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彬 高 峰
(1.延安大学图书馆,延安 716000;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 7300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90)
城市灾害是由自然灾变、人为作用或二者兼有的原因给城市人民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1]。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轴心,人口、财富及基础设施集中,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直以来科学有效的应急响应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公众网络参与城市灾害应急响应提供了途径。公众网络参与的信息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灾害应对或相关部门的应急行动。目前国内已开展关于公众参与灾害应急行为的相关研究,但侧重点各有不同[2-4]。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以郑州“7·20”特大暴雨为例,基于微博,对公众网络参与信息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归纳其典型特征,并对未来城市灾害应急公众网络参与的进一步优化展开讨论,以期为科学有序地提升城市灾害应急效能提供参考。
在我国,公众参与涉及政治参与及所有关心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的团体、组织或个人的参与。实际上,公众参与泛指以普通民众为主体,参与和推动社会决策过程的行动,包括立法决策、政府管理、基层治理等。公众网络参与通常是公众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电子邮件、网上讨论等形式,参与制定、修改、评论公共政策的过程,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府决策过程的行为[5]。其本质为不具有法定直接决定权的团体、组织或个人依托网络平台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系列过程行为[6]。当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公众网络参与的价值、特点、面临困境等方面。如在价值上提出了全景式、无障碍的信息流动渠道和组织模式,降低了信息扩散成本,赋予了公众指尖上的权利,提升了公民的民主意识等[7];在特点上呈现出跨时空、跨边界的联动,参与成本低,相对隐匿等[7-8];在参与困境上主要体现为参与的角色地位、相关能力及配套设施方面[9]。
信息行为涉及相关主体对信息搜索、信息选择、信息传播与互动等有关的所有行为。从业务流程看,信息行为表现为为满足主体自身信息需求,借助相应平台实现信息查找与获取,并最大化共享和利用信息的活动过程[10]。在不同情境条件下,相关主体信息行为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11]。总而言之,信息行为是相关信息主体在产生信息需求的情况下,与内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的一系列以信息作为客体的行为总和[12]。目前学界针对信息用户、信息安全、信息需求等理论层面的研究较为丰富。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信息行为研究逐渐向应用型转变。在风险与应急管理领域,有学者指出,人们的风险感知度越高,其信息行为的频繁度越高[13];有学者在将情绪和情感反应纳入风险感知信息行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指出在灾害情境中情绪本身就是受灾者信息行为的组成部分,同时强调,信息源的专业性、权威性及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信息行为的结果导向[3]。
综上,公众网络参与信息行为已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现有的研究大多偏向于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缺少对具体实践领域应用的探讨,尤其是针对某个特定事件的实证性分析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以郑州“7·20”特大暴雨为例,基于微博文本信息,对公众网络参与应急响应的过程及公众网络参与应急响应信息行为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归纳,并讨论了城市灾害应急响应公众网络参与信息行为规范的提升策略,进一步突出其应用价值。
