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改革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研究

2024-05-31 17:52刘兆琪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德师院校改革

刘兆琪,张 萌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教师评价明确指出要“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1]。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为切实落实《方案》要求,在域内纷纷建立试点,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师评价试点改革工作。但教师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引领性、导向性和指挥棒的作用,尤其是在“破五唯”的大背景下,教师评价改革如何落实《方案》具体要求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改革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这在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已明确定义,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职业教育事业的类型特色和发展方向。

1.1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一是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教师评价改革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这有助于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评价教师的行为举止和工作表现,可以促进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榜样形象影响学生。二是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发展。教师评价改革强调对一线学生工作和教师育人效果的评估,这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这种关注点的转变,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而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三是增强教师团队协作精神。教师评价改革将同行评价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并践行教师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进而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

1.2 全面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师评价改革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纳入评价内容中,能够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教育研究、实践锻炼、大赛指导等活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推动教师课程和教学改革。通过评价教师的一线教学实绩,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进而调整和优化改革方案,进一步推动课程和教学改革。三是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与反思。教师评价改革强调对教师工作进行诊断与改进,这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反思,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寻求改进的方式方法和应对策略,形成诊断改进的闭环,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四是强化教师激励机制。教师评价改革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励绩效、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等挂钩,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1.3 集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和类型特点

一是明确“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改革中,需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技术应用实践能力等,如此一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为学校选拔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依据。二是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评价应该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施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实施多元化评价。可以引入行业企业评价,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评价,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行业影响力。四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合作项目的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能够让教师产生内生动力,主动创造参与行业实践和企业实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1.4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强化教师参与话语权。教师评价改革鼓励教师参与评价过程,并赋予教师一定的话语权。教师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教师评价改革,教师可以参与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为学校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的话语权得到保障也能够促进学校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促进信息公开与透明。教师评价改革强调公开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让教师、学生和利益相关者了解学校的治理水平,增强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与科学决策。教师评价改革可以为高职院校的资源配置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学校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优劣势,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参考,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

2 教师评价改革的现状

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下,尤其是在教师群体的密切关注下,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职业教育专家、一线职业教育教师、用人企业、学生代表等通过会议、论坛、问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评价改革的理念、体系、方法、内容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讨。通过3 年的教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各高职院校在教师评价内容、涵盖范围、落地政策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程性评价要素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设计缺失。

2.1 师德师风评价重视“大问题”,忽视“小问题”

学校一般认为师德师风评价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是大事,一旦教师出现师德师风问题,那将是毁灭性的,因此在评价中主要列举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的师德师风“大问题”,即“负面清单”。其实“负面清单”之外,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更多的“小问题”,如“磨洋工”“上水课”“想‘躺平’”等等不符合师德师风的行为和思潮。这些教师个体身上出现的细微问题表现,经过长时间的置之不理或宽容对待,必然会积少成多、传染蔓延,不仅会让其他教师逐渐丧失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也必然会传递到学生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2 教育教学实绩重视“奖励性成果”,忽视“过程性增益”

在工作和奖励方面,高职院校普遍将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教学能力大赛奖励、各类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奖励等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的评价指标,这些固然属于教育教学实绩,但并非全部,因此显现出了教师评价指标的片面性[4]。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必然会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这些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性增益”,而这些增益由于没有获得上述教学奖励往往被忽视。在学生收获方面,往往也是以学生获得的大赛奖励、班集体荣誉等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从而也会忽视教师在学生管理、学生成长、学生获得感和技能增长等方面的增益,这也体现出了教师评价指标的片面性。

2.3 教师评价重视“统一公平”,忽视“个性特点”

高职教育本身是一种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职能,因此教师的工作或者岗位就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等,而每种工作或岗位又兼有不同层次的教师,如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名师名匠等。另外,不同层次的教师,又在特点专长、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目前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上,高职院校一般采取同一套评价指标,重视面上的“公平”,缺少针对性,尤其是对于优势和劣势相对明显的教师的评价缺乏个性化、专业化的评价指标,还没有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3 教师评价改革的对策

3.1 教师评价中纳入师德师风累计积分指标

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育师的关键更在于立德。高职院校始终大力宣传《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几乎杜绝了教师违反重大师德师风的行为,但一些不符合师德师风的“轻小微”问题仍普遍存在。为了防微杜渐,教师评价在师德师风内容方面,应建立师德师风累计积分指标,将在日常工作中的“轻小微”行为失范和思想倦怠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结合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定性评价进行赋分和权重分配。在评价期内,进行累计积分扣减,达到一定程度,将涉及到的老师纳入师德师风考察序列。

3.2 转变教师评价思路

在通常的评价指标里,大多以论文、荣誉称号、职称、学历等评价教师,因为这些指标容易量化,能够做到看上去很“公平”。但其实“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评价的弊端是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教师的工作实绩,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思路。

在评价主体方面,需要改革教师评价的主体[5],将主体换成学生,以教师指导的学生发表的论文、参加的大赛、获得的成绩为评价对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育人的实际水平和贡献。

在注重实绩方面,评价内容中应尽量强化教师工作的增益性,如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时,创建大量教学共享型资源、打造示范性课程思政方法、设计普适性实训设备等。再比如,教师承担学校重大专项建设任务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指导学生在短期内晋升为企业技术骨干等[6]。此外,教师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开展技术技能提升培训,教师受邀参与评委、执裁等工作,这些都是教师在行业企业具有影响力的重要表现,都应该纳入到评价指标中。

在多元化评价方面,可以引入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企业评价等在内的多种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工作绩效,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价。

在技术手段方面,应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教师评价中,应该推进信息化评价,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化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师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使评价过程更透明、更便捷。

3.3 构建“分岗分类分维度”的评价体系

首先将教师按岗位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 科研、辅导员等岗位,然后按照教师资历,分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名师名匠等类别,最后按照工作内容分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个性化、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细化为多个一级和二级指标点,针对不同类型教师设定不同权重,分类分层对教师进行评价。尤其是针对个性化指标,要适当增加权重,以体现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从而形成目标明确、客观公正、个性突出的评价模式。

综上所述,教师评价改革的持续深入实施,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集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和类型特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工作专班,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规范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教师都能正确理解和认识教师评价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建设一支“特色鲜明、德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师德师院校改革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瞧,那些改革推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