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汭丰工作站,甘肃 泾川 744300)
牛魏氏梭菌病是牛感染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魏氏梭菌也称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条件性致病菌。该病病原包括多种血清分型,不同分型病菌致病性、毒力有所差异,其中常见的有C、D型魏氏梭菌,导致牛患出血性肠毒血症、痢疾等疾病,虽然该病发病率较低,但发病后群体内传播速度较快,发病急,牛病死率较高,经济损失较大。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无鞭毛,有荚膜,有芽孢,两端钝圆,呈单个或者成对的方式排列。魏氏梭菌有5种血清分型,不同血清分型引起的疾病有一定差异。其中D型魏氏梭菌比较常见,致病性较强,能够引起牛肠毒血症;A型魏氏梭菌能够引起牛气性肿疽;B型魏氏梭菌能够引起犊牛坏死性肠道血症;C型魏氏梭菌能够引起犊牛出血性肠毒血症;E型魏氏梭菌能够引起牛肠毒血症、痢疾。由此可知,魏氏梭菌主要感染危害牛的肠道,引起肠毒血症、痢疾等疾病。
牛魏氏梭菌病急性感染没有明显症状,患病牛会突然倒地死亡。有的牛发病后,头颈前伸、焦躁不安、张口呼吸、空嚼、流口水、肌肉颤抖、身体抽搐,走路异常,时而突然前冲,时而后退或者呆立不动,呈犬坐姿态[1]。听诊时,发病牛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肺部有湿啰音。有些病牛体温高达41.5 ℃,呼吸急促、精神萎靡不振或者异常亢奋,全身肌肉震颤,走路似醉酒状。亚急性牛发病后,牛阵发性不安、两耳竖起、双目圆睁,表现为精神高度亢奋,后转为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最终倒地死亡。腹泻也是牛魏氏梭菌病的典型症状,牛腹泻时排出的粪便有大量黏液,颜色为酱紫色,带有明显的腥臭味。有的病牛腹泻严重,排便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最终牛倒地不起,昏迷死亡。
剖检病死牛,发现牛尸僵不全、肛门外翻、血液凝固不良、皮下有出血点。牛全身实质性器官与小肠出血比较严重。牛胸腔有凝血块,心脏质地变软,心室内淤积有大量血液,血液呈煤焦油样,牛心外膜散乱分布有出血点。肺部水肿明显,伴有出血斑点。肝脏颜色为紫黑色,表面有出血斑点。胆囊肿大,胆汁黏稠呈弥漫性出血。脾脏肿大不明显,但出血严重,切面模糊。肾脏质地较脆,切开发现有大量气泡从血管中涌出。膀胱呈片状出血。瘤胃黏液脱落,积气积液。肠道黏膜脱落,内容物类似酱油状。小肠黏膜分布有很多出血斑,淤积大量黏稠液体。淋巴结肿大,轻微出血,切面呈黑褐色。
初步诊断牛魏氏梭菌病可以根据症状表现以及病理剖检结果。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加快、肛门外翻、腹泻、粪便带血、共济性失调,且这种疾病具有发病较急、病死率高的特征。剖检以小肠出血、全身实质性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其中小肠黏膜出血严重,黏膜脱落,内有酱紫色内容物。
4.2.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相同之处是病牛呼吸急促、发病急、病程短[2]。不同之处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季节以冬季为主,牛鼻镜高、充血严重,表现出典型的“红鼻子”特点,牛鼻黏膜溃烂,喷出的气体腥臭。牛魏氏梭菌病没有上述症状,患病牛死亡前瞳孔扩散、口吐血沫、粪尿失禁。
4.2.2 牛巴氏杆菌病(浮肿型) 相同之处是牛呼吸加快、发病急、病程短。牛巴氏杆菌病(浮肿型)身体高热,咽喉、颈部、胸前肿胀明显,同时口流涎,皮肤黏膜发绀,镜检可发现有两极浓染的杆菌。这与牛魏氏梭菌病有很大差异。
4.3.1 触片镜检 采集病死牛的实质性脏器或者肠道组织作为病料,无菌条件下先对采集的病料进行压片、涂片等处理,然后革兰氏染色镜检。镜检时,如果发现革兰氏阳性杆菌分布,且符合魏氏梭菌形态特征,说明牛感染了魏氏梭菌病。4.3.2 细菌分离培养 将上述处理好的样本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中,培养条件一致,即培养温度为37 ℃,培养时间为24 h,然后分别观察培养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判断分析。首先,在普通平板培养基中,如果样本中含有魏氏梭菌,培养出的菌落就会比较小,颜色为灰白色,表面光滑[3]。其次,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中,如果样本中含有魏氏梭菌,培养出的菌落就会比较大,边缘呈锯齿状,在菌落周围存在双溶血环形区域。最后,在肉汤培养基中,如果样本中含有魏氏梭菌,肉汤就会变得浑浊,内部出现气泡。
4.3.3 生化特征鉴定 从上述培养的菌落中挑取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单独培养,然后使用吲哚试剂、尿素酶试剂等开展生化试验。如果结果均为阴性,说明符合魏氏梭菌生化特征。使用硫化氢、甲基红材料与细菌进行生化反应,如果结果均为阳性,说明符合魏氏梭菌生化特征。结合上述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牛是否患有魏氏梭菌病。
患病牛确诊后应先隔离再治疗。治疗原则是镇静、抗菌、预防酸中毒。方案1:抗菌消炎,每头牛肌内注射200万~40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间隔12 h用药1次,连用2~3 d。方案2:防止病牛脱水、酸中毒,每头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0~1 000 mL+含糖盐水2 000~3 000 mL+25%维生素C10~15 mL+肌苷15~20 mL+三磷酸腺苷二钠20 mL+樟脑磺酸钠20 mL,1次/d[4],连用5~7 d。方案3:为了控制内出血,每头肌内注射维生素K30.1~0.3 mg+卡巴克洛20~30 mL,2~3次/d,连用2~3 d。
