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2024-05-30 17:23魏晓文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秦 雪 魏晓文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这进一步擘画了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及其发展方向,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文明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清晰的历史脉络、严整的历史逻辑为整体上认识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把握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规律、科学对待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当前,学者们主要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阐释、科学内涵、伟大意义、根本遵循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构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及其原创性贡献,对于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自觉,更好地汇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文明地位的新标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文化使命,为认识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将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客观规律,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重大论断,历史性地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到关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文明的地位、如何把握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以更好地肩负起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的政党使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自觉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揭示了文明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明在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多次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3]310,并在2023年考察江苏时进一步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没有社会主义文明的繁荣发展,就不会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历史智慧和实践结晶,对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标识和鉴别作用,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征。文明作为文化的高级形态,深刻影响并决定一个国家的道路选择、价值追求、文化基因和历史传统,凝结一个国家建构具有自身特色发展道路的内在禀赋和持久动力。人类的发展历史深刻表明,文化文明的原初形态、本质规定、历史积淀和价值理念形塑了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方向选择和社会建设的推进模式。能否把握好现代性与文明性的内在统一关系,成为关乎中国及世界文明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是现代化国家显著标志的科学论断,突出地体现在他始终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纳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进而为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向度上正确认识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文明自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第一,正确把握文明与现代化之间的同一性耦合关系,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质量和文明高度。现代化肇始于工业文明但又超越工业文明,并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衍生出新的文明样态。文明与现代化一体相依、价值同向、相互成就,使得现代化成为人类普遍追求的文明形态。是否具有高质量的文明水平,标志着现代化的成熟程度和发展潜能。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积累,具有各个国家现代化的共有属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发展必须根植于人类先进文明之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质量和文明高度,就要在尊重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统筹推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以高度的文明自觉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科学处理文明与现代化之间的差异性关系,坚定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采取什么样的社会模式,秉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与其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现代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虽然经济因素在其发展进程中居于决定地位,但其发展却是由“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4]605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内含着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本质诉求,而且致力于实现文化、历史、文明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5]21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本质上就是在自身既有经济基础、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锚定发展方向,经过长期实践和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既遵循文明与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呈现基于本国实际和中华文明特性的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既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在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赓续历史文明、汲取外来文明和建设现代文明,不断为自身注入持久动力;也要处理好文明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张力关系,在多样化、多元化的人类文明中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活动,实现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现代化的深度耦合与融合发展,坚定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

(二)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文明自觉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积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已从赶上时代发展至引领时代的新阶段,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坚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信,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优势。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底气。“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3]312中华文明以其历史的厚重感、时代的穿透力和精神的感召力,成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鲜明底色和强大底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536。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建设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文明,又要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当代实践,及时总结提炼中国经验,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塑造全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文化条件。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动能。文明因开放而丰富多彩,因包容而动力永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唯有站在世界文明的精神高地,充分汲取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汇聚一切时代的思想精华,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形态。我们既要不断提升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塑造力,也要充分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活力,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第三,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开启和实践部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属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对此,我们唯有正确理解守正创新的哲学内涵,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之间守正与创新的内在统一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相互增益,深入总结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经验规律,才能不断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进而为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文明与现代化相互促进的必然逻辑,既明确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历史方位,对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进行了系统部署,又实现了以中华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关照中华文化理论发展的重大创新。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政治考量,更加凸显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具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和重要战略价值。

二、文明特性的新叙事:系统阐发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创新表达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发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并提出了“文化主体性”[1]这一重大论断。文化是文明形成的基础和来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所创造的现代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既体现为在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基础上的文化创新,还体现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性的文明自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根本上源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并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在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化的进程中所形成的融通传统与现代、保持多元与统一、面向世界与未来的文化主体意识。习近平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论述,不仅揭示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价值内核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生俱来的文化根底,而且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创造性叙事,成为一面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思想旗帜。

(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赓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1]。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首要特性。这深刻地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赓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7]168一切的历史创造活动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既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无一不受到当时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形式的深刻影响。人类历史正是在这样无数次的交替、更迭和改变中向前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经历了这一发展历程,继承了中华民族经由五千年历史发展积淀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历史所孕育的文明最高形态上探索着富有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的文明创造之路,在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基础上凝结历史经验、升华文明智慧、厚植文明优势,以坚韧的文明认同和强大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系统阐发,以一种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和总体观念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层价值和独特优势,进而从源头上为整体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走向、在既有的历史规定性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叙事锚定了逻辑起点、设定了基本前提。中华文明浑然一体的连续性内在地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指引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要努力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肩负起光大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涵养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根脉与马克思主义魂脉、时代发展动脉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有机生命体。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既是中华文明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成功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一脉相承而又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创新性意味着建设中华文明必须涵养自强日新的文化品格,发扬勇于自我革新、与时偕行的开拓精神。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10。一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得转化与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创新品质为创造性与创新性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就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重要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必须永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敢于突破、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精神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内涵、新形式、新方法和新路径,并使之与当代社会之需、人民之需、时代之需有机融合,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取得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创新,为新征程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共有的身份认同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1]。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固有禀赋,是中华民族能够实现向内凝聚、多元一体、团结统一的关键所在,内在地规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样态和建设方向。中华文明无法分割而又牢不可破的内在统一性,意味着坚守共有的身份认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和关键。

