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类杂志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

2024-05-29 04:33孙传爱
中国数字出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

孙传爱

摘 要 文摘类杂志曾是全民热捧的读物,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满足了时代对于知识普及的渴求并在21世纪初达到顶峰。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阅读生态和阅读需求发生巨变,文摘类杂志遭遇了收入和发行的双重下滑,《青年文摘》同样受此困扰。面对时代新课题,《青年文摘》主动拥抱时代浪潮,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媒体融合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累积了一定经验,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摘类杂志;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青年文摘》

文摘类杂志曾经是社会大众接触信息、知识的重要载体,20世纪80、90年代的年轻人鲜有人没看过此类杂志。《青年文摘》创刊43年来,通过荟萃书刊、报纸、网络上的名篇佳作,为广大青年读者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文摘类杂志中的佼佼者,曾获“首届国家期刊奖”,连续3届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报刊”,连续多年入选“读者最喜爱的十种杂志”之列,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月发行量在2008年突破300万册。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青年文摘》积极布局数字出版,进行媒体融合的尝试,取的了一些成效,曾被评为“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文摘类杂志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进行初步探究。

1 文摘类杂志的市场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

2009年,社交平台微博出现,两年后,对期刊更具有替代性的微信出现。就在期刊高喊“凛冬将至”的时候,短视频横空出世,媒体近用权进一步下移,媒体和受众间的传播关系被打破,从“我讲你听”变为“你我互动”。与此同时,ChatGPT、Sora、Claude以及国内文心一言等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通用人工智能来势汹汹,从内容生产端给媒体以震撼冲击。

1.1 媒体生态数字化剧变

数字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海量信息,新媒体的内容新鲜、及时、无穷无尽,与此同时,数字时代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智能[1]。互联网、手机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传媒生态,数字化的媒介蓝图把每一个人纳入其中,覆盖生产、传播全流程。

以前文摘类杂志推崇“内容为王”,以撷取海量信息见长,技术远离业务核心,在信息传播不畅的时代确实可以让读者用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信息。而在很多人眼里,文摘编辑就是内容的搬运工,只需要有好的“眼光”就可以。现在,技术取代了“眼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读者既可以选择深度的沉浸式阅读,也可以选择更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文章不仅仅可以读,还可以看可以听[2]。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更是让内容实现了一键生成。文摘类杂志面对这个时代产物,从生产到传播,从内容到形态都处于劣势,也普遍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对新技术、新媒体缺乏了解,即便有好的创意、想法也难以实现。

1.2 期刊行业整体衰退

在这个全新的生态体系里,整个期刊行業开始衰退,很多期刊湮没在了数字化的浪潮中,其中很多都是引领一时风尚的刊物,比如《最小说》《超好看》《文艺风象》《爱格》《漫友》《演讲与口才》等。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每年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从2017年到2021年,期刊出版总印数分别为24.92亿册、22.92亿册、21.89亿册、20.35亿册、20.09亿册,趋于萎缩;期刊营业收入则分别为196.5亿元、199.4亿元、199.8亿元、2020年194.2亿元、224.6亿元,在震荡中略有提升。

期刊总印数持续下滑,文摘类杂志也不能幸免,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美国《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读者文摘》创刊于1922年,曾是全美最畅销的消费刊物,是全球文摘杂志的先行者。中国期刊市场上,停刊的文摘类杂志也不在少数,比如《中外文摘》《生活文摘》《老年文摘》等。

1.3 文摘类杂志赢利能力大幅降低

从收入来看,文摘类杂志过往的收入主要由发行、广告、营销3个部分构成。转型初期,杂志销量下滑,发行收入萎缩;既有广告主纷纷转投互联网,广告收入随之大幅下滑[3];营销方面,收入也大不如前,以前期刊是稀缺资源,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合作,现在营销部门主动去找客户,却难达预期。

