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明先 高秀玲
近几年各地农业在快速发展,而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设施蔬菜来说,各地也在不断扩增种植面积。在设施蔬菜的实际栽培期间,因为不同因素影响,很可能在蔬菜生长时发生各类病虫害,导致蔬菜的品质、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无法对市场供应需求进行满足。本文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当前设施蔬菜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探讨相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在蔬菜种植生产中,设施蔬菜技术属于现代化生产技术,在这种技术模式下,能将更好的生长环境营造出来,确保不同蔬菜的生长需求,使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正常销售蔬菜。设施蔬菜种植,同样会面临病虫害问题,为了满足蔬菜的无公害、绿色生产,绿色防控技术逐渐得到重视。
一、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传播速度快
在蔬菜的实际生产中,各类病原菌属于病害的致病源。设施种植期间,其内部并不具备较强的空气流通性,同时没有较高的透光性,长时间处于高湿高温的条件下,如果设施内有病害问题出现,就会出现快速发展蔓延,对其他健康蔬菜造成传播,从而出现大面积染病情况。和露天种植相比,设施栽培具有明显不同,虽然也会设置相应的防虫网,但外界的虫害很难进入其中产生危害。设施中小环境气候,会使湿度温度快速上升,而在高湿高温条件下,虫卵会加速孵化,从而使传播速度提升。
2、病虫害种类多
实际进行设施蔬菜栽培时,和露天种植相比,設施内部湿度、温度水平都相对较高,但却不具备较强的透光条件,很多地区因为种植经济等因素影响,很可能选择单一品种进行固定种植。在这种条件下,会导致设施中病虫害的基数变大,尤其内部环境,还能为病虫害危害、繁殖提供便利条件。直到目前为止,常见的病虫害种类中,螨虫、蓟马、粉虱、蚜虫、蛾类害虫等都属于常见虫害,而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等都属于常见病害。生产单个蔬菜品种时,常见的种类甚至可达十几种。在连片进行种植时,同样的病虫害,甚至还会对其他蔬菜造成传染,从而使其他蔬菜患病,这样会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3、发生规律复杂
在设施内部会对蔬菜产生影响的条件有较多,因受到不同条件影响在种植蔬菜时一般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农户实际进行管理时,如果没有及时针对当前设施内环境展开全面消毒就会导致病虫害始终存在,随着有害生物种类的不断增加,在进行防治管理时整个工作复杂性和难度也会快速提高。另外设施中的温度和外界相比明显高出很多,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病虫害会缩短自身的越冬期,甚至大部分病虫害还会出现不越冬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蔬菜在设施内进行生长时很可能发生反复感染问题,从而因为复杂的发生规律导致整个防治难度显著增加。
二、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现状
1、危害程度不断加大
和传统的蔬菜种植生产相比设施蔬菜具有品质好和产量高的特点,很多地区为了全年都能满足市场中对蔬菜的需求都不断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这样的发展态势也让很多种植者得到了更多的增收条件。但对于设施来说其内部不仅有较大的湿度同时温度超高,整个设施都完全处于封闭的状态所以比较适合病虫害的繁殖和生存,在这样的条件下病虫害会出现快速蔓延对蔬菜的品质与产量造成影响。此外针对当前的防治现状分析大部分菜农自身并不具备较强的防治意识,并未结合具体的病虫害种类采用对应的措施加以预防,这样就会导致蔬菜种植期间大规模爆发病虫害问题从而不断加大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最后导致种植人员出现严重经济损失。
2、用药不科学造成病虫害抗药性不断增加
直到目前为止在设施蔬菜的种植栽培中对病虫害防治时,很多农户还会将化学防治措施作为主要手段进行应用。但因为个别农户自身等因素限制导致在用药时很可能发生不合理的情况,最后因为用药防治增加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并出现农药残留问题,针对用药不科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可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大部分农户都在发生病虫害之后再进行用药管控,在测试蔬菜栽培前并未事先将病虫害防控意识树立起来,同时因为自身并不具备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导致病虫害发生后通常情况都比较严重,在受害后才选择农药进行大量喷施,施药期间还存在应用频率和用量不合理等问题。
其次,在实际栽培中不管是否有病虫害问题出现,个别农户都凭借以往经验盲目进行喷药,这样的用药方法不但会导致种植成本提高还可能使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导致生产出的蔬菜产品具有巨大的安全隐患。
