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明代万历年间,江西宋应星(公元1587年—约公元1666年)所著的《天工开物》,初刊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距今已有386年,其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它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宋应星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对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对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研究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和科学价值。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天工开物》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点校和出版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21世纪以来,《天工开物》在思想、插图、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可喜,发展迅速。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栏目改编的《天工开物》的故事,讲述了宋应星秉持着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信仰,践行求真务实精神、造福人民的梦想故事,再次点亮了《天工开物》这部典籍,使它再度受到学界和相关爱好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思想研究、插图研究、手工业技术研究以及成书背景研究等四个方面梳理总结近二十年来《天工开物》的研究成果,以期助力学界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天工开物》这本书及作者,并为后续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理论成果。该书详尽展示了古代农业与手工业各领域的工艺及科技成就,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农业与手工业方面所秉持的工匠精神和卓越的技艺。《天工开物》始终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界关于《天工开物》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造物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从《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和《周易》的“开物成务”开始就阐述了人利用自然规律开创物质财富的内涵。古代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农业与手工业领域,并贯穿于整个农业与手工业的生产发展体系。孙聪指出《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总结,将书中的造物思想具体化为“实事求是”思想、“重农务实”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三个方面。[1]詹凯的博士论文专门列出“《天工开物》造物思想的核心价值”一章,认为书中的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学统领下的造物思想、整体性的和谐思想、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2]李雪艳的博士论文以《天工开物》为核心,着重研究了书中所涵盖的手工业技术,认为《天工开物》中的造物思想实质上是凝结于物的哲学观。[3]孙博以明代“实学”思潮的影响为切入点,集中探讨《天工开物》中“格物之法”的造物观,并从“阳明理论与物性的对立和转化、五行模式与造物中的物性生克、感应论与造物中的同类相感”三个专题进行考察,展现出宋应星对造物活动“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4]舒利香从造物的角度深入解析《天工开物》,认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尊重自然”“顺物性”以及“效日用”,指出《天工开物》以民间造物技艺为媒介,传承古代造物文化,展现传统造物的文化意蕴。[5]周德威认为《天工开物》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学统领下的造物思想、整体性的和谐思想和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这些思想呈现了一种整体的、和谐的、系统的创作方法,为我国的实干兴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6]
宋应星屡次科考不顺,常常行走世间,考察民情,积累了丰富的实用之学。宋应星在《序》中郑重写道:“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实用思想成为《天工开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面。舒利香认为,宋应星在著作中展现出的实用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民生日用器物的关注与重视上,主要有两点,分别是致用造物观和实用之物。[7]巩天峰以宋应星及其著作《天工开物》为研究对象,认为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造物观念主要体现在“经世致用”和“效用于日用之间”两方面。[8]
设计是一种审美艺术。《天工开物》中所呈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配合,通过技术从自然界开发出有用之物等理念对设计回归本来的思想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陈仲先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将《天工开物》的设计思想概括为“一个目标、两大系统、六大领域”,认为《天工开物》体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制作性、实用性、创造性和审美性。[9]王秋利认为《天工开物》的设计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美、朴素实用的功能美。[10]赵梦瑶也指出《天工开物》中体现的尊重自然、朴素实用等设计理念仍然值得今天的设计者们去学习、传承和重视,做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设计,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实现共赢发展。[11]刘明宽认为《天工开物》蕴含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天人和谐的绿色设计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个方面。[12]熊秀从科学思想、服务民生意识和实用造物等三个方面论述《天工开物》在设计中蕴含的思想,认为当代设计的发展应加大对《天工开物》造物思想的挖掘与运用,这有利于推动现代设计学的发展。[13]李波将《天工开物》的设计思想归纳为两点:一是把关心民生作为造物设计的核心;二是追求实用、和谐、适应自然的设计思想。[14]詹凯认为《天工开物》中所承载的天人关系体现了作者宋应星清晰且具有整体性的和谐思想,而宋应星在天人关系主客体之间的深刻思考,为当今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设计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参照,这在今天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15]吴国荣、孙雪梅对《天工开物》造物体系的系统性与生态意识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其中所蕴含的可持续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一先进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16]付腾焱认为作者宋应星提倡的“经世致用”造物观蕴含独特的设计思维和造物理念。他立足设计思想,尝试嫁接传统与现代设计,从古人精思微虑中分析造物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阐述中华民族独有的造物观念,以探寻《天工开物》中设计思想蕴含的文化与历史为责任。[17]侯文杰认为挖掘《天工开物》中所蕴含的设计内涵,不仅在于对古人设计文化和技术的学习,更为关键的是理解其设计背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从而对现代设计领域有所启迪。[18]
