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进华
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原因,能为具体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确保马铃薯的高产稳产。本文以马铃薯实际种植中的病害防治为切入点,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晚疫病的发生特点,采用相应的防控技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地区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措施、自身抵抗性等有很大关系,了解和掌握发生特点和原因后,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控工作,可以大大降低晚疫病发生风险,减轻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涉及到多个因素,其发生特点可以作为防治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发生特点采取科学的防控技术,可以为马铃薯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流行性病害,如果防控措施不及时不到位,会对马铃薯造成毁灭性伤害。近些年来,随着甘肃省马铃薯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病害防治管理,提高晚疫病的监测和防治水平越来越重要。对于晚疫病的防治,要结合地区马铃薯种植实际情况,分析和把握其发生原因和特点,科学制定防控对策,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病情,降低晚疫病发生风险,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其高产稳产。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
临夏州是甘肃省下辖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过渡地带,地势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主要地形以山谷为主,平地较少,平均海拔高度2000m。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mm,蒸发量1198~1745mm,年均日照时数2572.3h,无霜期137d。马鈴薯是临夏州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下,马铃薯种植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发病时间早
临夏州气候较为适宜晚疫病的滋生,雨热同季,在夏季6月份降雨多且温度高,田间温度和湿度条件十分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的萌发。参考临夏州以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可知,该病在夏季6~7月份是高发期,发病时间相对较早,对马铃薯生长所产生的危害也是较为长远的,发病时间早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2、传播速度快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进而使病害范围不断扩大,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势必会导致大面积的马铃薯生长受到损害。6、7月份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集中爆发期,在进入8月份下旬后,受到降雨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等级偏高,会逐渐蔓延开来。
3、病发程度差异明显
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来看,其种植环境对于病情指数有明显影响,相对来说,山地地区的发病程度会明显低于川台地地区,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发病程度会相对较轻,并且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发病程度略轻。此外,在部分高感品种区域,马铃薯出现晚疫病的植株较早,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在7~8月份降雨偏多时,晚疫病的分生孢子囊会快速萌芽侵染,进一步加快晚疫病的流行和传播。总而言之,受到马铃薯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晚疫病病发程度的差异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是由真菌致病疫霉引起的,会对马铃薯健康生长产生严重危害,是造成马铃薯茎叶死亡、块茎部位腐烂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它的病原物是致病疫霉,其病菌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可以以菌丝体的形态在马铃薯薯块中越冬生存。
1、叶片和茎秆部位
马铃薯晚疫病在叶片上的症状表现比较明显,一般是先从马铃薯叶尖或边缘开始产生病变,出现不规则的小斑点,斑点随着病情加重而不断扩大,颜色也会变为褐色。晚疫病病菌在感染马铃薯叶片后,会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的小点,颜色为浅绿色,随病情蔓延而逐渐扩大,小点蔓延为小斑块,此时如果环境温度过于潮湿则会加快病斑扩散,病斑的中间部位呈现出褐色,边缘部位是浅绿色,在叶片背部的晕圈处还会出现白色茸毛状的霉层。此外,晚疫病具有一定的传播性,马铃薯叶片上的晚疫病病菌会在外部作用下向外扩散,例如风力、降雨等,由叶片部位传播到马铃薯的茎秆、叶柄等部位,茎秆和叶柄部位染病后,会出现条斑,颜色为浅绿色,之后颜色会逐渐变为褐色,并且在染病部位的周围还会出现茸毛状的白色霉层,如果防治措施不及时,晚疫病病情会不断加重,严重时会造成马铃薯叶片出现枯萎和卷缩现象,并且马铃薯整个植株会在病菌侵染作用散发出腐败的气味。
