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闽西原生态舞蹈活态传承路径解析

2024-05-30 02:31周慧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闽西原生态舞蹈

周慧君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原生态舞蹈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宝藏。在社会转型时期,原生态舞蹈这一传统文化类型在现代文化的强烈碰撞下面临着极大挑战,特别是当下融媒体环境剧变,其所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更应引起人们重视。因此,深入挖掘原生态舞蹈的内涵和传承路径,对实现其传承发展的新突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闽西原生态舞蹈

(一)原生态舞蹈

生态概念强调了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也就是它所展现的属于一种二者之间不能分割的特殊状态,原生态概念据此形成,它泛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演变的东西。放眼文化领域,原生态重视的是对原汁原味文化内容的关注,和对此类文化内容的有意识保持。

原生态舞蹈是指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者民俗活动中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它的特点是出现在广场的,而非出现在剧场的;是自发的自娱自乐,而非面向观众的专业表演;是随机的,而非规范性的;是传承的,而非创编的。因此,通过舞蹈形式呈现出古代人民生活场景与精神风貌,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例如人类在早期原始社会活动中,以狩猎与采集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若狩猎者有所收获便会点燃火堆,围绕其旁进行祝贺。祝贺时欢呼雀跃的行为逐渐固定下来,从而演变成为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形式起到宣泄人类情绪的作用,并在交流感情与表达想法时展现其价值。在后期演变过程中,舞蹈形式日趋多元化,其艺术价值也逐渐提升,更具欣赏性[1]。同时,原生态舞蹈表现出与现代舞蹈的明显差异性,相对于后者而言,原生态舞蹈未被现代化浸染与同化,具有独特的、自然的民间形态与民俗元素,欣赏价值较高。

(二)闽西原生态舞蹈的种类

闽西地处福建最西部,是福建客家人重要聚居地。闽西原生态舞蹈是由民众在民俗仪式或者民俗活动中展现的民间舞蹈[2],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而非专业表演,其随机性强于规范性,且这种随机性正是其突出特点及潜在价值所在。闽西原生态舞蹈具有极为厚重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当地特色,特别是它灵活的舞蹈表演样式与古朴的舞蹈表现形态,使之在众多舞蹈类型中脱颖而出。目前,收入闽西非遗项目名录的原生态舞蹈有9种,包括龙岩采茶灯、长汀客家九连环、上杭溪口马灯、汀州单人船灯、长汀县马灯舞、武平多人船灯、武平县马灯舞、香火龙和永定抚市花篮舞。

从科学角度分析,原生态既属于动态的概念,也具有静态的特点。在历史发展规律影响下,闽西原生态舞蹈核心内容保持着那份“自然”的同时,在形式上却发生着丰富多样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当地原生态文化与原生态舞蹈解读时,应有动静结合的观念,也就是一面要注意它的原始形态保存,另一面要做跟随时代发展的动态分析,从而使其精神核心能够在新时代尤其是非遗视域下充分发挥出来。

二、非遗视角下闽西原生态舞蹈活态传承困境产生的原因

社会快速发展让闽西原生态舞蹈面临巨大挑战,原生态舞蹈活态传承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原生态舞蹈的载体缺失,即在民俗活动趋于式微之后,原生态舞蹈也会随之消失;二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出现转移,对原生态舞蹈的关注减少。当今社会,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很少有人将传统舞蹈作为主要娱乐方式,即使是舞蹈爱好者,也往往乐于接受“jazz”“嘻哈”等外来舞蹈文化,而不再执着于传统的民间舞蹈[3]。形成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既有闽西原生态舞蹈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因素。

(一)闽西原生态舞蹈自身的缺陷

首先,受众面较窄。闽西原生态舞蹈形成于狩猎或者农耕文化背景下,其表演风格、表演动作略显粗放,这种粗放是其特色,然而过于明显的特色又会出现受众面较窄的问题。从实际经验分析,广受大众喜欢的通常是优美高雅的舞蹈类型,这种原生态舞蹈因为粗放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得很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此并无兴趣,弱化了它的传播力。其次,内容缺乏新意。以上杭溪口马灯舞为例,虽然这一表演形式有着明显的当地客家特色,但广东、江西等地都有类似的民间舞蹈,他们在马灯的制作、表演形式、阵法队形等方面都大同小异。最后,表演程式不易掌握。仍以上杭溪口马灯舞为例,一个马灯队分为制作、表演、伴奏等部分,演员人数要求双数,每人套上不同颜色的“马”,以锣、鼓、钹等器乐打击形式开场;在十番音乐的伴奏下,演员挥动马鞭作跑马、奔驰、马嘶、腾跃等动作,进行转圈、交叉穿插、对角穿插等队形队列变换,有的还以鲤鱼、鸬鹚灯接续,又有排灯、花钵、花鼓公等名目,表演道具制作繁琐,队列变换复杂多变,十番音乐伴奏人员稀缺,上述因素对闽西原生态舞蹈的传承都有消极影响。

