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玫瑰”意象与女性形象初探

2024-05-29 23:47申慧敏
牡丹 2024年8期
关键词:布莱克威廉首诗

申慧敏

玫瑰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一。本文以《病玫瑰》和《我那美丽的玫瑰树》为研究文本,分析玫瑰的象征意义及其代表的女性形象。在布莱克的诗歌中,玫瑰的象征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在《病玫瑰》中,玫瑰象征着柔弱而天真的女性形象,其在面对男性力量时既没有强烈的态度,也没有保护自我的能力。而在《我那美丽的玫瑰树》中,玫瑰懂得使用武器——刺,来表明自身态度并保护自己免受外界伤害。两首诗歌中,玫瑰有不同的结局,前者被虫病摧毁,后者则安然无恙。布莱克在这两首关于玫瑰的诗歌中展现了女性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保持独立和勇敢的重要性。

玫瑰,無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最为著名和最受欢迎的花卉品类之一。长久以来,玫瑰备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的眼里,玫瑰有美好的寓意。在中国,玫瑰最初是指“美玉”,因为玫瑰花非常之宝贵,故而也被称为“玫瑰”。而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古希腊神话中,玫瑰原本的颜色是白色的,爱神阿弗洛狄特为了寻找她的情人阿多尼斯而在玫瑰花海中奔跑,她的手和脚以及身体被玫瑰的刺所刮破,她的鲜血滴在玫瑰花的花瓣上,因此玫瑰花变成了红色,红玫瑰在西方往往象征着坚贞不移和纯洁真挚的爱情。而在文学作品里,玫瑰是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一。许多英国诗人都写过与玫瑰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在苏格兰民族诗人罗伯特·彭斯最著名的抒情诗《爱是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中,诗人把自己的爱人比作一朵美丽的火红火红的玫瑰,并尽情地赞美其爱情是如何纯洁与坚定。该诗歌里的红玫瑰展现的是传统视野里玫瑰代表的形象——美丽又迷人的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而在《圣经》中,玫瑰总是和象征纯洁的百合同时出现,它们都被用来象征美丽又善良的女性形象。结合彭斯的诗歌和圣经中玫瑰的寓意,读者可以了解到,在西方文学中,玫瑰往往与美和爱之类的含义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有关玫瑰的诗歌中,玫瑰所代表的形象与前文提到的女性形象有一定差别。为了探究“玫瑰”意象在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及其代表的女性形象,本文选取布莱克的《病玫瑰》和《我那美丽的玫瑰树》这两首诗歌作为研究文本进行分析鉴赏。这两首跟玫瑰有关的诗歌都出自他的代表诗集

《经验之歌》。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家庭,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雕版画,个性独特。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也被认为最具挑战性、独创性的诗人之一。威廉·布莱克的诗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充满想象力和热情,诗中意象鲜明,含义深刻。与罗伯特·彭斯一样,威廉·布莱克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不同的是,威廉·布莱克的诗歌更具神秘主义倾向。内森·塞尔沃(Nathan Cervo)指出,威廉·布莱克的《病玫瑰》是英语中最为神秘、最令人费解的诗歌之一。在这首诗歌里,诗人描述了一个自然界中十分寻常的现象:一株玫瑰花被虫子噬咬,最后整株玫瑰的枝叶和花朵都被虫子毁掉。虽然这首诗歌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其象征意义却十分深刻。这首诗歌的全文如下:

O rose, thou art sick!

The invisible worm,

That flies in the night,

In the howling storm,

Has found out thy bed

Of crimson joy,

And his dark secret love

Does thy life destroy.

玫瑰呀,你病了!

在风暴呼号中,

乘着黑夜飞来了

看不见的蛀虫。

找到了你的床,

钻进红的欢乐中,

他秘密的黑的爱,

毁了你的生命。

从一开篇,诗歌的叙述口吻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那朵病病恹的玫瑰花。在接下来的几行里,诗人讲述了玫瑰生病的原因:一天晚上,一只看不见的虫子在呼啸的暴风雨中飞来飞去,在黑夜中找到了这株玫瑰花。他把玫瑰的花当作其深红色隐秘的快乐源泉。他黑暗的见不得人的暗恋使得玫瑰生病,并逐渐摧毁了她(玫瑰)的生命。在这首诗歌中,“你”和“他”这两个词表明了玫瑰和虫子都是被拟人化的。“你”指的是玫瑰,而“他”指的是蛀虫。作为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其主题及玫瑰和蛀虫的象征意义被许多学者讨论和研究。

