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勤,王胜利
(合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肥 23060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亿人,我国已迈进人口老年化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老年人群,由于总体学历水平不高,而且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对高等学历教育的需求较大。据向左霞、奚旭菲对北京石景山老年大学学员的调查,有48.4%的学员愿意选择学历教育。[1]而叶和旭等人通过跨区域调查,也显示有46.0%的老年大学学员有学历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发现,地方城市老年大学学员比大城市老年大学学员的学历教育意愿更强烈、教育水平在大学以下的学员更愿意参与高等学历教育。[2]这主要是基于老年人期待实现年轻时的大学梦、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以及享受成长的乐趣等自我实现的动机。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74号)就要求“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以“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3]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并强调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等。[4]这又为发展老年学历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源和指导思想。
但目前我国老年教育主要是短期培训和单科课程教学,只有少数先发地区的老年大学开展过老年学历教育的尝试,其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发展老年学历教育,尤其是老年大学的学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养和成就感、获得感,有利于老年人二次就业、服务社会以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建设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建设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力发展老年学历教育,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也可为年轻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促进我国高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因此,发展老年学历教育,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按照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进行大专或本科学历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具有“高级中等教育”的学历,而且必须参加高考或参加国家组织的自学考试。这对一些老年人来说难度较大,一是不少老年人没有高中文凭或中专文凭,二是主要针对青年人的高考或自学考试老年人很难通过。如果不设“门槛”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又涉及“宽”到什么程度、“严”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指导。在专业设置方面,目前多为人文艺术类专业,极少有技术类专业。如较早开展老年学历教育的上海市老年大学只开设了声乐、钢琴演奏、摄影摄像技术和体育保健4个专科层次的专业。[5]尽管也有开设书画、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的,但更多的是考虑老年人群的自身需求,考虑社会需求的较少。同时,老年大学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受到国家专业目录的制约。国家专业目录的制定更多地是考虑社会职业需求和就业导向,而老年人的学历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追求个人自我完善的需要。所以,老年大学的专业设置能否突破国家专业目录的限制,大胆创新,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探索的新问题。
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大纲是反映学历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水平的核心。目前,普通高校或一般成人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设计的,很难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的课程对年轻人非常有用,但是对老年人就无足轻重。例如,公共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等一些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等,老年人不需要,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和通过“统考”。所以,如何科学设计和建设适合老年学历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是摆在老年学历教育面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再就是教学方法问题。大家知道,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线上线下相结合是老年学历教育的有效方法,但线上如何组织教学、如何监管,线下如何组织教学,每周上几次课或多少课时为宜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再如,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课时如何分配较合理? 有人认为,“文史类课程在线教学一般占3/4学时,线下教学一般占1/4学时;技能类课程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一般各占1/2学时”。[6]这是否就一定合理? 不同专业是否也应有所不同?
如何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是办好老年学历教育的难点之一。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普遍下降,以考核对知识点的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式很难适合老年人。因此,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以及老年学历教育课程特点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方法,让老年人经过努力能够“过关”。但又不能让其太轻松“随便”过关,否则难以确保基本的质量。再就是经费投入的问题。实际上,要办好老年大学的学历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不仅有教学场所、设施设备等硬件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与一般的培训不同,学历教育需要有一支懂得老年教育特点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而这些人员的工资和培训需要一大笔稳定的经费支出。而目前,老年大学的学费普遍过低,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和主办单位的支持。