最后,在药剂使用中剂量的确定存在不合理情况,个别农户在防治病虫害时,会照搬以往的方法和经验对病虫害危害情况进行判定,这种判断方式缺乏一定科学性和针对性,所以很可能因此发生药剂确定不合理的问题,比如选择杀虫剂对侵染性病害进行防治或使用杀菌剂对害虫进行防治,这些问题都会提高病虫害的抗性从而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三、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苗期的防控技术
首先,做好清洁管理。在设施蔬菜栽培中,进行绿色防控前,首先需对园区内进行全面清洁,将田间杂草、病残体及时清理干净,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做好抗病品种筛选。蔬菜品种选择时,要保证自身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这样能减少后期病虫害侵袭。另外,实际选择期间,还要和当地气候环境变化相结合,确保能够健康生长,提高自身抗性。最后,消毒工作。在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中,消毒工作是为了确保防治技术针对性更强。比如面对真菌性病害时,为了加强此类病害预防,可以使用温水,对种子进行浸泡,水温一般保证在50℃,浸泡期间搅拌15min,然后在水自然冷却后,再继续浸泡4~6小时左右,在这种浸泡方式作用下,能够有效灭杀表面的病菌。对细菌性病害进行防治时,可以采用1%柠檬酸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时间一般保证为40~60min,浸泡后及时通过清水进行冲洗,然后这种催芽即可,这样对病虫害具有一定防治效果。
2、做好无病无虫苗的培养
苗棚的表面、育苗基质,要借助生物熏蒸剂进行消毒,或者在育苗棚室门口、通风口部位,将防虫网设置出来,虫网要保证有50目的规格,以此能够强化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预防效果。如果设施蔬菜正处于幼苗期,防虫网可以选择30~40目的类型,这样可对土传病害、真菌性根际病害,起到防治作用。随着蔬菜种子逐渐发芽,在发芽的7~10d左右,可使用25g/L浓度的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0倍液,在苗床浇水时,配合喷洒苗床,同时使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4000倍液进行配合防治,以此提高防治效果。
3、定植前防控
防控前需针对苗棚表面、棚室进行消毒处理,土壤消毒时可利用高温闷棚方式处理,可以选择休棚期进行消毒,设施内部的清洁要加大重视,在强光、高温的条件下,将大棚封闭15~20d左右。使用氢氧化钙60~80kg、秸秆500~800 kg/667m2在地面进行撒施,在翻地的作用下,让耕层土壤、生石灰、秸秆可以均匀搅拌。土地要保证平整,在此前提下将土地利用料薄膜密封,并在薄膜下进行注水,让土层被充分浸润。实际封闭大棚等设施时,膜下地要保证有50~80℃,这样可将其中菌丝、病原菌孢子、虫卵、小型害虫杀灭,通过秸秆的腐熟作用,让土壤的肥力和营养水平提高。设施完成封闭后,可将薄膜撕去,土地维持5~7天的晾晒,然后再进行翻耕,所有工作都完成后可准备定植。
对于翻耕来说也属于定植前的重要防控手段,设施蔬菜实际进行栽培前,为了能减少后期病虫害发生需要将内部的土壤事先进行深翻晾晒,具体操作时保证有25~30cm左右的身份厚度。通过深翻处理能够把隐藏在土壤内的致病菌和地下害虫翻到土壤表面,并在阳光的照射作用下使虫卵和致病菌减少,这样在蔬菜的种植生长中就能将土传病害对其造成的影响减轻。比如在种植黄瓜时需要对内部土壤进行全面深翻,这样即可将田间的斑潜蝇蛹和白粉病致病菌等翻到土层的20cm左右部位,使其后期繁殖生长受到影响最后起到一定控制效果。
4、生物源农药和天敌控害
通过生物源农药或者其他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控时,需要根据出现的具体病虫害种类对最适合预防治疗的药剂进行针对性选择。在實际选择期间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绿色防控要求需要保证选择的药物有低残留和低毒以及高效的特点,同时还要针对防控时间选择给予高度重视,一般主要在危害的初期阶段展开防治以此使防治效果提升。除了要选择好药剂种类外还要针对用药的安全期进行严格控制,具体工作中在完成药剂选择后需要根据药剂的相关应用说明,对药物的使用方式和应用次数以及具体应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尤其要重视药物的应用安全期以保能够让药剂应用实现规范化,蔬菜产品不能在药剂应用安全间隔期内进行采收。为了能更好地将药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能长时间使用单一的药剂种类,要选择不同种类进行轮换应用这样能减少病虫害抗药性的出现。如果在设施内同时出现不同种病虫害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药剂进行混合应用,但应用前必须事先了解药物的应用说明同时不能使用有拮抗作用的药物,以免药物药效受到影响。当处于阴雨天气时可以利用烟雾剂进行施药,这样能够让设施内湿度水平降低从而将防治效果提升。