牛舍内易滋生各种病菌,因此应定期打扫,将粪污清理干净后用清水冲洗,待牛舍自然晾干后再正常使用。除了做好日常卫生清洁外,还应加强全面消毒工作。首先,在牛舍进出口区域设置消毒池,确保人员、车辆进出牛舍时经过严格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入牛舍。消毒池规格一般为5 m×3 m×0.3 m。消毒池内配备2%~4%氢氧化钠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定期检查池内药液,做好消毒药物添加工作,确保药液始终保持有效浓度。冬季天气寒冷,消毒池内液体容易结冰,可在池内铺一层厚度约为5 mm的生石灰代替消毒液[5]。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牛舍门口设置消毒室,消毒室内配置紫外线灯,用于牛场养殖人员紫外线照射消毒。在洗手池位置处,提供浓度为0.2%的次氯酸钠或浓度为0.1%的过氧乙酸,用于养殖人员日常洗手消毒。针对牛舍周围环境及运动场,每周可以撒1次2%氢氧化钠或生石灰进行消毒。牛舍外的污水池、下水道等地方,每月撒1次漂白粉,消毒的同时也避免大量蚊虫滋生。
引进肉牛前,应对牛舍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先清洗牛舍内各种养殖器具,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墙面,要求没有杂物、灰尘、垃圾。待牛舍自然干燥后,采用消毒剂彻底喷雾消毒。如可以在牛舍内喷洒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6 h后用清水重新冲洗1次,将残留消毒液冲洗干净。采用百毒杀、来苏水等低刺激性消毒液带牛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牛舍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在带牛消毒时,注意消毒液喷洒方向,不要喷向牛的眼睛、乳房等敏感部位,降低消毒应激刺激。
6.2.1 牛舍温度管理 牛是一种恒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牛身体机能影响较大。成年牛的适宜环境温度是9~16 ℃,犊牛的适宜环境温度是13~15 ℃。如果外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上述适宜温度,将会影响牛的生长发育与生产力。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过大,牛自身无法调节适应时,还会削弱牛的免疫力,导致牛魏氏梭菌病发生。低温会加重牛的冷应激,导致牛血管收缩、组织缺血、代谢失调、免疫力下降。牛舍环境温度过高会导致牛出现热应激,免疫力下降,发生中暑,上述都会诱发牛魏氏梭菌病。所以在冬季应做好牛舍保温工作,可以安装空调、暖风机等设备,保持牛舍温度不低于10~15 ℃。在夏季可以通过悬挂湿帘等措施,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减少温度变化对牛的应激刺激可以有效预防牛魏氏梭菌病。
6.2.2 空气湿度管理 在正常室温条件下,空气湿度变化对牛体热调节影响并不大,但如果牛舍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空气湿度会对牛体热调节产生一定影响。通常湿度越大,牛能够进行体温调节的范围越小。高温高湿会严重影响牛体散热,导致牛体温升高,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力下降,除了会引起中暑,还会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身体散热加快,体温快速下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导致牛采食量减少,营养摄入不充分,影响生长发育的同时,牛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增加患病概率。不仅如此,高湿环境下更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同样会增加牛的发病率。如果牛舍湿度过大,可以加强通风,在地面喷洒生石灰等,有效降低牛舍湿度。如果牛舍过于干燥,可以喷洒消毒剂进行带牛消毒,增大牛舍湿度。牛舍空气湿度控制在55%~65%为最佳。6.2.3 加强通风管理 加强通风管理,除了可以降低牛舍的湿度,避免牛中暑外,还可以减小牛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可以在牛舍内安装排气扇、风机等,合理控制牛舍内部空气流速。要求成年牛舍内部空气流速为0.3 m/s,二氧化碳浓度为0.25%,氨气浓度<20 mg/m3;犊牛舍空气流速为0.2 m/s,二氧化碳浓度为0.15%~0.20%,氨气浓度<20 mg/m3。
牛魏氏梭菌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所以在预防该疾病时,做好疫苗接种非常关键。接种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控制免疫时间、方法以及免疫剂量。一般而言,可在每年春秋季节分别接种1次疫苗。对于发病牛场,整个牛群紧急接种多联浓缩苗,每头牛皮下注射1.5~2 mL,可以避免牛魏氏梭菌病的蔓延,降低牛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在牛养殖过程中,魏氏梭菌病比较常见,这种疾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与成年牛相比,犊牛易感性比较强,感染严重时死亡率达100%,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较大。因此应提高对牛魏氏梭菌病防治的重视,详细了解该疾病的症状表现、病理剖解情况,结合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快速确诊,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牛的死亡率,提升治疗效果,减少经济损失,推动牛养殖产业实现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