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2024-05-29 11:45金星霖雷晓燕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课程建设思政课

金星霖 雷晓燕

摘要:通过分析政治、外交和经济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被概括为一个包含“势”“力”“道”“文”四维度的概念框架。基于这四个维度,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历史大势的责任担当,劳动价值的实践转化,制度优势的话语表达,多元文化的利弊权衡。针对这四大挑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院校需要从四方面进行应对:一核多元优化课程管理、三方合作延伸思政课堂、资源整合增强话语活力、社会协同讲好大思政课。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做出的宏观论断,它为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分析基础[1]。近年来,政治、外交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多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类似的讨论还较少。思政课在构建学生意识形态、培养政治认同和维持社会和谐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此,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进行融合,根据时代要求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从而培养能够服务于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本文拟总结分析前人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涵的论述,从而基于其逻辑框架讨论职业院校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新挑战及新途径。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及其概念框架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的讲话中首次提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概念,他说:“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由此可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内涵是“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格局均衡化”这一历史大势。近年来,政治、外交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围绕这一核心定义,又对其内涵进行了大量论述。比如,姜安印和刘博从三个层面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之变(即科技经济变化)、国际力量变化(即国际权力和格局的变化)和人类的面对(即治理和改革能力)[3]。金灿荣从五个视角来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包括:权力重心东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多边主义的重要性[4]。王少泉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内涵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推进世界重塑,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世界多极化推进国际力量平衡,大国博弈推动国际体系变革,文明交流强化世界多元[5]。陈向阳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是世界秩序的重塑,体现为大国力量均衡化、经济全球化遭遇“反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充满变数、文化多样化催生“模式之争”、国际行为体现多元化、国际危机常态化等[6]。综合前人的论述,可以看出各学者使用的术语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具体维度具有相似性,可以进一步归纳。本文基于对前人论述的归纳,得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几个公认因素,即:国际势力的重塑、生产力的发展、制度体系的竞争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可以简称为“势”“力”“道”“文”)。基于这四个维度,能够进一步分析高职思政课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首先,“势”即国际势力的重塑,它是大变局的核心。它的本质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国际格局均衡化的趋势。这一整体趋势也被很多学者称为“东升西降”或“新升老降”[7]。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及思政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符合这一历史要求,在未来进一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其次,“力”即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大变局的决定性因素。大变局中“东升西降”的趋势本质上是大量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快速提升,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的结果。职业教育作为和一线生产最为接近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思政课也必须致力于提升学生参与和改良社会生产的决心。第三,“道”即国家制度体系,它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着刚性作用(图1实心箭头)。当下,部分亚非拉国家由于仓促移植西式民主制度,导致国家长期在经济停滞与政治僵局中徘徊[8]。而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改革开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因为我们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思政课需要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和坚持“两个维护”。第四,“文”指国家的主流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它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着软性作用(图1阴影箭头)。这对高职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导向,即高职思政课必须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所需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

二、大变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挑战

(一)“势”的维度:历史大势的责任担当

国内层面,当下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前景总体向好,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国际层面,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9]。并且这种趋势还会随着中西方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加深。这对高职思政课带来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提升思政课定位,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增强学生对国家复兴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际局势、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关系。

首先,從教学的时效性来看,除了形式与政策课外,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思政课均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较深,缺乏和时事的结合,无法反映出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形势。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给与教师更多自由度,让教师能够灵活地结合学科理论内容融入新的时事,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视野。其次,从教师个人能力来看,一方面,目前部分教师自身对国际时事不敏感,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将时事融入教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对时事存在一定敏感性,但是缺乏深度分析国际国内时事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能力。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培养教师的政治敏感性和课程设计能力。最后,从学生的国际观来看,由于我国在近代史上遭受的侵略与近几十年间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导致部分年轻人在看待国家和国际问题时存在过分崇洋媚外、过分自负仇外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客观认识我国目前国情及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同时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包容心和责任心,使其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公民。

