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协同性逻辑探析

2024-05-30 15:42王琼琪
关键词:协同改革发展

孙 芳,王琼琪

(1.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2.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各领域的重大改革,数千项改革措施有力有序地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关联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1]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也会对其他改革甚至是整个“矩阵”产生重要影响。深刻剖析“为什么协同、怎样协同”才能使改革更加蹄疾步稳、扎实高效,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协同发展的必然逻辑

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从我国改革的理论溯源和现实关照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思想内涵于经典作家对于社会协同论的认识与阐释,外延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 协同性思想的理论溯源

1. 马克思恩格斯协同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协同性思想深刻地体现在以系统整体思维考察和研究社会运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社会体系中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曾指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2]他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具有其他子系统没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但各子系统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彼此联结,形成子系统间对彼此活动的制约、彼此特性的理解、彼此属性的选择和彼此部分功能关系的协调,促成系统内部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实现社会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系统的核心和社会基本形态。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上层建筑的改革,以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推动社会系统整体协同、有序发展。

其次,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闪烁着协同思想的光芒。第一,历史的发展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结果。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就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3]恩格斯首先肯定了经济因素在“合力”中处于决定性地位,它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但是并不否认上层建筑等其他因素可以或快或慢地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他认为历史是由多个要素协同作用合力形成的。第二,历史的发展是由众多具有不同目的的人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4]697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人们常常有意识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使个体利益在相互冲突中找到共同意志,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彼此协同作用、相互牵制,共同影响历史。第三,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强调,“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4]733历史合力论认为,归根到底经济因素作为一种必然性起作用,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矛盾的制约也在此过程中作为偶然性推动或阻碍历史的发展。将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性趋势与可能出现的偶然性事件有机统一起来,深刻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改革体制良性互动、协同互促,形成最大合力。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性思想的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充分将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经历了艰难地探索与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协同理论。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丰富的改革方法论思想: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抓物质文明发展又抓精神文明建设,既提高经济实力又完善民主法治,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坚决依靠群众,既勇担责任又抓住机遇,这些方法论所体现的协同性,亦是如今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理论来源。江泽民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利益更新,因而要始终兼顾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能够协同推进,经济社会才会顺利发展。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落实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统筹城乡协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这场系统工程的领航掌舵者,科学继承并发展了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协同思想与理念,形成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二) 协同性思想的现实关照

1.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要求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5]

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迫切要求我们党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既要看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也要看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构成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短板,主动探索破解发展问题的新理路,坚持以协同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科学有效地协调各领域各群体之间的平衡发展。在满足人们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要鼎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同高效运转,推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有效协同,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加快形成供给和需求之间动态的平衡,为人们争取更多的政治发言权、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等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促进社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发展,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实现整体联动,形成优质的共频、共轭和共振的有序状态。

2. 发展格局的新变化促进协同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必须持续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纵深联通和协同配合,注重内循环驱动、外循环助推,促进其优势互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国际循环为国内循环迈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战略导向和市场机会,实现动力协同。统筹推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不仅为国内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协同发力破除产业升级壁垒,改善营商环境,帮助本国企业实现全球产业链分工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增强国内企业的底气和能力,而且促进了我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协同推进两个市场的衔接与融合,给我国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就会,进一步提高了消费市场主体的活力,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协同体系。另一方面,国内大循环为国际循环提供坚实的基础,实现效益协同。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全球市场萎靡,但我国经济盘依旧稳固,增长韧性强劲,加上我国市场广阔,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分工、吸引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作为已具备相对完整并成规模供应链与供应体系的国家,深化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协同对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转化,为国际循环带来溢出效应,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利用和发挥好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用内循环化解外循环的不确定性,增强外循环对内循环的牵引力,协同推进双循环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形成联动互促的新发展格局。

3. 发展理念的新探索内涵协同

新发展理念是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是针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和现实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各子系统既各自独立又高度耦合,协同促进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既各具针对性,分别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系统性问题、永续性问题、联动性问题、公平性问题,各要素又坚持协同良性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自身发展,整体驱动其他四方面向着更加均衡、环保、绿色、优化的高效益方向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运用辩证法思想,将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均衡“五位一体”的关系,使各个方面优势互补,协同互促;绿色发展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使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使我国在开放发展中更加积极主动,当然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秉承绿色思维方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6]51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高效运转;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秉持互利共赢的策略,既对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又强调路径上协调、绿色、共享,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前四个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发展观。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发展理念都会对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加强全局性谋划,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使五个方面的发展协同发力,形成一核多元、保障有力的共同体,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不动摇,以协调优化发展结构,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拓展开放发展的空间,才能促进共享发展的成果落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性。

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协同意蕴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协同意蕴内涵丰富,极具针对性和前瞻性。注重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协同性逻辑,是对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精准把握,对新时代改革深层次问题和顶层设计新思考的深刻洞察,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以及增强对改革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科学认识,对试点推进改革运作方法、凝聚改革合力的探索集成。抓好改革落实协同,有利于促进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综合成效上相得益彰。

