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羊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治措施实验总结

2024-05-29 18:38:18仁青加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5期
关键词:囊尾蚴吸虫病肝片

仁青加

羊消化道寄生虫疾病是经常发生流行的一类综合性疾病,该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病原种类较多,发病周期较长,发病进程较为缓慢,随着寄生虫数量的逐渐增加以及群体的逐渐庞大,会与羊群争夺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还会导致羊死亡,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两种羊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防控消化道寄生虫疾病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羊肝片吸虫病

1、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病学

①病原学特征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和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的生命周期包括成虫、幼虫和虫卵三个阶段。成虫呈扁平片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体长2~7cm,宽1~3cm。虫体颜色呈棕红色,表面光滑。雌虫生殖器官发达,生殖孔位于虫体前端。雄虫生殖器官较小,位于虫体后部。幼虫呈扁平椭圆形,前端稍尖,后端钝圆。体长10~15mm,宽6~8mm。幼虫呈棕红色,表面光滑,幼虫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虫卵呈椭圆形,卵壳厚而光滑。长100~120μm,宽60~80μm。虫卵初期为黄色,随着发育逐渐变为棕色。肝片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幼虫和虫卵三个阶段。羊在摄食含有肝片吸虫幼虫的植物后,幼虫在肠道内孵化,穿过肠壁进入肝脏和胆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肝脏和胆管内寄生,产卵,虫卵随胆汁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虫卵孵化为幼虫,进入水生植物,形成感染循环。

②流行特点

肝片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肝片吸虫的病羊和带虫羊。这些羊的肝脏和胆管内寄生有大量的肝片吸虫,通过排出的虫卵传播给其他羊只。肝片吸虫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摄入感染了肝片吸虫幼虫的植物。羊在摄食这些植物时,将幼虫摄入体内,从而感染肝片吸虫病。虫卵随胆汁排出体外,进入水体后,虫卵在水生植物上孵化为幼虫,形成感染循环。易感群体主要是放牧羊和饲养羊。放牧羊由于摄食范围广,容易接触到感染了肝片吸虫幼虫的植物;饲养羊如果饲料管理不当,也容易感染。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羊均可能感染肝片吸虫病,但以幼龄羊最为易感。肝片吸虫病的流行季节主要与肝片吸虫的生活史和环境条件有关。肝片吸虫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殖较快,因此,春夏季节是肝片吸虫病的流行高峰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肝片吸虫病可全年发病。

③危害

肝片吸虫病引起肝、胆功能受损,影响脂肪、蛋白质、糖等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病羊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等。寄生虫繁殖过程中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运输,导致病羊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尿液等黄染。肝片吸虫寄生在肝脏内,引起肝组织损伤,影响造血功能,导致病羊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乏力、可视黏膜苍白等。严重感染时,肝片吸虫可导致肝、胆功能衰竭,病羊出现严重消瘦、黄疸、腹泻等症状,甚至死亡。羊肝片吸虫病影响羊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导致生产性能降低,羊毛品质下降,繁殖率降低。同时,羊肝片吸虫病导致羊只死亡、生长受阻、繁殖率降低等问题,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羊肝片吸虫病临床症状

羊肝片吸虫病的潜伏期是指从感染肝片吸虫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潜伏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感染强度、羊只抵抗力等,长短不一。一般而言,潜伏期为2~6个月,甚至可达1年以上。轻度感染时病羊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毛色无光泽。病情加重之后病羊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贫血、黄疸等症状。病羊逐渐消瘦,体重减轻,被毛粗糙无光泽。当进入重度感染时患病羊出现严重的黄疸、贫血、消瘦等症状。肝脏和胆管受损,病羊可能出现肝、胆功能衰竭的表现,如精神不振、乏力、可视黏膜苍白等。严重感染时,病羊可能因肝、胆衰竭而死亡。

3、羊肝片吸虫病病理学变化

肝片吸虫寄生在肝脏内,摄取肝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导致肝细胞受损、变性、坏死。同时,虫体产生的毒素也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加重肝细胞的损伤。肝脏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肝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的同时,可形成肉芽肿。随着病情的进展,肝脏组织受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纤维化。纤维化严重时,可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肝片吸虫寄生在胆管内,导致胆管壁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同时,胆管内寄生虫体的阻塞,可引起胆汁淤积,加重胆管的损伤。肝片吸虫大量繁殖时导致胆管阻塞,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胆汁在胆管内淤积,加重肝脏和胆管的损伤。