(二)闽西原生态舞蹈人才后继乏力

从客观来说,因为地理位置偏僻,闽西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本地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人员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这些人忙于生活和学习,很难有表演舞蹈、欣赏舞蹈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客观上缺少可长时间投入学习、传承的人才。从主观来说,当今人们欣赏传统民间舞蹈的机会很少,对于原生态舞蹈的表演热情也普遍不高,年轻人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传统民间舞蹈,这就使老一辈传承人掌握的宝贵文化财富很难传承下去。

(三)闽西原生态舞蹈平台单一薄弱

闽西原生态舞蹈过去多在传统平台上进行展示,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舞蹈能够展现传统内容与传统形式,且活动思路现成,无需做过多调整;劣势则在于舞蹈传播范围较窄,对新时代群众的吸引力不足。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了新的活力和机会,但分析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情况现状,发现部分单位与部门还在以传统思路指导文化传播工作,漠视传播载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创新情况。闽西原生态舞蹈依旧以传统形式展示和研究,缺少对新媒介的深入研究与实际利用,使得闽西原生态舞蹈生存和发展平台单一薄弱,劣势进一步放大,以致原生态舞蹈文化传播效果不够理想,非遗“活态”发展受到限制。

三、非遗视角下闽西原生态舞蹈活态传承路径

(一)作好闽西原生态舞蹈的收集、整理等基础传承工作

原生态舞蹈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其动作进行传承,更要弘扬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设立专门研究机构,派遣专业人员实地走访、调研,并正确地凝练其精髓。 对于闽西原生态舞蹈的传承,可参照对采茶灯的传承方法。采茶灯起源于龙岩苏坂美山村,是流传于龙岩乡镇的最著名的民间歌舞。传承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挖掘、收集了采茶灯民间原生状态歌舞文化的显性和隐形资源,经过多年的积累、完善,凝结成一本《龙岩采茶灯图典》。后来传承工作人员又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文献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梳理采茶灯文化精髓,做了采茶灯舞蹈课程的素材收集和建设,录制示范版采茶灯舞蹈教程,不仅为后续采茶灯传承人的培养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原生态舞蹈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及活态传承提供参照。闽西原生态舞蹈的传承工作,即可参照这个流程,将传承整理工作做扎实。

(二)加大闽西原生态舞蹈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若想真正将闽西原生态舞蹈文化传承以及发展工作做到位,光靠民间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的意识,改良传承机制。首先,通过非遗项目立项培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精准定位,以闽西原生态舞蹈为核心,确认立项项目;二是立足长远,确保传承项目与传承人数量能够利于传承;三是考虑到闽西原生态舞蹈的传承难度,要制定传承人管理办法、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从专业团体、民间艺人中选拔优秀的核心传承人,定期展开培训,使之专门从事传承工作,确保闽西原生舞蹈文化得到“纯正”的延续。其次,建立保护传承基地,组建文艺团体,搭建文艺轻骑兵等文艺组织,使传承人与舞蹈学员深入社区、乡村等,广泛开展闽西原生态舞蹈的传习、展演、创作等文艺惠民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一方面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推广、普及原生态舞蹈,另一方面使自身对于闽西原生态舞蹈的理解与认知达到新的高度。最后,应与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入合作。比如,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开展科研和教学合作,专业教师与传承人结对子进行课题或项目合作,在现有闽西原生态舞蹈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相关资料,充分整理之后形成教材,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承人培养[4];也可开设专门课程,或邀请舞蹈传承人给学生开展专业指导,有效培育对原生态舞蹈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才。在中小学,则可通过传承人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剧团进校园表演、组织各校参与舞蹈比赛等形式,让闽西原生态舞蹈的活态传承生根落地,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发扬光大,使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重视闽西原生态舞蹈文化内容的创新

为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做好闽西原生态舞蹈文化内容的创新,使之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

