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于连生
草鱼是我国四大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饲料来源广泛,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富含硒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同时草鱼生长速度快,易于管理,养殖经济效益高,因此受到了众多养殖户的青睐。然而,由于草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鱼苗、池塘环境、水质等因素对草鱼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池养草鱼疾病频繁发生,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生存挑战。所以,掌握草鱼常见疾病的特征和诱发因素,就能促进草鱼的健康成长,增加草鱼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一、草鱼生活习性分析
草鱼是一种淡水鱼,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和其他有水草的地方。草鱼是一种洄游的鱼类,成年的草鱼喜欢在流动的河流中产卵,而大部分的成鱼和幼鱼则会在产卵后进入河流的支流。草鱼在进水后,通常会到浅滩草场区域和泛滥盆地中觅食、增肥。冬天的时候,它们会选择在河流和湖泊的深处过冬。草鱼的游动速度很快,而且都是群居的,当草鱼的体型达到10厘米以上的时候,就会开始去寻找高级的水生植物。但是,草鱼的饮食结构也会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在养殖草鱼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找到合适的饲料,从而使草鱼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草鱼具有与其他家养鱼类相同的繁殖习惯,不能在静水环境中产卵。河道两侧土质紧实的河段,是草鱼最适宜繁殖的地方,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给草鱼提供一个适宜的繁殖环境。草鱼的繁殖期与鲢鱼相近,通常在五月,水温稳定在18摄氏度左右,开始大规模繁殖。通过对草鱼的饲养,可以更好地控制草鱼的生长。研究表明,2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草鱼卵的发育效果最好,30~40小时后才能破卵而出。从草鱼的生长历程来看,其体长增加在1~2月龄时是最快的,而在2~3龄时,体长的生长就会转向体重的生长,到了4月龄,它的体长和体重都已经基本定型了,再饲养就不能保证经济性了。草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它不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所以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放养草鱼来清除杂草。草鱼可以吃草,排泄物可以提供给其他微生物更好的生长条件,细菌和浮游生物可以给鲢鱼和鳙鱼提供食物。
二、无公害草鱼养殖技术
1、池塘准备
在草鱼养殖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好的鱼池生态环境。首先,从鱼池的状况来讲,最好是在靠近水库水坝的地方进行养鱼,池塘的底应该是平坦的,而且要有良好的透气性。一般面积约3335平方米的鱼池,需配置1个自动投饵机,并配以3 千瓦的叶轮机曝气器。为满足后期增氧作业等需要,可在水塘周边设置排水管道及进水口。消毒和清洗也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冬天对池塘进行消毒和清洗是很好的。在冬天,可以把池塘里的水放掉,然后冷冻,大约20天。在投放鱼苗前,要适当加大池塘的深度,并在每一个角落都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彻底的消毒。
2、鱼苗选择
在水产养殖中,选种是第一步。在选择鱼苗时,应尽可能选择未受损伤的、规格一致的鱼苗。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还能进行自我繁殖。这不仅可以得到较多的仔鱼,而且还能有效保障仔鱼的质量。若为其他方式引进的鱼苗,应先进行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进行投放。如果是其他渠道引进的,可以到省、市、县的地方购买。从农户角度看,大部分农户关心的是提高养殖效益。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可适当增加养殖品种,采用混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养殖水体的水质,又可以为养殖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疫苗接种
买来的幼鱼不要马上放在池塘里,要先给幼鱼做好消毒处理,比如用生理盐水把鱼身上的细菌彻底消灭。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免疫预防,以提高幼鱼的抵抗力。对自育的幼鱼,应在繁殖期前进行免疫预防,以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前期消毒工作结束后,可以对鱼苗进行三联疫苗注射。免疫结束后,不能马上将鱼苗投入池中培育,必须先将其放入培养箱,让其充分吸收免疫液,然后再投入池塘中进行正常放养。
4、饲料投喂
在投喂饲料前,要对草鱼进行一系列的杀菌处理,以保证草鱼的健康成长。在养殖中应注意合理投放饲料。在天然水体中,水生植物是草鱼的主要食物。在无公害养殖中,通过添加适量的颗粒饲料,可以减少残饵对水环境的污染,提高饵料的利用效率。以颗粒饲料为主要饲料的草鱼,在饲料中可适当增加28%~32%的蛋白质,并辅以青绿料。在喂料方面,飼养者要按照“前粗、后细、四定、四看”的原则进行。正常情况下,一天要投喂2次,每次吃的时间要控制在2小时左右,另外,草鱼要吃八成饱。经过一段时期的颗粒饲料喂养后,要转入原粮饲养。另外,在平时的饲养中,也要添加一定数量的维生素,以减少肝病的发病率。
