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 王永
小麦是河北重要的农作物,但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河北省的小麦种植也出现了多种问题,被干旱、洪涝灾害、冻害等气候因素所影响,使小麦种植产量下降。为此,本文对小麦生产中抗灾害天气的栽培管理技术,展开探讨,期望减少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提高河北省小麦产量。
灾害天气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影响,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在对小麦进行栽培管理时,应根据不同气候选择相应且合理的抗灾害天气栽培技术,从而保障粮食产量。河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小麦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干旱、洪涝、冻害等灾害天气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为此,在对小麦进行栽培管理时,应加强对干旱、洪涝、冻害等灾害天气的预防工作,并根据不同的灾害天气选择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避免灾害天气对小麦产量造成影响。
一、灾害天气对小麦的影响
1、冻害
河北省的冻害主要出现在冬前与春季,在冬前气温较高,导致部分小麦迅速生长甚至出现拔节现象,而随着冬至过后,出现强降温、降雪情况,并且降温时间长,致使小麦出现冻害;春季冻害出现时,主要由于冬前小麦长势喜人,但入春之后气候出现频繁变化,倒春寒较为频繁,麦穗生长受到温度影响,导致出现不抽穗、抽白穗,或者出现麦穗各部分空穗现象。部分麦田也会出现麦苗弱、黄、穗小、空壳空穗现象。
2、干旱
干旱会导致小麦单株很少分叶,并出现较少次生根、叶片发黄等现象,部分麦田会出现小麦旱死等情况。这种现象主要由于冬前小麦长势较好,而在冬春季遇到干旱所致。
干旱不仅会使小麦出现麦苗发黄、单株很少分叶等现象,还会导致小麦出现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发育不全、根系活力降低、叶片黄化等现象。
由于小麦幼苗根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因此,当土壤干旱时,根系发育就会受到抑制,且会降低其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并且干旱还会导致小麦的生长环境变得非常恶劣,当小麦处于干旱环境中时,其生长速度会明显放缓。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会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小麦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从而使得小麦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速度缓慢,这就大大降低了小麦在后期的产量。
3、干热风
干热风也会导致小麦生长受到影响。干热风主要会导致小麦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小麦水分流失,小麦的灌浆速度与时间也会下降缩减,进而导致小麦出现早熟现象,甚至出现小麦枯死、秕粒增多,从而影响小麦产量。
干热风出现时,小麦的叶片会呈现出明显的枯黄现象,一般在小麦的幼苗期,干热风会导致小麦的生长速度减缓,且小麦的灌浆速度也会降低,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如果是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发生干热风时,小麦往往会出现根系发育不良现象。并且在高温条件下,土壤中水分蒸发较快,会导致土壤湿度降低。如果土壤中湿度过低就会影响到小麦对养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分的利用能力,进而导致小麦的产量受到影响。
4、洪涝
洪涝灾害对小麦的影响主要是对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同时还会降低抗病虫害能力,使小麦易发生病虫害,造成减产。
一般情况下,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在春季时,随着气温的回升,根系开始活跃,并且在小麦拔节期间生长迅速。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发生洪涝灾害,会造成小麦根系损伤严重。此外,如果雨水过大或者在冬季时发生洪涝灾害,由于小麦根系活力较差,其吸水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在10%左右时,根系活性较好;如果水分含量超过15%时,就会对小麦生长造成影响;如果土壤中水分含量超过20%时,小麦就会出现明显的涝害症状,并造成小麦叶片发黄、植株枯死。洪涝灾害过后,小麦生长速度较慢,如果此时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会进一步对小麦生长造成影响。
二、小麦生产中抗灾害天气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1、播种至越冬期
播种至越冬期的管理工作包括:冬前麦苗管理、冬前水肥管理、早春麦田管理、麦田除草。
①冬前麦苗管理
做好冬前化除工作,在冬前分叶期进行化学除草,可选用苯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氰氟草酯等药剂,避免使用氟乐灵等剧毒除草剂,在施药时注意天气情况。在雨雪天气后,需要对麦田进行松土保墒。在冬前干旱时,为了确保小麦有足够的水分,在小麦播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合的播种深度。如果麦田出现干旱,需要提前进行灌溉。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麦田,可以采用井灌冬水或地面覆盖麦秸进行保墒。在冬前如果遭遇霜冻,则需要采取临时加温措施,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对于一些播种量大的麦田,需要提前进行镇压或划锄等工作;对于播种量小的麦田,可以在土壤封冻后进行镇压或划锄。另外,还需要根据土壤墒情来确定是否需要浇水。