在收入整体下滑同时,期刊成本也在大幅上升。首先,纸张成本大幅上扬,严重压缩期刊利润空间;其次,人工费、印刷费以及销售成本也大幅增加;再次,为了应对数字化转型,即便没有明确的预期收益,也不得不加大对数字化的投入,以免错过发展机遇,却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融媒体发展道路,不仅不能催生新的业务增长点,还占用了人力、财力、物力。

1.4 文摘类杂志的版权困境

在新媒体冲击下,文摘类杂志还面临一个独有困境——版权纠纷。文摘类杂志之所以在20世纪风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获得版权的成本相对较低,且有著作权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现在,随着纸媒大量停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重要的稿源。文摘类杂志要刊登这类文章,就不能像报刊文章一样直接转载,需要提前获得自媒体人的授权,并要支付比转载费更多的稿酬。

2 文摘类杂志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必然

以前期刊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是社会公器。它是大众传媒的一种,承载五大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当前,期刊要重视公信力和影响力,这和数字时代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待不符。

2.1 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深刻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促使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数字时代,受众逐渐成为“屏幕人”,24小时与手机为伴。

2024年,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2023年,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3.12分钟,期刊阅读率为17.5%,而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106.52分钟,人均每天通过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时长为65.14分钟,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高达80.3%。

2.2 期刊的社会角色被重构

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读者的媒体近用权扩张。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开设自媒体,其使用者可以随时给自己添加个人标签,精准吸引一批兴趣、需求趋同的受众[4]。一个出圈的自媒体号动辄可以影响上百上千万人,一本几万几十万销量的杂志难以望其项背,加之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Z时代”读者的个性、多元性,读者不再希望期刊是高高在上的内容“传播者”而是个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的“人”。

2.3 销售渠道重新洗牌

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屡创新高,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9%。

上网率提升的结果就是电商平台的壮大。2016年电商平台销售码洋首次超过实体门店,2021年其占比进一步提升到78.5%。不仅如此,北京开卷《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中销售渠道的变革引人关注:2023年短视频电商码洋比重达到26.67%,超过垂直及其他电商,成为第二大销售渠道。期刊市场表现虽没有如此抢眼,但也有标志性事件出现,2024年初董宇辉带货《人民文学》,4小时卖了近100万册。

2.4 政策体系日臻完备,数字出版蓬勃发展

国家各部门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早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特别是在2022年,中宣部发布《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融合发展注入了前行动力,把出版融合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媒体融合战略,数字出版蓬勃发展。2012年数字出版行业收入增长高达40.40%,在2013—2016年则保持30.00%左右。2011—2021年,数字出版行业收入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4.93%,表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势头[5]。传统出版行业收入增长则不断放缓。2011—2021年,传统出版行业收入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48%。2022年,中国数字出版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发展势头,比上一年度增加6.46%。

3 《青年文摘》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皇后说:“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利·范·瓦伦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红皇后假说”,在生态体系里,一个物种的进化改进会构成对其他物種的竞争压力,促使其他物种进化,否则就会被淘汰[6]。同样的道理,在数字时代,当传播生态“进化”,传统期刊也必须完成自己的数字“进化”,走媒体融合之路,才能继续在市场中占一席之地。

鉴于此,《青年文摘》在2002年即开始和期刊数字平台合作,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的第一步——产品数字化;2007年,我们组建了《青年文摘》网络传媒部,积极布局数字出版;2017年,我们开始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现代纸书项目。近年来,《青年文摘》的数字化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设”数字化,拉近读者距离

由于传播维度与方式单一,传统期刊常被称作平面媒体,编辑也常被称为平面编辑或“二维编辑”。在数字时代,我们倡导“二维编辑”要拓展“多维”的可能性[7]——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音频、视频、互动等,打造全新人设。

数字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其“多维”属性可以为文摘类杂志社所用。《青年文摘》一直以来都想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伙伴。但过去,期刊和读者是距离较远的单向传播,二者属于典型的弱关系,联系不频繁、不紧密[8],即便期刊想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手段也很匮乏。例如,2011年的《青年文摘》,编辑部仍通过短信收集读者的意见、建议。

