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晨 张怡靖 徐嘉辰
苏州方言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地位与重要性的显著提升,探讨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达到“1+1>2”的效果。文章首先探寻苏州方言文化中可供转化的特色元素,接着分析苏州方言文化与文创产品之间的转化及推广方式,以期推动苏州方言文化的传承和苏州文旅事业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
将苏州方言文化的“听觉符号”转变为可传达的“视觉符号”“触觉符号”,利用文创产品的功能性、创意性、娱乐性进行传播与交流。运用情感化、概括化设计原则,归纳列举出苏州方言文化的特点,把苏州方言文化特点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传统苏州方言文化在当代得到传承与传播,推动苏州文旅事业的发展。
二、苏州方言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一)坚持“守正创新”原则
苏州方言文创转化过程中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守正”意味着在方言文化的转化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苏州方言的原貌与传统,确保其文化内涵的纯正性。这要求研究者深入了解苏州方言的历史和现状,理解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确保在创作中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苏州方言元素,不歪曲、不流失其文化精髓。
“创新”则是指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意的发挥和形式的创新。文创产品可以采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科技手段,将苏州方言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如开发方言应用程序、方言动画、方言音乐、方言游戏等,使方言文化更贴近现代生活,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坚持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原则
苏州方言文创转化过程中需要坚持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原则。在设计文创产品时,充分考虑不同形式和载体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更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三个方向进行文创设计,如体验式文创、旅游纪念文创和数字文创三类,以期为苏州方言文化的文创转化注入活力。
1.体验式文创
体验式文创通过提供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文化传播方式,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参与和体验,使文化消费变得更具个性化和多元性,如互动展览、手工艺品制作工坊、主题乐园和体验馆、互动剧场和表演等。这些功能多样的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消费体验,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播苏州方言文化。
2.旅游纪念文创
旅游纪念文创包括工艺品、服饰周边、特色食品、娱乐用品、文具用品、家居装饰、定制纪念品等。这些不同种类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对于纪念品的消费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和弘扬苏州方言文化,增强不同地区人民对苏州方言文化的认同感。
3.数字文创
数字文创结合了创意设计、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不会说苏州方言的游客提供数字支持。数字技术使得苏州方言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体验不同形式的苏州方言文化内容。
三、苏州方言文化中可供提取的特色元素
(一)优美语音
苏州方言中声母和韵母种类繁多,丰富的声韵母组合使得苏州方言的发音细腻多变,富有音乐性。另外,有一些聲母在发音时会带有鼻腔共鸣,这种发音方式给人一种柔和、含蓄的感觉。方言的声调起伏不大,语调平和,给人以温柔、优雅的感觉。在连续说话时,声调会根据前后音节的搭配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连读变调使得语言更加流畅自然。依据苏州方言的语音特色,可以将其融入体验式文创中。首先,组织专门的苏州方言语音工作坊,邀请专业的方言讲师或当地文化人士,教授游客基础的苏州方言发音规则,如声调、韵母的特殊发音等,通过互动练习,让游客亲身体验苏州方言的音韵美。其次,在文化展览或艺术节中设置方言互动艺术装置,通过触摸屏或语音识别技术,让游客听到标准的苏州方言发音,并尝试模仿。装置可以设计成有趣的游戏形式,增强互动性。再次,选择能够体现方言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和民间故事,寻找精通苏州方言的专家或母语者进行合作,确保方言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设计吸引人的封面和包装,反映方言有声书的主题和内容,可以包含一些关于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介绍,增加教育意义。
通过体验式文创活动,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到苏州方言的优美语音,还能更深入地了解苏州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提升旅游体验。
(二)丰富词汇
苏州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俚”(他/她)、“吾”(我)等;还有许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或者意思有所不同,如“晏”(晚)等;也有大量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成语和俗语,反映了苏州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如“眼眼调”(碰巧、缘分)、“实四实六”(光明磊落)等;在描述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苏州方言有着非常细致的用语,对于不同的亲戚关系,就有专门的称呼,如“阿爹”(爷爷)、“姆妈”(母亲)等。依据苏州方言的词汇特色,可以将其融入旅游纪念文创中。首先,方言插画设计。设计一系列插画,展示苏州方言中的特色词汇,如“一淘”(一起)、“一歇歇”(一会儿)等,并配上解释和例句。并且可以制作明信片、书签或贴纸,方便游客携带和使用。其次,方言地图。设计特色方言地图,地图上标注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或景点,并附上相关的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可以是描述景点的形容词、历史典故中的成语或当地人的口头禅等。再次,方言美食包装,将方言词汇融入当地特色美食的包装设计中。例如,苏州的特色糕点包装上可以印有“点心”“甜头”等方言词汇,同时提供这些词汇的简要解释。