在保留闽西当地原生态舞蹈文化优秀内核的前提下,改编舞蹈内容,创新舞蹈表现形式,唯有如此,才会表现出闽西原生态舞蹈文化的传承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如闽西“采茶灯”舞蹈表演题材多为采茶扑蝶之类生活劳动场景,在此基础之上,可增添上山、过桥场景等素材,并从固有动作表演模式中解脱出来,搜寻一些新元素作为表现内容改编创新的核心,并保证人物和情节随之变化[5]。在女子群舞《春采》中,编导将芭蕾舞中的立足尖与“采茶灯”进行巧妙融合,演员既是茶女也是蝴蝶,令人耳目一新,使观众在看完以后形成更深层次的心理感受与更强烈的心理共鸣,其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表演形式多元化。如舞蹈创作者可以提取“采茶灯”中茶公、茶婆诙谐逗趣的动作元素,与客家木偶戏相结合,配合民间小调与现代打击器乐相融合的旋律进行创作编排,将非遗舞蹈与不同的非遗文化元素相结合,不失为一大亮点。再如闽西原创舞蹈《又见采茶灯》,在保留采茶灯原有的“三指捻扇”“蝶步”“正采”“扑蝶”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配以现代的音乐及创编技法编排成新颖独特的“采茶灯”,让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突破闽西原生态舞蹈应用平台的限制

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各类艺术表演传播方式极为灵活自由,原生态舞蹈传播与影响的范围也因此得以扩展,但融媒体的信息筛选、大数据推送,让人们可以基于自身需求与喜好进行所需舞蹈内容的自由自主选择的同时,也使原生态舞蹈所处的竞争环境更为复杂[6]。突破原生态舞蹈应用平台限制,解决原生态舞蹈影响力欠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搭建优质传播平台。这一做法能够提供完善的传播与发展载体,使闽西原生态舞蹈展示和发展平台的单一问题得到解决。首先,打造经典电视舞蹈节目,可拓展闽西原生态舞蹈的创作表达空间,使大众清晰了解舞蹈的样态。如河南卫视推出的《凤舞九霄》(2023清明奇妙游),此类节目将影视剧与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运用科技、影视技术、数字媒体等技术手段,采用VR、AR、3D全息摄影等技术,营造了虚实结合的表演空间。其次,与优质的直播平台合作,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扩大各年龄段观众的覆盖面。针对闽西原生态舞蹈的相关活动进行实时直播,对其的文化内涵辅助解说,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了解、欣赏原生态舞蹈,从而对闽西原生态舞蹈的活态传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突出电商作用,使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同步。实际操作时,可以以非遗为主体,利用跨界、跨域、跨业融合,发展非遗电商经济新业态,这将给闽西原生态舞蹈带来新的创作动力、创作素材、表现载体、传播场域、展示途径,形成“1+1﹥2”的合理化效应。最后,在突出媒体技术优势前提下,打造非遗行业间的交流互访以及学术研讨交流会,利用非遗艺术的线上线下展示、宣传推广相联系的做法,推动非遗人才培训和非遗项目、非遗文化产品的相融合。未来应当不断进行传播平台的创新探索,以助力闽西当地宝贵非遗文化的保护性发展。

另一方面,重视新媒体软件在融媒体时代的价值,使之成为闽西原生态舞蹈的传承载体。首先,要进行内容呈现上的创新,可借助新媒体软件构建闽西原生态舞蹈文化的“网络虚拟展馆”,在展馆中把闽西原生态舞蹈及其背后的民间风俗等内容呈现出来。由传统的现场式观展转化为网络上的云观展,即观众能够利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电子产品感知到闽西原生态舞蹈带来的强烈感染力,虚拟主题可借助VR、3D技术模拟真实操作空间,配合声音、动画、历史影像等,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观众能够因在线云展览随时随地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要进行传承形式的创新,应重视新媒体软件的互动功能,使闽西原生态舞蹈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呈现。如应重视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果,使之融开放性、交互性和社交性为一体的作用发挥出来,让使用者有机会表达欣赏视频内容后的感受,这种做法可让闽西原生态舞蹈形式的小众性因为互动带来的广泛传播可能性而得以改观。

四、结语

我国拥有充足的原生态舞蹈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当前舞蹈艺术面临市场化、国际化,原生态舞蹈活态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市场价值始终未能更好地被开发利用,闽西一带原生态舞蹈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改变原生态舞蹈在舞蹈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猜你喜欢
闽西原生态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原生态静宁苹果
我和舞蹈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