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诗特点,掌握品诗方法

2024-05-30 14:53鲍禹
新课程·上旬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诗示例夕阳

鲍禹

一、教材分析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现代诗,被纳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扬”。诗歌通过描绘“我”在雪峰之侧的境遇,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赋予青春积极向前的力量。这首诗以“我”在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中保持坚定信心的形象为切入点,通过抒发“我”在命运的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凸显了青春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不屈精神。这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和激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思维活跃,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态度。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深受学生喜爱。而“青春”作为主题则直接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学生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共鸣。

由于这首诗的难度并不大,学生在阅读后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其语言之美。然而,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文学素养,引导他们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诗歌意象与抒情,探讨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诗歌写作。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在文学形式方面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运用、结构和风格等,以此培养学生对新诗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理解新诗的艺术表达方式。

2.学会识别并理解当代新诗的写作风格、主题和思想内涵,领会新诗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形成对当代文学的独立见解。

3.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感性、语言、节奏和矛盾等方面,对新诗进行细致品鉴,使学生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回顾学生编辑的新诗集《新詩语》,教师将学生的创作与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联系起来。这一举措使学生生发了对自身文学成就的认知,使他们在新诗学习中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责任心。

其次,将新诗品鉴会的筹划展示给学生,将学习置于实际社会活动中。这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还让学生明确了他们即将面对的挑战,从而在学习中注入紧迫感。

随后,通过揭示学生在新诗品鉴准备中的困惑,教师将学习目标直接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学生在解决自身疑惑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对新诗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指导,于是对学习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通过这样巧妙的情境导入,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建立了对新诗学习的兴趣和期待。他们既感受到了自身的参与和价值,又在实际问题中找到了学习的目标。这种情境导入的策略为后续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活动任务

把握新诗的特征,探寻新诗品鉴的角度。

(一)诉诸语言:诗家语

教师:诗歌是怎样一门艺术?相对于其他文体,诗歌的语言又有何特质?为何有“诗家语”之说?

提示:从情态词、动词、颜色词、修辞等角度出发,探讨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哪些“诗家语”运用得独到、新颖,让人一瞥即惊艳,细品后更显回味悠长。

示例1——情态词的运用:如“彷徨”和“决然”等情态词的运用,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态,生动展现了夕阳在“峨日朵之雪”与“引力无穷的山海”之间的两难选择与矛盾争斗,使夕阳西下的寻常景观中带有趣味,摇曳生姿。这种情态词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层次,使读者更深入地体会了夕阳的内心挣扎。

示例2——动词的运用:以“跃入”和“揳入”等动词为例,夕阳“跃入”山海,犹如跳水健将以完美之姿跃入泳池一般,展现了动态之美,且形象生动。而“揳入”则本是描写木工将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的行为,但用在描写攀岩时,却巧妙地表达了攀岩的难度和攀登者的坚韧。这样的动词选择丰富了描写的层次,使人物和场景更加生动。

示例3——颜色词的选用或暗示:在直接写颜色的一处,“棕色”修饰“深渊”,大胆而奇特,出人意表,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又显得妥帖准确。万山之间形成的幽壑深谷在暮色的晕染中,犹如一个无底的深渊,呈现出独特的棕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威压与心理上的震慑。这样的颜色描写不仅为诗歌增色添彩,还使读者沉浸在诗意的画卷之中。

示例4——多种修辞的运用: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夕阳“彷徨许久”,使情感更为深刻。在描写石砾滑坡时,通过比喻“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注入了战意。将指关节比作“铆钉一样”以及“揳入巨石的罅隙”,略带夸张,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更为生动,画面感更为强烈。这种修辞的多样性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画面。

【教师总结】

通过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家语”的深入解析,我们不仅发现了情态词、动词、颜色词、修辞等方面的精彩运用,更领略到了诗歌之美在语言表达上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新颖、独到的手法,让诗歌成为一种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艺术品。

(二)诉诸节奏:诗人的心绪意脉与节奏同构

较于小说和散文,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凝练,这使得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诗家语”。本诗中,通过运用一系列新颖而独到的“诗家语”,诗人呈现出令人一瞥即惊艳、细品耐回味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从情态词、动词、颜色词以及修辞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独特的表达手法。

教师:在诗中,哪些情态词的运用令人印象较为深刻?

提示:可以关注情态词对夕阳的情感赋予,如“彷徨”“决然”等。

示例:这些情态词将夕阳的选择与矛盾争斗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夕阳西下的景观在情感的交织中呈现出生动的画面。

教师:诗中动词的选择是如何塑造画面的生动感的?

