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2024-05-30 17:23:24颜晓峰卢建华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颜晓峰 卢建华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概括起来,其内涵或要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其一,从动态层面来看,现代化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乃至向更高文明形态转变的一个不断向前、不断创新的社会运动,也用来表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追赶发达国家的历史过程;其二,从静态层面来看,现代化作为一次剧烈而深刻的伟大变革,不但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还造成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在改变世界面貌的同时塑造新的人类文明。因此,现代化常被用来代表我们所处时代的文明形态,指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状态。中国式现代化同样可以从动态、静态两个层面来解读:在动态意义上使用时,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表述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64,即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静态意义上使用时,两者关系可以表述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2]。中国式现代化为何能称作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思想内涵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对此需要从学理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守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成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重新标识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对周边民族和国家都极具吸引力和向心力。但近代以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最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3]4030,中华传统文明形态渐趋衰落蒙尘。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成为挽救民族危亡、赓续文明命脉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中华文明可以依靠自身实现现代转型吗?不能。一方面是因为旧的封建制度尚未彻底瓦解,传统的中华文明仍被守旧势力作为抗拒现代转型的意识形态工具;另一方面是因为旧中国已被卷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漩涡,没有能力也不被允许依靠自身实现从容转型。传统的中华文明是否可以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转型呢?也不能。因为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基础上的,西方列强是不可能让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顺利而且独立自主地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资产阶级主导的西式现代化道路,对外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和殖民掠夺妥协投降,对内剥削压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文明转型之路注定归于失败。毛泽东说:“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4]1470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同时,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找到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新路径。“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运动中生成的。”[5]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首先,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6]161,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真理性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中华文明提供了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实践观为中国成功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明确了力量来源和动力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阶级学说、革命理论为传统中华文明注入了现代元素。总之,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明确了动力来源,注入了现代元素,赋予了中华文明以新的内涵,从而成功激活了中华文明。

其次,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7]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8]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人本观念、人格修养和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观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为可能,而且使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成为可能。

最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9]44,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奋斗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坚强保证。文明的命运取决于承载该文明的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中华文明要实现现代转型,就必先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挽救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就从根本上使中华文明避免了随民族和国家的沉沦而必然衰亡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使中华文明成功实现现代转型有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不但成功地激活了中华文明,而且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进程中不但挽救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而且守护了中华文明的命运,还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坚强保证,是中华文明的坚定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和弘扬者。

(二)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文明发展新高度

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富强、推动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探索成就的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些伟大成就重新标识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1.在物质文明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发展物质文明的全新体制。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走上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我国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飞速进步。新时代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影响更加广泛;新时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新时代的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公路网;新时代的中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一个一穷二白、基础薄弱的旧中国向一个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新中国的巨大转变,充分彰显了我国物质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2.在政治文明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提出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使命型政党,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当然,任何制度都是拿来用而不是供人看的。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持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政治文明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充分彰显了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3.在精神文明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始终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我们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新时代的中国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群众精神面貌更加昂扬。“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途径。经由“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8]8。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坚持“两个结合”,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充分彰显了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4.在社会文明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也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工作、收入、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生活品质得到全方位改善;新时代的中国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手段、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功推进了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5.在生态文明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辩证思维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强调既要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又要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民生的普惠改善;坚持以系统思维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既要求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又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在全球倡议共同行动、合作应对关乎人类未来的生态问题;坚持以创新思维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既通过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又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三者协调的基础上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充分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优势,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文明推向了全新境界,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及其对未来文明形态的理论设想

