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2024-05-30 14:4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天球天穹宇宙

核心考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能力检测一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轱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態。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是宇宙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九,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

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

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训练】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

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

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

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

2.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

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

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

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

3.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分别用三个步骤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

答:

能力检测二

材料一: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①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②,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人③,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④。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选自《吕氏春秋·论人》,有删改)

材料二:何遇觀其至质⑤,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⑥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⑦,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⑧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徵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徵也。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徵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徵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徵。是故,观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选自《人物志·八观》,有删改)

〔注〕①通:显达,处境顺利。②进:举荐。③人:通“仁”。④门郭:这里指左右亲近的人。⑤至质:志质,素质及外在表现。⑥二至:本质和气质。⑦悫:真诚,诚实。⑧介:独特的节操或行为。

【训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察人在显达时礼遇什么人和在尊贵时举荐什么人,看人在学习时说什么,看人在贫贱时不做什么,这些可以帮助识别人。

B.人在高兴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节操;人在发怒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气度;人在悲哀的时候,能检验别人的仁爱之心。

C.偏才如果气质清正而能力强劲、智力强劲而精通事理、才智美而真诚,就会分别产生功业、贤能和承担责任的名声。

D.偏才有长处,必定有短处,比如温和的人一定会软弱,温和而不软弱,就不能保持温和。喜欢其温和,就不能否定其软弱。

2.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知人”,其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天球天穹宇宙
宇宙第一群
乾隆款景泰蓝花开富贵 加座兽足天球瓶
崖松
天穹低处尽吾乡
天球瓶史话
基于三角形周长的暗星全天球自主快速识别
这宇宙
九月观星 秋夜别有意境在天穹
剑气(外一首)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