如果冬前出現较大范围的降雨,则可以对麦田进行灌溉;如果冬前降雨较少或者没有降雨,则需要对麦田进行浇灌。在墒情适宜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灌溉。如果是播种量大的麦田,则需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来确定是否需要浇水;如果是播种量小的麦田,则需要浇完冻水之后再进行追肥浇水。
②冬前水肥管理
冬前浇足冻水,在小麦播种时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用20-30kg的三元复合肥即可。在小麦返青后,视苗情及时追肥浇水。冬前水分管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麦返青期,需要注意的是浇水时要采取小水灌溉,且要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小麦返青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防止土壤干旱。在返青期,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进行灌溉,避免土壤干旱。在春季浇水时,要注意浇水量不能过大。如果小麦返青期浇灌量过大,会导致小麦植株徒长、倒伏,甚至可能会导致小麦倒伏,影响其产量。
在春季水肥管理中,要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期和苗情进行施肥浇水。小麦的返青、起身、拔节期是其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施肥要以氮肥为主,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在返青至起身期,需要追施返青肥,每亩施用尿素15kg左右即可;在起身期到孕穗期,需要追施拔节肥,每亩施用尿素10kg左右;在灌浆期,需要追施孕穗肥和灌浆水,每亩施用尿素20kg左右。
③冬前麦田管理
对越冬期小麦的生长进行适时浇水,同时要做好田间除草工作。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注重病虫害的防治。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防治,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小麦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全蚀病等。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会导致麦株出现条斑。当小麦纹枯病发生时,会导致麦株的茎秆出现明显的病斑,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若出现纹枯病严重情况时,需要对麦株进行及时的拔除。当小麦白粉病严重时,会导致麦株出现萎蔫现象,甚至死亡。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会对小麦造成严重伤害。
其中,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会导致小麦植株早衰,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要及时采用综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在早春麦田管理中,要及时做好返青期和拔节期的管理工作,保证小麦正常生长。
④春季麦田管理
春季是小麦种植的重要时期,在春季进行小麥种植,需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气候条件,确保小麦生长顺利。
春季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小麦返青生长,提高小麦的分蘖能力,为后期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促进小麦早生快发。因此,在春季进行麦田管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及时进行追肥浇水。由于春季雨水较多,因此容易造成土壤出现板结情况,进而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进行施肥浇水时应遵循“苗肥、苗情”的原则进行施肥。例如,在进行追肥时,如果土壤较为干燥时可适当喷洒清水进行灌溉。
春季麦田管理是指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之间的管理工作。在春季进行麦田管理时,要注重追肥与浇水,并做好相应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在追肥方面,可以采用三元复合肥或尿素;在浇水方面,可以在越冬水浇完之后进行浇水;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需要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要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及时追肥浇水、防治病虫草害,确保小麦能够健康生长。
⑤早春麦田管理
早春麦田的管理工作包括浇水和施肥,在小麦返青后,田间应及时进行松土,以提高地温,促进小麦返青,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浇水能够促进小麦快速返青,但小麦返青后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则会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浇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浇水。
对于返青后未进行追肥或追肥量较少的麦田,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在小麦返青后,追施尿素10kg/667m2左右,或者追施复合肥20kg/667m2左右。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对于未进行整地施肥的麦田,不能直接追施氮肥,以免造成小麦倒伏;对于已进行整地施肥的麦田,则应在施肥后及时进行镇压作业,以避免肥料与土壤接触后发生结块现象。
⑥麦田除草