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不懈奋斗、不懈追求的崇高事业。“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是在新的社会形态、新的人类文明中才能实现的目标。”[10]12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考察人类文明进程、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部研究。首先,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社会全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196。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11]97。人的实践需求和实践活动是文明发展的真正推动者。因此,只要人类还在进行实践活动,文明发展就不会停滞,更不会终结。其次,从历史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文明形态的演进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文明时代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文明形态的演进是一种必然的和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一方面,前一阶段的文明形态为后一阶段文明形态的创造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新的文明形态代替旧文明形态的趋势不可阻挡。它可能暂时被阻止,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适应并屈从于落后文明,但“迟早总会征服”[12]518。再次,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中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理论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异化现象,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文明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批判了数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普遍混乱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威胁,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文明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最小的力量消耗,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扩大生产力;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的阶级统治本质,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文明会消灭“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13]928,会冲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的旧文明形态的发展铁律,推动社会进化和文明发展的不再是政治革命;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本质,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文明作为“真正的普遍的文明”会代替以往所有的“虚假的文明”。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4]166但是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道路时,明确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的道路说成是一切民族都注定要走的道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15]837来创造共产主义新文明的设想。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探索与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实现并超越了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建设共产主义新文明的设想。首先,列宁明确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并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文明类型。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6]374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16]375。其次,列宁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列宁认为,从基础来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做很多“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16]360;从道路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相当于在“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17]459的情况下攀登一座险峻的高峰,因此必须经过“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18]201;从任务来看,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完成反对专制制度的民主主义任务,又要完成反对资本家阶级、破坏阶级制度的社会主义任务,任务的叠加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必须分阶段逐步推进。最后,列宁在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形成了很多正确的主张。比如在政治上强调以法律手段克服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并要求对整个国家机关的结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进行改革;在经济上主张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必须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来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文化上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9]334,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认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9]334。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长期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开创了苏联模式。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截然对立的,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加上“资本主义分子不愿自动退出舞台”[20]34,必然造成阶级斗争尖锐化,因此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前进的决定力量”[21]149。基于这种夸大阶级斗争作用和范围的认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上,主张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来保证实现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在政治上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从总的来说,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苏联模式实际上是苏联在特殊的内外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尝试。这种模式后来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参考,并形成了与之类似的制度安排,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最初形态”[22]81。苏联模式的问题不仅在于它在理论上存在重大失误而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在于它未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根据苏联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种对人类文明新类型的探索在教条的束缚和僵化的体制下最终走向失败,“但它只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苏联模式的失败”[23]7,并不代表人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失败。

(三)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发展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人类现代文明的新的伟大尝试,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新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先进本质,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将社会主义文明推向了全新境界,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

1.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4]22,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方向目标、动力基础和力量来源,继承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4]22,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4]22,致力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继承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4]22,以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为根本要求,在现阶段条件下践行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4]23,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4]23,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本质要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国情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展现出当代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鲜明特征。

2.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实践创新,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锻造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确保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坚持精准扶贫,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深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和住房等领域改革,以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摸得着的实惠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以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粮食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令世界瞩目。第四,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精神面貌更加昂扬。第五,以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减贫、国际维和与生态治理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创新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同时展现出当代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勃勃生机。

3.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既保障了现代化建设事业行稳致远,又使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更加可感可及

理论和实践每前进一步,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必须跟进一步。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不断推进中形成发展的,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得到巩固的。首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要素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因素融于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础。其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载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25]1-2,是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基础。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通过“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制度基础。最后,通过建立环保督察制度、生态评价考核追责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等,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是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展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最终体现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从而更加可感可及。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开放性与和平性规律,契合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发展目的,是人类文明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深刻回答了“人类文明要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文明没有所谓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文明标准”,但文明发展无疑是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律可循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进程来看,文明发展始终遵循多样性、开放性与和平性的规律。凡是追求纯粹单一的、主张封闭自守的、迷信暴力战争的文明都会因其悖逆文明发展规律而不能长久,还会成为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

1.文明多样性规律

文明的多样性规律根源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多样性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基础。文明诞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既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也包括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会面临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的文明认知,然后不同的人类个体和群体在多样化认知的交流和碰撞中,文明就产生了。其次,多样性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样的,在文明初期会呈现出多点萌发的态势。比如中华文明的起源就呈现出“满天星斗”的格局,文明的多样性和多样文明之间的交往交融最终成就了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正是在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交往交融中实现发展的。“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26]279最后,多样性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4]669自己的历史的。习近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26]278。人类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多样性的。虽然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会有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但是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深植于自身固有的文明传统中,文明发展的主体性必须掌握在本民族手中。人类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文明发展从来不是单线的,而是多元共进的。西式现代化试图消除文明多样性,认为西方文明就是“历史的终结”“永恒的存在”,这是与文明发展规律相悖的。中国式现代化主张让多样化的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互鉴共进、创新发展,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2.文明开放性规律

