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启示

2024-05-30 04:09陈泓宇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产

陈泓宇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他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深入挖掘各门类之间的关联,归纳了造物的一般规律,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1][2]《天工开物》体现了尊重自然与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思想与造物理念[3][4],蕴含了光辉的经济伦理思想。我国正处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应强化经济行为与伦理价值的耦合,遵循伦理应当[5]。挖掘与探讨《天工开物》中蕴含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原则,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产,预防重大风险,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启迪。

一 、《天工开物》的经济伦理思想

1.以农为重,注重效益

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以农为本一直是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纲领,这为造就当时人们辛勤耕作、不怕艰辛、重视投入产出比的生产伦理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天工开物》提倡以“力”和“强”的精神斗志投身于农业生产和一切经济活动,努力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6]。

(1)贵五谷,贱金玉。“乃粒”二字出自《书经》,“蒸民乃粒,万邦作义。”意思是只有民众有粮食吃,天下才会安定,这一表述体现了粮食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具有满足民众最基本物质需要的属性,这本身就具有伦理合理性。宋应星认为,对一般民众来说,珠玉宝物远不如吃饱饭重要,农业生产可以保障民众的衣食来源。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序中指出:“卷分前后, 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这也是宋应星把《乃粒》列在《天工开物》第一卷第一篇而《珠玉》被放在最后一卷最后一篇的原因,体现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体现了《天工开物》的生产伦理思想。

(2)先农为神,以食为天。《天工开物》在第一卷《乃粒》中有这样的叙述:“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宋应星认为,把创始农业的先祖奉为“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应该把农业奉为神圣的事业。接着又说:“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表达了宋应星对那些脱离农业生产、不尊重农民的富贵子弟和读书人的不满,认为他们只知道享受美餐,却忘记了粮食是农民辛苦耕作的成果,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乃粒·菽》讲述豆类种植技术时说:“皆充蔬代谷,以粒烝民者,博物者其可忽诸。”宋应星批评读书人见识广博却忽视豆类种植和生产,忽视其对老百姓的重要意义。《乃粒·稻》记载:“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意思是香稻虽因有香气通常专供富贵人家享用,但其产量很低,对人体没有什么滋补的益处,因此不值得提倡。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宋应星对农民的关切之情,表达了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爱农民、以农民为重心的社会氛围的愿望。

(3) 行农事,重效益。如果从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进行考察,那么如何赚钱就属于生产伦理的范畴了。[7]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及其价值观倡导入世精神,鼓舞人们积极从事生产活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如何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伦理就表现为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也就是讲究效益原则,《天工开物》遵循效益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整体效益最大为决策准则。《乃粒·稻工》中分析:“……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意思是家里没有耕牛的贫苦农户,如果勤快耕种也能种上有牛农户田数的一半,考虑到购买耕牛需要的本钱和水草饲料的费用,计算一下耕牛被盗窃、生病和死亡等的意外损失,再算算节约下来的给牛种饲料的田地及放牧的人力的费用,可以腾出手来种植其他农作物来补偿荒废了的那一半田地的损失,似乎也就和有牛的家庭差不多了,这样算来,最终还是用人力耕作更划算些。这体现了宋应星所认为的不应只看局部效益而应该关注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思想。

第二,权衡经济成本与经济效益。《乃粒·稻宜》中提出:“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意思是可以在豆价便宜时将豆子撒在稻田里,腐烂后做肥料用,一粒黄豆可以肥稻田九平方寸,这样所得收益便是所撒播黄豆成本的双倍。《五金·锡》中谈到提取锡的过程:“但一日功劳淘取煎炼不过一斤。会计炉炭资本,所获不多也。”意思是一天的淘取和熔炼也不过就一斤左右,计算所耗费的炉炭成本,获利实在是不多。《舟车·海舟》中说:“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等船制度,工费不及十分之一。”意思是制造这种海船的工本费,还不到那些出使琉球、日本和到爪哇、笃泥等地经商的海船工本费的十分之一。《乃粒·稻工》中提到:“……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意思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水牛力气要比黄牛大一倍,但是如果养水牛,在冬天需要有牛棚来抵御酷寒,在夏天还要有池塘为水牛洗澡,平时养水牛所花费的心力也比养黄牛多一倍。这些提法都体现了宋应星所主张的行农事必须权衡经济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决策准则。

第三,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农事效益。宋应星在书中多次提到要通过科学劳作来提高农事效益,应该积极寻求提高效益的科学方法。《乃粒·稻工》提到:“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扛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意思是有的农民家里缺少畜力,如果在犁上绑一根杠子进行翻耕,两个人干一天才抵得上一头牛的功效;如果利用手工技术做个磨耙,犁耕后两人用肩和手拉着磨耙,干上一整天相当于三头牛一天的劳动效率。《乃粒·水利》中记载:“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意思是没有流水的湖边、池塘边,可以几个人一起踩踏来转动水车灌溉,但使用牛力拉动转盘进而带动水车的功效可以高出一倍,至于使用桔槔和辘轳取水灌溉,那工效就更低了。《乃粒·麦工》中记载:“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冀麦实……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意思是因为南方种春者不指望收获麦子,所以当春小麦或大麦还在青绿苗期时,就把它们耕翻压死在稻田里,用作有机肥来改良土壤,秋收时稻谷的产量定能翻倍。宋应星认为,耙地及使用水车灌溉的时候,使用恰当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益,使用麦苗肥稻田也是提高生产效益的手段。《天工开物》中总结了很多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益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了宋应星处处权衡经济成本与经济效益,注重经济效益的思想。

