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喜,陈治平
(1.清水县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办公室,甘肃 清水 741400;2.清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清水 741400)
随着养殖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养猪业中传统的散养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逐年提高的规模养殖户。现代化养殖可以扩大养殖规模,人工控制养殖环境,减少养殖投入,提高养殖效益;集约化养殖可以节约土地和饲料,有效提高饲料报酬;组织化养殖能够把握市场行情,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并能实现有序的市场扩张。因此,规模化养殖是养猪业的发展趋势。但因为规模化猪场的动物福利得不到较好保障,所以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保障规模化养猪场的动物福利,对推动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如何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满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动物健康、营养、安全以及自由表达天性,且不受痛苦和压力威胁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高水平的动物福利要求是给动物提供必要的疾病免疫和兽医治疗,适宜的居所、管理、营养、人道对待和人道屠宰等[1-2]。
规模化猪场多是站在经济效益和劳动强度的角度来设计猪舍环境和配套设施,其最大优点是能够节约土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缺点是难以满足动物的真实需求,在保障动物福利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根据动物行为学理论,猪舍提供的空间应当保障动物的自由站立、起卧和适当的自由活动,包括站立时不受圈舍设施剐蹭、起卧时不受两端墙壁限制、饲喂时饮水器和食槽方便动物使用,还要使猪群不受相邻动物的干扰和攻击、猪舍地面材料防冷防滑等。但规模化猪场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忽略猪的基本运动需求,母猪一直被关在狭小的限位栏里,育肥猪在每头不到1.5 m2的拥挤空间中生长。
适宜的养殖密度是保障猪群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但规模化养殖过度追求养殖效益,造成圈舍养殖密度过大,猪舍内的有害气体不能有效疏散,使得高浓度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刺激猪的呼吸系统,猪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久而久之免疫系统被破坏,免疫力持续下降,易诱发疾病。
根据动物对光照的需要,正常条件下猪舍须提供每日不少于9 h的光照,且光线强度不低于20 lx[3]。但大多数现代化猪场未达到这一要求。规模化猪场环境温度和湿度较大,加之密闭严密,缺少阳光照射,为微生物、细菌和寄生虫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在破坏猪群呼吸系统的同时也降低了猪群免疫力。
猪是喜欢睡觉的动物,每天睡眠时间在16 h以上。可是坚硬的水泥地面或者空心的漏缝地板并不舒服,且水泥地板热传导太快,漏缝板底下又有“贼风”,极易导致猪群腹部受凉,也容易磨损猪群皮肤和蹄肢,母猪表现为乳房受伤继发乳腺炎,育肥猪则导致跛行。在饲养方面,规模化猪场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饲喂效率,多采用水分低于13%的干粉料或者颗粒饲料投喂,又多用鸭嘴式饮水器饮水,这种投喂方式改变了猪自由采食的习惯,影响猪群食量。
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流程是仔猪下产床出产房,进入保育舍,再进入育肥舍。在这个生产流程中,猪群要经历反复的混群转舍,伴随着转群后咬斗,以及后续反复捕捉、反复注射疫苗、去势、剪耳等操作,由此激发的应激反应造成猪群机体不适。
从猪场管理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动物福利的影响因素,规模化猪场应当给猪群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保障猪群充足的营养、提供科学的兽医服务和进行必要的饲养护理等。
舒适的生长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密度、空气清洁度和舒适度。由于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生命体征各不一样,对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生产管理中,评判猪舍温度不能简单地以温湿度表和风速计来认定是否适宜,而应该以猪的体感温度为标准进行评判。此外,养殖密度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猪只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运动,没有足够的运动,猪群的代谢就会出现障碍,体能和器官机能也会下降。猪舍的密度变大,空气质量就会变差,空气清洁度也会受影响,舍内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不仅会引起化学性肺炎和异物性肺炎,而且会导致自体中毒,严重时影响生产。因此,应当保障猪群合理的生长密度。
猪的营养包含空气、水和食物,这些因素一个都不能缺少[4]。在日常生产管理中,虽然饲料在整个生猪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但不同品种、品系的猪,在不同环境、不同管理模式以及生产负荷之下,对饲料营养的需求不一样,这就需要适时调整饲料营养,使饲料的营养成分与机体的需要相一致。保障猪群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源和享受足够的光照,既能降低饲料成本,又能增加经济效益。
做好兽医服务能够有效防控疾病。在为规模化猪场提供兽医服务的过程中,要正确树立通过动物福利来降低发病概率的理念,杜绝使用非法生物制品,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并严格控制兽药使用频率和剂量,做到小病不用药、大病不乱用药。