2、块茎部位
马铃薯的块茎部位在感染晚疫病后,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也就是褐色斑点,这些斑点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其切面可以直接观察到皮下组织,颜色为红褐色。晚疫病病菌在侵入马铃薯块茎后,块茎的表面会出现褐色的斑块,这些斑块形状不规则,状态较为干硬,相对于叶片感染来说,块茎在受到晚疫病侵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腐烂现象,也不会散发出腐败气味,但是,会引起其他病菌的侵入,在其他病菌的干扰下,会呈现出干腐、湿腐现象,而且会散发出刺激的臭味,这也是马铃薯出现腐烂和储藏腐烂的最主要原因。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过程
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对于马铃薯的病害防治总结出了较多的经验。晚疫病作为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结合实际防治可知,它的病发过程是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根据它对马铃薯生长的危害可以将其发病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发病中心的形成期。已经感染晚疫病的马铃薯会成为病发的中心植株,染病部位会产生孢子囊,其病菌会在外部条件下进行传播,形成二次感染,例如在气流作用下进行传播,会在种植田间形成发病中心,其次,第二阶段是传播蔓延期。在外部条件足够的状态下,晚疫病病菌会加速向外扩散传播,一般是从中心植株开始蔓延,整个蔓延传播过程会持续大约10d左右,会对田间马铃薯生长造成严重危害,最后,第三阶段是严重病发期。该阶段病菌会对整个田间的马铃薯植株形成感染,大面积的马铃薯植株受到病菌侵染而出现病发症状,染病植株的病死率会大大提高。根据防治资料显示,某一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从发现马铃薯晚疫病出现到大面积的马铃薯植株死亡,整个病发过程仅有10d左右,病发过程快且急,造成危害十分严重。
四、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性条件
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条件来看,它的传播流行是有一定条件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并且整个流行过程受到的气候影响较为明显。如果马铃薯种植区域内的环境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温度在18~25℃之间时,就会对孢子囊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天气比较阴冷并且有水滴出现,则孢子囊会出现萌发且出现游动孢子,当天气较为温暖时,伴有水滴出现,就会使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总之,如果遇到阴雨连绵天气或是多雾天气都会加快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除此之外,对于它的流行条件分析,还要考虑到种植地区的马铃薯品种,品种因素也是引起流行的一大条件,如果种植区域的马铃薯种植品种属于是高感病品种,在天气条件适宜时也会加快晚疫病产生和流行,例如,当白天温度在22℃左右时,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且持续8h以上,夜间温度在10~13℃之间时,马铃薯叶片部位有水滴且持续12h以上时,就会产生晚疫病,晚疫病病菌会加快传播和流行,在发病后的半个月时间左右就会蔓延到整个种植田间区域,使大面积的马铃薯受到病菌感染,引起大范围流行,对马铃薯健康生长产生严重危害。
五、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化、科学化防治,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全面分析晚疫病的发生原因和特点,在掌握了发生原因的前提下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
1、种植环境和品种方面
上述提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地区气候环境有重大关系,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它的病原菌是致病疫霉,具有流行性强、危害严重的显著特征。在种植环境方面,主要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果种植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就会使大面积的马铃薯染病。如果在夏秋季节,降雨天气较多,并且温度较高,就会为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产生和侵染创造有利条件,病菌会在马铃薯种植田间大面积传播,因此,种植环境方面的影响是防治工作开展首先分析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对于马铃薯种植品种也要进行分析考虑,种植品种因素也是晚疫病發生的一大原因,临夏州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复杂,马铃薯品种、地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品种之间的发病程度各不相同,相对来说,高寒阴冷区域的马铃薯种植会较为严格,除了部分种植品种自身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外,大多数品种的抗病性普遍不理想,在晚疫病高发时期很容易染病,对最终的防治工作增加难度。
2、田间管理水平低,防控工作不到位
