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超越西方现代化

2024-05-30 02:28廖华廖和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

廖华,廖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方面。这既从理论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传统迷思,开创了人类社会关于现代化理论的全新范式,又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道路,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自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和崭新图景。据此,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从比较维度探赜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超越西方现代化,在“怎么看”与“怎么办”的互动逻辑中彰显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

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在西方各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过程中,资本按照其本性和内在逻辑创造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实现资本的持续增殖和物质的极大增长是西方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目标。马克思很早就坦言,在资本主导的社会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2]269。它通过汲取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来滋养自身,“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2]269。可见,西方现代化作为资本主导的现代化,资本逻辑是主宰社会的根本逻辑,现代化进程听命于资本、受控于资本、服务于资本,一味寻求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没有独立性和个性”[3]415,失去了追求经济自由以及政治、文化和精神自主的权利,“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3]56。显然,西方现代化片面追求资本增殖和利润增长,无视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尊严和地位,造成人的全面异化,致使人的知识、个性和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594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5]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首先,强调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始终将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政治智慧的增长根植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尊重人民的创造力、智慧和劳动成果,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维护人民的各项权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让人民在国家事务中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此外,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现代化建设中衡量各项工作的最高准则,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回应民愿顺应民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精力投注到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把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增进人民福祉,通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民创造更加稳定、更有保障的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346。另一方面,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健全群众信息反馈机制,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加贴近人民的实际需求。实践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4]71,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做到了倾听民声、顺应民愿。

(三)着力改善人民生活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更加具体,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经济建设上,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在政治建设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证;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在社会建设上,持续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贫富两极分化

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化,其发展过程中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普遍分离,他们除了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之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8]164,只能依靠低价出卖劳动力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反,资本家凭借资本最大限度地剥削和榨取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以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并且资本的目的不限于谋求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3]159,从而使得社会大部分财富聚集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广大劳动者只得到少量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资本家富得流油,广大无产阶级则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恩格斯曾深刻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是一切纺织品迅速跌价,商业和工业日益繁荣,一切没有实行保护关税的国外市场几乎全被占领,资本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人数更加迅速地增长,工人阶级失去一切财产,失去获得生计的任何保证。”[2]39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或部分人富裕的现代化。这一特征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发力,摆脱了西方现代化导致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的宿命,跳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陷阱。

(一)践行先富带动后富理念

先富带动后富,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9]149。这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始终秉持“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6]66的责任担当,制定并实施了“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10]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不断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努力缩小人与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严防资本无序扩张,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昂首阔步朝着从少数人、少部分地区的局部富裕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9]116。提出了勤俭劳动、科技致富、合法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脱贫致富的系列举措,鼓励广大人民大胆致富。新时代,党和国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对象,通过制定扶贫标准、实施大规模的农村危房改造、加强产业扶贫和就业培训等举措,全方位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截至2021年,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1],在中华大地上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十四亿多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强调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阶级壁垒,使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局限于少数人享有利益,而是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首先,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2。其次,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全体人民就业创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最后,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协同并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超越片面追求物质财富

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根本导向,以市场经济为动力机制。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资本作为生产中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能动主体,“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2]871,敢于冒一切风险,不计任何后果,置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于不顾,造成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频繁发生。一方面,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无休止地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残酷剥削和压榨剩余价值,致使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缩小,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愈发尖锐。由于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以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如梦魇一般摆脱不掉,不仅频繁地、富有规律性地周期爆发,而且其破坏性影响愈来愈深远”[12]。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把经济指标当作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标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资本赢利,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乱象丛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与失业率同步走高、阶层间撕裂与阶层内部斗争同步加剧、社会管制措施强化与社会治理失效同步发生等问题不断显现[13],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呈现出多领域、多样化发展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它不局限于物质和经济方面的现代化,还涵盖了精神和其他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作为,超越了物质主义膨胀、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西方现代化。