2021 年7 月17—23 日,河南省遭遇罕见特大暴雨侵袭,郑州市受灾最为严重。此次暴雨灾害呈现历时长、影响范围广、总量大、极端性强、灾损严重等特点,导致郑州市道路通信大面积瘫痪,成百上千的地下空间和基础设施被淹,多区域断水、断电、断网、断路,通信和通行设施严重损坏[14]。最终因灾死亡失踪380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09 亿元。经国务院调查认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大自然灾害[15]。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发布、分享、传播的网络自媒体平台,具有超快的传播速度、超广的覆盖面、超便捷的互动机制,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与互动。在城市灾害应急响应中,公众借助微博,使得灾害预警、灾情、救援情况等相关信息得到及时的传播利用,有效地支持了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运作。目前,学界已展开基于微博的灾情提取和民众情感的分析。吴先华等[16]借助微博大数据对暴雨内涝灾害的灾情和民众的情绪信息进行提取;代虹霞[17]基于微博情感分析对突发事件应对效果的测度方法展开分析。而现有研究中鲜少有对城市灾害公众微博参与信息行为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微博对郑州“7·20”暴雨灾害公众参与信息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发现,在此次郑州“7·20”特大暴雨来临之前,郑州已经开始下雨,公众也通过微博开始关注天气情况。笔者利用Python 网络爬虫系统,借助微博高级搜索功能和热搜搜索引擎,以“郑州暴雨”为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对2021年7月13—28日相关微博信息进行检索,获得3 026 975条记录(由于微博运行机制的动态差异性,所获取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然后利用微博本身的功能对相似内容进行归一化处理,采取热门抽样法,最终形成283条记录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根据郑州“7·20”特大暴雨生命周期过程,将283 条样本记录按时间顺序划分为特大暴雨迟缓期(2021 年7 月13—16 日)、加速期(2021 年7 月17—21 日)、蔓延期(2021 年7 月22—23 日)及衰退期(2021 年7 月24—28 日)4 个阶段,并将相应微博文本通过主题归类展开进一步分析。其中,最强特大暴雨集中在加速期和蔓延期,给城市防洪减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2.1 特大暴雨迟缓期
2021 年7 月13—16 日,此时段郑州已经开始下雨,公众陆续通过微博关注天气,但参与规模较小,主要是少部分官方微博对暴雨的预警提示。如认证用户“大象新闻”发布了题为《紧急提醒!#郑州暴雨来了#,8级大风即将来袭》的微博,得到1 026 次的高频转发和1 253 条留言互动,并成为热门话题。此时段公众参与的信息行为可用关键词“暴雨预报”“情绪表达”来概括。其中暴雨预报多以官方认证用户为主,如“郑州气象”“河南新闻广播”“大河报”“大象新闻”等用户;而表达情绪主要以个人用户为主,如部分公众只是简短的发布“暴雨暴雨”“被暴雨冲倒了”等,主要表达暴雨对其个人的影响或借暴雨抒发个人情绪。
2.2.2 特大暴雨加速期
2021年7月17—21日,此时段郑州经历了罕见特大暴雨,郑州市气象站上报最大日降雨量624.1 mm,接近郑州市平均年降雨量[18]。公众通过微博发布、转发、评论的微博数量呈井喷式上涨,内容涉及灾情直播、灾害现场提醒、求助救援信息、各种自救互救科普信息等。微博政务牵头@郑州发布、@河南共青团、@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河南消防等几十个政务机构官方微博组建“郑州暴雨政务+微博协同作战群”,成立“#河南暴雨互助通道#”话题并迅速回应紧急求助信息。无论是官方微博还是个人都对暴雨本身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展开了实时传播。短时间内众多热搜话题登榜,其中“#郑州暴雨晚高峰#”“#郑州地铁5 号线亲历者讲述暴雨被困#”“#郑州暴雨避险信息#”等,成为在榜时间较长、讨论热度较高的话题。此时段公众参与的信息行为可用关键词“灾情直播”“紧急救援”“情绪表达”来概括。根据上榜话题,公众自发地形成特征鲜明的几种参与类型,如灾情直播者、救援接力者、应急科普者等。如针对部分地区断网、断电的情况,用户“胡波”发布“大家网络不好的时候可以记住这个古老的短信发微博号码:1069009009”,短时间引起6.3 万的转发量;用户“摩登兄弟刘宇宁”发布“一起接力转发,#郑州暴雨避险信息#,分享你知道的避险场所!盼平安”,转发量达63 万,评论量49 738 次。公众的情绪表达主要围绕遭受威胁或受灾公众对自身所处险境的情况、对暴雨及其所引起的灾难救灾情况。如用户“奇迹奇缘”发布长文“写在死里逃生后”分享了自己被救的过程及地铁5 号线被困人员相互帮助的感人细节,转发评论量超12万次。
2.2.3 特大暴雨蔓延期
