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丁昱翔
道路问题是一个政党事业兴衰成败的前提性问题,也是一国前途出路的首要问题,更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最根本的问题。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艰难摸索,渴望能够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求索奋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进取、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了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坚持守正创新中“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本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27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也是认识实践的必然规律。站在新的起点,从历史之维、理念之维和路径之维揭示中国道路成功的关键奥秘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坚定中国道路自信,彰显中国道路特色,发挥中国道路优势,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道路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这条道路的选择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而是关山阻隔,荆棘丛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中国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是经历无数探索和失败,在对俄国道路和西方道路否定之否定基础上,借鉴吸收并逐步确立和完善起来的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必由之路。
回望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8世纪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生态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欧洲各国也纷纷登上了现代化列车,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有效转型。而清王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世界历史已开启的全新篇章浑然不知,使得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黯然失色,迷失前进的方向,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沦落至被动挨打的境地。当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破开各个东方古国的神秘面纱,这些古国被殖民的命运也就在劫难逃。正如马克思谈到英国对印度侵略时指出的,“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4]679。对于中国而言,在清政府屡战屡败,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恍然发现所谓的“天朝的大国”不过是“饥饿的盛世”。为了彻底扭转中国衰退没落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探索道路。
就当时而言,西方近代发展模式和道路无疑是最先进强大的,并且是唯一可以模仿学习的样本。因此,走西方人走过的路,从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寻求新的发展,成为中国道路探索的第一必然选择。首先,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理念,兴起洋务运动,建立起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实现“自强”和“求富”,最终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击碎了封建统治阶级最后的幻想,宣告了仅仅将先进生活生产资料和强大军事装备机械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困境。接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希望以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替代封建腐朽的君主专制。但由于顽固派的强烈抵抗和阻碍,百日维新迅速夭折。而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千年的封建帝制,但随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荒唐闹剧一次次上演,革命胜利成果也消耗殆尽,国家性质和人民命运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变。两次以变革、革命寻变的潦草收场证实了,在封建文化根深蒂固、民智尚未觉醒的国家现实状况下,复制西方政治制度这条道路注定行不通。之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针对封建专制、迷信愚昧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本着不破不立的原则,对正统儒家学说来了个釜底抽薪,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口号,并广泛引进西方文化思想,“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主义、理论粉墨登场,一切似乎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前进。但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阐述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3]1470和会外交失败,表明了中国在一个内部贫穷羸弱、外部强权围攻的局面下,想要全面向西方学习,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本主义长达数百年的资本积累,并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成为西方列强的伙伴和朋友而不再备受压迫和欺凌,不过是中国的一厢情愿和纯粹幻想。事实上,西方列强既没有帮助中国解决道路问题,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与封建军阀势力、官僚资本势力沆瀣一气,侵华步伐不断加快,最大程度地谋求自身利益。因此,中国引进的西方器物、制度、思想不仅没有改善当时社会状况,相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道路图景愈发模糊,探索步伐停滞不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随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不仅向世界宣告一种超越以往所有社会发展模式的全新社会制度的诞生,更是为中国提供了光明和正确的道路指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3]1471然而有了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道路就可以照搬照抄,一劳永逸。最初,中国按照俄国的革命方式,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思维举行大规模城市起义,结果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毛泽东发现问题,总结失败原因,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在井冈山艰难探索出来的救国救民之路,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完成的两大任务,透过历史重重迷雾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突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存在的各种局限,摆脱了苏联革命道路的教条主义束缚,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井冈山道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更是开创了中国革命“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先河。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6]115这表明,中国的革命决不能简单模仿俄国的革命道路或者仅仅依靠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专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美苏冷战争霸的阵营对立,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全面封锁,中国在外交方面举步维艰,只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国家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只有苏联模式能够学习和参考。因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强调,“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3]1481,提出“以俄为师”的主张。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照抄式地学习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够迅速达成发展目标,积累丰富的建设经验。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复制苏联模式确实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特别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但随着实践的推进,长期的机械模仿带来创新发展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严重丧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急躁症”现象,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对苏联的学习模仿绝非长久之计。毛泽东认为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建设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更要引以为戒”[7]。“以苏为鉴”的提出,既是对以往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及时反思,更是重申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要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尽管后来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苏联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中的曲折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举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在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反复思考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具体道路,为改革开放后“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为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方向。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9]即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难题、新挑战,并不存在一劳永逸、恪守成宪的固定模式。