坚守共有的身份认同,集中体现为“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9]117。中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仅源自对有着大一统传统的国家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的民族身份的认同,而且建立在对中华文明一体性和共有记忆的文化认同。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问题,也要从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的角度不断增强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提振中华民族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的自信心和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

(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1]。中华文明既植根于中国大地,又充分肯定和尊重包容他者文明,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一切有益于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从而在与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生成新的文化形态。正是这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的开放胸怀,使中华文明既在世界文化激荡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又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中国智慧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华文明的独特包容性突出地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宏阔国际视野、长远历史眼光和博大世界情怀,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而生成的文明新形态,深刻体现了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关系的正确世界观”[10]35。坚持胸怀天下,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时代序列中。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文明,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思想精华,深度提炼并着力打造能够展现中国精神的原创性标识,全方位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古今、刚柔并济、明德弘道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中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走向,合理借鉴外来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文明在人类社会文明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大视野、大道理中臻于至善、行稳致远。

(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担负起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1]。崇尚和平始终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深层文化基因和持久的理念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始终同人类文明进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以和平性为鲜明特质的中华文明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国际秩序的公平公正、全球治理的良性发展。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明特性,又要立足世界共识性的价值追求,自觉成为引领现代文明变革的时代先驱,从而肩负起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集中华文明之大成和聚焦中国发展实际、为世界所贡献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习近平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华文明和平性予以创造性表达,深刻体现了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独有的叙事逻辑,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价值。担负起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使命,一方面,我们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家国一体”“以家构国”“以国固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和平治理观予以深度凝练,通过加快构建中国文明话语标识和文明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现中国讲原则、负责任、守承诺、爱和平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贡献,打破“国强必霸”的魔咒,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文明生成机制的新论断: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互成就,揭示了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规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属性和中国实践的深厚基础相融合而生成的有机生命体。对此,习近平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机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14,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习近平的这一重大论断系统阐发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生成、动力来源和运行机制,深刻揭示了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基本规律,为科学回答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可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在“两个结合”中,以中华文明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探索和共同创造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建设理念、战略部署和精神气质极具中国特色,无不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润和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历经重重磨难,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得以成功开创和稳步拓展,同时揭示了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成功密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论述文化、文明之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从“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6]536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33,再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这些重要论述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深刻的理论逻辑和伟大的实践成就表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其中最深厚、最基础的因素。正是在“两个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民本理念相融合、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协同,进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得以巩固、文化基因得以激活、文化效能得以发挥,有力地彰显了自身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的文化担当和文明自觉。唯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稳步推进“两个结合”取得新成就,我们才能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源和本,更好地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从而让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二)在“两个结合”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化的创新基因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完成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实现文化生命的传承、重塑和发展,这是中国和世界亟待回应的重大时代课题。对此,习近平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的不懈探索中,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1]的科学解答,并成功地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形态,为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化的基因激活并完成现代性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作为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必然受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和政治道路选择的深刻影响。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文明蒙尘而又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成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并激发了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熔铸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化新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实事求是内化为指导革命前进的灵魂,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和社会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人还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融共通、创造融合、推动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化,成为提升民族自信、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民族精神,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品质,赋能现代化事业以强韧的内驱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动性和精神独立性的时代号角,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明重获新的生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要求,强调用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深刻揭示了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

(三)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良性互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1],为我们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打开了广阔的文化空间,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深刻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不仅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多重维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而且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唯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才能彰显其思想伟力的宝贵结论。正是在“两个结合”中,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经过深度耦合、相互增益和良性互动,才创造出充分彰显人民主体价值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两个结合”既是过程和规律,也是方法和路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过程,也是“两个结合”规律得以体现、方法得以运用、效能得以彰显的过程,内蕴着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必然逻辑。一方面,“两个结合”孕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相互契合、效果聚合,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新的时代精神,使“天下大同”与“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紧密相连,使“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彼此呼应,使“天人合一”同“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同频共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守正与创新的互融共生,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两个结合”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底得以巩固,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强品质得以彰显。正是在“两个结合”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内在规律,既在思想上赢得了历史主动、把握了时代脉动,也在实践中得以全面巩固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文明自觉、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推进“两个结合”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和发展,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塑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建构,不仅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明滋养和宏阔的历史纵深,而且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化新形态,使中国为世界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现实。

