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鹏,田 莉,付星吉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 贵阳 550025;3.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重申和强调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这毫无疑问使历史自信的相关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理论前沿问题。通过梳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发现,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始,学术界关于历史自信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历史自信包含的时间跨度、价值意义、基本依据、认知结构、理论基础、强化路径、与“四个自信”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学术探讨和理论争鸣。国内学者多维的研究视角、丰富的研究内容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不仅是我们党的历史信仰、政治信念,还是精神品质和理论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一百多年党史的视域理解和阐释历史自信,探究其出场语境与实践路向不仅具有党史观层面的理论意义,还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多维的研究视角、丰富的研究内容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不仅是我们党的历史信仰、政治信念,还是精神品质和理论创新。学术界对历史自信的研究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科学立场和唯物主义方法论。因此从多维度、宽领域对坚定历史自信的论断进行阐释是深刻理解其内涵的重要方式。综合学术界的学术研究,关于历史自信的研究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从大历史观的理解视域、从出场语境、从其所关涉的实践路向等进一步研究正当其时。从理解视域维度来看,大历史观具有贯通古今的时间视域、联通中外的空间视域,为探讨和理解历史自信提供了新的视域。从出场语境维度审思,坚定历史自信是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未来图景、树立科学党史观的现实需要。从实践路向维度审视,坚定历史自信要求我们党遵循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锚定党的中心任务不懈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一百多年党史的视域理解和阐释历史自信,探究其出场语境与实践路向不仅具有党史观层面的理论意义,还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精神品质和理论表达,需要秉承大历史观。大历史观蕴含着历史厚重感的纵向维度以及地域宽广性的横向维度。运用大历史观进行客观考量和历史比较,理解坚定历史自信的论断有三种视角不可或缺。一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理解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厚文化基础;二是从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理解坚定历史自信的制度和理论基础。三是从一百多年中国共产党史理解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
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考量,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纪元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政党理念与行为规范得益于中华民族璀璨夺目、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中的优质文化基因。这些文明的火种穿越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思想变迁的根本枢轴,孕育了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精神。可以说,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的本质规定和历史性来源于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传承的文明和优质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优质基因的内在底蕴释放的伟大创造力,不仅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认同程度,还确保了中华文明史的持续性、包容性、开放性,这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者[1]建构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框架结构,它们具有强大的“扎根效应”。核心思想理念涵盖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的核心观念、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从“天人合一”到“修齐治平”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思想理念夯实了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安身立命之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礼义廉耻等伦理观念和道德智慧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道德谱系的精髓。在传统时空与现代时空转场中,中华传统美德的实体性内容再度青春化,有效应对了道德流变,整体性扩容了正确道德观的资源空间。“君子以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是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这在精神维度筑牢了中国人共享的精神家园。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强大的“扎根效应”催生了“聚合效应”,促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优质文化基因,在秉持返本开新原则基础上,始终保持在世界第一梯队。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科学的理论武器运用在拥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意蕴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度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性复兴。综上,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基因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审思,中国共产党能够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和精神品格在于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机与活力。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至今已走过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历了“六个时间段”,遵循着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则,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交互呈现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其时间域和空间域在拓展与减弱中交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场景。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给世人一种似乎跌落低谷、一蹶不振的迹象。此后,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一枝独秀”,展现出的复兴局面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现实态势。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调试与优化改革开放伟大抉择的前进轨道,孕育和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催生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性复兴,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2]8。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突破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样板,在拓展世界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的时空条件、实践主体、理论指南、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发展战略等因素对世界产生“溢出示范效应”,为人类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创造出新图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言论,开辟了一种“东升西降”“社升资降”的新局面。虽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革新,经济发展成就显著”[3],与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时的孤弱比,当今世界存在着120多个共产党,党员人数超过1亿[4]。但与中国相比、同中国共产党相比,我们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也成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信心和底气。
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党史审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历史时期”伟大实践中推进和实现的四个“伟大飞跃”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最直观、最生动的实践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15。这意味着前三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与人民一道完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伟大飞跃的伟大成就。在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之前一直长期处于一个超稳定结构的社会形态。而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陷入了政治整合高难度的特殊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创造出新的政治整合机制,完成中国政治体制转型,重塑意识形态,寻求民主制度最大公约数等使命任务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说服力、号召力,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整合,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任务之一是完成社会形态的跃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发展生产力。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连续性和同构性,进行反思和创新,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信心和底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以“小康社会”为动态衡量标准,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富裕,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新时代我们党在汲取历史经验和营养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助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在整体形象层面实现质的提升,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加雄厚的物质条件。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视角审视,坚定历史自信的生成是彰显新型政党主导的具有“溢出示范效应”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需要。从百余年党的使命任务动态演进的历史轨迹来看,阶梯式前进的使命任务为坚定历史自信注入“坚实底气”,同时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品质和理论表达是满足党的中心任务的精神动力、战略遵循和前进方向的现实需要。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论断内嵌着修史治史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论,是对党史观的创新和发展,是坚持和弘扬正确党史观的现实需要。
大历史观不仅强调历史的纵向思维,还主张宏观的空间视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进行历史比较,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遵循新型政党逻辑,创造出的具有文明新内涵、文明新机制、文明新动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底气。这种文明新样态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腥风血雨、艰辛探索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样态。不是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就能将一个国家纳入“现代文明”的标准尺度中,中国催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中国传统文明固有的历史界限,还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让多彩的世界文明之花没有完全陷入历史终结的西方文明的神龛里。
中华传统文明在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兴衰治乱史中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论而非社会进步论的固有思维。一些传统道德标准和伦理道德规范导致广大人民群众 绝对服从于“君”,趋向保守性的人格又缺乏挑战权威的独立思考性。重农抑商的传统农耕社会抑制了社会形态进阶的步伐。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深度融合加速和推动了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华文明再现复兴与繁荣。近代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舆论场域中资本主义文明被奉为圭臬。资本主义文明确实在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贡献远超以往的文明。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然而,遵循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野蛮无序增长,社会关系、价值追求都在利益和金钱的裹挟下加剧失衡。当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困境主要有,“经济失调与国家干预失效、传统建制派失宠与民主政治失灵、福利体系失能与贫富收入失衡、价值观失色与新自由主义失败”[6]。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新文明形态在与资本主义文明遭遇、冲突的过程中,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崇尚和合思想,既发挥资本优势,又有效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二律背反”,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文明独霸全球的局面,科学社会主义指明的理想社会形态由理论转化成现实。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追赶并超过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的生机与活力。然而,苏联这种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有着一系列的弊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并非是固定的模式,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以苏联为传统样板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进而终结了历史终结论。综上,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时代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论断,更能够彰显这一文明形态的先进性、优越性。
