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河南教育会论述

2024-05-29 20:17李丽霞
学理论·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清末

李丽霞

摘 要:随着清末新政的实施,地方教育社团兴起。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发表《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1907年河南教育会成立。河南教育会的出现不仅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了历史传统的影响。教育会的发展也大多依赖地方士绅在资金和经验上的支撑。随着河南教育会的持续发展,河南教育上出现了分科课程,新型知识分子也不断地增多。而随着河南教育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不仅促使了河南近代学校持续增长,同时革新了教育手段,培养新型教师,从而推动了河南近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清末;河南教育会;近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2-0077-04

地方教育团体的出现是近代教育革新的产物。河南教育会在清政府公布《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后一年成立。有关河南教育会的专门著述目前尚缺乏,但是部分著述中仍有涉及。如《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清代部分[1],只是总结了河南近代各种教育机构的发展以及生员、师资、课堂和教育资金的增减,其中包括河南教育会的会章及数量的总结。《河南教育通史》中册[2],强调讲述河南中后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河南教育做出众多贡献的开明士绅,讲明如何推动河南各种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河南教育的转型。周志曼所述《清末河南传统士绅与新式教育》[3],讲述河南开明士绅为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重点阐述开明士绅为建立河南教育会所进行的各种努力。王利果在《清末十年河南新式小学堂研究(1901-1911)》[4]中,主要讲述河南教育会设立后,对河南小学教育的推动作用。但是他们都没有点出清末河南教育会出现的具体原因以及对此做出完整概括,同时对河南教育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河南近代教育史上的作用并没有系统的阐述。因此,本文从清末社会大环境出发,主要分析河南教育会出现的原因以及重点探讨河南教育会对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一、河南教育会的缘起

1906年江苏教育总会成立,中国近代标准意义上的教育会得以问世。此后,其他省份也开始成立相似的教育社团,并对当地教育的演化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教育发展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为了救亡图存,一些開明人士主张变革,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被迫开展“新政”。而在所采取的措施中,教育方面的改革尤为重要。举国上下都致力于经营学校寻找富强的政策。不到十年时间,公私学校在各地纷纷出现。然而由于科举制度存在,改革并未获取预期效果。庚子之役后,京师陷落,人心震动,兴学运动更加强烈。1901年,清政府颁发宣布“兴学诏书”,规定:“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学堂。”[5]在政府引导及人们遵行中,新式学堂的开办取得很大成果。1902年,河南巡抚锡良在开封创办河南大学堂后因禁止开设大学堂改名为河南高等学堂,被看作河南的现代高等教育之始。1905年清政府又迫于社会言论的压力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开展态势,下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5]107存在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至此废除,河南教育也随之呈现飞速发展态势,学校以及学生数量都有飞速增加。以1905年与1908年为例[1]78(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兴学诏书”颁布后,河南省学校和学生数量虽有增长但并不非常明显。而在1905年科举制被废之后,河南省学校数量飞快上涨。与此同时,出现明显的分科,这是河南教育史进步的一个层面。而师范学校和师范传习所的出现也为河南的教育培育出一批新型教育人才。但是改革初期出现很多问题,各种新思想的出现造成了一些混乱。《东方杂志》曾多次发文抨击这些弊端,梁启超也曾表示:“学校一变名之科举,而新学亦变质之八股”[6]。从这可以看出,在新式教育开始之初,由于缺少专业管理,导致很多新式学堂只是装点门面的道具,新学问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纷乱的学术状况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发展。1902年设立的河南大学堂兼领全省学务;1905年学务公所统辖全省教育行政;1906年,学务公所被提学使司替代,但设立具体办事行政机关——学务公所,与提学使司协同参划全省学务。在各级地方上的教育行政机构中,学务公所则是在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1907年,河南省教育会社在省城开封设立。河南省内的教育行政机构逐步完善,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新型知识分子的推动

