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种植中幼林抚育的全面优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深度分析

2024-05-29 00:33:55房龙杨诚刘美艳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5期
关键词:幼林松土林区

房龙 杨诚 刘美艳

林业种植工程质量会受到幼林抚育技术运用质量的影响,所以,科学运用幼林抚育管理工作形式,有助于提高森林经营的质量和监管工作水平,为林业种植工程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对于林木来说,其自身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当前存在的温室效应问题得以有效缓解,进而达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因此,在开展种植工作时,需要加大保护林木的工作力度,持续对幼林抚育工作进行全面优化,借助对林木密度调控的形式,为林木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加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从而使林木自身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本文重点针对林业种植工程中幼林抚育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度的探究和分析。

一、林业种植工程中幼林抚育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实际开展幼林抚育工作时,为保证工作质量,需要不断提高抚育工作水平,确保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别是在对珍稀树种进行培育的过程当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培育形式,可以使物种灭绝问题得以最大限度避免,最大程度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的可能,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出林木的价值作用,提高林木成活率。

2、因地制宜原则

林业种植工程中,常常会针对多种品种的林木幼苗进行使用。并且针对不同品种的幼苗,其生长特性和生长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开展幼林抚育工作时,需要同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合适有效的抚育方法。而为了使幼苗的生存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开展抚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同林业种植区域内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气候特点相结合,对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培育方案进行制定。从而更有效提高林业种植工程质量,使生态系统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3、适地适树原则

所谓的适地适树原则,主要是指所选择的树种生态性,应同本地区的实际生长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生物等多种因素,以此为林木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实现高产的目的。

二、林业种植工程中幼林抚育技术关键点

1、除草和松土工作

除草工作主要是为了避免杂草在生长过程中,同幼树之间争夺水分和营养,进而使幼树的根系发育受到严重影响,阻碍幼树健康生长。而松土的主要目的是对林区内的表层土壤进行疏松,使表层和底层土壤的毛细管联系得以被有效切断,进而降低水分蒸发速度,使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得到全面改善,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促使有机物得以被快速分解和转化,通过强化土壤的整体营养水平,为林木幼苗的健康生长创设优良的环境条件。通常除草和松土工作可以同时开展,若种植区域内土壤有较为充足的水分条件,或降雨量较多,则可以单独进行除草作业。除草和松土的次数需要同本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以及幼苗的生长情况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处在造林初期的幼苗自身缺乏较强的抵抗力,此时需要适当增加抚育次数,并在幼苗自身抵抗力不断强化后,逐渐减少抚育次数。如,幼苗种植的1~2年,可每年开展2~3次除草松土工作。幼苗种植后的3~4年,可每年开展1~2次除草松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幼苗栽种的初期缺乏完善的根系,且根系分布面积较小。所以,此时在松土时应该采取浅耕方式,并随着幼苗生长时间的不断增多,逐渐加大松土的深度。

2、灌溉工作

灌溉的主要目的是对林区内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林区中空气湿度进行全面改善,以此最大限度保障造林的成活率,为幼苗健康生长提供支持。若是林区内降水量未超过400mm,则在开展灌溉工作时,需要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灌溉量以及灌溉次数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例如,林区处在干旱状态下时,应在幼树的树根1m范围内实施灌溉。通常幼苗栽种的第1年,其灌溉的次数与苗木的大小有关,若是幼苗体积较小,則应进行1~2次的灌溉工作。若是幼苗体积较大,则应进行3次左右的灌溉。与此同时,在开展灌溉工作以后,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进行松土作业,以此使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得以有效减少,使灌溉的实际效益得到充分保障。

3、施肥工作

通过开展有效的施肥工作,可以使林区内土壤肥力得到全面提升,进而帮助幼林改善其现有的营养状况。通常幼林抚育的施肥特点主要包括五点内容:第一,如果所栽植的幼苗属于多年生植物,则需要对长效肥料进行使用。第二,在对用材林的幼苗进行抚育时,若其主要为长枝叶和木材,则应将氮肥作为主要的肥料进行施加。同时,也应辅助一定的磷肥。特别是幼苗,需要在抚育的过程中,适当增加磷肥的施加量,从而促进分生组织生长。第三,若林区内,特别是针叶林区内有较大的土壤酸性,则在施肥时,需要对富含钙质量的肥料进行使用。第四,若林区土壤中缺乏足够的微量元素,则应在对氮、磷、钾等肥料进行施加时,搭配适量的锌、硼、铜肥料。第五,若在幼林抚育过程中,开展施肥工作时,施肥区域存在较多的杂草。且在完成施肥工作后,会出现局部位置高达70-80%的营养物质情况。此时,则应在施肥的过程中搭配适量的除锈剂或搭配灰氮,其能够起到除锈剂的效果。而造林前后、全面郁闭后以及主伐前数年为施肥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对幼林进行施肥管理时,应在幼林开展松土工作时配合进行开沟施肥。进入到全面郁闭期和主伐前期时,需要借助人工或直升飞机的全面施撒形式。