正如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总结中指出的:“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10]261中国人探索自己的道路,必须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获得真知,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历史证明,正是小岗村“包产到户”土地政策的大胆实践,加快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并让改革的浪潮席卷城市,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和逐步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生产主动性、积极性,让市场经济中各种参与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从根本上解放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1982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二大上创造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3的新命题,这一新命题的确立表明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规律性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愈发明确和清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重曲折和挑战,“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时,中国并没有如西方国家期望的那样像苏联一样崩溃解体,而是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针对“走自己的路”的原则和方向性问题再次进行深入阐述和强调,肯定了这条强国富民之路是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必然结果,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方向问题。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推动中国从生产力落后、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理论支撑。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而“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1]80。想要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一如既往地精准把握社会矛盾发展变化,妥善应对社会发展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应然与实然相统一,创新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向指引。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并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的关键奥秘,正是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11]21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命题,这条新时代发展道路基于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课题,统筹两个大局,指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包括一个中国梦的宏大前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严三实”的治党准则、“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可以说正是基于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个基本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失败的阴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让一个分崩离析、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凝聚成勠力同心、团结一致的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毋庸置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破解时代之问的新命题,既需要理论上的自觉,更需要行动上的实践。在坚持顶层设计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之治”应对“时代之变”,以“中国之路”提供“世界之鉴”,以“中国之理”传递“民族之声”,从而不断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开拓实践中真正走好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站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470-471历史的复杂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民族文明的多样性,而不同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在进行道路选择时受到的理念影响必然不同。因此,在中国道路探索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广泛汲取民意,又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11]14这一论断强调了“两个结合”对于中国道路探索所起到的重要思想指引作用。其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不要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马克思就曾在信中对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欧洲资本主义起源道路看成一般发展道路进行反驳:“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2]466恩格斯也曾强调:“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13]中国道路正是将唯物史观中历史普遍发展规律同具体国情有机结合,成功越过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12]587,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开启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不同于欧洲国家的发展路径,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的伟大胜利。其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不要在走自己的路中故步自封,坚决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14]强调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意味着对待传统文化应始终保持辩证的历史的态度,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文化为中国道路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道路的开辟与创新也离不开传统文化思想的滋养。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5]。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道路的根本理论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血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血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19党的百年奋斗成功的根本力量源于人民,中国人在探索自己的道路过程中始终立足于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发展过程中让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主人翁意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其一,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在民族落后、国家弱小时,绝不委曲求全,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3]1465无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革命先烈不畏强权追求公理,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人民不会因任何国家的任何阴谋手段在国家核心利益上做出丝毫让步,也不会畏惧任何武力威慑等外来压力而损害民族根本利益。其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在民族独立、国家强大时,绝不零和博弈,将中国道路强加给他国人民。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其他民族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16]中国人民不会选择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道路,也不认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坚决反对赢者通吃,动辄对他国指手画脚,以大欺小。中华人民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大同”的和合理念,坚持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从未侵略、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从未主动干涉他国内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不会称霸,不会扩张,不会将中华民族经历过的苦难加诸其他民族身上。在道路的选择上不以打败谁、取代谁为最终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中国人民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愿意同世界各民族分享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但并不会输出中国模式,要求别人复制中国道路。东欧剧变的历史经验表明,将不符合自身国情、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手段运用到社会发展建设中去,将他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行嫁接到本国的上层建筑,最终结果只能是国家混乱,人民受难,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会晤时强调的:“中国无意满世界推销自己的道路,相反我们一直鼓励各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1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8]其一,坚定中国道路自信,就是要正确把握走自己的路的实质内涵,同一切曲解诋毁中国道路的意识形态作斗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中国道路自信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并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澄清歪曲解读,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权,掌舵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是因为这条百年奋斗道路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根本思想遵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理想,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11]76中国道路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根本思想遵循,既不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是改旗易帜走所谓社会民主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选择符合自己的“鞋子”,走自己的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勠力同心、团结奋斗中,着力推进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面对中西发展道路存在的差异性和自身道路发展的独特性的相关质疑,正确的态度不应该是妄自菲薄,食洋不化,甚至认为自身的发展道路低人一等,只抓住现实表象而忽略内在本质,盲目改造自身道路,丧失了独立自主探索自身道路的勇气和底气,而应是坚持自信自立,自发自觉屏蔽外界“老路”“邪路”“歪路”等纷乱杂音,肯定坚定道路自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解答“中国走向何方”这一基本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存在着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理念源泉。