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教学中的探究

2024-05-29 00:01苏之友冯子川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山服装思政

苏之友 冯子川

在2022年5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中的第一章第四条提到: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对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从《职业教育法》中得知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结合地方特点,探讨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课程思政的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技能与素质。

一、“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概述“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是针对“中山非遗文化”背后体现的精神而提出的概念,其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1.“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概述

根据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显示:截至目前,中山共有67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0项,市级41项,涉及舞蹈、习俗、手工艺等多领域,是中山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展现中山传统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中山市位于珠江出入口位置,其生活、文化等方面融汇性强,导致了中山非遗文化的特点鲜明、内涵丰富、生命力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内涵精神,与新时期的中山精神“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山本土非遗文化背后的精神,如果融入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将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思政。博爱是中山人群体的情感,是中山人精神的灵魂,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创新是中山人的工作状态,开拓进取、务实开放和精益求精;包容是中山人的文化心态,对本土文化自信,同时具有宽广胸怀;和谐是新时期的社会主调,也是中山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

2.“中山非遗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当地的产业,职业学校要培养当地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上、素质上都要满足企业的需求。《职业教育法》中提到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服务于当地企业。

“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概括为新时期的中山精神:博爱、创新、包容、和谐,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作为课程思政的元素,明确素质目标,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等素质培养,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思政,培养出具备新时期“中山精神”的中职学生。另外,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服装专业中非遗传统文化技能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中山非遗文化。

因此,课程思政与非遗文化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既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形成本土特色的课程思政,又促进了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意义“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服装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课程的设计、非遗文化技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效果更佳。

1.巧用“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引发共鸣与兴趣

近年来,中国非遗文化元素在国内外各大秀场上大放异彩,中国的非遗文化元素丰富多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3000多项,数量之庞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把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服装专业教学中,学生对本土的非遗文化感到亲切和熟悉,甚至对一些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熟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用“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拓宽学生视野

首先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善用“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当中包含了许多非遗文化的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服装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包含了创新、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促使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新事物,同时需要具有一颗包容的心,对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要包容,甚至学会融合。因此,善用“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服装专业课学习中拓宽视野,发散思维,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妙用本土非遗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素质

中山本土非遗文化的课程思政总结为新时期的中山精神: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把中山非遗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中,同时也是传递着新时期中山精神的课程思政。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巧用“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开拓进取、务实开放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本土的文化自信和宽广胸怀,构建和谐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重要作用。此外,本土非遗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取自非遗文化背后的精神,体现当地的特色,符合当地企业对用人素质的需求。

4.活用专业课程,促进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承

中职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当中也有许多非遗技艺,例如刺绣、缠花等技艺。中山非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与中职服装专业相结合,会让服装专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将“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服装为载体,促进学生对非遗文化技艺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通过新的载体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注重德技并修,通过“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共鸣。

把中山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服裝专业教学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课程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变得更多样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服装专业技能,同时是对中山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方式“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学目标、项目教学、双师教学、多维联动和多元评价等途径进行融合。

1.明确目标,德技并修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中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知识技能”与“德育”并行。因此,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达到德技并修的效果。

中山经济的重要支柱包括纺织服装产业,截至2023年8月,中山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共有5256家,沙溪镇还提出了以打造中国针织服装之都大力推动产业时尚化、品牌化升级,撕掉“代工厂”标签,提出从“制造基地”向“时尚高地”进发的口号。中职服装专业是专为当地服装企业培养人才的,培养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结构制版师、服装缝制工、服装销售员等技术岗位,学生既要有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搭配、服装缝制、服装搭配、服装销售等岗位能力,还需要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满足中山当地推动产业时尚化、品牌化升级的要求。因此,在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不但要明确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也要明确素质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通过“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服装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才能加快推动当地服装产业的升级改造。

2.项目驱动,双线融合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自我探索,不断思考分析,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使学习效果更佳。依据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服装企业的岗位需求,可以把服装专业教学内容分成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服装销售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可根据岗位需求分成多个项目任务。

把中山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服装专业教学中(如图1所示),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以培养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能力为知识技能目标主线;在素质目标方面,以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技术型人才为素质目标主线。同时,在知识技能教育中结合中山非遗文化技艺,在素质教育中融入中山非遗文化的精神(新时期中山精神)。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融入非遗技能和精神,形成了知识技能与素养双主线相互融合,相互交替,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型人才,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

模块一服装设计可以分为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等项目进行教学,在项目教学中融入鹤舞、黄圃麒麟舞、石岐赛龙舟、三乡木偶戏等中山非遗元素,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通过本土非遗文化作为设计灵感,开拓学生的设计能力,渗透对祖国和中山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创新素养,知识技能教育主线中融合和促进着素质教育主线;在素质目标方面,模块项目中的思政内容主要有博爱、创新、包容的新时期中山精神,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同时包容接受其他文化,具有创新精神,素质目标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如图1所示:知识技能教育主线与素质教育主线相融合、相促进,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模块二服装生产可以分为结构设计、缝制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项目进行教学,融入小榄刺绣、小榄民间剪纸、中山咸水歌等中山非遗技艺,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了解中山传统的服装技能,把非遗文化融入现在生产技术中;在素养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的新时期中山精神,要勇于创新新技术,提升服装生产能力。

模块三服装销售分为陈列展示、服装营销等项目进行教学,融入小榄菊花会、沙溪三月三等中山非遗文化,培养学生具备“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精神,把中山非遗文化进行创新设计,融入陈列展示、服装营销中,赋予服装陈列、销售新的生命。

通过“项目驱动,双线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法,知识技能教育主线和素质教育主线清晰,目标明确,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拓展了学生的技能,传承和发展了中山非遗文化。

3.双师教学,精准育人

根据学校“鹰成长”教师成长计划,双师教师是指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和技术资格的教师,双师教师分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双师型”教师。学校“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企业“双师型”在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技能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能精准地指导学生非遗文化技能的实践,直接有效地传递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

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双师教学的优势,通过学校“双师”和企业“双师”共同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出既具有高专业技能,又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4.多维联动,传承文化

中山市在2005年成立了申报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工作办公室,加大了力度去挖掘和保护各镇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区建立了非遗文化展馆或定期举办展示活动等(赵伟,2007)。中山非遗文化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学生了解学习非遗文化的资源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通过多维度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讲授,系统、科学地学习非遗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在镇区展馆亲眼看,深入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知识,甚至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最后,中山镇区家庭依然保留着部分非遗文化,家庭积极配合学校,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在课堂、社会、家庭多维联动教学中,不同的维度可以了解到更多中山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传承中山非遗文化和精神。

5.多元评价,多方共赢

“中山非遗文化”融入中职服装专业中,不仅融入了非遗技艺,还包括了课程思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任务驱动等方法,完成课程任务,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感悟到中山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因此,中职服装专业是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元角度进行评价。由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作品的效果、市场价值等,还包括素质目标:学生的职业素养、价值观、认知、情感等,从多元角度进行评价,真正培养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达到多方共赢。

四、结论

新时期的中山精神:博爱、创新、包容、和谐,體现出中山非遗文化的精神,是我们教学中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非遗文化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巧用、善用、妙用“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可以引发学生共鸣与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质的意义;同时,活用专业课程,可促进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承。通过明确目标、双线融合、双师教学、多维联动、多元评价等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使“中山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服装专业教学中。

责任编辑何丽华

猜你喜欢
中山服装思政
《中山寂雪沁梅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人心碎的服装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中山君有感于礼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