4、羊肝片吸虫病实验室诊断

从病羊的肛门处收集新鲜粪便样本。粪便样本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病羊的感染状况。建议多次收集粪便样本,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将收集的粪便样本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或缓冲液,搅拌均匀。然后,取适量混合液涂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寻找虫卵。肝片吸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20~30μm×10~15μm,卵壳较厚,内含一个胚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虫卵的形态特征,判断是否为肝片吸蟲卵。主要观察以下特征:卵壳的形状、颜色、厚度;卵内胚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肝片吸虫卵的特征为椭圆形,卵壳较厚,内含一个较大的胚细胞。在载玻片上,统计观察到的虫卵数量。根据虫卵的数量,评估病羊的感染程度。

5、羊肝片吸虫病防治措施

①治疗措施

治疗羊肝片吸虫病的潮涌驱虫药物主要有丙硫咪唑、噻嘧啶等几种。丙硫咪唑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肝片吸虫有一定的驱杀作用。噻嘧啶是一种抗寄生虫药物,对肝片吸虫有一定的驱杀作用。一般情况下丙硫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20mg,一次口服。噻嘧啶剂量为体重30~50mg/kg,一次口服。使用方法同吡喹酮。使用周期为1次。在使用驱虫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同时,注意观察病羊的用药反应,如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驱虫治疗后,要及时对病羊进行粪便检查,观察虫卵是否消失,以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只的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②预防措施

避免在肝片吸虫病流行区放牧,尽量选择远离污染水源、植被丰富、干燥通风的地方放牧。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螺蛳。要预防肝片吸虫病,首先要控制螺蛳的繁殖。对养殖水域进行整治,减少螺蛳的栖息地;在放牧区域,定期检查并清除螺蛳。坚持每天收集和处理病羊的粪便,防止虫卵扩散。对于病羊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堆积发酵、焚烧等。同时,注意保持羊舍清洁卫生,减少虫卵在羊舍内的沉积。对羊群进行定期驱虫,一般每年春季的3~4月份和秋季的10~11月份各进行一次驱虫处理,在肝片吸虫病高发季节可以进行一次额外的驱虫。可根据羊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用合适的驱虫药物,如吡喹酮、丙硫咪唑、噻嘧啶等。提高羊只的营养水平,增强抵抗力。合理调配饲料,保证羊只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病、防疫工作,减少羊只感染肝片吸虫的风险。

二、羊莫尼茨绦虫病

1、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

①病原学特征

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莫尼茨绦虫寄生在羊的小肠内引起的。莫尼茨绦虫属于多节绦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幼虫和虫卵三个阶段。成虫呈带状,扁平,长可达100cm。体表光滑,无棘。前端有一个头节,可缩入颈部。颈部之后是颈部片,然后是节片。每个节片内含有生殖器官和消化器官。成虫寄生在羊的小肠内,以吸收养料为生。雌虫每天可產卵约200,000个。幼虫称为囊尾蚴。囊尾蚴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3mm。囊尾蚴的外壳由角质层组成,内含一个幼虫。幼虫的形态与成虫相似,但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囊尾蚴寄生在宿主的肌肉内,以肌肉组织的营养为生。虫卵呈椭圆形,直径约60~80μm,卵壳较厚,内含一个胚细胞。虫卵随羊的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虫卵内的胚细胞发育成幼虫。羊在摄食含有囊尾蚴的植物或动物后感染。囊尾蚴在羊的肌肉内发育成熟,然后被中间宿主(如蚂蚁、蝇类等)摄食。中间宿主携带的囊尾蚴在它们的消化道内发育成成虫,最终寄生在羊的小肠内。成虫在羊体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完成生活史。

②流行特点

幼虫寄生在宿主的肌肉内,以肌肉组织的营养为生。囊尾蚴的寄生会导致宿主营养不良,生长受阻,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莫尼茨绦虫的羊。成虫和虫卵都可以作为传染源。寄生虫主要通过摄食途径进行。羊在摄食含有囊尾蚴的植物或动物后感染。虫卵随羊的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虫卵内的胚细胞发育成幼虫。中间宿主(如蚂蚁、蝇类等)摄食这些幼虫后,囊尾蚴在它们的消化道内发育成成虫,最终寄生在羊的小肠内。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易感群体主要是羊。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羊都可能感染。在感染程度上,放牧羊较圈养羊更容易感染。该种疾病在全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在温暖湿润的季节,中间宿主繁殖旺盛,羊摄食含有囊尾蚴的食物机会增加,因此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在夏季和秋季,羊莫尼茨绦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③危害