2.物尽其用,绿色发展

生产伦理还包括生态伦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提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使人和自然的关系进入协调状态,就要使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达到理想状态[7]。《天工开物》提倡重利用的生产伦理观,提出了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生产性开支,提高经营利润,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的主张,提倡节俭、合理、科学的经济伦理观,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1) 珍惜资源,节约使用。《乃服·枲著》记载“新装者附体轻暖,经年板紧,暖气渐无,取出弹化而重装之,其暖如故”,意思是新棉花穿盖起来既轻柔又暖和,几年以后就会变得板结紧实,逐渐不暖和,这时再将棉花取出来弹松软,重新装制,又会变得像原来一样暖和了。《锤锻·斤斧》记载“凡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熔铁补满平填,再用无弊”,意思是打石用的锤子用久了四面都会凹陷下去,用熔铁水补平后就可以继续使用了。宋应星认为穿盖使用的棉花及制锤子用的铁等原料都不可随意丢弃,应想尽一切办法节约使用,以最经济合理的运行方式减少资源的损耗。

(2) 回收资源,重复使用。《杀青·造竹纸》谈到一种纸:“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意即有一种宽幅的纸,名叫大四连,用来书写显得贵重。等到它用废以后,废纸也可以洗去朱墨、污秽,浸烂之后入抄纸槽再造,节省了浸竹和煮竹等工序,依然成纸,损耗不多。《彰施·诸色质料》中叙述“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意思是用红花染过的红色丝帛,如果想要回到原来的颜色,只要把所染的丝帛浸湿,滴上几十滴碱水或者稻灰水,红色就可以完全退掉恢复原来的颜色了;将洗下来的红色水倒在绿豆粉里进行收藏,下次再用它来染红色,效果很好,颜色半点也不会耗损。宋应星提倡在生产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来简化工序,重复使用资源,减少投入,降低损耗,减轻环境压力。

(3) 变废为宝,循环使用。《乃粒·稻宜》中介绍了利用施肥促进水稻生长的方法,比如“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意思是辛勤劳作的农民为增进稻田的肥力会想尽方法,人畜的排泄物、榨油剩下的枯饼、草皮、树叶都被当作肥料用来促进水稻生长。《乃粒·菽》介绍了绿豆粉浆水肥田的事情,“做粉溲浆灌田甚肥”,即用绿豆做豆粉剩下的粉浆水可以用来浇灌田地,肥效很高。《乃粒·稻工》介绍了利用稻茬做肥料的方法,“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 ,意思是稻子收割后如果不再种植其他作物,应该在当年秋季翻耕土地,稻茬腐烂在稻田里作为土壤肥料相当于粪肥一倍的肥力。《乃服·叶料》还介绍了用桑叶饲养绵羊的方法。第二茬的桑叶摘取以后,第三茬叶子到秋天又长得很茂盛了,“浙人听其经霜自落,片片扫拾以饲绵羊”,浙江人让它经霜自落,然后将落叶全都收拾起来,用来饲养绵羊。《乃粒·麻》介绍了用芝麻榨油剩下的渣来肥田的方法,“收子榨油每石得四十斤余,其枯用以肥田”。《彰施·蓝淀》介绍了种植茶蓝的方法,“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到第二年春天(大约农历二月)时,放火将山上的杂草烧掉,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甘嗜·造糖》介绍甘蔗榨汁技术时提出蔗渣可作为烧火的燃料使用,“蔗过浆流,再拾其滓,向轴上鸭嘴扱入,再轧,又三轧之,其汁尽矣,其滓为薪”,意思是甘蔗经过压榨便会流出糖浆水,再把蔗渣插入轴上的“鸭嘴”处进行第二次压榨,然后又压榨第三次,蔗汁就会被压榨尽了,剩下的蔗渣可以用做烧火的燃料。

无论是人畜的粪便、榨了油的枯饼、草皮、树叶、粉浆水、稻茬、芝麻渣还是蔗渣,在宋应星眼里都是行农事的可用之物,都是可以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民众的收入。

3.系统管理,控制风险

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对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系统的运行机制是系统、子系统、要素、环境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有整体性、协同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宋应星擅长用系统论的思想分析、控制农作物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农业生产中,生产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如何使得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能够循环往复就决定于生产过程是否高质量和具有可持续,倡导持续性原则作为生产伦理的价值导向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尽量控制风险,保持生产有效率地进行[8][9]。

