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藏着怎样的美好,每个奋斗者都是亲历者、见证者。
与记者谈起从教25年的过往,分宜县第二中心小学(下称“分宜二小”)党总支书记张丽珍总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在快与慢、破与立、加与减的教育辩证法中探索。
当记者与张丽珍谈起学校、教师、学生,她的眼眸里却闪动着赤诚与深情。“努力做一名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教育工作者。”张丽珍说,这是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两次获评江西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沿着这串颇有分量的荣誉探寻,记者在爱的教育变奏曲里感受张丽珍用奋斗书写的美丽诗行。
快与慢里的追求
在分宜县教育系统,熟悉张丽珍的人都知道,不论做任何事,她都是风风火火的,又快又好。她组建了分宜县第一支鼓号队——“冲锋号鼓号队”,成为分宜县少先队工作的一面旗帜;她把学校广播站完善利用起来,开辟“红色故事会”“红领巾讲党史”等专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红色播音员”;她组建“小红军寻访队”,从红色文化教育到大思政视域下的“红色+”教育,从一所学校的200多名学生辐射到县乡两级各校的上万名师生,打造分宜县少先队活动品牌“行走的红色课堂”;2021年,组建“张丽珍名师工作室”,3年的时间,25名成员中的非党员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她成立了社区少工委,主动吸收社会各界优秀青年参与少先队工作,构建起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
2022年8月,张丽珍到分宜二小工作。大家发现,工作节奏一直“快”的张丽珍似乎“慢”了下来。
张丽珍刚到任,就与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付茜有着为期一年的约定。年过半百、临近退休,付茜想退到“二线”休息。“继续做行政工作和任教语文课,我只能二选其一。”付茜向张丽珍表达自己的想法。“行政工作你要继续做,语文课你也要教。”张丽珍微笑着和她说,“给我一年时间,你会改变你的决定。”
一年时间不长也不短。张丽珍在学校推行“慢教育”,付茜发现校园里都“慢”了下来。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以往都是两三天,如今将新生入学教育拉长至一个月;一年级的任课老师精心安排一个月的入学课程,内容涵盖熟悉校园、“七大礼仪”等,侧重学生习惯的养成;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从“一师定音”到“多元评价”,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引导学生自定目标,给足学生成长的时间,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社区评等形式,形成校家社一体化多元评价网络。
一年的约定时间到期,付茜发现,不仅自己被张丽珍改变了,其他教师也在变,整个校园都在变。
记者漫步在分宜二小校园里,迎面而来的学生都会礼貌问好,远远地见到一名学生弯腰顺手将地上的垃圾捡起并扔进垃圾桶。记者走进一个个教师办公室,发现每个办公室的文化都彰显着教师的追求。
“快与慢是相对的。”谈起自己的教育理念,张丽珍说,“慢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学生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的主体,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慢教育”,学生逐渐就能感悟到其中的精髓,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带动校家社协同育人。
付茜感慨地说:“一年多过去了,学生更文明了,家长对学校的育人工作也更认同了,社会也正逐步形成全员育人氛围。”谈及未来打算,付茜用“无限风光在前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会一直努力干下去,直到退休。”她微笑着说,她对学校的发展充满期待。
破与立里的温度
记者到分宜二小采访时,恰逢张丽珍佩戴红绸带载誉归来。分宜县对2023年度县属公办学校综合考核情况进行表彰,分宜二小位列第一等次。
翻开2023年分宜二小的成绩单,记者发现,教师获省级奖项6项、市级奖项13项、县级奖项20项,新增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11人。以分宜县中小学优质课比赛来说,分宜二小竟然在小学参赛学科中全部夺冠。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钟芳认为,从教学上说,学校取得这些成绩,应归功于张丽珍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张丽珍到分宜二小之前,钟芳与张丽珍交集不多。2022年春季学期,钟芳与时任分宜一小副校长的张丽珍一起参加分宜县教体局组织的青年干部培训班,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整个学期,小组在组长张丽珍的统筹下,每周都会组织学习活动,彼此之间也更加熟悉。
2022年8月22日,钟芳对这个时间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是一年级新生第3次网上报名的时间,也是张丽珍到分宜二小担任党总支书记的第一天。”钟芳说,张丽珍一次又一次找她了解学校相关情况,商量如何抓好教育教学质量。
“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由我兜底。”这是张丽珍常对学校教职工说的话。她同时提出,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科本身出发,在任何时候没有“特殊人”。
为了备战2023年5月的全县中小学优质课比赛,有人建议,在参赛人员选择上,应向年纪较大、评职称时间紧迫的教师倾斜。