4、间苗管理

若在对幼林进行建造的过程中,运用播种造林和丛状植苗造林方式,应同幼林的实际生长情况相结合,对间苗的时间进行明确。在开展间苗工作时,需要对留优去劣的原则进行严格遵循。通过开展有效的间苗处理,可以避免因幼苗过多而使营养面积和营养空间受到影响的情况。

5、平茬处理

在对幼苗开展抚育工作时,一种常被采用的技术手段就是平茬。在平茬的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在进入到冬季或早春时节,将林地内阔叶树和针叶树地上部分剪除,从而为幼苗根系健康生长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在对植株的高低进行控制和调整时,也可借助平茬的方法,其能够使幼苗光照免受高大植株的影响,避免了采光不好的问题。

6、除蘖、抹芽和修枝

除蘖主要是将林木基部的萌蘖条全部去除,为后续树木健康生长提供促进作用。该手段形式可以获得良好的幼林抚育效果。而抹芽则是将幼苗分支处的幼芽全部去除。修枝则是林业工作人员将林木中存在的枯枝以及部分活枝修剪处理掉。无论采取上述哪种形式,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幼苗营养流失的可能,使幼苗的生长质量得到充分保障,进一步提高幼苗的实际成活率。

7、补植和保护工作

若是在林业种植工程中,幼苗存在着存活率过低的问题,且整个种植工作中仅有40%以下的成活率,则需要及时开展补植工作。与此同时,在进入到林业造林工程的最后阶段时,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幼林的保护工作力度。在此过程中,可借助封山、禁牧等手段,达到保护林木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造林地内的林木受到动物的破坏影响。此外,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在完成造林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内,定期前往林业种植地对树木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林木生长期间发生的问题得以被及时发现和及早地处理。对于整个造林工作来说,其最终的质量会直接受到该保护工作质量的影响。所以,需要提高保护林业种植地林木的重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或动物因素给林木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林业种植工程中病虫害防治策略

1、种植期内的防治策略

(1)处理苗木和种子

通常林木的实际抗病虫害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林木种子以及所选苗木质量的影响。为此,在开展林业种植工程前,林业工作者需要对苗木以及苗木种子进行合理地选择以及科学地处理。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应同本地区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相结合,并对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以及较高适应能力的品种进行选用。与此同时,需要将存在干瘪、病虫害、破损等问题的种子全部挑除,并对颗粒较为饱满的种子进行使用。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种子实施有效的处理,以此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如,可在盐水中放入种子,当种子完全吸收水分以后,能够实现自身抗病虫害能力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还可借助消毒药剂浸泡、红外线照射等形式对种子实施消毒处理。若在栽植的过程中直接对苗木进行栽种,则应在5%浓度的土霉素溶液中对苗木根部进行浸泡,进而达到病虫害的防治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苗木时,需要将其存在的病枝、病芽全部剪除。

(2)整地处理

开展林业种植工作前,需要对种植区域内的土壤实施全面细致的消毒处理。在此过程中,可以对相应的化学药剂进行使用,以此达到对土壤中病原菌杀灭的目的。而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还极易会受到灰斑病以及叶枯病等病害影响。为此,可将多菌灵溶液同土壤充分混合,然后在林木的种植区域内进行均匀的施撒。

(3) 水肥管理

对于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来说,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就是水肥管理。若在培育林木的过程中,存在过量施加肥料或灌溉水量的问题,则会引发树木根部发生腐烂,进而诱发其他疾病问题。若在种植的过程中,将有机肥作为基肥进行使用,并同土壤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地调整肥料施加量以及土壤的肥质,可以为树木健康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保障。而灌溉工作仅需在初期苗木种植时,采取大水漫灌的形式。后期则应减少苗木灌溉的水量,且在灌溉时,需要同实际的天气变化相结合,对水量进行及时的调控。