首先,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农作物生产的全过程及生产的方方面面。比如针对水稻的种植,文章分为“稻、稻宜、稻工、稻灾、水利”五个部分,首先介绍水稻的品种、育种、插秧,其次介绍种植水稻的土壤如何改良,接着介绍耕作方法、耕作工具和管理,然后总结影响稻子收成的各种灾害,最后介绍水稻的灌溉设备等,非常完整系统地叙述了关于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宋应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

宋应星还以稻为例,记录了浸种的最佳时间,发芽后的插秧、分秧流程,详述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下秧苗的长势、收割时间、增进稻田肥力的方法、灌溉措施等,总之,宋应星认为只有各个环节依次落实到位,农作物才能茁壮成长,农家的辛苦劳动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管理过程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特点。

其次,宋应星还运用系统思维管理农作物生产的防灾过程。比如针对稻灾防控,体现了他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的思想。纵观稻种的储藏、播撒,秧苗的移栽、生长、抽穗、浇水至成熟等各个环节,《天工开物·乃粒》共提出了八种可能出现的稻害稻灾并对其进行识别、预测,运用有效手段来处理风险和灾害。比如稻种储藏不力,就会带暑气,给禾苗和稻穗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稻子的第一种灾害。播撒稻种,如果田里积水过深,遇上狂风,谷种就会堆积在秧田的角落,这是第二种灾害。秧苗怕成群的雀鸟飞来啄食,这是第三种灾害。移栽的稻秧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就会损坏一大半,这是第四种灾害。秧苗返青长出新叶之后,禾稻的叶鞘及茎秆里会生虫,这是第五种灾害。禾稻抽穗之后,夜晚腐烂的木头中散放出来的“鬼火”四处飘游可能烧焦禾稻,这是第六种灾害。秧苗自返青到抽穗结实,如果没有水就会枯死,这是第七种灾害。在稻子成熟的季节,如果不幸遇到狂风天气,稻粒就会被吹落;如果遇上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谷粒被水浸湿后就会自行腐烂,这是第八种灾害。针对这八种灾害,宋应星一一给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与方法来应对。比如针对第一种灾情,采取的措施是到了晚上,等稻种凉透后再入谷仓;或者是在数九寒天的冬季将冰水、雪水储存在水缸中,第二年春天浸种时,每石稻种泼上几碗冰水、雪水来灭稻种里的暑气。针对第二种灾情,采取在风势平定以后再播撒稻种的措施,这样种子就能均匀地沉下并育成秧苗。针对第三种灾情,采取的措施是在稻田中竖立悬挂假鹰、假人的杆子,这些假鹰、假人随风飘扬,就可以驱赶雀鸟。像第八种这样的天灾,宋应星提出把湿稻谷放在锅里,烧火爆去谷壳,做炒米饭来充饥的应对措施。

对稻子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灾害问题的分析及应对体现了宋应星所提倡的运用系统化思维管理农作物生产的思想,想方设法使农作物生产避免风险,增强生产可持续性。这种系统论思维对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有启示意义。

二 、《天工开物》经济思想的当代启示

1.确保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天工开物》开篇指出“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其中蕴含的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依靠五谷,而五谷生长需要靠人类去种植的思想与党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其次是发展科技提升农业生产力。聚焦战略需求、整合优势力量,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育种、选种、栽培到灌溉、施肥、防灾,研发一系列农情监测与智慧管控的方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扛牢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全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再次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教农民种良田,教会农民科学的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做好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等。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天工开物》在《杀青·造竹纸》《彰施·诸色质料》《乃粒·稻宜》《乃粒·稻工》《乃服·叶料》《乃粒·麻》《彰施·蓝淀》《甘嗜·造糖》等篇目中多次提到珍惜资源、重复使用、节约使用材料的观点,提倡了重利用的生产伦理,这有助于指导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三大重点任务: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这些任务的实现对于有效延长材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由于原材料开采、产品废弃处理和处置等环节所造成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对家庭来说,要自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的行为,形成崇尚节约的社会氛围。对企业来说,要大力做好宣传,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和全部环节,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员工增强节约意识,自觉养成节约的习惯。在工业领域,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今后要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资源节约管理,加大力量突破关键技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模式,促进生产领域全产业链的节能降碳。对政府来说,既要推行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又要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和逐步提高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能耗、水耗、物耗标准,促进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

3. 坚持系统观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变化和新要求呈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有效“钥匙”。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风险意识。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大环境下谋求发展,领导干部和党员必须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切实肩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风险应对要走在前面。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在警惕“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同时,切实防范“灰犀牛”事件的出现。

(2)仔细查找风险,建立防控机制,科学防范和化解风险。强化预防处理,主动查找发现风险隐患和问题盲区,进行全链条管理,加强风险预警,定期定岗实施风险防控常态化排查与管理。要观大势、思大局,尽可能把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3)以最小成本处置风险。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解,防止风险由“点”扩散成“面”,酿成重大风险问题,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强化风险问责,加快健全风险处置责任体系,压实各方责任,既要积极寻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应对之策,更要在危机处置中汲取经验、深化认识,总结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三、 总结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虽是写于17世纪的科技著作,但其注重效益、物尽其用、系统控制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经济发展、科技振兴、循环利用、防范风险、 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我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全面生产维护(TPM)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