(一)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协同

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是协同统一的,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将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协同推进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人民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相协同,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党的坚强领导赋予了最执着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中国共产党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相协同,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选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协同发展,统筹立改废释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6]42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长期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协同,最好地体现了人民意志,保证了人民广泛地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协同从严治党,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6]70这不仅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的根本要求,也是激励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永恒动力。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受益主体。改革利益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好坏,改革是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否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权利运行的监督主体。让权利在阳光下进行,坚定不移地严惩腐败,是执政党接受人民监督的保障。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要确保做到为民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公正用权;人民群众是新时代“阅卷”的评判主体。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党最高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高评判者,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人民的评判中总结得失,把心思放在“想事”上、力气花在“干事”上,成绩显示在“成事”上,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惠民政策彰显使命担当,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上率下和人民至上相协同,自觉适应人民的新要求,不断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努力赢得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二) 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协同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新时代的改革迫切需要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协同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形成上下协同联动的改革合力。

一方面,基层探索是顶层设计的理论源泉和源头活水。在具体的基层探索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感性认识为顶层设计提供脚本、积累经验,是有效提升区域协同作战的一手资料,但具体的实践活动反映的对象是个别的、偶然的、表象的,必须经过概括、总结和升华,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准确科学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获得必然的、普遍的、本质的认识。从改革开放初安徽凤阳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之举,到我国“不断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先后批准设立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和18 个国家级新区,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在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之间构成了双向互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综合平衡改革动态系统,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通过顶层设计升华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形成可行的、可推广的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为基层探索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向,规定了基层探索的实践目标、内容和形式,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修正方案、完善理论指导,使人们明了改什么、怎么改等。在社会主体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条件下,基层探索不可能脱离顶层设计任意行事,虽然“摸着石头过河”更侧重在实践中获得认识,但并不意味着瞎摸、乱摸,而是要从全局着眼、从宏观思考、从长远入手对各领域基层探索的目标和环节协同总体规划,进行指导和纠偏。当今,随着诸多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改革的环境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单个社会问题的背后往往存在复杂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改革成本逐渐攀升,改革更需要致力于顶层设计,形成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改革方案,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使各方面、各层次的实践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优化协同,形成实践合力,只有这样,改革才会行稳致远。

(三) 整体推进与重点深化相协同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加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同,对于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继续把改革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在改革中,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一定要有全局观,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握重点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整个社会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具有整体视野和协同思维。在改革中,无论是立梁架柱还是攻坚克难,单项改革都难以孤军奋战,都需要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厘清和把握重大改革事项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各个子系统的特点、属性及对整体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从横向的广度上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若不注重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抓一点不管其余,忽视或无视改革的其他方面,则对改革的全面性产生不良影响,某一领域就可能会成为“短板”,形成连锁反应,难以实现重点突破,影响改革系统内部的同向化、有序化、科学化,甚至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阻碍。

另一方面,重点突破是破除改革壁垒的关键,“一子落而满盘活”,改革要取得实效,必须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协同推进。面对多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在关键环节打通瓶颈,补短板强弱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协同互动中形成巨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第一要务,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好,发挥其牵引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协同,实现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既要统筹全局,也要突破重点,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衔接,[7]这样才能把握大局,有的放矢。

(四) 典型示范与普遍参与相协同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由局部率先进行的典型示范属于矛盾的特殊性,推广至全局的先进经验属于矛盾的普遍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有序是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树立协同思维,推进典型示范与普遍参与相协同,既是重要改革任务,更是重要改革方法。

一方面,只有通过具象认识典型示范所充分展现出来的特殊性,才能够抽象认清所进行的改革蕴含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探索,既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又需要有开拓创新的胆识和气魄。从深圳特区的先行示范、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到又一具有全国战略的雄安新区,典型示范作为改革的“先棋手”,为普遍参与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降低了改革中的学习成本和适应成本,避免了个别决策的失误演化成系统性、颠覆性的重大错误,是促进改革协同发展的有效因子。“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力争发挥典型模式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借鉴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智慧城市、集聚创新要素、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经过不断地完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普遍推广,彰显协同价值,让改革特色的“盆景”变成亮丽的“风景”,从而实现改革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在国际视域下,“一带一路”等诸多典型示范项目,不仅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而且随着沿国经济走廊建设的启动,有效激发协同改革的内生动力,为邻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沿线各国带来普遍的贸易红利,也成为助力中国品牌走出国门的“大动脉”。“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多边平台,与各国一道实现经济共荣、协同共生,为各国的互联互通创造机遇,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共同期待和需要。

另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总揽全局、科学部署、有效引领,协同探索出改革中典型示范的一般性并总结改革经验,生成可供普遍参与的公共政策,且在具体问题中具体分析,通过典型示范表现出来,优化协同改革系统格局。例如,在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紧扣创新这一普遍的核心要求,我国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实验区成功试点,改革的普遍参与性通过特殊性的探索获得存在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国及时总结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推动普遍性向特殊性的转变,新设7 个自贸实验区,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等特点,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质言之,只有将典型示范与普遍参与协同联结,使之同心协力、同向同行,改革才能有效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关乎全局、体现方向、系统性强、风险性大的宏大创新工程。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的改革关系和改革规律,始终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整体推进和重点深化、典型示范和普遍参与等方面的关系,使改革的各种方法协同配合,形成强大的方法论体系,才能进一步加快配套改革,使改革有条不紊、相得无间。

猜你喜欢
协同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改革之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