟悉的城市,如老家的省会,可能会成为更好的流动目的地。这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制造业劳动供给的减少。这两个方面因素导致的劳动供给变化,会使得招聘数量并没有明显回升的情况下,用工价格的大幅上升。因此,LIMP指数的反弹可能是制造业需求的短期恢复加上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下滑两个因素的综合结果,而后者,可能是更需要注意的问题。

制造业劳动需求会明显改善吗?

劳动供给结构的上述变化,是劳动者适应劳动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果,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服务业发展“抢”了制造业的劳动力,提高了制造业的用工成本。相反,这一结果更应该理解为服务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了制造业劳动需求下降带来的就业压力,稳定了劳动者的收入。然而,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制造业的景气状况仍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除了LIMP指数反映的信息,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制造业订单的结构性变化。其中,有两个信号需要特别警惕。一是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制造业的招聘订单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2023年10月以后,“我的打工网”接到的一大批招聘订单的平均工期下降到20多天,而在2019年至2023年4月期间,同一平台上的劳动者平均在职时长为46天-47天,这其中还包括提前离职样本的影响。二是去年以来,大企业的招聘规模下降,并且从今年前几个月的数据来看,这一趋势并未逆转。虽然年内不同月份有波动,但在2022年底之前,规模最大的五家企业在平台的总招聘人数中的份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2023年这一份额明显下降,且2024年2月,这一份额也低于去年同期。

据制造业内部人士透露,自年初以来企业大订单数量明显减少,但小企业的订单增多。这可能是用工数量指数仍能维持在50以上的原因,但其背后的订单结构变化蕴含着并不乐观的信号。订单的小型化和短期化可能源自于大型出口订单的减少,而国内订单由于消费者和下游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会比较分散。

即使从LIMP指数的用工数量分指数来看,短期内制造业的劳动需求总量仍维持在“正常”水平,制造业订单的小型化和短期化仍意味着制造业更加“难做”了。从工厂角度来看,小型化的订单需要更频繁的商务谈判和招聘,生产的交易成本增加了。从劳动者角度而言,从事制造业的工作需要更加频繁地更换工作,就业稳定性变差,可能需要更高的时薪来补偿。从城市的服务配套来看,原有的市场可能并不一定能很快适应这一变化。例如,在之前,制造业工厂尤其是大工厂为短期工人提供宿舍,因此打工者如对居住环境没有特别的需求,也不必自己去租房,针对打工者的租房市场也因此不够发达。但当订单短期化和小型化成为常态之后,工厂提供宿舍的规模效应会减弱,而市场也很难在短期内弥补这一部分需求。市场服务配套不足带来的居住、生活成本上升,也会部分转嫁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

政策腾挪空间

首先,对于当前的制造业情况,不能過于乐观。截至4月,虽然LIMP指数显示的数据比较乐观,但主要由工价回升驱动,而工价回升背后蕴含的结构性变化,传达的并不一定是乐观信号。和我们对制造业的总体判断比较一致的是近期PMI(采购经理指数)的变化。制造业PMI在2023年9月后连续五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意味着环比来看,持悲观看法的采购经理人比持乐观看法的要多。3月和4月,PMI进入扩张区间,但也仅略高于50。

其次,中央和地方仍需持续优化出口环境。出口订单下降可能是制造业招聘订单短期化和小型化的重要原因,同时直接造成了劳动需求的下降,不利于稳定就业。从长期来看,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一季度的出口数据虽有比较强劲的恢复,但2018年开始、2022年底之后加速的制造业外移的趋势,并没有扭转。持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并改善对外经贸关系,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仍非常关键。

第三,人口流入地政府仍要继续强化降低外来务工者生活成本的各类政策的力度。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为打工者提供平价的住所及生活配套,将本地公共服务逐渐覆盖到外来务工者。这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必要举措。

(编辑:王延春)

猜你喜欢
用工订单区间
解两类含参数的复合不等式有解与恒成立问题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你学会“区间测速”了吗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8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6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