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重要贡献

2024-05-30 08:02莫志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蔡和森建党革命

周 浩,莫志斌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发展、壮大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形态,蕴藏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是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开拓革命局面作出了艰辛探索与卓越贡献。 蔡和森所体现的崇高精神风范如血液般融入建党先驱在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系中。 研究阐释蔡和森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传承其崇高的精神风范,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以矢志救国、寻求真理之精神,刻苦攻读马列原著,成长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

蔡和森远涉重洋,苦寻真理,完成思想转变,成长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体现在他不畏艰难,“猛看猛译”马列经典著作,苦寻救国救民真理之精神风范。

五四运动前后,蔡和森是一个矢志救国救民的青年学子。 其时,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救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 研析蔡和森早期思想资料,不难看出,他早期思想的主要特色:一是“尊墨非儒”,二是特别推崇湖湘志士谭嗣同舍身救国、勇猛冲决腐朽的封建主义专制网罗的精神。

蔡和森幼年读过孔孟之书,在老师杨昌济的引导以及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采取毫不留情的批判态度,蔡和森认为儒家思想中有一整套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特权统治制度的纲常名教。 在求学深思中,他对墨家学说颇感兴趣,甚是欣赏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 因为墨子是在承认人们有贫富贵贱差别的前提下“兼爱”各种不同的人,墨子并不企图消灭其中的差别。 蔡和森将墨子的“兼爱”学说和他接触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融合起来,提倡在消除差别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民主、“兼爱”与平等。 当然,鱼肉百姓的暴君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等不在“兼爱”范围之列,并应予以坚决铲除方能为民众“伸张民气”。 蔡和森从尊崇墨子思想到推崇谭嗣同《仁学》中的思想主张,其实架起二者之间的思想桥梁就是平等、博爱与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浸染着蔡和森当时的思想。 特别是谭嗣同为挽中华之危亡,力促变法成功,竟敢冒死冲破黑暗的封建专制的层层网罗,不屈不挠,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蔡和森。

蔡和森之所以能够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经验,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以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 五四运动以后,他的思想亦随着时代奔腾向前的潮流转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必须打破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桎梏,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力拼搏、开拓前行。 显然,当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勃兴,为蔡和森走向世界,学真知,求真理,报效国家与致力于复兴民族伟业提供了一条为之倾心的路径。

蔡和森在留法期间艰苦探求革命真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逐渐成长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9 年12 月,蔡和森乘船赴法国,原打算进男子中学先学三个月法文,因旅途劳顿以及哮喘病复发,未能去学校学习,只能留在住所自学法语。从相关史实中可知,蔡和森不愧是家庭成员中最早转变思想并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领路人。 留法期间,蔡和森带病在住所刻苦自学法语,经过苦读苦学,特别是通过阅读报刊的方法使他获得了学习成效上的双丰收:一是基本上攻克了法语难关,能运用这门外国语言看书读报;二是借助阅读法文书报,从中获得了不少有关法国与欧洲其他各国工人运动开展的情况,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蔡和森为自己在短时间里能学习新思想和收获新知识感到无比欣慰,将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他“猛看猛译”、苦学深思,一方面,尽快地使自己能学懂、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方法,为中国革命确立新的正确的思想旗帜,明确中国革命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他从学习中,尽快地了解、吸取、消化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革命经验,为寻找适合中国革命斗争的新路径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学习与探索,蔡和森确认了社会革命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认定它才是无产阶级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强有力的先进思想武器,坚信中国的革命者只有充分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夺取中国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 蔡和森找到了拯救国家和人民的革命真理与路径,他的世界观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终蔡和森进一步完成思想转变,成为“极端马克思派”,被大家誉为“小马克思”。

二、以敢为人先、“以俄为师”的精神,潜心与毛泽东探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大问题

蔡和森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通过广泛涉猎马列经典著作与研判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与教训,领悟到要拯救国家,解除人民苦痛,复兴中华民族,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与俄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 于是,他秉持敢为人先、“以俄为师”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潜心与毛泽东探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大问题。 1920 年8 月至1921 年1 月,他与在国内的毛泽东多次通信,旨在矢志与志同道合的先行者一起努力,在中国尽快地建立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宏伟事业提供必要的组织基础与保障。 他们多次深入地探讨、交换意见,共同提出了较为全面且系统的早期建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拟创建的党的名称为“共产党”。 1920 年8 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去信中,一方面衷心地希冀毛泽东做俄国十月革命的准备[2]57-58,另一方面建议“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2]58,强调创建共产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920 年9 月,蔡和森再次强调须“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2]75。 蔡和森的主张与中共“一大”正式将成立的党的名称命名为“中国共产党”是高度一致的。蔡和森在信中反复提到,在中国建党一事,宜急不宜缓,主张“现在就要准备”。