开放性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文明的产生是多样性和开放性共同促进的结果。没有开放性,文明的多样性只可能是一个个孤立的单一文明样态;没有多样性,开放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文明在它生成的那个时候,一定是多种思想和多种生活状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相互冲击的结果”[27]70。其次,文明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文明之间相互开放和包容。文明是相互滋养的。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明,不但可以丰富本土文明内容,还可以通过吸取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先进成分激活本土文明的创新创造能力,使本土文明加快新陈代谢,进而增添本土文明的活力。正如陈寅恪在论及唐代为何能创造空前繁荣的中华文明时所指出的:“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28]344最后,开放性是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体现。历史一再证明,越是发展水平高、活力强,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越是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全领域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充分体现出作为一个全新文明形态的强适应性、高包容性和发展水平的先进性,展现出强大的文明活力和生命力,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3.文明和平性规律

和平性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首先,就个体而言,“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人更严格全面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的过程”[29]370。文明的这种要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属于“节制”的美德,在传统的中国文明中称为“礼”。这种对自我情感与行为的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个体内心的“平和”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和平”。因此,文明意味着较少诉诸武力,更有科学精神,更能接纳外人。其次,就群体而言,文明意味着人类脱离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对和平与秩序的共同愿景使人类“走出丛林”、建立国家,然后人类文明才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最后,文明的和平性是文明多样性和开放性规律的必然要求。如前文所述,文明发展的前提是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而多元文明共存、平等友好交流的前提是和平。尽管战争与暴力有时可能会充当文明发展“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14]854,但是战争与暴力所带来的混乱最终“对全部文明都是一种威胁”[14]302。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4]23,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契合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

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以一定目的为依据并追求一定意义的思维过程。文明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活动,目的更是贯穿这种意识活动的过程始终。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社会历史时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295因此,文明可以说是人类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意识活动。而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作为人的价值的实现。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明确指出,人类文明未来“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42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5]492因此,文明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进步状态,“迈向自由”是其本质和目的。

文明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实践活动极大地受限于外部自然世界,人与人必须联合成为一个可以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才可以“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30]52生存发展。同时,面对无法抗拒又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神灵崇拜、宗教信仰就产生了,它们在给人以精神慰藉的同时为统治者所利用,进而成为束缚人自由思想和行动、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时期,人的自由既受限于外部自然界,又受限于因此而产生的人的依赖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拓展,个人开始从自然形成的各种人身依赖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和自由。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进人类迈向自由的进程中起到了“伟大的文明作用”,因为“在前一场合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在后一场合则在发达的形态上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限制”,“所以在第二个场合他的自由看起来比较大”[30]58。社会化大生产加速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货币、交换和资本也一并发展起来,一切产品和活动都转化为交换价值,人们刚从人身依赖的枷锁中脱身转而被套上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生产者互相之间的全面依赖关系的锁链。“每个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同样,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30]50交换渗透到了一切生产关系中,个人自己的活动或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价值才能实际上成为他的活动或产品。这意味着,个人自由取决于他是不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及持有的量的多寡。在物的依赖性社会,人被在自己之外的、与自己相对立的、异己的物的强大力量支配着,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也不可能真正地有人的全面发展和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人类文明必然继续向前发展,直至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0]52的阶段,也就是建立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文明阶段。在文明发展的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个人在物质生产领域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不再受自己创立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奴役,而是成为自己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主人”[31]30。随着“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劳动作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得到彻底解放;劳动也不再是自由的累赘,而成为自我实现的必需。每个人都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在“必然王国”基础上的“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13]929。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人是文明的主体,既是文明的创造主体,又是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努力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主张“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4]46,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协同推进,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全然不同于基于资本逻辑的西式现代化,而是基于人本逻辑的现代化;基于资本逻辑展开的西式现代化形成的是以资本为中心、以实现资本增殖为目的的文明形态,而基于人本逻辑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相契合的文明形态。

四、结语

人类文明发展常被人们比喻成一条长河,以表达其遵循自身规律并不断发展演进的状态和进程。现代化同样不是一个静态的范畴,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丰富,是一种不断向前、不断创新的社会运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人类文明发展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人类文明发展如江河之流水,有其规律和目的;如其不拒细流而成其大,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拓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彰显了中华文明发展新的高度,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优势,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文明推向了全新境界,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规律、开放性规律与和平性规律,又与人类文明发展以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相契合,是人类文明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代表了文明发展的趋势、方向和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形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实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