《天工开物》首卷《乃粒》之名蕴含深意,如作者所述:“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此种观点彰显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农学思想。纵观全书,与农业相关的章节有七卷,占全书的38.9%,书中对农作物的介绍和分类既全面又深入,并以图片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农作物种植过程,这对推动当代人了解传统农业工艺技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同时,文中所体现的农学思想对当代环境恢复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罗顺元认为《天工开物》在农业方面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农学思想,包括“生态施肥法、重视生态因子——水的作用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相统一的农业生态系统论”三个方面,并且谈到其农学思想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对二十一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19]廖丽华、胡新福、陈杰把《天工开物》中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概括为栽培技术和耕作种植技巧,指出这不仅推动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也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廖丽华、胡新富、赖芬又总结了《天工开物》中所蕴含的农学思想,主要是废物循环利用、“三才论”的思想以及“农、工、商”并重的农业经济思想,认为这些思想对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21]熊炎兵从灾害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介绍了宋应星主张掌握规律、务尽人力抗御灾害的观点及排水防涝、灌溉抗旱的技术要领,认为这些抗灾思想和技术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22]周匡明、刘挺立足于《天工开物·乃服》篇,深入探讨了宋应星所述的明代蚕桑生产技术的三大突破。他们认为《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各项技术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既继往开来,又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23]
《天工开物》的书名就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学者潘吉星认为:“天指的是自然,工是人的技巧,开就是开发,物是有用之物或物质财富。综合起来,天工开物就是‘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24]开物表达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辩证思想,这一思想也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可见哲学思想也是《天工开物》中值得研究的内容。王文琴分析宋应星写作《天工开物》积累的实践经验得出其哲学思想主要是能动的自然观、实践的自然观与和谐的自然观三个方面。[25]钱斌、李洪正认为《天工开物》中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和合之论”“生生之流”和“序续之道”三方面,这三点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理解和研究这部伟大著作的逻辑基础。[26]李程从晚明农学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着手,指出“天工开物”强调人与自然相配合、人力与物力相结合,开发自然界中的有用之物为人所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7]
《天工开物》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从《乃粒》到《珠玉》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篇,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中关于机械、陶瓷、兵器、火药、纺织、冶金、造纸等30多个领域的内容,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及所使用工具的名称、形状和工序等,并附有123幅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论述了我国17世纪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技术与科技成就。因此,插图作为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插图设计、插图美学和插图考。
在当今社会,很多设计灵感皆源自优秀的传统文化。《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工具与工艺技术展开,详尽展现了各类工具及工艺操作流程,总计达123幅,足见作者宋应星对技术实用性的重视。因此,从插图设计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推动现代设计事业的繁荣发展,也能充分展现插图所蕴含的文献价值。张慧重点研究涂本《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插图,详述《天工开物》在中国工程图学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科技插图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同时期其他科技著作的科技插图进行比较,对科技插图中的工艺技术、不同版本绘图风格、绘画技术水平,人物环境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析,认为《天工开物》中科技插图具有认识、传播、资治、实用和装饰功能。[28]左建军、刘世清从多媒体学习的视角出发并结合迈耶多媒体设计角度分析出《天工开物》插图的版式设计原则,认为其简约的文字设计和巧妙的插图创作对当代图书版式、界面设计都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29]张朝栓考察了《天工开物》插图的艺术风格,认为《天工开物》中的插图不仅为后世研究古代人民的劳动及生产活动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视觉资料,也是美术界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类插图形式与风格的宝贵资源,最后通过对《天工开物》插图的动态化设计实践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图像内涵。[30]
《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图像本身具备独特的美学价值。从审美角度来看,图像的构图方式以及呈现出的线条美和相应的刻工美,都能反映出传统艺术中的一笔一画之美。这种美不仅表现为传统美学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时也构成了传统美学的传承方式。沈克从理性图像的角度探讨《天工开物》插图的美学价值,主要有以下五点:传递准确的客观信息、提供了珍贵的图式形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创作理念以及丰富的绘画资源。[31]罗玲玲以《天工开物》科技插图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书中科技插图的背景和布局、插图的表现形式、插图的绘图技术、插图的绘画风格等内容,总结出其图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构图布局与《天工开物》的哲学思想统一;绘图技术与中国古代经验科学的特点相吻合;白描式绘图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32]陶锐认为《天工开物》插图属木刻版画,通过对《天工开物》插图双重身份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插图的艺术特征与艺术观念。[33]马桂纯从版画史的角度探析书中插图的造物思想及其产生的文化影响,认为书中版画插图的创造主体、创作目的、版印技术和艺术风格等在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34]
插图作为《天工开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此书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属于技术方面的工作,图像便于清晰地展现技术、工艺的流程,同时也有助于后世进行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对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学者通过对插图的整理与对比,得以依据相应图像史料和工艺技术进行判断、学习并延续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技术。陈启流认为《天工开物》在系统总结前代文献的基础上,对潜水采珠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概括,并配有插图加以说明,通过对陶本《天工开物》所附《没水采珠船》图与涂本比较,探讨陶本《没水采珠船》图的合理性问题,证明陶本《没水采珠船》图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整体而言还是以不合理为主。[35]关晓武通过重点考察和对比《天工开物》几个版本中“珠玉”篇的相关琢玉文字和《琢玉图》,将图示琢玉机划分为框架型、完整型和扩展型三种型式,初步考证了前两种类型是否存在实物原型并且对两种机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对琢玉工具及流程图进行了考释。[36]汪晓东指出,《天工开物》所附土砻图的形态与民间遗存物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史料比对得出结论,认为附图中的土砻可能为江浙地区所用,因结构和形态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所以土砻在碾米机出现之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37]