除了上述提到的种植环境和品种方面的原因外,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还与田间管理工作有很大关系,如果田间管理水平较低,相应的防控工作不到位也会引起晚疫病的发生,使晚疫病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因此,田间管理方面的原因也要分析到位。马铃薯在种植后,要根据其长势情况及时开展田间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化、科学化要求进行作业和管理。尽可能的降低晚疫病发生风险。如果马铃薯的种植密度过大,就会导致植株间的生长空间狭小,通透性差,这为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很容易在单个植株病发后迅速传播到其它植株,种植户田间管理水平低,在事前没有进行详细周到的考虑,没有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普遍是在病发后开始采取措施,大大降低了防治工作的时效性。
六、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
晚疫病对马铃薯生长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它的防控需要建立综合化、全过程的防控机制,从马铃薯的选种种植阶段到收获阶段进行全面防控,尤其是在晚疫病高发时期做好事前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发生机率。
1、优选良种
防治晚疫病的首要工作就是在种植阶段优选良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种薯,提高发芽成活率,增强马铃薯自身的抗病性。在选种阶段,种植户要根据本地区种植环境,严格选择按照繁种规程繁育的一、二级脱毒种薯,并且要求所选择的种薯表面光滑无破损,无病菌存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无病试管种薯或是无毒小整薯种,例如,常见的自留种薯,种植户可以在种薯出窑进行催芽前,将存在的病薯去除,保证所选择种薯的纯净。此外,在马铃薯种薯的催芽阶段,要密切关注其发芽情况,对于不发芽或是发芽速度较慢的种薯要及时去除,尤其是在催芽阶段出现病害的种薯要第一时间去除。
2、种薯消毒
种薯消毒是消灭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晚疫病发生率的常见措施。在对种薯进行药物消毒时,可以使用0.19%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1h,然后再晾干。种植户在对种薯进行切块处理时,应选用已消毒的切刀,将已染病的薯块彻底切除,保证种薯干净无病菌。最后在开始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拌种处理,拌种的同时可以根据情况添加适量的微肥,例如,使用72%的霜脲·锰锌进行拌种处理,每亩使用量为50g。
3、合理播种,科学施肥
根据马铃薯生长周期和晚疫病发生条件,可以适当的进行早播,并且种植地块的选择也要合理,要选择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且具有良好排灌性的地块种植,以高垄栽培的方式,种植后要合理控制田间温度和湿度,要注意的是,种植地块的前茬农作物不能是茄科类作物以免影响马铃薯产量。
在播种后的施肥环节,尤其要重视对氮肥的施加,马铃薯对氮肥的需求比较关键,关系到后期长势,要合理控制施肥量。此外,如果遇到多雨天气,会使马铃薯田间环境的湿度增加,从而使晚疫病提前发生并扩散开来,因此,可以在田间及时施加磷肥和钾肥,以提高马铃薯自身抗病性,降低晚疫病发生几率。
4、科学防治,精准施药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在马铃薯种植后,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在7~8月份,如果在7月下旬遇到连续多雨天气,就要增加田间巡察次数,一旦发现已染病植株,就要及时拔除并销毁,然后对染病植株周围30~50m范围内喷洒精甲霜锰锌、霜脲锰锌等药剂进行防控。此外,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之前,可以使用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也可以是70%的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5~100g进行喷雾防控;在晚疫病发生时,可以使用60%的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施,使用量为80~100g/667m2,也可以是72%的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施,使用量为150g/667m2,7d喷施一次,连续进行喷施至少3~4次即可。施药的同时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防止病菌产生耐药性。通过药剂施加可以降低晚疫病的发生风险,确保马铃薯健康生长。
5、适时收获,科学贮藏
马铃薯在生长至茎叶枯黄,块茎成熟时可以进行收获,收获时要选择在晴朗天气。在开始收获前一周要将地上茎叶部分割除,然后在地表喷施霜脲·锰锌防止茎块感染,对于已感染的植株要提前收获。
在入窖贮藏前要将病块和伤块剔除,并对贮藏窖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可使用生石灰和5%的来苏水进行喷洒。此外,在马铃薯的贮藏期间,也要做好通风工作,保持贮藏窖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马铃薯出现发芽和腐烂现象。
总之,晚疫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会对马铃薯造成毁灭性伤害。对于其的防治,要在认清和把握其发生特点和原因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防控策略,采用综合防治方法,降低晚疫病发生风险,为马铃薯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731200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