2021年7月22—23日,此时段公众微博参与延续着对特大暴雨加速期的热情。相关内容涉及对应急救援的关注、对灾损的痛惜、对暴雨天气的痛恨、对救援精神的弘扬以及对最新天气预报的关注等。同时也包括了对此次暴雨灾害的反思,对排水系统、市政建设、相关政府部门行政作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讨论,以及对城市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规划的评论。社会舆论明显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持批判态度。此时段公众参与的信息行为可用关键词“灾情续播”“初步反思”“情绪表达”来概括。热榜讨论话题有“#郑州暴雨后人间百态#”“#郑州暴雨互助信息#”等。如用户“吃瓜群众CJ”发布“在郑州地铁五号线做了六个小时心脏复苏的年轻医生于逸飞免试用期直接录用了”,转发量达58 812 次,评论量达21 356 次;用户“ACEYOUNGKINGYOUNGBOSS”发布“郑州这场罕见的暴雨,@美克美家郑州设计中心变成了临时‘避难所’,店员为来此避雨的行人提供休息空间、饮用水、充电设备、路线指引等”,转发量达105 430次,评论量达53 884次。此阶段灾情续报、互助救援、情绪表达仍占据主流。
2.2.4 特大暴雨衰退期
2021年7月24—28日,此时段暴雨带来的灾害逐渐减弱,但此时公众参与的信息行为依然可用关键词“灾情关注”“天气预报”“情绪表达”来概括。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和救灾信息被大量关注。如用户“双流应急”发布“暴雨后如何防范传染病”,用户“京城老记”发布“暴雨过后新的险情”,呼吁居民及有关部门关注房屋质量,防止次生灾害等。同时大部分信息内容都表达了对暴雨的负面情绪及对相关人员、组织的消极态度,谴责不良行为,弘扬好人好事。此时,热榜讨论话题有“#郑州暴雨涨价到2 888 酒店已摘牌停业#”“#郑州暴雨中的怒吼#”“#郑州暴雨中22只手托起诺亚方舟#”等。
2.3.1 公众网络参与过程的特征
(1)阶段性。在特大暴雨迟缓阶段,公众参与的规模范围相对较小,参与内容主要集中于“暴雨预报”“情绪表达”;在特大暴雨加速阶段,公众参与的规模范围急速膨胀,不仅有广泛影响力的官方微博用户,更有大量普通个人用户的参与,参与内容主要集中于“灾情直播”“紧急救援”“情绪表达”;在特大暴雨蔓延阶段,公众参与的规模范围出现短暂的休整,参与内容主要集中于“灾情续播”“初步反思”“情绪表达”;在特大暴雨灾害衰退阶段,公众的参与热情再一次高涨,参与内容主要集中于“灾情关注”“天气预报”“情绪表达”。其中“情绪表达”的诉求贯穿每个阶段。
(2)极化性。偏离了事物本该有的状态视为“极化”。此次特大暴雨应急响应中公众的“极化”行为既有因现实生活中长期处于某种压抑状态而借暴雨宣泄的成分,也有因暴雨导致其生活工作出行受阻而对其深刻厌恶的成分。如“郑州供电”发布微博提醒,“暴风雨时,行人要尽量避开有电线的道路一侧”,并承诺配合路灯所对全市的供电线路隐患进行排查。此举被网友指责为“事后诸葛亮”“暴雨频发的季节,市政部门为啥不提前排查,为啥每次总要等付出血的教训才能觉醒?”。同时更有甚者为了求得关注而“剑走偏锋”,挑拨公众的神经敏感点,如个别地产公司组织或个人变相营销,发出“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暴雨突袭,你的爱车还好吗”等营销宣传海报来消费灾难。
(3)不完全参与性。在此次特大暴雨公众网络参与中,部分用户虽然参与对暴雨洪涝事件的讨论,却并未表达诉求,只单纯发泄情绪,呈现出一种不完全参与性。但情绪渲染和影响力贯穿整个应急响应的过程,究其原因是在高压的现实生活环境下,公众情绪表达得不通畅,故借暴雨来传播情绪并出现信息爆发式井喷现象。公众不完全参与的情绪感染极易引发应急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失真和舆论极化。
2.3.2 公众网络参与信息传播互动的特征
(1)点面辐射性。此次暴雨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影响力强的官方认证机构和意见领袖的介入使得公众网络关注程度呈几何式增加,公众参与灾害信息传播与互动救助的规模呈现由点到面的辐射性特征。灾害第一现场的普通用户极可能一跃升级为应急信息扩散与互动的关键传播者,迅速形成由点到面的传播态势。同时,基于微博的关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用户粉丝数量的多寡决定了不同程度的传播影响力。决定信息传播与互动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拥有第一手信息的用户,更取决于用户的关系网络。网络名人、意见领袖、网络维权人士等由于比普通用户具有更广泛的信息关系网,因而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深度夯实了由点到面传播效应的辐射力。
(2)信源质量参差不齐。防灾减灾一手信息源的准确性始终是此次事件公众参与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媒体发布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都有待检验。在7 月20 日19—20 时,针对地铁5 号线进水事件,不断有媒体和个人用户发布被困乘客成功获救的信息,然而直至当日22 时新华社官方微博明确发文“救援正在进行,被困人数不清”。显然,救援信息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将直接影响应急决策的效能。在性命攸关的紧急时刻,一旦对信息源监管不力或出现传播失误纰漏,将可能直接导致错失最佳救援时间。