近几年,《青年文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自己的人设进行调整,借助图片、视频、直播等形式,在内容、话题、语言风格上做文章,变得越来越柔软。杂志开辟了新的“青春全烩”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更积极活泼的人格形象;杂志开设“潮玩”栏目,紧跟最热的青年话题,借助“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征集照片投稿,和读者互动;打造自己的直播间,编辑出镜,不断推出与编辑相关的视频、图片、栏目,推出自己的产品,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3.2 生产数字化,实现降本增效

技术是杂志的工具,是“辅助者”而不是“终结者”。数字技术的出现是编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工具辅助下,《青年文摘》告别了“剪刀+糨糊”的作坊式生产模式,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推动线上办公。以前,《青年文摘》的编辑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看到好的文章就会复印下来,然后一份份填写发稿签。如今,借助数字技术,我们将所有稿件存储在网盘,交稿、审稿,都可以在这里完成,既节约了成本,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开展线上审校。编辑出版的3个校次,我们现在也是通过数字平台完成。编辑直接在电子稿上对稿件进行精细化处理,文字编辑加工后,美编只要灌版就可以,显著提高了排版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尝试让通用人工智能参与内容生产。2023年,人工智能爆火后,ChatGPT、AI绘图软件等也很快成为编辑工作的强大工具。我们用ChatGPT来生成文章内容,用AI绘图软件来绘制插图、封面,虽然其作品还需美编优化,但也丰富了杂志插图、封面的风格,扩大了美编的选择范围。

3.3 产品数字化,丰富产品形态

期刊数字化不是传统期刊的替代,而是期刊的延展,不断丰富着期刊的内涵和外延[9]。在产品数字化方面,《青年文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媒体融合,不断丰富产品形态。

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杂志将《青年文摘》《青年文摘(彩版)》原貌版上传到网络,读者可以免费翻阅前几页文章,如果觉得当期内容不错,就可以直接在网站下单购买,拥有杂志的电子版。

《青年文摘》最宝贵的财富是43年来精挑细选的文章以及由此带来的品牌价值,这些具有穿透时空的恒久价值。2019年,《青年文摘》设计了自己的数据库,对历史内容进行数字化,由文摘类杂志的“二次转载”转向“二次创造”,于是有了“名师精华本”“青少年心理”“写作素材”等系列图书,拓展了线下形态。

我们参与现代纸书项目,推出了融媒体产品“Rays·好课”。其中既有编辑“二次创造”的内容产品,也有邀请作家、名师等讲授的写作技巧课、古文赏析课等原创音频、视频产品。读者扫描杂志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课程学习,丰富了杂志的线上形态,增加了杂志收益。

3.4 运营数字化,拓展业务边界

数字出版近10年发展强劲,但不可忽略的是,期刊在其中占比并不高。《2022—2023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达到13 586.99亿元,但数字期刊收入仅为29.51亿元。这说明数字期刊的形态还需进一步优化,通过拓展自己的边界,来实现数字产品的进化升级。

《青年文摘》不是独立法人,无法单独注册新媒体账号和网上商城,因此近几年,我们逐渐形成一套运营模式跨界联合,即通过和作者、媒体、教育等进行广泛联结,在跨界中扩大业务边界,在联结中提升品牌曝光度和影响力。

我们积极推动专业跨界。《青年文摘》以前定位于大众读物,近两年我们积极向教育界靠拢,组织编辑力量,打造全新垂直类公众号“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训练营”,通过和教师、学校、教育局合作,强化《青年文摘》與教育的联结,实现从大众读物到教育读物的跨界。

我们强化了和其他媒体的联结。从2019年开始,《青年文摘》开始和得到、央视、湖南卫视等进行资源置换,提升《青年文摘》的曝光率,我们与教育类公号合作,在线上推广《青年文摘》。未来,我们还打算和青年聚集的“知乎”“果壳”“B站”等平台跨界合作,不断提升《青年文摘》在青年群体中的抵达度。

这些跨界合作不仅为《青年文摘》带来新的用户、新的渠道,也有效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边界,让杂志可以将触角伸到其他利润更丰厚的行业领域,比如,影视、文旅、教辅等。