2、生长期内的防治策略

(1)物理防治技术

将物理防治手段运用到林业种植工程管理中,不仅可以使生态系统平衡得到有效保障,还能够使病虫害问题从根源处得到有效杜绝。通常情况下,在采取物理防治形式时,主要对捕杀法、阻隔法、高温法和涂白法进行运用。

①捕杀法

取卵、取茧或用手直接捕捉幼虫和成虫,是捕杀法的常见手段。当成虫进入到繁殖期时,相关人员可以依照害虫的假死特性,在每日清晨对树枝进行摇晃,使害虫被震落,进而达到人工捕杀的目的。金龟子、栗实象鼻虫、栗剪枝象甲等害虫可以对该方式进行采用。在进入冬季和春季时,可以借助人工刮除的形式,将附着在树木表面的虫卵以及病斑刮除。

②阻隔法

绑毒绳、上胶环、扎胶布等都是阻隔法常见的手段,其能够使害虫上树侵害树木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例如,进入春季以后,可在枝干上涂抹菊酯类药物。或将药物做成1条毒线,以此阻止幼虫爬树,达到对幼虫杀灭的目的。

③高温法

该方法主要是借助高温杀菌的形式,将虫害和病害杀灭。例如,将林木种子放在阳光中进行晾晒,可以使病虫害得以被杀灭和驱除。此外,也可在45-60℃温水中浸泡林木种子。

④涂白法

该方式主要是将石灰水、食盐、多菌灵或杀敌死等药物,依据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在樹干位置涂抹该混合物。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昆虫的繁殖得以被有效阻止,且具有御寒和防日灼的作用效果。

(2)生物防治技术

①利用菌和真菌

通常在对天牛、马尾松毛虫等进行防治时,可以对白僵菌进行使用。苏云金杆菌以及其变种菌株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对多种类型森林害虫的防治目的。借助病毒提取物能够实现对松毛虫、柏毒蛾、泡桐大袋蛾等虫害的防治。而在对立枯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对放线菌进行使用。

②引入天敌

当前,在防治林业种植工程中病虫害问题时,一个最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就是对天敌进行保护和使用。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移植、引种等形式,将害虫的天敌种群引入到林区内。其既能够使林区内生态平衡得到有效维持,还能够提高林业虫害的防治效果。

③借助益鸟

对于林区内的害虫来说,其天然的克星就是鸟类。森林中许多的鸟类主要以捕食害虫为生,所以,在防治害虫的过程中,可以对山雀、灰雀、啄木鸟等益鸟进行引进。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鸟巢和鸟蛋实施保护,或借助人工挂巢的形式,将益鸟引入到林区内,使益鸟的繁殖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进而控制林区内虫害的数量。

(3)化学防治技术

林业种植工程中最常使用的一种防治技术就是化学防治。例如,在对蚜虫进行防治时,可以在蚜虫附着的叶面处对800倍专用杀蚜药剂进行喷施使用,以此减少蚜虫数量。此外,在对蚜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还可在蚜虫繁殖期内向林区中喷施2.5%溴氰菊酯溶液。若蚜虫给林木带来了破坏影响,则需要对药物的使用量进行适当的增加,从而使蚜虫和虫卵得以被最大限度杀死。在对蛾类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在林木上喷施1000倍0.5%的甲维盐乳油,其可以使蛾类给林木带来的侵害影响得到有效预防。并且,在对蛾类害虫进行预防时,还可对25%的灭幼脲进行选用。而在对病害进行防治时,通常可对四环素、土霉素等杀菌性药剂进行运用。例如,在防治杨树的腐烂病和溃疡病时,可喷施100mg/kg的制霉菌素或对1.5%的波尔多液进行运用。

综上所述,在林业种植工程中开展幼苗抚育工作时,需要牢牢把握除草、松土、水肥、间苗、平茬等技术要点,以此实现对幼林的有效保护,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加大防治病虫害的力度。此时,可以对化学防治形式、物理防治形式以及生物防治形式进行采用,以此使林业种植工程中长期存在的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而使林业工程质量得到全面保障,推动林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1200山东省新泰市矿产业发展中心;271000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林场; 271200山东省新泰市林业保护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幼林松土林区
记游哈林区(节选)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00
推土机松土器结构改进与动力学分析
快乐佳县人
金秋(2021年20期)2021-02-16 00:58:14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16
推土机松土器结构改进与有限元分析*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9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1
松土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甘肃林业(2016年6期)2016-02-27 11:29:10
毛竹幼林四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