所以,目前的老年大学基本上都是作为民生工程来办的,缺乏市场机制和社会的主动性,这也是目前阻碍老年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毕业标准一般从两个维度来设置,一是学制和修业年限,二是课程考核合格并完成规定的学分。就学制而言,现在普通全日制教育,一般是专科二至三年,本科四至五年,非全日制教育一般是延长一年左右。而修业年限一般是在学制规定的年限外延长2年左右。学制和修业年限无疑影响教学质量,究竟什么样的时长较合适,既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又保证社会可认可的基本质量,需要研究。如日本立教大学专门为高龄人设计的本科学历教育的学制是1年。[7]这是否适合我国? 就课程内容及难度以及需要完成的学分而言,尽管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和在职成人学历教育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但显然,老年学历教育不能照搬它们,应有自己的特点和标准。标准高了,大多数老年学员完不成学业。但标准太低,将高等学历教育变成老年人的一种“奖励”,其文凭的价值就难以被社会认可。所以,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研究,找出合情合理的对策,为老年学历教育发展奠定科学的政策基础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充分发挥老年学历教育文凭的社会价值。
“学分银行”起于上世纪末的发达国家。美国由于学分制度运用较早,不仅建立了社区学院、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学分转换机制,也基本解决了“学分银行”制度所必须的学分街接与运用的问题。英国在上世纪末也提出了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地区合作等教育教学管理新举措。在亚洲,韩国教育开发院1995年正式提出“学分银行”制,其“学分银行”的学位授予分别由教育人力资源部和大学进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到2007年韩国通过“学分银行”的方式获得教育人力资源部学位的就有71,603人,获得大学学位的有5230人。[8]我国“学分银行”的建立稍迟点。200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要建立我国的“学分银行”,2006年又作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学分银行”试点的安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9]于是,部分省市先行先试,建立地方的“学分银行”制度。如江苏省2010年出台“学分银行”建设方案并上报教育部,上海市“学分银行”也于2011年开始招生。
建立“学分银行”的目的就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教育机构)以及任课教师和学习进程等。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自主、多样、共享,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和个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分银行”赋予了学历教育新能量,其教育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分银行”增大了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基于“学分银行”的学分存储与兑换功能,它赋予学生极大的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兴趣、能力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的特点,自己决定选学哪些课程、选谁的课程以及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等,而且可以随时变更或置换。如理论课程学习有困难,可先行选修实践课程,或先参加专题培训等。再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或参加比赛获奖可以替代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实现学分置换。
二是“学分银行”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分银行”赋予了学历教育的学习者更多的学习时间。由于“学分银行”的学分具有长效性特点,学习者在学习进度和具体的学习时间安排上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一门课程可以多次参加考试。一个学期学几门课程,是快学还是慢学,都可由自己决定。“学分银行”还赋予了学历教育的学习者更大的学习空间。如既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获得学分,也可以通过参加行业或社区培训课程的学习获得学分,还可以到附近的高校或开放大学学习线下课程获得学分等。既可以是全日制,也可以是非全日制。既可以是线下,也可以是线上,还可以到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机构去学习,真正体现了学习场所、学习路径的多元化。
三是“学分银行”推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学分通兑,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使各类教育沟通衔接。不仅是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还包括面向企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与学历证书之间的学分转换,甚至还涉及公众参加的社区学习证明等。[10]也可整合学校、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社区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学分互认,从而有效扩大教育资源共享。
根据老年学历教育特点,“学分银行”的上述功能正是解决老年学历教育的资源与管理难题的良策。
老年学历教育必须根据老年人群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就目前而言,应充分利用学分银行的功能对老年学历教育进行以下几方面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明确办学主体。必须明确,只有具备举办高等学历教育资质的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才能开展老年学历教育,这涉及谁办学、谁发文凭的核心问题。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可以独立举办,也可以联合举办。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可以独立设置老年大学或开设老年学历教育的相关专业,也可以联合举办老年大学或开设老年学历教育的相关专业,并通过“学分银行”进行教学管理、共享教育资源。