如果在生长期间,蔬菜的叶部出现病害问题,此时可采用多粘·枯草芽孢杆菌进行防治,干预时要保证剂量为1800~2250g/hm2,一般在蔬菜叶部出现病害的初期,对其进行施药,施药间隔为7天,连续干预3~4次即可。在病毒性病原的防治中,如果为发病初期,可以使用0.5%香菇多糖水剂,按照250~350ml/667m2进行应用,根据7~10天/次的施药间隔持续喷药3次,这样可蔬菜免疫力有效提升,对土传病害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在各类病虫害的天敌中一般主要可将其分成寄生性和捕食性两类天敌。对于腐蚀性类型来说小花蝽和烟盲蝽以及捕食螨等都属于较为常见的种类,而寄生性天敌主要为平腹小蜂和丽蚜小蜂以及赤眼蜂等。如果设施蔬菜遭受蚜虫的危害进行防治时可以选择食蚜蝇和捕食性瓢虫进行投放,在面对粉虱的危害时可以选择丽蚜小蜂进行充分,也可以选择草蛉和刀角瓢虫以及小黑瓢虫等捕食性天敌进行投放。如果防治的害虫为叶螨可以选择智利小植绥螨进行防控,而草蛉和捕食螨以及食虫蝽对蓟马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
5、环境调控
在实际防治之前,需实现对不同病虫害适宜发生的温湿度进行了解,然后再利用覆膜栽培、通风透气、膜下滴灌等措施,将病虫害发生温湿度条件缩短,这样即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在设施蔬菜栽培中,晚疫病、炭疽病、灰霉病、霜霉病等,都属于高湿病害,如果内部的湿度>85%,此时发生率就会提高,并在叶片上有水膜或水滴状态下,完成蔬菜的侵染危害,所以设施内部的湿度,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如果湿度过高需放风排湿,一般内部保证60%~80%的湿度即可。
环境调控措施中还要重视田园的清洁,在设施的周边部位很可能会生长杂草,而这些杂草会成为个别病菌和害虫的寄居场所,很多蔬菜病虫害都是因此而传播发生。所以在环境调控中要将棚室周边的杂草及时清除并对土壤进行深翻,通过此方式将病虫害基数减少避免发生病虫害威胁。管理期间还要在植株拉秧或整枝打岔后要将残株败叶及时清理干净,并将其带离设施外在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堆沤或深埋处理,以此将病虫害防治质量整体提高。
在设施蔬菜种植栽培中对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来说,主要是贯穿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以及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基于设施内部的整体生态环境对病虫害展开可持续性控制,属于效果比较显著同时影响较小的植物保护方式。为了能让绿色防控更好地实现首先必须将健康作物栽培作为首要原则遵循,从营造更为优异的设施生态环境和培育健康蔬菜方面着手确保蔬菜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生长,在此基础上把不利于病虫害出现和蔓延的生态环境创造出来最后有效实现防治目标。
6、色板和杀虫灯诱杀
通过色板进行诱杀,属于比较绿色环保的方法,在物理防治技术中比较常用。具体进行防治时,首先要明确病虫害的种类,比如在防治蓟马、蚜虫、粉虱等害虫时,可以利用这些害虫对黄色、蓝色的趋性,将黄色黏虫板、蓝色黏虫板设置在设施内,这样就可对这些害虫进行诱杀。蔬菜完成定植后,可以在设施内部的株间、行间悬挂黏虫板,具体的高度要保证超过植株的顶部,随着蔬菜的不断生长,也要及时对黏虫板高度进行调整,按照20~30块/667m2的用量进行设置,如果整个板上已经布满害虫,此时要及时将其更换,避免诱杀效果受到影响。
对于杀虫灯诱杀来说,主要将杀虫灯悬挂在设施内部。很多害虫具有一定趋光性,所以此措施是利用害虫的这种特性,对其进行吸引捕杀,以此将害虫的虫口基数降低,让田间的落卵量减少,这样可提高防治效果。这种技术对金龟子、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都具有较好的捕杀效果,但对蚜虫、菜粉蝶效果并不显著,所以此类害虫要结合其他措施进行防治。
除了使用色板与杀虫灯进行诱杀外还可以使用防虫网阻断害虫,比如在防治中可以于设施门口部位和外部通风口处选择20~30目的防虫网进行装设,这样可对外界的夜蛾、斑潜蝇和白粉虱以及蚜虫等害虫迁飞进入。一般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进行育苗管理时防虫网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将害虫迁飞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有效减轻。
综上所述,在蔬菜的种植栽培中,设施蔬菜属于比较常见的方式,随着各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病虫害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并不断朝着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发展。所以在实际栽培管理中,必须全面了解蔬菜病虫害,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利用针对性方法加强防治,这样才能发挥出设施种植价值,将蔬菜质量产量提高,促进当地设施蔬菜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66200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街道农业农村服务中心;266700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仁兆镇便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