4 文摘类杂志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建议

人设数字化策略、内容精品化策略、产品多元化策略、全媒体营销策略共同支撑起文摘类杂志数字化转型的可操作性。

4.1 人设数字化策略,赋能杂志“人格化”

数字媒体最大的特征是互动性、即时性、沉浸感,这打破了杂志和读者的鸿沟,成功在二者间创造了一种强关系,构筑起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温层。唯有如此,读者才会心甘情愿成为杂志的“超级用户”——相信其传达的信息、知识,推崇他们的态度、价值观,也愿意为其产品埋单[10]。文摘类杂志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多维”属性,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强化和读者互动,实现杂志的“人格化”,为其提供沉浸式、互动式体验。

4.2 内容精品化策略,增强核心竞争力

即便在“流量至上”时代,内容依然是杂志的核心竞争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文摘类杂志挑选文章的“眼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每一次精挑细选都是对读者精力和经济的节省。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和优化,满足读者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持续的精品化输出可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积累品牌优势,提升读者忠诚度,甚至外溢为经济效益,实现“三次售卖”。

4.3 产品多元化策略,创新业务增长点

编刊是文摘类杂志的业务主阵地。但如果死守杂志,就会错过发展机遇。我们应该通过策划和“二次创造”,生成具有独创性的内容,这样既可以解决版权问题,也能生成新的产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打破对杂志业务范围的固有认知,积极去探索杂志的业务边界,在跨产业合作中,创造出新的业务增长点。

4.4 全媒体营销策略,打造营销新渠道

数字时代,流量为王。文摘类杂志应通过对媒体资源的整合,形成自己的媒体矩阵,提升曝光率,打通线上营销渠道。有条件的文摘类杂志要在短视频、直播等领域发力,培养自己的主播,生成自己的视频内容,经营自己的线上渠道。如果条件不允许,则不妨借助外力,为产品抵达读者提供新的途径。

5 结语

实践证明,文摘类杂志乃至于一般的大众消费类期刊,并非与数字技术相冲突。技术是手段,只要立足自身定位,结合自身优势,让技术为己所用,通过媒体融合在品牌形象、内容生产、产业跨界、营销推广等方面发力,就能够适应数字时代的阅读生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累杂志的品牌优势,丰富杂志的产品形态,从而不断延伸杂志产业链,创造杂志更多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文摘类杂志才有机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向死而生,重新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郭剑)

参考文献

[1] 杨雪婷.社交传播的强关系、弱关系与偶关系[J].今传媒,2022(8):20-22.

[2] 邬泽亮.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4(1):30-33.

[3] 张军兴.传统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今日重庆传媒集团为例[J].传媒,2023(19):30-32.

[4] 康初莹.自媒体分享与扩散平台下的微广告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界,2014(17):59-63.

[5] 吴文学.试论新时代的新出版[J].出版参考,2024(1):16-21.

[6] BARNETT W P,HANSEN M T.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39-157.

[7] 李毅.文摘編辑的三重转变[J].青年记者,2018(33):58-59.

[8] 萧果.弱关系[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30.

[9] 李舜.少儿期刊的新媒体融合之路[J].新媒体研究,2018(14):76-77.

[10] 艾迪·尹.超级用户[M].王喆,余宁,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0.

Exploring the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or Digest Magazines—Taking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Youth Digest as an Example

Chuanai Sun

China Youth Publishing Group,Beijing 100708,China

Abstract Digest magazines, once popular reading materials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rose rapidly in the 1980s, satisfying the era's thirst for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reaching their peak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However, 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ra and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China's reading ecology and readers' reading need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Digest magazines, due to their monotonous format and strong substitutability, have encountered a double decline in revenue and circulation. The author's work, Youth Digest, is also facing such troubles. In the face of new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Youth Digest has actively embrace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ctively explored media convergence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and accumulated certain experience,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actitioners.

Keywords Digest magazin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edia integration;Youth Digest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