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2024-05-31 17:52孟海涛张晶晶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现代化特色

孟海涛,张晶晶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2022 年12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2023 年7 月教育部发布11 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其中“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3 项重点任务主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以及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产教融合具体落实到典型模式人才培养上,便是学徒制。英、美、德、法、瑞、澳各主要经济体,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都在优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政策、机制、规模和产业布局,增强人力资源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中国特色学徒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中办、国办和教育部、人社部、发改委等各部委职业教育与培训文件中明确规定和力推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然而,目前治理结构不完善仍然是制约中国特色学徒制全面推行的重要因素,学徒制的运行处于以校企自治为主的状态,政府、行业等有关主体治理功能有待加强。中国特色学徒制运行需要与之适配的治理结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成为学徒制推进实施的必要举措。

1 研究背景与基础

1.1 研究背景

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是指为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保障学徒制人才培养效率和效果,利益相关方对学徒制人才培养进行管理,对绩效进行监督、激励、控制、协调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及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是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建设行业产教联合体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环节。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的重要任务。但是,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目前还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具有治理主体多元的特征,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激发各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学徒制是近10 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目前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2 研究基础

1.2.1 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肖凤翔等学者较早地关注职业教育治理问题,在明晰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商式治理逻辑[2-3]。借鉴国外“治理均衡器”理论,有学者提出要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4]。从校企合作契约的视角,潘海生等人提出了一个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框架[5]。也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6]。

1.2.2 关于学徒制治理的研究

有学者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实现路径,提出通过职教集团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招生、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7]。许多学者对发达国家学徒制作了比较研究,介绍了学徒制成本分担[8]、财政补贴[9]和学徒制税[10]等政策。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从人力资本角度探索学徒制运行机制,重构利益相关方主体关系[11]。

总体来看,我国现代学徒制治理研究的重心在主体作用发挥方面,而发达国家的学徒制治理研究重心在成本分担和权益调整方面。在总结我国学徒制试点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创建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体系是必然趋势。目前,针对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的研究的成果多数在实践探索和工作反思层面,利用系统科学理论完善学徒制治理的研究成果较少,实践上的困境反映出理论上的不足。从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来看,教育部发布11 项重点任务,其中“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新兴的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产教平台,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现代化研究尚未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纳入治理体系研究视域,因而,为解决学徒制在我国推行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在治理结构现代化研究中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2 学徒制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环境与需求

2.1 学徒制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环境

新时代,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产业现代化,经济社会与各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模式随中国式现代化与时俱进,都体现出中国特色与优势。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巨大,中高职院校年招生数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大体相当,在校生规模近三千万人。2023 年8 月,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这标志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的全面铺开”。[12]共同体成员单位分布在全国22 个省份,包括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中国中车等公司以及产业集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等。[13]之后全国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各行业、几十家产教融合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共同体的利益相关方组成为学徒制各方参与治理提供了平台与生态环境,共同体的组织机构设置为学徒制治理提供了基础框架。

2.2 学徒制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需求

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的教育,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典型的便是学徒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2022 年10 月,教育部、工信部、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要求面向重点领域数智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探索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到2025 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 万名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是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领域技术技能人才。[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1 年底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2022 年《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都要求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计划,大力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23 年,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要求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 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学徒制培养,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15]从各部委密集出台的文件中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倡导和全面推行不难看出,中国特色学徒制旨在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性需求。从法律、政策和产教融合发展现状来看,加快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徒制培养和治理结构现代化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人力资源开发适应新科技、新业态和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3 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框架建构

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框架建构应以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理论为指导,以系统观为方法论依据,将问题导向的实证研究方法与目标导向的系统分析方法相结合。笔者在系统梳理中国特色学徒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及协同论,研究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体关系、改革目标和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创建中国特色学徒制系统化研究范式,提出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制度要求和基本条件,解决职业教育“小融合、大分离”的办学体制问题,为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和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补充理论依据,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1 治理结构现代化中政府统筹功能的发挥

中国特色学徒制体系下,教育、人社、发改三部委推进的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各具体制机制。从政府主体角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法律规定前提下,教育、人社、发改三部委从三条主线提供政策支持,形成学徒制管理的国家层面政府治理组织网络。[16]各省级政府出台省域适用的学徒制发展地方性政策条例。省级学徒制体系,比如浙江、广东、云南、山东等省份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行业产教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政府引导联合体内企业广泛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学徒岗位培养,形成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的具体运行与实践组织,使行业产教共同体在学徒制实体化运行中发挥类似德国工商大会及有关行业协会的组织、监管、标准开发、资源调配以及鉴定评价等重要作用。

教育部、工信部、国资委等五部委在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政策框架下,依据现场工程师培养文件中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定位,完成政府、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相关方需求调研报告。设计科学技术路线,研发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标准、教师标准和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标准,逐步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标准体系,服务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标准化高质量培养,面向产业发展和变革方向,基于学徒制岗位培养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支持形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储能、赋能的学徒制培养培训良好生态。

3.2 治理结构现代化的主体关系调整与路径培育

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构建应包含政府、行业组织及工会、企业(雇主委员会)、职业院校、师傅及师傅协会和学徒、教育部职业教育学徒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教指委等基本主体,通过逐一分析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职业院校、政府与行业、企业与学徒、企业与职业院校、师傅与学徒等方面的合理关系,明确每个主体应具备的合理功能及外部联系,总结目前试点工作中的“断点”,生成主体关系调适和摆脱路径依赖的有效策略。

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需要针对主体缺陷关注以下培育路径:通过学徒制主体结构的优化,促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结构的完善,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和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加速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的完善;通过学徒制监督主体角色定位的重构,加速学徒制监督机制的完善,有效消除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环节“搭便车”的问题和学徒在企业培训过程中“有工作无学习”的问题;通过对学徒制治理主体权利义务的设置,为政府政策完善提供依据,促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形成,提高社会对学徒制的认可度。

3.3 治理结构现代化中社会组织及学徒岗位平台建设

治理结构运行的社会组织载体包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联合体和职教集团(联盟)等。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可以探索在共同体内成立学徒制委员会,负责学徒制治理工作。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地要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中国特色学徒制治理结构现代化需要探索社会组织在学徒制运行中应具备的信息沟通、利益分配、关系协调、资源整合和工作监督等作用,以及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总体要求。《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要求建设现场工程师学院。各省的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为学徒培养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利好环境与平台,与英国的学位学徒制等政策相对标,有利于提高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所依托的企业产业侧来看,国家发改委发布信息显示:至2022 年底全国已认定了21 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 600 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为学徒岗位提供了大量企业资源。2021—2022 年,通过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105 亿元,支持约200 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中央投资支持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提升。[17]到2025 年,全国建成300 个左右全国性实践中心,带动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实践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实践中心体系。上述产教融合型企业、实训基地、实践中心建设以及技能人才成长新通道为学徒制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岗位培训资源,也有利于高标准、集约化开展类似于德国、瑞士学徒中心方式的高质量学徒培养以及高层次现场工程师培养。

猜你喜欢
产教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医的特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