《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史著作中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推崇。近年来,关于《天工开物》的成书背景、价值及其版本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颇多。
《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下,时代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农工技术著作的形成。关于《天工开物》的成书背景,学界多从宋应星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李雪艳的博士论文对宋应星家族背景、所处时代背景、学术历程及社会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解读《天工开物》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有力支撑。[3]詹凯的博士论文立足于宋应星所处的社会宏观环境及其家庭环境,认为是环境因素塑造了宋应星的实学理念,长期的技术调研与社会实践积累了宋应星的阅历,为《天工开物》一书的创作提供了资料。[2]何立文以宋应星的仕途经历为切入点,认为正是科考与仕途的不顺使得他转向研究农业、手工业等实用之学,由此写成了这部科技著作。[38]廖丽华认为,《天工开物》的成功面世不仅归功于作者宋应星有着较高的学识才华和独特的治学旨趣,还得益于明代有别于正统的反虚务实的学术思想。[39]张英敏指出,《天工开物》的成书原因主要是受宋应星本人科举失意、江西地方手工业经济发达、当时的时代思潮和西学东渐等四个方面的影响。[40]王建成认为宋应星是一个学问渊博、目光犀利,有独特见解与多方面贡献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代表著作《天工开物》的出版不仅促进了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影响和促进了日本和欧美诸国科学技术之发展。[41]李书状指出《天工开物》在明末时被创作出来并非偶然,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实学思潮的出现及宋应星本人的求学经历都有密切的联系。[42]甘泉以成书地新余市的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认为宋应星能在新余分宜任职期间写出巨著《天工开物》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二是宋应星对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三是新余分宜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素材。[43]
骆玉安认为《天工开物》的科技价值主要体现在农业、生物、采矿、冶金、化学、物理学和机械学等方面,《天工开物》在这些方面的总结、归纳和介绍对促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4]周祖亮指出《天工开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记载的传统工艺包含着丰富的科技文化信息,为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科技史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45]楼世洲、郑雪颖认为《天工开物》是一部反映明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性科技著作,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总结了明代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创新了技术传承方式;技术范式的形成是对中国古代技术教育的创新。[46]
关于《天工开物》的版本情况,著名科学家潘吉星曾做过详细的版本考,说明了中外出版的十二个版本的特点,多方面阐述了此书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性。[47]在此基础上,肖克之梳理了十九世纪以来《天工开物》在国内发行的版本及源流,特别是对此书消失几百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现存的是《天工开物》的明初刻本。[48]至此,《天工开物》的版本信息基本清晰明确。马灵认为通过对《天工开物》版本特征的分析,不仅能总结出中西版本学内容的差异化,也能深度挖掘出各版本在演变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价值,为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版本学的内容做出贡献。[49]
《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制盐、纺织、造纸、陶瓷等三十多种工艺的生产技术,书中配以大量的工艺操作插图及工具样貌插图,细致地描绘和展现出当时手工业技术的精湛之处。这不仅体现出古代艺人的工匠精神及工艺技术之高超,对现代手艺人的技术传承和创新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对《天工开物》中手工业技术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贺世宇认为《天工开物》的技术特征是具备实用性,严谨规范的流程以及可持续的生产,此书不仅是对过去劳动人民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的总结整理,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技术观的载体。[50]霍菲菲对《天工开物》中的造纸技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将其概括为五个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51]《天工开物·彰施》一节中详尽地描绘了二十八种染色工艺,乔鑫鑫据《天工开物·彰施》的相关记载,通过对植物染料、染色技法及色彩的整理,筛选出八种传统色彩进行复原实验。她认为研究《天工开物·彰施》中的染色技法对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的结合,更好地传承并创新中国传统服饰染色技艺具有重要意义。[52]丁愫卿对《天工开物·乃服》展开深入研究,她认为从“乃服”记载的明代服饰种类、材质、织造技法、织造工具等内容中能找到明代丝织行业发展的脉络。[53]戴仕炳等人指出,《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中采用的“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的石灰消解工艺,他们将此工艺落到实处进行实验考察,初步验证了《天工开物》记载的石灰消解方式的可行性。[54]
综上所述,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天工开物》研究现状的梳理,可见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农学领域,而是在多个新兴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思想层面的多角度研究和插图方面的深入研究等,这些均属于此前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此外,《天工开物》的实用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其生态理念的研究趋向于解决现实问题,该书的生态保护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当今生态问题的解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天工开物》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较大研究空间。近年来,图像学研究逐渐兴起,其图谱的丰富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宋应星在编写此书时,秉持着“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理念,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内容占比较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书中的农学内容也非常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科学家丁文江曾评价《天工开物》:“三百年前言农工业书如此其详且备者,举世界无之,盖亦绝作也。读此书者,不特可以知当日生活之状况,工业之程度,且以今较昔,吾国经济之变迁,制作之兴废,亦于是中观焉。”[55]《天工开物》作为涵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阐释,由此可见,研究空间颇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