5、水质管理
为了改善草鱼的生长品质,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必须加大鱼池的换水量,并使池水中的氧含量达标。适宜的生存环境能够增强草鱼的摄食量,加快其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为实现绿色养殖奠定基础。另外,利用光合细菌对鱼池进行消毒处理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措施。在草鱼养殖中、后期,由于排泄物的大量排泄,导致鱼体内有害物质和有毒气体迅速增多,因此,在草鱼养殖中、后期的水消毒至关重要。在养殖过程中,利用光合细菌可以避免由于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的有害物质对鱼池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从而大大降低了无公害草鱼病害的发生概率。
鱼塘的水环境对养殖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塘内氧浓度过低,就可能造成鱼的死亡。同时,由于水体的富营养化,也给鱼类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对草鱼的无公害养殖是不利的。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水环境的管理,以确保草鱼的健康成长。比如,相关的养殖基地或人员,可在鱼塘内加装增氧器,以保证无污染无公害的草鱼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顺畅呼吸。在无风的情况下(6~10月份),可以在午后开启2小时供氧,也可以在清晨进行适当的增氧。如遇持续多云天气,应及早补充氧气,适时补水。这种小排小进,多次换水的方式,可以逐渐提高和调节池塘的水质。通常情况下,6~9月份,在气候良好的情况下,要每3~5天补一次水,一次水深控制在10厘米以内。到了晚上,池塘里的溶解度比较高,所以晚上不用开增氧机,不然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还会加速水底和水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让水中的氧提前消耗掉。在高温季节,为增加上、下层水体的交流能力,需在高温季节增加增氧机的应用时间,以达到降温和促进摄食的目的。
同时,严格执行污水排放标准,不得将污水、污水排放到池塘中,在养殖过程中,也要对鱼池中的各类污染物进行检测,以确保草鱼的正常生长,从而确保草鱼的品质和最终的产量。
6、渔药投喂
合理使用渔药,可以达到防病的目的。如果在养殖中不合理地使用渔药,则会导致药物在鱼体中的残留,从而影响到草鱼产品的品质。因此,在渔业用药方面应格外重视。在饲料中,也要遵循前粗后精,精料配合饲料的原则,才能降低肝胆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病率。
7、适时捕捞
要想增加草鱼的养殖规模,就必须适时地将其捕获并投放到市场上去。一般情况下,7月底才是捕鱼的最佳时机。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草鱼都是在水中活动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鱼类很容易获得食物。
8、池塘监管
为了更好地掌握无公害草鱼的生长状况和疾病的发展状况,饲养者可以对草鱼的体重身长等生长参数进行定期的测定和记录,并根据记载的数据对饲料的粒度和投料量进行调节。每一天的检验结果都要由饲养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要建立一个鱼池日志,经过资料的分析和疾病的治疗,来总结饲养方面的经验。比如,每天早、中、晚三天轮流巡视池塘,在这段时间里,要密切关注草鱼的摄食和运动,及时发现其身体上的一些变化或者其它疾病的迹象,以便于及时发现不正常现象。另外,在巡塘过程中,可以逐步对鱼塘的水质进行及时的改良,并对排放和进水量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为草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池塘是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鱼类病原体的贮藏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所以一定要重视池塘的清整工作,它是预防鱼病和提高鱼产量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乏的措施之一。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各种病原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再者塘基水冲塌漏,杂草丛生,塘底淤泥沉积过厚,又为病原体繁殖提供适宜场所。
三、草鱼病害防治
1、出血病
①病因
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所致。该病的发生以本年鱼种为主,体长在3.5厘米至15厘米的鱼种都能侵染并发病。
②症状
发病早期,病鱼呈黑色,食欲下降。一肌肉红色型。将病鱼的表皮撕开,可以看到皮下肌肉的充血,并有少量的流血,严重时,整个身体都变成了红色。二红鳍红鳃盖体。病鱼的鳍基部和鳃盖充血严重,并伴有口腔和眼眶的充血。三炎症性型。病死后,肠黏膜充血,颜色鲜红,多有松质鳞片及肌肉充血。
③防治方法
接种灭活疫苗,用于草鱼出血性疾病。养殖鱼类时,可采用30~5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含有1.0%的活性碘)浸泡15~20分钟。用清热散防治,用0.2克/公斤鱼(5%投饵,4.0克/公斤饲料),连续使用1~2天;疗法:每公斤鱼0.3~0.4克(以5%的饵料用量,每公斤饲料6.0~8.0克)连续使用一周。
2、细菌性烂鳃病
①病因