(二)“力”的维度:劳动价值的实践转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已经从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水平,达到生产力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的中等发达水平[10]。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多层次的特点,表现为国家整体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和工业化;西部地区或部分农村地区,仍然以手工生产力为主;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在机器化的基础上萌芽了信息化生产的特征[11]。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要承担起新的责任,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现状,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职业院校中学到的生产实践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岗位中,促进我国各行业发展。具体还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贫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轻视劳动,渴望走捷径、赚快钱的思想。这些不良思想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力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起学生尊重知识、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的价值观。第二,思政课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较为陈旧。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教学没有融入当下党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創业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新论述和新案例。这可能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创新创业、科学技术等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思政课中的实践性内容不足。即,当下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仍然以理论说教为主,缺乏社会实践。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显性化,真正让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入行”,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和各社会生产部门间的联系,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道”的维度:制度优势的话语表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但是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将这些制度优势进行合理的表达,并且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这是思政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当前我们对制度优势的理解不够深入。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民众(包括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及其具体成效的理解不够深入,单纯通过物质条件来判断制度优劣,这容易导致错误归因。比如,很多人把西方发达国家的优渥物质条件归因为西式民主制度,但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不是制度先进,而是来自殖民时期的资本掠夺和在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帮助我们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靠全民自身的努力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才是制度优势的体现。第二,新成果展示不足。相当一部分高职思政教师对于我国制度成果的论证大多沿用书本上的老旧案例,缺乏对近几年国家新成就、新成果的展示。这容易导致教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脱离,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体验。因此,高职思政课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素材,用身边正在发生的案例,“接地气”地向学生论证我国制度的先进性。第三,教学过程缺乏具体对比。目前高职思政课教材中对制度优势的教学内容大多聚焦于宣讲我国现有制度体系,缺乏世界各国的横向对比。尤其缺乏那些在历史关键节点上针对某一具体社会事件处理能力的对比(比如疫情和自然灾害下不同制度的危机应对能力)。只有通过对比各类不同制度的治理能力,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的制度优势,才能让高职思政课鲜活起来。

(四)“文”的维度:多元文化的利弊权衡

在“大变局”背景下,一方面,随着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同文化会越来越多地登上世界舞台,这对高职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经济下行可能会转而以文化作为软性手段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力图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因此,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是,既要培养高职学生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同时又要提升其文化安全意识。

首先,在此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地位可能受到威胁。面对纷繁错杂的新文化、新思想,高职学生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生活经验,且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容易受到诱惑,形成狭隘的价值观念。要预防这一问题,必须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中国先进文化为主轴,通过先进文化和价值观感召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入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中来[12]。第二,社会大环境难以渗透到高职思政课教学。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凡是打上人的印记的存在均为文化[13]。而人是社会化动物,人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形成都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系统性影响。因此当下高职思政课所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就是怎样处理好社会大环境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怎样让社会大环境更有助于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怎样让学生自觉将在思政课上学到的内容去以身作则地改进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这可能需要舆论宣传部门的合作,做到思政教育与大环境的相容。第三,外国文化产品中可能存在意识形态输入的风险。近年来部分外国媒体对华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阴间滤镜”,好莱坞影视作品中刻板化亚裔形象,炒作环保议题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等等。这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文化安全意识和文化鉴别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需要在思政课堂上结合世界局势和政治生态向学生深刻剖析文化现象中暗藏的利益之争和国际博弈,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塑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大变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对策

(一)一核多元优化课程管理

在“势”的维度上,要将国际格局和国内发展形势融入高职思政课则必须实现一核多元的课程管理模式。其中“一核”指党和国家在高职思政课程宏观规划上的绝对领导作用,“多元”指地方政府、学校、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协作进行课程实施。这要求高职院校优化课程管理模式,既自觉服从国家整体规划,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一核”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坚定践行党和国家对高职思政课的全局性谋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具体而言,高职思政课必须具备政治属性、战略屬性、民生属性,高职院校需要把思政课与国家新发展格局和国际大环境匹配起来,根据目前国家在经济社会建设上的总方针来定位高职思政课的目标,设计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发高职思政课教学资源。在“多元”方面,地方政府、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设符合地方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校本思政课程。具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加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保证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与国家宏观战略方向相符; 提升院校领导国际视野和政治敏感性,及时将国际国内时事融入校本思政课程;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结合高职学生特性,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融入时事政策。

(二)三方合作延伸思政课堂

在“力”的维度上,为了顺应“大变局”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里做做手工、搞搞小发明、做做清洁这样的水平。必须要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的三方合作,从而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切实与政策需要和生产环节相联系,通过在高职思政课中引入企业实践、政策学习、区域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理解。这启示我们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政府应牵线搭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要真正落实高职课程建设中的政校企三方合作,政府必须承担牵线搭桥和制度设计的职责。应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学生实习津贴、设立科研项目等方式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要更加关照对方的利益诉求,只有让学校和企业均从中获利才能让校企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14],也才能够让企业和学校自觉在思政课程这个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第二,要在高职专业课中落实课程思政,即将思政课中的理论和当下国家政策需要融入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涉及大量技能实训,且思政课中也存在一些和生产力、职业道德、劳动价值观、创新观念等相关的内容,两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这一做法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第三,企业应提供实践基地,帮助高职院校融入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领域是未来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本身就存在和企业的合作,因此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去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进行观摩、学习、实践。尤其是那些具有基础性和能够引领生产力发展的领域,比如,涉及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无人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业和企业[15]。