(3)信息碎片化与猎奇性。在此次暴雨事件中,由于公众参与大多以自发性为主,基于个人主观认知判断,在参与动机、持续时间、参与内容等方面都较为随机。一方面参与过程的无序状态会导致信息传播与互动呈现较为严重的碎片化特征。如针对微博网友发出“雨好大,地铁还好吗”的疑问,地铁官方微博首先回应“风里雨里,地铁等你”,然而几分钟后又再次发文“因降雨影响,京广南路出口临时关闭”,数分钟后,再次通知临时关闭的出入口已开启,之后又通知再次关闭相应出口。类似反复的碎片化信息极易引发公众参与的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过程中,未知的灾情元素更容易得到关注和传播并带有明显的猎奇性。如个别媒体组织公然发布“今天带你郑州看海”“郑州5 个看海好去处”的短视频,极具戏谑色彩,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以猎奇的心态去蹭灾害热点,或过度消费悲情,绝非合理的认知。
城市灾害应急过程中,公众网络参与将散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灾害情境以物联网的形式连接并快速传播。宏观地看,公众网络参与应急响应的信息行为特征具有信息大爆炸时代固有的色彩,但在城市灾害应急响应下,这些特征显得更加突出,同时也进一步反映出网络信息时代公众参与组织管理的价值性、网络信息资源质量建设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公众网络灾害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未来一方面需要通过创设法制化的路径和参与机制来消除公众网络参与的无序性;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建设优质的网络灾害应急信息资源,第一时间为灾害紧急状态下的公众互助与自救提供科学的保障;同时,需要不断强化提升公众的灾害信息素养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私人化、普泛化、自主化的有力工具。在应急管理领域,技术只是手段,一切信息技术的应用须建立在人本主义之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改善城市灾害应急响应下公众参与中信息碎片化、极化及不完全参与性等负面影响,需要积极构建法制化的公众网络参与体系,让公众形成稳定的参与认知并提升互被重视的认同感。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公众全程有序地参与城市灾害应急过程。具体执行上需要以政府为首的相关主体联合打造城市应急管理网络服务平台,根据公众参与的阶段性特征,设置科学的诉求支持系统,建立相应健全的审查标准和责任机制,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形成良好的政民互动格局,有智慧地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回顾案例发现,公众情绪伴随着整个信息行为过程。而灾害应急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为其主要诱因之一。在灾害应急响应的紧急时刻,应急信息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不足,对灾害应急响应具有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障网络应急信息资源扩散与互动中的内容质量,以及迅速实现对受灾民众的疏散和避难工作是应急响应的重中之重。具体执行上,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问责机制保障应急信息资源入网的权威性、可靠性,最大程度上确保在性命攸关的紧急时刻,应急信息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3];另一方面需要强化灾害避难场所指示系统的建设,科学地规划布局和建设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尽可能开发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的避难所价值,并设置相应的引导系统。当遭遇类似的洪涝灾害事件时,该系统能够快速感知附近可能受灾的群众,并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向群众发送就近避难场所位置和安全转移路线。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包括郑州图书馆在内的诸多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地发挥了应急避难所的价值,为应急救援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城市灾害应急响应中信息不对称、不完备等问题,公众更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灾害信息素养能力,基于对灾害事件本身的客观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掌握和判断灾害应急情势的认知能力。具体执行需强化公众灾害信息素养科普教育,联合学校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开设系统的灾害信息素养课程,为各类群体传授正确应对灾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从知识传承和利用的视角构筑起应急响应的“防火墙”,科学地指导灾害情境下的信息行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