猪场的饲养管护工作要坚持以猪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管护猪群时要始终关注猪的亚临床症状,及时消除寄生虫、自体中毒、吸收障碍和气血亏虚症状。通过对猪群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真正了解猪群需要什么,做到护理措施得当管用、灵活多变。
通过对天水市规模化猪场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猪场不能提供较好的动物福利,其猪群主要表现以下症状。
寄生虫感染后首先与机体争夺营养,虫体在体内移行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炎症,当猪体内有寄生虫移行时,猪会表现出磨牙嚼沫、异食、攻击性增强等行为。寄生虫在携带致病微生物的同时,其外毒素还会加剧自体中毒,亚临床症状表现为面部、耳根处、腋下、耳廓内、蹄冠处以及后背鬃处有疥螨感染等,个别猪的粪便有寄生虫的成虫,用显微镜做寄生虫虫卵检测会发现大量可疑虫卵,跟踪屠宰会发现体内有寄生虫的移行痕迹[5]。
自体中毒主要来源于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农药残留和抗生素,还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等。其亚临床症状表现是眼下流泪、泪斑、青眼圈和结膜炎,伴有可视黏膜发绀,皮肤散在大量铁锈样渗血点。新生仔猪外阴红肿,小母猪外阴肿大,阴道流出灰白色黏液,乳房肿胀,蹄壳暗淡无光泽,尾尖或耳尖干性坏死,反复呕吐,个别猪突然出现水样腹泻、淋巴结肿大发青等症状,会严重影响生产。
吸收障碍的外因是摄入的食物不适应、抗生素和止泻药物的错用滥用等,内因是肠道菌群失调、酶失活性、应激因素引起的不适。其亚临床症状是腹部实感温度过低,表现为非传染性腹泻、饲料便或便秘等症状。
猪群中有寄生虫感染、自体中毒和吸收障碍等症状时,将会加剧猪体气血亏虚,所表现出的亚临床症状为皮肤苍白贫血、呛毛、耳壳淡蔷薇色、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耳静脉不明显、呼吸浅表、肢体末梢干性坏死、体温偏低、蹄底球部裂口、蹄壳开裂等,血常规检测会发现红细胞过低,且补充铁制剂后并不能改善上述症状。
针对猪群的亚临床表现,猪场应当通过规范注射疫苗、做好基础免疫来建立特异性免疫。同时,做好生物安全并消除猪群亚临床症状,从而建立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
传统以寄生虫种类来选用寄生虫药物的驱虫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规模化猪场的实际需要。因此,规模化猪场驱虫应当考虑猪体不同部位多发的寄生虫、宿主与猪接触的频繁度,以及驱虫药物的敏感度和血药浓度,科学驱虫要做好“三个考虑”。
5.1.1 考虑寄生虫的寄生部位 比如猪的皮肤寄生虫,主要是疥螨和软蜱,多感染于猪的表皮,在猪舍环境、地面、墙壁和缝隙里都能生存较长时间,伊维菌素和莫西菌素都是这类寄生虫的理想药物。但是对于真皮层以外、环境中的寄生虫,就需要配合使用辛硫磷进行环境喷洒杀虫,以达到猪体和环境共同消杀的目的。
5.1.2 考虑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不同的发育阶段寄生部位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如:猪肠道内的寄生虫比较容易驱除,无论是左旋咪唑类还是中药驱虫散都有良好效果,但是蛔虫在肠道内仅仅是成虫阶段,而幼虫阶段是在体内移行,经右肝入肺,这就给驱虫带来新的麻烦,需要考虑寄生虫的生活史;肺丝虫和鞭虫等常见寄生虫也在体内肺脏、肾脏等器官内移行,伊维菌素类驱虫药物对这类寄生虫的效果不理想,左旋咪唑类药物在肠道内又很难吸收,血药浓度不够,这就需要尝试使用其他驱虫药物。
5.1.3 考虑用药时间 临床发现口服驱虫药基本上对寄生虫的虫卵无效,而从虫卵发育到蚴或幼虫至少需要7 d,很多寄生虫的受精卵发育到感染性虫卵也需要7 d。因此,一个驱虫给药期不能短于7 d。基于此,生长育肥猪需要2次驱虫,每次驱虫时间要大于7 d,2次间隔21 d。很多驱虫药不能直接杀灭成虫,而是麻痹虫体脱离猪体,驱虫给药期间猪会加剧排出虫体和虫卵,因此驱虫期间不能转群和混群,以免造成驱虫失败和不彻底。
5.2.1 避免因空气质量不好而引起自体中毒 通常情况下,空气质量不好会导致猪流泪,接着眼下出现泪斑,伴发结膜炎,最后眼圈发青,出现以上症状时要尽快改善猪舍空气质量,及时清理粪便、尿液和猪舍内容易发酵的有机物,适当补充和增加猪舍环境中的有益菌含量,并根据需要调整温湿度与风速,使猪舍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5.2.1 防止霉菌毒素中毒 保证饲料、料槽和料线的清洁度,定期清理水箱和水线等供水设备,防止水内有机物腐败变质,从而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情况发生。
5.2.3 防止抗生素滥用 滥用抗生素会造成菌群失调,从而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因此要少用慎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利用酶制剂来加速体内毒素的降解和排出。
5.3.1 防止猪群腹泻 一些猪场为了防止腹泻的发生,常常在饲料中添加大量抗生素和锌制剂,这会加剧自体中毒和应激,应杜绝这一行为。
5.3.2 防止猪便秘 便秘不仅加深自体中毒程度,还会引发更多的疾病,尤其对母猪和仔猪,生产中要更加注意。便秘会导致母猪的精神沉郁或暴躁,母猪因躁动不安极易出现压死、咬死、夹死仔猪等行为,便秘也会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还会导致猪食欲不振,影响猪群健康。
5.3.3 防止饲料便 饲料便主要是过度喂养或采食过饱引起,其不仅造成饲料浪费,而且造成饲料没有被充分吸收利用,长时间会导致猪群营养不良,同样要引起重视。
规模化猪场的母猪通常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如果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营养供给不足、寄生虫感染、自体中毒或吸收障碍等情况,就会导致母猪气血供应不足,出现气血亏虚现象。此外,机体的肝脏具有储血造血功能,若肝功能损伤,机体气血不足,体况就会逐渐下降,继而导致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合成和转化能力发生障碍,加重气血亏虚。因此,纠正气血亏虚,首要任务是消除寄生虫感染、自体中毒和吸收障碍等因素,再保证母猪有清洁、充足的氧气供应,进而让母猪建立起强大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养猪生产不同于兽医研究,养猪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完全保障猪群的动物福利,并做好生物安全、动物防疫和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工作,才能创建无病健康猪群,实现猪场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