清末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两种社会趋势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一是开明士绅与青年学生的结合,二是都市与城镇趋新势力的凝聚。”[7]作为清末新式教育团体的河南教育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型知识群体的推动。

清朝末年国势岌岌可危,一些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封建教育误人子弟,纷纷在教育方面进行变革尝试。李时灿是河南近代教育家。1883年,他与王锡彤、高幼霞在书院教育方面另辟蹊径,寻找科学治学方式。三人开创图书流通阅览制度并发起组织汲县读书学社,向会员传授时务新书。1906年,王静波在原有学社基础上拟创建更大规模“经正学院”,取得卫辉府知府曾与九的支持,获得在当地的合法地位。曾与九捐银400两,在各方筹措后正式建立学院。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求院生“研究经义,以穷其理;博宗史事,以观其变;参与时务,兼习算学”[8]。李时灿讲求学以致用,开创“务实”的新风气,为河南其他学院的发展树立典范。人们都说在清朝末年发展新学的过程中,中国文坛有三个人十分有名,江南的是张季直,河北的是严范孙,河南的则是李时灿。在河南还有很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士绅,如开办了河南女子学校的张嘉谋,王锡彤则促进了河南实业教育的开展。这些人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在民间开始进行广泛的教学活动,提倡新学,宣扬资本主义科学思想,促进河南教育制度发生重大改变。

(三)传统结社和近代社团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文人结社的传统。传统的文人会社制度于东汉末年正式地形成规模,魏晋开创了诗人结社的传统,讲学性质的会社在宋元时期出现,明代大批社团出现。据统计,明代文人社团达到170多家。清初吸取明末士林结社干政的教训,顺治下令“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9]。法令虽然严格限制民间社团的发展,但是其结社的传统仍然存在。1901年,清政府进行教育方面的改革,虽未明确表明废除党禁政策,但也默许了民间社团的发展。据统计在1901—1904年间,全国各省共出现271(不包含分会)个新式民间社团[5],其中河南省出现4个,在271个社团中,包含21个教育会[5]271。1902年,上海教育会宣布成立,1905年江苏的教育总会也正式设立,河南省也于1907年设立教育会。由此可以得出,河南教育会的出现,由中央教育会感召,地方士绅组织并付诸实践,共同推进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河南教育会的发展

河南教育会建立后,迅速制定《河南教育会组织章程》。至此,开明绅士和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在河南省境内广设分会,旨在推进河南各地教育会社开展以及推动教育会组织机构完善。因而,在章程颁布发表后到辛亥革命爆发前,河南教育会在河南各乡镇均有设置,各地教育会组织机构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清末河南教育会的完善

1906年,《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颁布发表之后,1907年河南教育会正式建立起来,这是河南境内第一个在政府明文许可下成立的合法的省级教育会。河南教育会成立之后,遵从《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教育会之设立,在省会……均有发起总会之责;在府州县……均有发起分会之责。”[10]248各地纷纷设立教育会。由于地方教育会获得合法的成立地位,全国各地出现了开办教育会的高潮。据统计至1909年,全国的教育会公开设立的有723个,会员48 432人[11]。从1906年教育会章程发布之后到1910年,河南省教育会在此期间也得到迅猛发展。到1910年,河南教育分会达32个,加入的会员超过610人[12]。根据上面数据可以得出。在1906—1910年间,河南教育会数量增加最快,这既与教育会章程颁布后教育会获得合法地位有关联,也与当时历史大背景息息相关。当时正值清朝“預备立宪”时期,河南教育会的广泛成立,反映了河南士绅对“预备立宪”参与热情高涨。由于河南教育会的不断建立与发展,河南教育士绅也积极利用这段时间对教育会加以不断完善与优化。