二是指出拟创建的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在与毛泽东的通信中,蔡和森运用马克思和列宁建党的理论,总结其他各国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强调“党、工团、合作社、苏维埃”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利器,只有先组织共产党,“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2]57。 蔡和森深信中国将实行社会主义,认定即将成立的共产党一定能担负起这一改造中国社会的重任。

三是关于拟创建的党的性质。 如前所述,蔡和森在与毛泽东通信中已明确指出,中国建立的党必须是“与俄一致”的党,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要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作为榜样,“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2]57。 因此,蔡和森建议借鉴列宁的建党原则、原理和方法,以实现党组织“与俄一致”。

四是关于党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支柱,是进行革命运动的根本指南。 蔡和森明确提出须“建立一主义明确”的党,“主义明确”意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只有旗帜鲜明、主义明确,全体党员才能团结一心,知所趋赴。 针对蔡和森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意见,毛泽东根据自己的探索、思考,在复信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77只要建立的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个党就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五是关于党的纲领和策略。 蔡和森指出即将建立的共产党,不仅要“主义明确”而且要“方法得当”,也就是说既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还要制定合理的革命纲领和策略。 结合其他各国革命经验,他认为彻底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最高纲领;采用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方式,彻底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唯一的出路,才能真正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对蔡和森的意见,毛泽东去信“深表赞同”。

综上所述,蔡和森与毛泽东探讨的关于建党理论与主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为架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擘画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新蓝图作了必要的前期准备。 从党的思想建设史意义上说,建立中国共产党,就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将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组织基础,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组织保障。 不可否认,蔡和森提出的建党主张尚有不完善之处,但在当时国内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中,他的理论水平较高,对建党思想的阐述,可谓最为全面、最为系统。

三、以忠于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革命家、理论家与宣传家,他担负的重要使命与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向广大民众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积极宣传与介绍党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于是,他以忠于理想、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鞭策自己,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踏踏实实地做好革命理论研究与宣传、推介工作。

一是主编党的重要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阐述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蔡和森在《向导》周报的《本报宣言》一文中便开宗明义地提出报刊宗旨为“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推倒为和平统一障碍的军阀”。 此后,蔡和森以《向导》为阵地,积极宣传党的民主主义纲领和革命路线。 据考证,他在《向导》共发表理论文章156 篇,其中,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文章约72 篇,占46%;揭露封建军阀黑暗统治、号召民众起来打倒军阀的文章42 篇,占27%。 《向导》从创办到1927 年7 月被迫停刊,除了1925 年10 月到1927 年3 月在莫斯科驻共产国际工作外,蔡和森既是主编,又是主要撰稿人。 因其文风犀利、观点深邃、文笔流畅,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以及国内外发展形势均有客观、前瞻的认知,蔡和森因此也被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二是通过起草党团文件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件的制定。 中共“二大”至“六大”期间,蔡和森作为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牵头起草了大会一些重要文件。 如:他与陈独秀、张国焘等人一起起草了中共“二大”大会政治宣言;与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分别起草中共“三大”大会各种决议案。 1924 年12 月初,中共中央局组成中共“四大”文件起草委员会,蔡和森也是起草人之一。 此外,蔡和森参与起草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纲领和章程等文件。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他还参与起草了《关于地方团改组工作》《本团对于时局应取的方针与态度》 等重要文字材料。1925 年,他根据团中央执委会作出援助浦东纺织工人罢工的决定起草了《援助上海浦东纺织工人传单》,通过传单号召全国男女工人们、农人们、军警们、学生们等群体援助纺织工人罢工,并呼吁工人阶级惟一有效的方法只有密切的联合起来,互相帮助,以与资本阶级争斗。

三是通过发表演说、会议报告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6 年上半年,他受中山大学旅莫党支部邀请,为学生作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长篇报告。 此报告之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党员都了解“中国革命及我党要如何发展及其发展的道路如何”[3]786,要求每个党员明确自己的责任。 某种意义上,此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著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党史,其思想意义与学术价值极高。1928 年6 月,蔡和森出席中共“六大”并作政治报告,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与敌人斗争时要善于评判敌我双方各自的强点与弱点、优势与劣势,“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就不啻帮助了敌人来消灭自己”[3]942。 除了以上方式外,蔡和森在上海大学、上海工人夜校等地为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讲课,向他们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此外,他指导群众开展纪念活动,如1922 年3 月与毛泽东和上海工团负责人商议召开纪念工人领袖黄爱、庞人铨追悼会。 蔡和森到会讲话,鼓励工人“无产阶级真能反抗,就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夺取政权”[4]。

由是观之,蔡和森无愧为一位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理论家与宣传家。 他倾注心血向人民群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同时,也积极向中国共产党人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阐释党的建设史。