想起张丽珍所说“从学科本身出发”的理念,在决定参赛人员的时候,钟芳与张丽珍曾争执不下。二人争执的“导火索”是张丽珍提出由教师邹雨昕代表学校参加道德与法治学科比赛。“邹雨昕既教语文,也教道德与法治,语文课是和我搭班,她的语文课确实教得好。”负责教务工作多年的钟芳提出,邹雨昕更适合参加语文学科比赛。争执之中,张丽珍最终说服了钟芳。“事实也证明张丽珍的意见是对的,邹雨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钟芳说。
相比钟芳与张丽珍的争执,教师刘奇珍则认为张丽珍有时候“不给人面子”。
刘奇珍记得,教师张筱雪参加2023年全省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前,张丽珍组织语文教研组的教师给她磨课。第一次磨课,张筱雪的整堂课都被张丽珍推翻了。张筱雪的指导老师王敏领着她重新备课。没想到,第二次磨课再次被张丽珍推翻了。
那一刻,张筱雪崩溃了,伤心地说:“按照张书记的要求,我做不到。”王敏和评课小组其他教师也都认为张丽珍的要求太高。“你觉得哪里做不到,我们现在一起来预设课堂的各种可能性,有什么问题现场解决。”说完这话,张丽珍走上讲台,从板书、预设课堂到整堂课的结构设计全部过了一遍,终于让张筱雪和评课小组的教师们都接受了意见。王敏与张筱雪连夜修改教案,第二天再次试课,效果果然不一样。而后,张筱雪在新余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省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是张书记帮我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另一扇门。”张筱雪感慨地说。
教师刘玉琴用“真”“急”“细”这3个字评价张丽珍。说张丽珍“真”,是她工作特别认真。“她总会和我们说,每项工作认真去做就行,不要怕出错。”刘玉琴说,不论布置什么工作,张丽珍总会打电话调度情况。“这种‘急’也说明她的工作责任心特别强。”在刘玉琴看来,张丽珍是一个特别关注细节的人。“比如说,快到教师节,她就会提前布置。在教师节当天早晨,学校广播为教师放送祝福的音乐。”
“思想有高度、育人有温度、教学有精度、言行有风度”,是张丽珍对自己和分宜二小的每名教师提出的要求。每天,她必去的地方是各个教师办公室;每周,她必了解的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情况;每月,她必调度的是“网红教师”和青年教师素养大赛的推进情况。只要有时间,总能见到张丽珍带着凳子,到各个教室听课,与教师一起评课、探讨。
让钟芳记忆深刻的是2023年秋季学期的一次数学教研组的素养大赛。虽然是数学课素养比赛,除了比拼无生课堂,还要比拼朗诵展示、书写展示、才艺表演。“朗诵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书写是教师的基本功,才艺展示有利于提高教师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在她看来,这样的比拼带动的是教师的全方位发展,常态化以赛促赛、以赛促研,更能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加与减里的幸福
付茜发现,自从与张丽珍有了一年之约后,张丽珍就“磨”上了她,今天找她聊工作,明天和她聊生活。渐渐地,付茜发现,她喜欢与张丽珍聊天,一起聊工作、聊生活、聊烦恼。“和张书记聊得越多了,就越觉得和她投缘。”付茜生病了,会收到张丽珍的问候;加班晚了,也会收到张丽珍提醒注意安全的信息。
曾有人劝她:“你现在已经是书记了,抓大的方向就行了,没必要那么累。”“书记不是官,我是为大家做服务的。”张丽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落实在行动上。
和张丽珍聊得多了,付茜也开始关注这位书记。她发现,不论遇到哪位教师,张丽珍远远地就会热情打招呼;不论是哪位教师有什么困难,只要张丽珍知道就马上想办法解决;每年教师节,张丽珍都会组织全体教师走红地毯,安排学生代表给教师们献花送祝福,让每位教师都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她把每位教师都当作家人。每场活动都是她精心策划的,富有仪式感,让我们觉得特别温暖。”付茜说。
分宜二小的教师每月集体过生日,是钟芳觉得最温暖的时刻。“这是张丽珍到学校之后提出来的,每个月不同的主题,比如临近冬至所在的月份就组织大家包饺子。”钟芳说,很喜欢这种家的感觉。
胡敏平与张丽珍从1993年在分宜三中成为同学,至今相识31年。用她的话说,她俩是无话不谈的闺蜜。她俩一起从新余师范学校毕业后,并没有分在同一所学校,加上之后各自成家,联系虽然不多,但依然彼此鼓励。
父亲离世,对胡敏平的打击很大,她曾经一度抑郁。“当时,张丽珍在北京开会,获知消息后,她开完会就连夜赶回来了。”之后,一有时间,张丽珍就带着胡敏平出去散心,帮助她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如果要用一句话评价她,我会用‘小身板,大能量’。”如今,胡敏平和张丽珍同在分宜二小任教。“张丽珍的身上总是充满着正能量,我要学习她,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胡敏平说。
潘芬从新余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新余市仙女湖区观巢学校任音乐教师。2003年,潘芬调回老家分宜任教。“虽然张丽珍年纪比我小,但工作上却是我的师傅。”潘芬记得,当时,她俩同在语文教研组,张丽珍批改作业的速度特别快。对比之下,潘芬不知道该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讲评作业更有效。于是,潘芬便主动找到张丽珍,希望张丽珍能指导她。“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成了她的‘小跟班’。”潘芬说,张丽珍告诉她如何让学生在“找”中发现重点、在“解”中激发思辨、在“练”中模仿提高,不断启迪学生心智。如今,很多人说她的课堂有“张丽珍的样子”,应该就是在“小跟班”岁月里积淀的。
如今,潘芬在分宜二小教四年级语文课。她开心地与记者分享,她已成长为分宜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还是多名年轻教师的“师傅”。“潘芬做事严谨认真,每次听我的课,总能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发挥‘传帮带’作用。她对待每节课都能做到激情饱满,让学生一起融入严谨且愉悦的课堂。”教师刘雨婷这样评价潘芬。
“加与减,是满满的苦和累,但每次听到师生们分享的快乐,一切就都化为了甜蜜的幸福。”张丽珍坚定地说,“教师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