事实上,中国道路好不好、行不行要根据社会实践结果来判断,而不是取决于戴着有色眼镜和别有意图国家的主观臆断。而党的百年奋斗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坚定前进道路探索开辟出来的。其二,坚定中国道路自信,就要虚心互鉴,避免盲目自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回头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9]70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没有哪个民族能够一枝独秀,才造就了人类文明的独特魅力。注重与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互鉴,能够清晰地看到自身道路潜在的缺陷,博采众长及时弥补不足,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道路优势;同时,当今人类正处于一个重大变革时期,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在世纪疫情和逆全球化的交织叠加下陡然上升。各国之间的贸易信任危机、和平发展危机有增无减,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愈演愈烈、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呼声愈发强烈的状况下,任何国家想要唯我独尊或是独善其身,都终将走向衰落和失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人坚定道路自信最强大的底气来源,也是未来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道路的现实基础。但这并不代表着可以盲目自大、封闭僵化,满足于过去的经济奇迹,而应当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加谦虚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这样才能确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得更稳更远。
如上所述,在百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不同时期先后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将百年的实践探索和历史经验转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发展动力,仍需要在理论方面不断总结和创新,在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和进步,在制度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新征程继续解答“中国走向何方”这一基本问题,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持守正创新,敢于尝试开辟别人未走过的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根本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9]181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之路上,曾出现过无数政党和政治团体,通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不能真正挽救中国危难命运。其昙花一现的原因都是想走别人的路,尤其是向往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曾对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阐述道:“对西方的崇拜是一种迷信,这是由历史形成的,现在这种迷信正在逐渐破除。”[20]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原理,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政治和生活等关系,为走自己的路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性认识。同时,在道路探索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牢记初心使命,明确价值目标,谋划主攻方向,为走自己的路提供了主体力量和现实依据。当前中国道路伟大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暴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是河清海晏、山河无疆时最稳固的发展依靠。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于政治建设工作的领导,才能有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根本前进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的领导,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抵制和防范各种外来错误思潮,更好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复兴;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才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使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同世界各国共建世界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必然会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走出相应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原因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牢牢把握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实事求是作为兴党兴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过程中十分重视通过调研实践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6]109,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众多对中国国情全面分析的论著,以科学的革命战略和发展策略指导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带来的“五风”严重后果,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全党号召,要求共产党员带着问题走向人民群众,走进社会基层。正是因为坚持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发扬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得以平稳推进,初步建立了自力更生的工业体系。1978年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对当时国内发展状况的深刻考察和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思熟虑,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新理论,这个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一次有了具体现实的历史坐标。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颁布的各项方针和政策都是立足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精准论断。进入新时代后,面对新的发展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21]新时代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的全面落实和推进始终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现实,必须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地抓实工作,求真务实地走好每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鲁迅先生的经典论断:“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22]道路是靠人走出来的,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走法上必然存在差异,有着自主和依附之别。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追随西方发展模式还是另辟蹊径,是主动依附还是独立自主,是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上的重大问题。中国注定不会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也找不到教科书式的社会现代化模式,既不会机械套用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典设想,也不是简单复制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的,在改革建设过程中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0]374,鲜明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为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根本判断依据。同时,“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盲目前行,横冲直撞,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找到正确的探索方法。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中,决不能在原则问题上发生颠覆性错误。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是唯物辩证法运用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1]66守正意味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则意味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投石问路,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新。因此,道路的探索既要有乘风破浪的决心勇气,也要有坚如磐石的毅力恒心。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既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要充分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走出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