(一)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科技等物质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文化、道德和思想等精神方面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性,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4],社会才能够全面进步,现代化才能迈上快速发展的正确之路。一方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精神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二)注重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

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日益期待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既注重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也重视人民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努力推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衡发展、协调并进的现代化。一方面,不断厚植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难题,促进物质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另一方面,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快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改善提供持久动力。

(三)推进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22-2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15]。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切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人与自然分裂对立

西方国家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顾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然限度,不遗余力地索取和掠夺自然资源以推动生产规模扩大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使自然界变成了被奴役的对象,使其失去了‘神圣的光辉’”[16]。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西方国家便开始出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断恶化。一些西方国家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盲目地开采自然资源,使用廉价化学物质来降低生产成本,导致了林木被砍伐、山脉被挖断、水源被污染、土地被破坏等一系列突出环境问题,给本国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并且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一些西方国家不仅无节制地开采本国自然资源,而且还肆意地掠夺他国资源,致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恩格斯在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的信中,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他指出:“所有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把握,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精准施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同频共振,超越了人与自然分裂对立的西方现代化。

(一)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而来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不断显现。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地位。而后,党和国家通过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净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49-50,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谋划发展。实践证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党在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过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有力反驳和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

(二)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方针

中国共产党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果断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坚持在改善生态环境中提高生产力,大力推进生产和生活各个环节绿色化、生态化,体现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积极提倡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全过程节约和全社会节约,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另一方面,始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进行生态补偿,强化环境监测和治理,努力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8],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此外,还重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理念,采取科学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人工措施,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进程,以更好地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纵观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其现代化普遍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加剧了环境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还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可逆的损害。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强调,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不应再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19]他反复重申:“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3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强大的经济体,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同时强调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主张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五、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超越对外侵略扩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通过侵略战争和对外扩张,巧取豪夺他国生存和发展资源,给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其行为严重违背了国际公平和正义,阻碍了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步伐,以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力量为工具,通过建立殖民统治、发动侵略战争、掠夺财富资源、实施贸易垄断等手段来侵占他国的资源和财富。特别是在资本原始积累初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残酷无情的殖民奴役,抢夺资源和搜刮财富,体现了人类社会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今,一些西方国家妄图重走18世纪以来“国强必霸”的老路,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发展中国家施行政治打压、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科技制裁、军事包围,致使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停滞不前,现代工业无法建立,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马克思曾生动形象地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予了严肃批判,指出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3]291,是一部侵略掠夺、践踏人权、充满血腥的罪恶史。毋庸讳言,西方现代化就是在腥风血雨中得以孕育、在侵略扩张中得以不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程中狠下功夫,跨越了通过侵略战争、对外扩张、殖民奴役等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现代化老路,既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格外尊重,也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极力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极力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首次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他语重心长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这一倡议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随后,他多次在联合国大会、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大舞台上发表演讲,进一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价值意蕴,国际社会对此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62。倡议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应有贡献。

(二)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全球治理迫切需要正确的原则和观念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21]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契合了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需要,深刻揭示了国际形势发展演变的深层规律。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特色。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努力推动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国际事务由各国共同商讨决定,反对少数国家独断专行,极力主张通过多边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呼吁各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和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提出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牵头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为世界各国创造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与空间。

(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对外扩张

中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和曾经饱受列强侵略之苦的国家,深知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宝贵。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行为,积极主张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坚决不走西方现代化损人利己、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和军事威胁解决问题。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和完善,既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世界庄严宣告:“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61这充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显著特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六、结语

不可否认,西方现代化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创造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文明,空前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决定了其必然秉持资本立场,遵循资本逻辑,将资本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目的,把人视为资本增殖的客体和手段,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升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荡不安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22]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理念、价值、目标、方向、路径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拨和超越,有力回击了西方现代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的谬论,不仅为中国自身带来了巨大发展和长足进步,也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为其他国家探索富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国新现代化论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