在小麦播种时使用含有高效氟吡甲禾灵、氰氟草酯等药剂的除草剂,以达到防除杂草的目的。在施药时应注意天气情况,在雨雪过后进行施药。如果小麦播种时使用含有三唑磷等农药的除草剂,则应注意在施药后3d内应避免降雨,以免影响除草效果。麦田除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施药时间要选择晴天且温度较高的时候,并且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其次,施药时要在土壤中有水分且湿润的情况下进行,使药液能够有效地被土壤吸收,并在土壤中充分分解;再次,施药时应严格按照药量进行施药,避免盲目加大用药量导致药效降低;最后,施药时要注意掌握好药剂的稀释比例,并严格按照规定稀释。
2、起身至孕穗期
对于苗情较弱、长势不佳的麦田,应采取“控”的措施,可采用化学除草、浇水等措施,抑制基部节间伸长,促进根系发育。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因追求防旱效果而浇水过早,如果出现倒春寒,容易造成小麦冻害。对于已经出现旺长的麦田,应及时进行镇压或浇水,控制麦苗长势,避免小麦在孕穗期发生倒伏,造成减产。在此期间若遇到高温干旱天气,应采取抗旱保墒的方式进行灌溉。此阶段,小麦对于水分相对比较敏感,如果小麦吸收不到充裕的水分,则会导致小穗发育不正常,穗粒数减少。因此,如果田间相对比较干旱,要及时进行浇水,但是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大水漫灌,浇透浇匀即可。同时,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对小麦生长有重要影响。
针对旱地小麦,应及时进行抗旱保墒工作,可采取开沟或开沟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同时在进行抗旱保墒工作时还需注意两点:一是要采用镇压、镇压与划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旱保墒;二是在浇灌越冬水时要注意浇水时间和量的控制,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灌越冬水。此期间若遇到低温阴雨天气,应及时采取覆盖农膜等措施避免小麦冻害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做好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此阶段正是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时期,需要加强病虫害预警预报,科学制定防治预案,科学选药、安全用药,及时防治、联防联治、统防统治。因此,需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需要做好赤霉病和白粉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这一时期是小麦发生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高发期,如果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收。因此,要及时对小麦进行防治,可采用5%井冈霉素水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或者是3%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3、抽穗至成熟期
小麦的抽穗至成熟期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小麦生长情况对于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干旱或暴雨天气,将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因此,必须做好抗灾害天气的栽培管理工作。
小麦在抽穗至成熟期,受到干热风的影响较小,但是受到干旱、暴雨、大风等灾害天气的影响较大,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干旱或暴雨天气,需要及时采取抗旱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小麦因干旱或暴雨天气所造成的减产情况。如果是干旱天气,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时,需要及时进行灌水处理。如果是暴雨天气,需要及时进行排水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暴雨天气对于小麦的影响。另外,还需要做好小麦的防霜工作。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期间,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在抽穗至成熟期之前,需要对麦田进行灌水处理,可以有效预防干旱或暴雨天气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其次,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时,还需要对麦田进行适当的追肥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最后,在小麦的成熟期,还需要及时做好小麦的收割处理,防止小麦受到病虫和干热风的危害。对小麦进行收割处理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小麦出现倒伏问题,需要选择晴好天气对麦田进行收割。如果是阴雨天气或多风天气,则可以适当推迟收割时间。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小麦在生产中抗灾害天气的栽培管理效果,需要加强对小麦抗灾害天气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力度,从品种选择、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结合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抗灾害天气栽培管理技术措施。通过应用抗灾害天气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确保小麦的质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小麦抗灾害天气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力度,从多个角度入手,提高小麦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作者单位: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