四、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之精神,参加和领导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蔡和森面对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封建军阀的强权统治,他毫不畏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一方面,积极发动和组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为把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在斗争中不断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始终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以后,正在河北保定布里村筹备新民学会会员留法事宜的蔡和森闻讯后,马上赶到北京,将留在北京的学会会员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爱国运动中。 蔡和森带领湖南青年陈绍休、贺国、唐铎和北京法文专修科馆的学生一起参加请愿示威活动,他们举着“收回山东青岛,要求拒绝签字”的条幅在北洋军阀的总统府所在地新华门外坐了一天一夜。

1927 年4 月27 日至5 月9 日,正值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之际,中共“五大”会上,蔡和森批判了陈独秀在大革命中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采取妥协退让政策,他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尽快将革命队伍撤往农村,支持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 其时,长沙发生反动军官许克祥发动的叛乱后,毛泽东当即提出党应组织工农武装立即“上山”“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蔡和森确立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方针,并诚恳地向中央申请与毛泽东一道去湖南发动秋收起义,但未获批。 其时,中央派蔡和森去北方整顿党组织,发展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 蔡和森积极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指导北方工农运动,逐渐恢复北方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扭转了刚去北方时“工运没起来”“农运也没有”的窘迫局面。

综上所述,蔡和森从留法至回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不管身处何方,针对帝国主义侵略自己的国家、封建军阀政府与之狼狈为奸等现象,他始终联合民众坚决予以斗争。 而当党内有的领导人在制定党的革命路线、大政方针与政策过程中,犯了右倾或“左”倾盲动的错误时,他又毫不留情地批判党内的错误倾向,以确保全党保持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与战斗力。

五、以践行初心、心系人民苦痛之精神,寻求解救之良方,以谋最大多数贫苦群众的幸福

蔡和森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从激进民主派成长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派以后,就认定自己的一生要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并将践行初心、心系人民苦痛之精神贯穿于革命实践活动全过程。

从蔡和森的生平史实中可知,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崇尚墨子的平等、友爱的思想。 1918 年夏,他邀好友毛泽东到农村游学调研,旨在更多地了解农民生活状况,尤其是农民的苦楚,并试图帮其寻求解脱痛苦的办法。 游学中,两人沿着洞庭湖的南岸和东岸行走,先后到了湘阴、平江、岳阳和浏阳等地,他们没有带钱粮,只是各带一把雨伞和些许衣物。 当他游学回到家中,蔡母问两人路途生活如何安排、怎么度过的,蔡和森回答道,到农民家里访问,与农民交心谈心,帮农民干农活,与他们结为良友。 可见,蔡和森从学生时代起,就产生了爱民、恤民、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意识。 他在编辑稿件以及自己写的多篇文章中,也总是不忘党的初心与宗旨,坚持为解除劳苦大众的痛苦“鼓与呼”。 他编辑的文章多次使用“平民”“民众”“工农群众”等词汇,因此,此刊物一经面世便受到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四百兆同胞的救命符”[5]。 可见,蔡和森成为党的领导人后,他最牵挂、最关心的是了解、体恤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要发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翻身求解放。

蔡和森在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劳苦大众遭受的痛苦之源后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官僚、军阀的统治,使国家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国际帝国主义既是压迫中国的仇敌,又是军阀存在,国家分裂,内乱永续的原动力”[2]234。 为激励全国人民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大声疾呼,要通过民主革命解除国际帝国主义与军阀这把连锁[2]159。另外,他结合中国国情与斗争实际指出,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应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他通过考察广东农民运动后发现农民普遍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迫,地租“大多数五成以上归地主所得”[3]770,此外,农民还要承担种类繁多的田亩捐、军队捐、青苗债、临时借贷、私当、钱粮预征等。 可见,农民所受封建压迫负担之沉重和经济地位之低下。 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入侵以来,“农民所受的政治压迫亦与日俱深”[3]771。

蔡和森在分析了中国革命动力中的各阶级的具体情形后,对无产阶级参加五四运动的突出表现及其对反帝爱国运动取得胜利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加以分析,指出:“中国工人阶级已走到反帝国主义的政治争斗的路上来了……”[6]正是由于工人阶级自动地走到政治斗争的道路上,从而以其为基础就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他依据事实,阐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仅要有无产阶级的积极参加,而且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一定要牢牢把握革命的领导权。 “只有无产阶级可领导这革命”[3]799,只有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使革命走向胜利。

蔡和森体恤、关心劳苦大众的苦痛,大声疾呼各革命阶级要联合、团结起来,形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 他深知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根本力量,共产党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 正如蔡和森所强调的:“统一的目的要建筑在最大多数贫苦群众的幸福和全国被压迫民族的对外独立之上……”[2]114不难体会,蔡和森的上述观点实际上包含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之思想,要以谋“最大多数贫苦群众的幸福”[2]114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的。

总而言之,蔡和森经过苦学深思、艰苦探索成为极端马克思主义派后,就毫不动摇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参加与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建树中,在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艰苦奋斗中,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猜你喜欢
蔡和森建党革命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