(三)资源整合增强话语活力

在“道”的维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展示制度成效和提升话语表现能力。要使学生培养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度理解和深度情感,主要着力点就在一个“活”字。因此,在教育途径上必须要避免理论灌输的陈旧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这要求各类高职院校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源,从而帮助教师把思政课讲活讲透。

其一,网络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可以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大量新鲜素材。比如,在展示制度成效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从横向(我国和周边不同国家的对比)和纵向(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两个维度分别展示我国在多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但考虑到当下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在网络资源的应用上一定要注重选择具有正能量和教育价值的材料。其二,科研资源。教师可以将权威学术资源库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相关数据、相关结论展示给学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制度成效等主题进行项目研究,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各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对比各个国家的制度成效,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其三,丰富的史料。在我国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大量历史材料,作为教学案例,这些材料可以给学生展现出我国在各阶段发展中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帮助学生体会目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但是这些材料在使用中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加工,结合当下学生生活中的新内容新现象进行补充分析,从而让教学更接地气,走近学生。

(四)社会协同讲好大思政课

在“文”的维度上,要想实现高职思政课的效果,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和互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时代背景和整个社会上的人、事、物都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素材。但是如何才能将这些社会素材用好用对,必须要多部门协同,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宣传部门要加强引导。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文化多元性会越来越增强。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中必须有一个“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必须加强主流宣传部门和媒体的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流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思潮与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兼容点,促进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轴,吸纳、包容、理解多元文化。其次,应增强思政社会实践。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各类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平台和资源,同时在高职思政课中增设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的机会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更大的社会中去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最后,须提升教师素养。大思政既要求教师能够将社会文化中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素材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又要求他们将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大思政”理念,形成“一体化”思维,转化为“引路人”身份,才能够将思政课堂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16]。

四、结语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宏观论断的分析,启示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和国内都可能会面临较为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随着大量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一些发达国家心态失衡,世界可能会面临更加频繁的国际动荡和冲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处于特定的成长阶段,他们在这一历史潮流下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此,高职思政课堂必须以国家发展和繁荣为己任,把握好思想这个阵地,帮助新一代高职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为我国应对大变局筑好根基。因此,高职思政课堂建设应当从“势”“力”“道”“文”四个维度因应时代挑战,最终将高职青年学生培养为具备责任担当的大国公民、具备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制度自信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具备文化包容力和辨别力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凌胜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争论与战略意涵[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6):23-38+2.

[2]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态功能及其边界[J].思想理论教育,2019(9):45-50.

[3]姜安印,刘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的“一带一路”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1(1):105-116.

[4]金灿荣.观察“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五个视角[J].东北亚学刊,2019(3):13-17.

[5]王少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涵与哲理[J].科学社会主义,2019(4):68-73.

[6][7]陈向阳.世界大变局与中国的应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8(11):1-6+48+67.

[8]段光鹏.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视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湖南社会科学,2021(1):52-58.

[9]毕吉耀,张哲人.全面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N].人民日报,2019-12-03(09).

[10]宗寒.冷静看待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观察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的一个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51-59+159.

[11]金星霖.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1(9):62-67.

[12]任成孝,任嘉蕊.文化自信与多元文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8):8-11.

[13]邹广文.文化、文化本质与文化变迁[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4):50-54.

[14]李鹏,石伟平.新时代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逻辑与行动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9):81-86.

[15]金星霖.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问题探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J].当代职业教育,2021(2):37-44.

[16]许瑞芳,张宜萱.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建构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83-88.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JIN Xinglin1, LEI Xiaoyan2,3

(1.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3.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Chongqing 40007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diplomacy and economic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was categorized into four dimensions, namely, trend, productivity, system and culture. Four aspects of challeng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encountered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which we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historical trend; to apply labour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to enric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ystem achievements; and to balanc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Moreover, four strateg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by the country,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al college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that is to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ommunist Party, to exte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based on the threeparty cooperation, to improve power, influence and vitality with integrated resources, and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oci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课程建设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近期学界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综述
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及前景展望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