(二)教育会的发展组织原则

一是非组织性原则。教育会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行政机构,在组织发展中并无前人经验,在摸索中前进。以河南为例,河南教育会是由地方开明士绅设立的,同时河南教育会章程上明确规定教育总会与地方教育会之间不存在统属关系,但是教育总会可协助地方教育会设立。而在入会问题上更是坚持非强制性原则。会员入会完全自愿,会章明确规定“自备入会志愿书”。

二是选举性原则。在教育会的发展中我们说过,教育会设有会长、副会长、干事员、评议员等职位,这些职位并不是凭空得来也不是少数人的意志,而是由众会员公推选出的。而干事员与评议员由会员互相选举产生。选举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与会选举、记名选举、无记名选举以及通信选举。而与会选举与无记名选举一般会同时进行。

三是责权统一原则。中国近代教育会组建伊始,就规定其成员相应责任与义务。我们在教育会的发展中已提到了会长、副会长、干事和会员的权利,《河南全省教育总会简章》中也规定了教育会的义务:“研究教育、推广学务、联络声气,帮助未成立教育会劝学所的地区设立,已设立者,由总董会长每学期调查本会务、振兴实业,发展河南可兴实业、讲求地方自治,刻下自治之法。”[1]158同时,会员要履行交纳会费的义务,捐常年者不得在六元以下。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河南教育会自成立开始就致力于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促进河南教育革新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结构。在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河南教育会不仅数量大幅增加,系统不断完善,会员数量和质量也始终在提升。而在发展中出现一些组织原则,虽不完善,但也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河南教育近代民主化。河南教育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对河南教育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也有助于培养更多新式人才为国家发展进步做贡献。

三、河南教育会与河南教育近代化

(一)改良私塾推进新式普通教育

20世纪初年,全国主要教育机构仍为传统私塾,如何使旧时私塾为新式教育服务成为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由此一批改良私塾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的教育会相继出现。河南虽无专门设置私塾改良会,但于1909年颁发实施的《河南提学司详定改良私塾章程》明确声明,把劝学所设置为改良旧式私塾的主要机构,其所属的教育会是第二机构。同时规定劝学所与教育会共同协办,每一位劝学所成员和教育会会员都有责任促进新型普通教育的发展。各教育会对私塾改良的方面主要体现:一是变革教学内容。上海私塾改良总会于1906年指出,教学内容不单要传授《四书》《五经》,重在“蒙学新书”。必修科和随意科都必须包含于私塾的课程中,其中随意科包含图画和歌乐等。由此可见,教育会在对私塾的改良上,既有对传统内容的保留,又加入了近代自然科学。二是变革教学方法。章程规定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适当采取旧式做法,但更要运用近代新型班级授课方式,如“会客”方式。会客也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有会客然后有比较,有比较然后师生皆有进取之心。”[10]423三是确定一般的考试及升学制度。各类教育会一方面要求对私塾中的常规教育进行定期考核,同时强调对私塾进行每月一次或两次的会客进行考试,并制定相应考章和奖励条款。规定教员必须遵循教育会制定的时间表。私塾同时与新式学堂相衔接,学生经过多次考试,符合新式学堂要求,教育会将其升至官级学堂。

(二)力争教育经费兴办维持普通初中等教育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尤其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新型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以促进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则需要更大资金支持。河南教育会人士为了维持河南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始在多方面开拓资金筹集的方式:一是地方税款拨充学务经费。河南教育会会长李时灿提议,学务经费可以从地方税中抽取部分的分款,包括戏捐与亩产。戏捐从每年民间农闲时期的唱戏娱乐中抽取并只抽取戏班经费,不至于干扰人民生活。亩产则是从每年亩产量中抽取少数学捐。二是个人捐款兴学。凭借个人的财力创办或者维持各类新式学堂的开展即个人捐款兴学。在提倡个人兴学的同时,政府给予出资者奖励。河南教育会给予捐助巨款者虚衔,给予捐献资金较少者给予匾额或者名誉奖,河南巡抚陈夔龙称“民间有所观感,风气日开,捐助学费者已渐行踊跃。”[13]也有部分官员为使自己的仕途更加顺畅加入捐助学款行列。除此之外,也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员参与捐款。三是其他款项学堂中有一部分经费来源于地方实业。如安阳学堂的煤捐,师范传习所的经费来自田亩捐;汝阳县师范传习所的经费来自绅士的捐助和实业筹集。庙产兴学也是河南教育会社筹集经费的方式之一。利用广布于民间的庙宇,广设学堂,加快新式学堂的兴办速度。