其次要明确三项基本制度。(1)入学条件。要科学制订既符合高等学历教育基本特点又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入学条件。入学年龄原则上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准,采取申请注册和审核制,只对前置学历要求,即申请就读本、专科专业要求有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学历,申请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需要本科学历,实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如果前置学历达不到要求,可以申请入学考试(文科考语文,理科考数学,主要考核其是否具备完成高等教育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考试合格允许入学。(2)修业年限。修业年限不宜过长,否则难以保证质量。建议专科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本科学制为6年,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7年;专升本学制为3年,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硕士研究生学制4年,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利用学分银行实行学分制管理,修完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可以提前毕业。修业年限已满仍然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先结业。如需继续接受学历教育必须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建立学籍,但以前存入学分银行的学分可以根据专业的相关程度按比例继续使用。(3)学费标准。老年大学学历教育不能变成“义务教育”,要根据成本核算按比例收取一定的学费。政府主要负责场地和硬件建设,人员工资和教学运行经费应主要由学员负担,不同学校和专业允许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可以参照当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收费标准收费,对农村学员和经济困难学员可适当减免学费。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年大学和政府财政的负担,也是对学员的一种压力和激励,有利于老年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同时也应鼓励子女为父母交学费,甚至是孙子辈替祖父母、外祖父母交学费,体现中华民族的“孝道”,促进优良家风建设。
应根据老年人群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不必受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限制。如开设法律与社区服务、保健与养生、运动与健康、艺术与人生、校外辅导与养老服务、家庭教育与和谐等专业。所以,老年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通过调研,了解属地老年人群对学历教育专业的需要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综合两个方面的需求并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科学制订老年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专业确定后,就要根据培养目标、学制和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原则上,每学年安排12个学分。专科4年48学分,本科6年72学分,专升本3年36学分,硕士研究生4年48学分。所有课程分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社会实践或综合研究(本模块内容结合所学专业来设计,含学位论文)五个模块,应加大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或综合研究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建议上述五类课程模块学分占比原则上分别为10%、20%、15%、25%、30%。外语和计算机基础不作为必修课开设,尽量利用公共选修课平台“积极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闲暇生活、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3],包括家庭教育的课程等。要加强自身特色课程建设,尤其要充分利用“学分银行”去共享其他高校以及社会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老年学历教育课程水平。
老年学历教育一般都是非全日制模式,所以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必须适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要加强对学习内容的讲解以及对学习方法和课后作业的辅导。线下教学,除了要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外,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就近送教,让老年人少跑路。线上线下教学的学时比例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员群体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求统一。同时应注意教学节奏,建议每周安排上课3次(每次2课时)。如安排过多,学员压力过大难以接受,但安排过松,没有一点紧张感,也不利于学习。
在课程考核方面,更应考虑老年人特点,尽量少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技能操作考核、面试(口试)、小组合作作业、实践总结报告、研究调查报告、课程学习小结等。甚至可利用第三方评价,如实践单位或服务单位的评价。即使是闭卷笔试,也应以判断题、选择题以及主观阐述题为主,尽可能使老年人快乐学习,快乐考试。
学分银行可将学分分为AB两类,A 类学分是指理论课程学分,B类学分是指实践课程学分,从而便于制订同类型课程内部或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学分互换规则,并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分银行中积累的学分除了同类型或不同类型学分之间可以置换,不同区域间的学分也可以置换,如省内不同地区学分银行之间、省际学分银行之间以及校与校之间学分的流通与置换。这样,通过“学分银行”的学分置换与流通最终转化为老年学历教育某一专业所需的学分,同时也可方便学员异校转学、异地转学,甚至转专业学习等。学分银行应为每位注册的学员建立个人账户,编制个人学分清单(学分累积表),明确记载学习的内容、时间、成绩和学分。学员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随时查询个人学分累积情况,并熟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登记和转换规则。举办老年学历教育的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切实可行的老年学历教育专业质量标准以及学分银行学分登记、置换与转接的规则与程序,并按学期向学员下达学习进程告知书,让学员及时了解自己已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对优秀学员及时给予表扬,对落后学员及时给予提醒,必要时也可下达学业警示单,从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不断鞭策和激励学员的学习。
基于学分银行的教学过程管理特点,各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确定需要完成的A 类学分和B类学分各是多少,学员累积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经举办学校(如老年大学、高校)和学分银行审核通过后,专科生学员就可以直接颁发毕业证书,本科或研究生学员可以申请做学位论文。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获得举办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其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样需要在主管单位的官网备案、可查。
老年学历教育的文凭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发的文凭,其价值不在于参与社会晋职晋升,而主要在于提升老年群体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但其社会价值必须得到认可,尤其是在老年人再次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其高等学历文凭必须得到尊重。同时,老年学历教育切忌滥发文凭,要有一定的淘汰率,这也是确保文凭价值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