成虫寄生在羊的小肠内,以吸收养料为生。它们会大量摄取羊体内的营养物质,导致羊只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病原体寄生在羊的肌肉内,会影响肌肉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会导致羊只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羊莫尼茨绦虫病会导致羊只体重下降,生长发育受阻,从而降低羊的生产性能。具体表现为产肉量减少、产毛量降低、繁殖能力减弱等。患有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母羊,由于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繁殖能力下降,胎儿发育不良,甚至死胎。同时,虫卵在母羊体内发育,会对母羊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此外,羊莫尼茨绦虫病的病原体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过程中,可能传播其他病原微生物,导致羊只感染其他疾病。另外,患有羊莫尼茨绦虫病的羊,其肉质会受到严重影响。肌肉组织中的囊尾蚴会影响肉质口感,降低羊肉品质。

2、羊莫尼茨绦虫病临床症状

羊莫尼茨绦虫病潜伏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感染强度、宿主免疫力、环境条件等。一般来说,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潜伏期为2~6个月。发病后病羊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阻,毛色无光泽,消瘦。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被毛粗糙无光泽。由于寄生虫大量消耗宿主的营养,病羊可能出现贫血症状。个别患病羊会出现腹泻症状,粪便中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和虫卵。腹痛,弓腰、呻吟等。肌肉组织出现病变,触诊时可摸到硬块。硬块内含有囊尾蚴,会导致肌肉疼痛、僵硬等症状。有的病羊出现神经症状,如四肢无力、步态异常、四肢瘫痪等。这是由于囊尾蚴侵入神经系统所致。严重感染的病羊可能因营养不良、衰竭等原因死亡。

3、羊莫尼茨绦虫病病理学变化

囊尾蚴寄生在肌肉组织内,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导致肌肉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病变。然后会刺激宿主产生纤维组织,形成纤维化灶。纤维化灶逐渐增多,导致肌肉组织结构紊乱,肌肉纤维变性、坏死,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囊尾蚴在肌肉组织内发育,形成囊泡。囊泡内含有囊尾蚴及其产生的废物,对周围肌肉组织产生刺激,导致炎症反应。囊泡逐渐增大,甚至钙化,对宿主产生破坏作用。囊尾蚴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可能损伤周围血管,导致血管壁变薄、炎症细胞浸润等病变。这会影响血液供应,导致局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良,加重肌肉病变。此外,囊尾蚴侵入神经系统,会导致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病变。这可能会导致病羊出现神经症状,如四肢无力、步态异常、四肢瘫痪等。

4、实验室诊断

需要收集病羊的粪便样本。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和干燥,以免影响虫卵的检测效果。将粪便样本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然后用涂棒取粪便样本涂抹在生理盐水滴上。涂抹时要均匀、薄厚适中,以便于观察。将涂抹好的载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使用低倍镜(如40倍)先找到疑似虫卵的物体,然后切换到高倍镜(如100倍)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虫卵的形态特征,以便进行判定。羊莫尼茨绦虫病的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较厚,内含六钩蚴。虫卵大小约为30~40μm×20~30μm。观察时,要注意虫卵的形态特征和大小,以区分其他类似虫卵的物体。

5、羊莫尼茨绦虫病防治措施

①治疗措施

治疗羊莫尼茨绦虫病的驱虫药物主要有吡喹酮和阿维菌素等。吡喹酮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寄生虫药物,对羊莫尼茨绦虫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0~30mg,口服。阿维菌素是一种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物,对羊莫尼茨绦虫也有一定的驱虫效果。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3~0.5mg,一次皮下注射。上述药物一般一次用药即可,但对于严重感染的病羊,可在第一次用药后7~10天再进行一次治疗。

②预防措施

预防羊莫尼茨绦虫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绦虫传播途径。保证羊饲料的营养均衡,增强羊的抵抗力。注意羊舍的卫生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减少虫卵的传播。对于感染羊莫尼茨绦虫病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饲养,避免与其他羊只接触,防止绦虫卵的传播。对羊群进行定期的驱虫治疗,一般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处理,可以有效预防羊莫尼茨绦虫病。对于发病较为严重的养殖场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驱虫治疗。寄生虫高发期对羊群进行莫尼茨绦虫病的检测,一旦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绦虫病的传播。在选育羊只时,选择抗病能力强、抵抗力好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羊莫尼茨绦虫病的发病率。遵循健康养殖的原则,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作者单位:813500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

猜你喜欢
囊尾蚴吸虫病肝片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48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囊尾蚴病的发病原因、检疫方法及防治措施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8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04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绵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8
肝片吸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