(三)促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自近代新式教育兴起以来,师资力量的匮乏始终是困扰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改良私塾,兴办新式学堂对教师的需求极为迫切。1907年,全国的师范学堂传习所共有541所,1908年达581所,在校学生分别为36 091人和33 072人[14]。虽然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新型教师,但普通教育的发展仍然得不到满足。培养新式师资也成为教育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提高教员的素质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优秀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有些地区的教员素质并不达标,从而阻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例如,商水县的一位小学教员在任教期间不遵守学务章程;何语言都不过关,教学程度也很逊色[15]。而有的地区为了使教员的数量合格,甚至让一些当地的地痞担任教员。据《河南》报刊载,汝阳有两位教员“欺诈愚氓,霸占妇女”[16]。这样的人担任教员使学生经常缺席,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质量受到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教员的素质也是影响河南近代教育的重要因素。

单级授课制就是在这时产生的。单级授课制的特点是同时分班级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近代教育发展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同一位教员同时分班教授多名学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及教育的难题。1909年,江苏教育总会成立的单级教授练习所招收品行优良、勤劳朴实,年龄在20到30之间的在师范传习所或者初级师范学堂获得文凭,有任教经验的人作为培训对象,河南教育会也积极选派人员参与培训,学习教学技能,旨在改进河南的近代教育。教育会不仅对教师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进行培训,尤其重在提高全体教员的整体素质,对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提升整个新式普通教育质量有重大意义。

河南教育会是河南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民间团体,它融合了河南热心教育事业的官商绅学等人士。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不仅功名傍身,还接受了近代新式的思想教育,在当地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交关系网。他们参与河南教育事业,对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极重的影响。同时,河南教育会也集结了一些归国留学生,为河南教育事业注入先进教育理念。而河南教育会在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教学力量以及后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推动河南新式教育的发展。河南教育会参与河南地方的教育实践,使河南的基础教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为河南近代教育发展打下良好根基,并成为河南省政府认可的具有引导性的社会力量。而开明绅士的主动参与,也改变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独霸地方学务的局面。催生了由地方学务机构与社会的民间力量团结协作、互相监督、共同谋求河南地方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从而使河南近代教育事业得到长期稳定发展。研究河南教育会的发展,不仅可以了解到清末国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尝试,也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对于改变教育现状的殷切期盼以及付出的努力,为研究河南近代教育发展提供丰富史料。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清代部分[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0.

[2]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中[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4.

[3]周志曼.清末河南传统士绅与新式教育[D].南昌:南昌大学,2015:5.

[4]王利果.清末十年河南新式小学堂研究(1901-1911)[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5.

[5]朱有.中國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76.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8.

[7]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77.

[8]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3.274.

[9][清]素尔讷.学政全书:卷2[M].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刻本:42.

[10]朱有,戚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桑兵.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J].近代史研究,1994(5):89-114.

[12]河南教育资料[J].河南教育官报,1907(98):106.

[13]张小莉.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对教育捐款的奖励政策[J].历史档案,2003(2):113-118.

[14]琚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13-623.

[15]本省学务报告[J].河南教育官报,1908(24).

[16]河南某某学堂教习张士卫蔡镇藩之劣迹[J].河南,1908(2):133.

猜你喜欢
清末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清末监狱改革的法律文化探析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
清末安徽禁烟述论
洞头县馆藏清、民国书画赏析
论清末留日学生译书活动的原因、内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