提示:关注诗人对夕阳、攀岩等场景中动词的运用,比如“跃入”“揳入”。

示例:通过“跃入”和“揳入”等动词,诗人成功勾勒出夕阳如跳水健将、攀岩者如木工用力插入的形象,使整个画面栩栩如生。

教师:在诗歌中,颜色词的选用有何特殊之处?

提示:关注对颜色的直接描写和间接的意境暗示,如用“棕色”修饰“深渊”。

示例:通过对颜色的巧妙运用,诗人创造出夕阳映照下的雪山夕照图,使读者感受到视觉上的威压和心理上的震慑。

教师:诗中的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何共同创造了生动的描写?

提示:关注“彷徨许久”“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等修辞的巧妙融合。

示例:在短小的篇幅中,诗人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将夕阳的情感与攀岩者的艱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画面感极强。

教师: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请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并深入揣摩诗歌中的每个细节。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同时思考诗人为何选择了独特的分行处理,以及这样的处理如何凸显诗歌的情感表达。

明确:在诗歌的表达中,情态词、动词、颜色词以及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都展现了诗人对夕阳、攀岩等场景的独到见解。这些手法不仅使诗歌充满了新颖与独到之处,同时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感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教师总结】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领略到了诗人在表达上的巧妙运用。“诗家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通过对语言的精妙操控,诗人将景色、情感、心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呈现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同学们在品读诗歌时,不妨细细体味这些独特的“诗家语”,感受诗人对世界的独到观察和深沉思考。

(三)诉诸矛盾:矛盾冲突下的生命体悟

在当代新诗的创作中,艺术张力的构建常常体现在语言的运用、节奏的把握以及排版的独特处理上。这不仅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也赋予诗歌一种独特的魅力。本部分将深入分析探讨诗歌的艺术张力,从朗读节奏、排版处理两个方面入手,寻找其中的深意。

教师:

1.朗读节奏的把握

请同学们仔细朗诵这首关于攀岩的诗歌,努力契合“笔者心”与“诗心”。即在朗读时,如何才能准确地捕捉诗歌的节奏?同时,如何在保持准确的前提下,展现出个性、韵味以及诗歌的灵魂?

2.探讨排版处理的独到之处

诗中有两处分行处理,即将“山海”二字放在下一行行首,以及“快慰”二字独自成行。诗人为何做出这样的处理呢?

为什么“山海”二字不直接置于上一行末尾?这是否对诗歌中的“上”与“下”之间的撕扯有所表达?

“快慰”为何要单独成行?这样的处理是否意味着诗人想要突出“快慰”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的独特地位?

明确:

1.朗读节奏的把握

通过仔细的朗读,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中“上”与“下”的撕扯,体现在夕阳西下、攀岩的过程中。诗人通过巧妙的节奏传达了这种撕扯的张力,使之既准确又充满个性。这种节奏不仅令人印象深刻,也为诗歌注入了生命的律动。

2.探讨排版处理的独到之处

“山海”二字置于下一行行首,或许是为了强调诗人在“峨日朵之雪”与“引力无穷的山海”之间的彷徨与选择。这种处理方式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快慰”二字独自成行,凸显了诗人在孤绝处与微小生命对话的情感,呈现了强与弱的映射。这样的独特处理通过留白和跳跃,让读者更自由地建构与体悟诗歌的深意。

【教师总结】

通过对现代新诗中艺术张力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还能够体验诗歌独特的魅力。艺术张力的构建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层面,更通过节奏与排版的精妙处理,为诗歌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阅读诗歌,正如创作诗歌一样,需要读者以心传心,通过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去构建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六、教学反思

这次的教学设计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较为复杂的文学赏析,旨在通过深度解读诗中的艺术张力构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高估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在分析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排版处理问题时,有些学生对抽象的文学艺术元素理解起来较为吃力。这表明,我在任务设计上可能过于复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细致地分析学生的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确保任务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匹配。

2.在教学中可能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学中,我虽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但在实际的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回答较为表面,缺乏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这反映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的不足。下一次,我将更注重提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这次教学,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程度,在任务设计和引导思考上进行更为精心的准备,以提高教学效果。更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更灵活的引导,相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这也是在今后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

编辑:常超波

猜你喜欢
新诗示例夕阳
大还是小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浪漫夕阳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夕阳的见面礼
新诗之页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