(三)独特语法
苏州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有所不同。苏州方言中表示存在的句式很有特色,普通话中的“有”在苏州方言中可能会用“勒浪”(在)来表示,如“我勒浪屋里”(我在家里)。苏州方言的否定形式也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中的“不”在苏州方言中可能会用“弗”(f?)来表示,如“弗是”(不是)。苏州方言在表达时态和体态时同样有自己的方式,比如过去时态不一定用专门的词汇表示,而是通过语境或其他语法手段来表达。虽然苏州方言的基本语序与普通话相似,但在某些句式中,语序可能会有所变化,比如宾语前置的情况较为常见。
依据苏州方言的语法特色,可以将其融入数字文创中。首先,制作包含苏州方言特色语法的电子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解释语法点;利用视频教材,通过情景剧或动画片的形式,展示方言的用法和语境。其次,创作方言学习的漫画或动画系列,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方言的独特语法结构。动漫或短视频中的对话可以特意强调某些语法点,并在视频下方或旁边提供字幕和解释。再次,收录一些包含丰富方言语法的歌曲或童谣,制作成音乐CD,让游客能够将当地的语法特色带回家。
通过数字文创,不仅能够教授人们苏州的方言语法,还能使得学习方言语法的方式变得更加有趣、智能和有效,增强学习者对方言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从而促进对苏州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四、苏州方言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一)立体明信片+方言俗语
苏州人将身边的一砖一瓦都化作俗语,比如说“吃得落乱砖头,吐得出北寺塔”,苏州人用以形容人度量很大,尽管受了委屈,却仍然以德报怨。依据这句方言俗语含义,可以结合剪纸、插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设计立体明信片并呈现在游客面前,使之具备观赏性、趣味性、文化性。可以塑造外在形象符合“肚量很大”“宽容”等鲜明特征的卡通人物,并在明信片上标注方言俗语及其含义,让人们既能了解苏州的方言俗语、感受苏州人的语言魅力,也能对俗语中提及的北寺塔这一景点产生游玩参观的兴趣,间接带动苏州文旅事业的发展。
(二)热敷贴+方言词汇
“煨灶猫”一般是指那种怕冷的猫,无论春夏秋冬都喜欢依偎在炉子或者太阳底下等比较热的地方睡觉,在苏州方言中,“煨灶猫”用来形容人精神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有时也可以指人胆怯,不敢有所作为。可以将这个隐藏在苏州闲话里的“动物”以实物的方式,如通过热敷贴这一文创产品展现出来,在热敷贴上画上猫的形象,并配上苏州方言的语言符号,使人们能够从中体会到苏州方言的魅力,挖掘产品的潜在客户。
五、苏州方言文化文创产品推广路径
苏州方言文化文创产品要想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不仅要靠产品自身的设计与开发,优秀的策划与推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品牌意识
苏州方言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建设十分重要,在品牌的建設过程中,要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包装,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了逐步推动品牌的传播,相关方可以举办品牌发布会、苏州方言文化创意产品展览等,吸引潜在客户的关注。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品牌在目标市场的曝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方言文化。
(二)融入当地旅游产业
有关单位可以创建一个以苏州方言为主题的体验馆,让游客通过互动展览了解苏州方言的历史、特点和用法。体验馆内可以设置方言学习角,让游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苏州话,增加体验趣味性,提高参与感。体验馆外可以鼓励开设苏州方言文化周边产品贩卖店,售卖一系列融入苏州方言文化的创意产品,如方言T恤、方言贴纸、方言笔记本等,这些产品可以作为纪念品被游客带回家,使其在日常使用中加深对苏州方言的了解和兴趣。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发方言主题的美食体验活动,如方言美食工作坊,教授游客用苏州方言点菜,并学习制作苏州传统美食,如苏式点心,结束后提供苏州美食文创模型,供游客选择购买。
(三)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可以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专卖店,对产品进行分类展示,通过展示页面的灵活排版与不同角度的精心呈现,使消费者领会产品的妙处。通过线上平台,消费者可与后台直接对话,提高了沟通交流的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平台也能通过后台收到的问题和反馈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有效改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紧跟流量热潮,巧妙发布产品信息或者与苏州方言文化相关的故事、活动等,并带上相关搜索词条引流,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
综上所述,在苏州方言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中加强品牌意识,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实现文创产品销售的灵活多元,有利于使苏州方言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得到提升。
(苏州科技大学 文学院)
作者简介:王雨晨(2003—),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