张申艳从意象、象征意义两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她阐述道:“诗中受到虫子蛀蚀的爱情犹如在欺骗的爱情下日渐憔悴的女子,倘若虫子变成了蜜蜂、蝴蝶,相信玫瑰定会经过传粉而茁壮成长,爱情也会愈加滋润、美好。但是‘worm不是蜜蜂、蝴蝶,是只虫子,会破毁掉玫瑰美丽的外表,会贪图快活的情欲而悄悄地摧毁着玫瑰。”从张申艳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中的玫瑰象征着沉浸于爱情中,因受到欺骗而日渐憔悴的女子,她(玫瑰)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张燕如也对布莱克笔下的玫瑰意象进行了解读,她认为“‘玫瑰虽然正在被摧毁,正在走向死亡,却浑然不知或无力反抗或不能自拔,这是一枝病态的玫瑰”。由此可见,在诗歌《病玫瑰》中,诗人塑造了一个天真、柔弱的女性形象,当代表破坏力量的蛀虫使其受到伤害时,她无法作出任何反抗来阻止虫子的破坏。所以她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让自己原本健康安稳的生活无助地被这只虫子慢慢毁掉。在这首诗中,玫瑰象征着无辜、脆弱的女性,她们无法保护自身免受外界的伤害。

布莱克的另一首关于玫瑰的诗歌是《我那美丽的玫瑰树》。在这首诗歌里,诗人同样提到了玫瑰。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玫瑰在《我那美丽的玫瑰树》中有与《病玫瑰》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代表的女性形象也截然不同。该诗歌的内容如下:

A flower was offered to me,

Such a flower as May never bore;

But I said “Ive a pretty rose tree,”

And I passed the sweet flower oer.

Then I went to my pretty rose tree,

To tend her by day and by night;

But my rose turned away with jealousy,

And her thorns were my only delight.

一朵花儿曾经赠给了我,

一朵花儿像五月里从未有过;

但我说,我有漂亮的玫瑰树一棵,

于是略过了那朵甜美的花儿。

我跑向了我的玫瑰树,

日夜不休要讨她的快活;

我的玫瑰转身不理,因为嫉妒,

可她的尖刺是我唯一的喜乐。

这首诗的韵脚是abab acac。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种人称:“我”和“她”。“她”是说话者的玫瑰树。这首诗根据情节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开头,有人向说话者献上了一朵花儿。这朵花十分稀有,是五月里从未有过的一朵花,错过了,就有可能永远也不会再见到。但是说话的人拒绝了。他说道:“我有一棵漂亮的玫瑰树。”说完之后,他越过了那朵甜美的花,转而跑向了自己的玫瑰树。这里可以看出,对说话者而言,“一朵花儿”是甜美而稀有的,的确是一大诱惑,但他不能接受。拒绝这一诱惑的原因是他已经拥有一棵漂亮的玫瑰树了。玫瑰树对他来说是更加重要的存在,所以他拒绝了眼前这朵甜美、稀有的花朵的诱惑。在第二部分,说话者跑回他漂亮的玫瑰树旁,日夜照料着她,讨她的欢乐。但是玫瑰树“转身不理,因为嫉妒”,并向說话者展示了她的尖刺,而说话者却把她的尖刺当成是自己唯一的喜乐。

这首诗里的玫瑰树同样也是拟人化的,被赋予了人类的情绪和能力,如嫉妒、转身不理人、自我防卫。对于这首诗,诺莉娅·马拉分析道:“那朵甜美的花和那棵玫瑰树象征着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可以推断出,这两个女性形象在说话者的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说话者来说,那朵花就像他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的短暂诱惑。对他来说,她是一个甜美而难得一见的惊喜。如果他错过这个女孩,他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她了。他知道这一点,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想忠于他那棵美丽的玫瑰树。玫瑰树就像是他的妻子。说话者似乎承诺过维护好他们的关系。在他拒绝了那朵花之后,他跑向自己的玫瑰树忏悔,并日夜不休地陪伴着她,想讨她的欢心。但玫瑰不是温和而顺从的,她明确地用行为表现出她的嫉妒,对说话者转身不理,且展示出自己的尖刺,使说话的人感到刺痛。

可以看出,与《病玫瑰》中玫瑰所象征的纯真、柔弱的女性不同,《我那美丽的玫瑰树》中的玫瑰象征着完全不同的女性类型。她对那个男人(说话者)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嫉妒和反感。而且,不像《病玫瑰》中的玫瑰那样软弱无力,无法保护自己,只能任由蛀虫毁掉自己的生命。这首诗中的玫瑰知道如何使用她的武器——尖刺,来表达她的厌恶态度,也保护自己免受男人的伤害。她像是一个独立且勇敢、坚强的人,她不是天真无害的,而是有经验的,带有锋芒的。

通过分析以上两首以玫瑰为主要意象的诗歌可以看出,在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中,玫瑰的象征意义和代表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病玫瑰》中,玫瑰象征着柔弱而天真的女性类型。当她面对男性力量时,她没有表现出自己强烈的态度,也没有展示出保护自己的能力。而在《我那美丽的玫瑰树》中,玫瑰懂得如何使用她的武器——尖刺,来表明她的态度,并保护自己免受男性的伤害。这两首诗中的两朵玫瑰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前者是一个悲伤无助的结局,无力抵抗蛀虫的噬咬,最终被虫病摧毁,后者则没有。威廉·布莱克在他这两首关于玫瑰的诗中通过对比展示出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保持独立和勇敢的重要性。

(广东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   李知展

猜你喜欢
布莱克威廉首诗
《上课没人抢》
破耳兔
清夜
我想写首诗给你
新生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子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威廉·福克纳的《熊》