四、文明价值的新指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擘画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世界文明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在全球变局加速演进并驱动文明形态发生变革的进程中,“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成为关乎世界之变和时代之变的大问题。对此,习近平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既立足巩固文化主体性,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着眼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正是在科学把握文明主体性与文明多样性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以文明交流互鉴有力地驳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国强必霸论,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之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擘画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世界文明同频共振、和谐共生的新图景,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上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光明前景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每一种文明都积淀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在2023年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1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关于文明发展与生产力进步具有本质联系、客观看待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文明表征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等真理性认识,又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合的过程中,培育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价值追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极具标志性的一项内容,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创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

第一,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将文明视为社会历史范畴并将其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开启和延续的实践载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相互交织、同向同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正确把握现代化所蕴含的实现文明创造与文明更新的本质要求,在科学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文明的时代课题中,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既揭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也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如同一柄精神火炬,照亮了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壮阔征途。

第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为共产主义新文明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旧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开辟了现实道路。1844年,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用“旧文明”指代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整个资产阶级文明,而用“新文明”指代共产主义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历史主动性所铸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共产主义新文明的初级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内蕴的互系式的自然宇宙观、能群式的社会治理观、和合式的文化价值观,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中,熔铸了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塑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具有突出的人民性、协调性、创造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同社会主义文明创造性融合的产物,对现代化文明的超越必将加速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为共产主义新文明的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旧文明的必然灭亡开辟前进的道路。

第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创新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到了有力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战略地位的科学论断、对“第二个结合”在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阐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既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产出和高品质的文化创造,全方位地搭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供给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也着眼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守正创新:从而让中华文明以独特的中国创造光大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上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光明前景。

(二)提出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树立了新典范

在复杂动荡的世界变局和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正确看待本国文明和他国文明的关系,如何既保持本国文明主体性,又同多样化的世界文明和平共处?面对人类普遍关切的这一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13]108,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思想,为推动人类文明交融互鉴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现代文明交流互鉴、对话融合和相互增益中生成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焕发更为持久的非凡创造力,既继承了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共生观,又创立了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为核心要义的新文明观,树立了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新典范。

第一,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习近平提出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3]108。新文明观既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所具有的平等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等基本特征,也以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与各国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使在国际上一度大行其道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不攻自破,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博大胸襟、哲学智慧与思想境界。

第二,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习近平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核心主张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14]。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通互鉴的智慧结晶,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逻辑和正确方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进程中,中国始终秉持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求大同的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担当,致力于推动开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学互鉴、和合融通的新局面,擘画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世界文明同频共振、和谐共生的新图景,从而为世界文明互学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树立了新典范。

(三)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发展方向,为破解全球性文明困局贡献中国力量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的背景下,“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成为国际社会所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西方现代文明无法克服社会的分化和对立、遏制金融资本剥削属性的肆意发展、化解地缘政治矛盾和种族冲突。这意味着在其指导下的社会发展模式注定是一条无法持久的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卓越贡献者。我们党既立足本国实际提出了有效调节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聚焦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主张。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为思想内核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一贯秉持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闪耀着推动世界同向同行的真理光辉,代表着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为人类文明摆脱西方现代性危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更加彰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全面发展价值、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和谐发展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价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而且代表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局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趋势,必将与世界文明携手共同为人类现代化进程开创文明发展新路径,通过弘扬跨越时空和国界、富有恒久价值魅力的文化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实现新跨越,为人类进步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第二,中华文明所一贯具有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的属性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与崇尚和平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中国致力于实现全球性的和平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向世界的发展轨迹、发展逻辑和发展方向。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面对未知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因素在全球层面的叠加出现,人类迫切地希望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从而更好地引领现有文明形态的改良和革新,将世界推入持久和平、合作共赢、治理有序和共同繁荣的确定性轨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贯主张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交往之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必将引领中国带头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破解世界文明纷争和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正确的精神引领。

五、结语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寻求答案。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主动和文明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是指引我们正确认识文明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关系、科学把握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化规律以及文明主体性与文明多样性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科学行动指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既为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破解全球性文明困局给出了中国解答和中国方案,也为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文明新形态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相信随着世界普遍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化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关系的持续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以一种更为平等、开放、包容和互惠的新文明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变革的发展方向,为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式民主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