由柱状屈挠杆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对幼年鱼类及成年鱼类均有影响。发病高峰期为7~9月,以28~35℃为适宜发病温度。
②症状
病鱼呈黑色,离群独游,鳃部有较多的黏液,有腐坏的鳃丝;当病变较重时,鳃丝末端的软骨暴露于外,而鳃盖的内部表皮则出现充血,中间的表皮往往被侵蚀为一圆形的空洞,称为“开天窗”;鱼鳃组织开始腐烂,并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③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或用生石灰整塘泼洒25毫克/升。在养殖鱼种的时候,可以用10~20 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也可以用2%~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以1公斤体重1克的腐鳃灵粉为饵料,每日一次,连用三天。口服和外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外用土霉素3~5克/立方米水浴,也可以口服土霉素1克,与1公斤饲料混合,用饵1天,4~6天就能见效。
3、细菌性肠炎病
①病因
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主要危害鱼类为成年鱼类,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在4~9月份是流行期。
②症状
发病的鱼体色变深,体表浅红色或淡红色,病魚离群单独游动,游动速度慢,食欲下降或拒食。它们的尾部又红又肿,有些肚子还鼓了起来,提起病鱼的脑袋,便能看到里面有黄色的黏稠液体流出来。
③防治方法
做好“四定”投放,杜绝劣质饲料的投喂。要经常补充新鲜的水,要用好增氧机。对池塘进行适当的投加生石灰,使池塘的水质呈弱碱性,并严格进行“四消”。按照1亩水面1米深度,用20克三代鱼虾安治1次,重则每隔2天1次。用10~30克大蒜头或按公斤体重10~30克的大蒜素粉(含有10%的蒜素)与饵料混合,每日一次,连续4~6天。四环素按体重50毫克/公斤,每日1次,连续4~6天。
4.赤皮病
①病因
由萤光单胞菌所致。
②症状
鱼的身体表面有部分或大部分有血流,鱼鳞脱落,尤以鱼身两面及腹部最显著;鳍的某些部位或所有的鳍都有充血现象,鳍的末端也有轻微的腐烂;在鳃盖及上颚处有红斑;患病的鱼类倾向于独自游走,速度很慢。
③防治方法
在养殖和捕鱼时要特别注意,以免对鱼造成伤害。在养殖鱼种的时候,可以用10~20 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也可以用2%~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将强氯精水溶解于每立方米0.4~0.7克/立方米的水中,进行全池泼洒。用漂白粉、五倍子等方法,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用漂白粉1克、五倍子2~4克/立方米。以穿心莲粉为饵料,以10~20克/公斤鱼为食,连续使用3~5天。
5.水霉病
①病因
由水霉病菌导致。
②症状
刚开始的时候,肉眼看不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菌丝已经深入到了肌肉中,并迅速生长出了一种白色的真菌,这些真菌会缠绕在伤口周围的死皮上,让伤口的肌肉开始腐烂。生病的鱼,移动速度变慢,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而且经常漂浮在水面上,最后变得非常虚弱而死亡。该病害多见于冬季或初春,且受损伤的鱼体很容易受到水霉病的侵染。
③防治方法
在捕鱼和其他饲养工作中,要注意安全管理,谨防对鱼的伤害。在越冬之前,通过对虫体的显微观察,对虫体进行杀灭,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在投放鱼种之前,先将3%~5%食盐水溶液或10 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每日以10克土霉素为饵料,饲喂100公斤左右的鱼类,共5~7天。用4/10000的食盐和小苏打合剂进行全池泼洒。
6.车轮虫病
①病因
由车轮虫造成的。该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寄生虫病,对幼鱼及鱼种的危害最为严重,常造成鱼苗及鱼种的大量死亡。
②症状
车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的皮肤和鳃,其中以鳃部的寄生最为严重,如果数量多了,就会引起鳃丝肿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
③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对鱼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用0.25~0.35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对池塘进行喷洒2天。每亩用苦楝叶20~30公斤水冲水,连续3天。每日以苦楝皮6克为食,每日2次,取汁与饵剂混合,共6天。每日用铁苋菜25克,苦楝25克,煎汁拌饵,每日1次,共3天。可以用轮速净每亩300毫升,对池塘进行喷洒消毒。
草鱼养殖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需要悉心地照顾。同时,加强对草鱼疾病的防控,直接关系到草鱼的生长与质量。所以,养殖户不仅要对草鱼的基本特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提高自己的饲养水平,还要主动做好预防和治疗,在保证草鱼产量的前提下,做好疾病的防控,才能促进草鱼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065000河北省廊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065200 河北省三河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