从百余年的党史视域审视,党的使命任务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底气”。同时,历史自信作为精神形态和理论表达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提供精神动力、战略遵循与方向指引。首先,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品格为推动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提供了历史主动精神。坚定历史自信语境中的历史主动精神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等精神特质。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关涉党的初心使命,这种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转化成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层面、社会形态层面、物质经济层面实现质的飞跃。可见,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品质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向度,依旧能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其次,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表达为推动党的中心任务的实践提供战略遵循。这种战略遵循就是在推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进程中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认清“历史方位”,依据客观规律制定战略步骤和政治策略。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历史性伟大成就,这得益于对国情科学把握基础上的清醒自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新的使命任务,坚持“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风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把握国情,把握客观规律,认清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适时调整政策方针;最后,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和理论表达为推进党的中心任务指明前进方向。如今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之一,也证明中国共产党前进方向的正确性。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主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镌刻在党的旗帜上,这就是我们党明确的前进方向。在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提出坚定历史自信重大论断,就是要为我们党紧紧锚定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内涵紧扣民族复兴的主题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处在关键性历史时期,任重而道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坚定历史自信的论断为我们党在风云变幻复杂局势中始终锚定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进而保证我们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是从总结100多年党史实践的基础上诞生的。基于这种科学党史观,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政治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的认知模式,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品格、政治实践,还是对党的理论表达和理论创新,对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折射出了历史主体修史治史的正确思维方法、政治立场和科学方法,成为书写历史的典范,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信仰以及书写自身历史自信的精神风貌。因此说,坚定历史自信政治论断是培育、树立和巩固科学党史观是现实需求和必然逻辑。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坚定历史自信论断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科学公正的党史观密不可分。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这实质上隐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科学的党史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文化基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以总结百年党史经验为实践基础,以横向和纵向的大时空视野即大历史观为方法论指导,坚持“党史姓党”的原则,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客观公正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坚决同污蔑党的光辉形象的错误思潮和言行作坚决斗争。因此说,这种科学的党史观不仅有着生成的深厚基础,还有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重要价值。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重要实践指向之一就是要围绕党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来宣传和弘扬党史史实和中国故事,传播正确的党史观。对党史的科学认知是影响坚定历史自信的关键性衡量指标,因此必须在全社会不断夯实坚定历史自信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历史基础、精神基础等,不断加强历史自信精神品格的阐释,践行历史自信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坚定历史自信这一政治品格和精神品质的价值,起到坚持和弘扬科学的党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和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有着鲜明的实践图景,即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21。党的中心任务包含着一个重要实践主体、两个宏伟目标的基本内容,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论断在于在推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进程中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实践主体,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目标愿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和强调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实践指向之一在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充满信心、勇气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这一新的目标主要是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中心任务的推进需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这意味着我们党要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从大历史观的视域审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主要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这一系列伟大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纵观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的一次次飞跃,均是政党意志与人民意志保持同频共振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辩证统一的政治立场所生成的图景。从理论视域考量,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从实践层面审视,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审思,在新的征程上要顺利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仍需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时刻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汇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和强调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指向之一关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大历史观视角审思,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现代化新路。坚定历史自信的提出得益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发展与完善。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从党的历史深处走来,不仅充满艰辛探索、流血牺牲,还具有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和实践的科学性,同时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9]。既拥有苦难辉煌又伴有重大成就的无产阶级政党主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史奠定了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大底气,同时坚定历史自信又为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指明了需要秉持的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26。中国式现代化新路遵循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逻辑,这种逻辑范式是保证理论与实践、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持续性良性互动和同频共振的关键性政治保证;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27。道路自信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规制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形态的政治制度保证;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27。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之一是伟大成就,而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并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力量源泉。因此,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2]27。改革开放是坚定历史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动力引擎,是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的融合、升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仍需改革开放的牵引力;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2]27。斗争精神是我们党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自觉,为坚定历史自信、为孕育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面向未来,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上五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和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其实践向度关涉党的中心任务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实践主题。从大历史观的视野考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一百八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之所以在建党百年的重大时间节点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论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命、实践主题密切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15。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整体形象层面已经实现质的跃升,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的最新样态,它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重大论断提出的重要成就基石和信心底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催生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站在最新、最高成就的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有着十分明确的实践展望,即如何顺利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坚定历史自信,一方面可以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紧紧锚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保持目标使命的自觉性、坚定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贯穿党史的一条鲜明主线,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另一方面,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彰显中国共产党修史模式和叙史范式的理论,能够为我们充分认识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提供大历史观层面的视角,即从实践性、整体性、全局性的视角审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能够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认清客观事实、保持清醒头脑,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